第四百五十五章 这可是昭告天下的储君啊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五十五章 这可是昭告天下的储君啊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金州的医药大发展之外,军工体系今年的扩产,军工联合办,也收集了很多军方的意见。

    除了对手榴弹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对鸟铳的不足提出了要求。

    鸟铳的火绳技术是明朝的。

    明朝的工匠采用特质的药水浸泡后,火绳点燃后,可以缓慢燃烧半个时辰。

    初步满足了战场上的需求,但是对于日常的使用不能达到解决。

    特别是塞南行省和塞外地区商团的开发。

    火绳的使用毕竟太过落后了。

    “自生火铳的打火率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自生火铳的优势也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军工企业应该全力攻克这项技术难关。”

    军工联合办的工作人员与军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们开会,双方逐一沟通问题。

    “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燧石的质量问题。”技术人员强调道。

    民间使用的燧石,可以打十几下,几十下都没有问题,反正也不在乎一时半会的功夫。

    但是军队不行。

    军队要求的就是集中的火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射击出最多的子弹。

    而现在的自生火铳,因为燧石的原因,成功射击率只有三成上下,最高不到四成。

    那么第一排的士兵就失去了作用,第二排的士兵开始发射,又是不到四成的击发率。

    现在自生火铳的效果,远不如鸟铳的效果。

    但是自生火铳不需要点火,随时都可以击发,这项优势又太过于让人爱不释手。

    “勘探部门在全国勘探地理,找到了许多的优质矿区,唯独在燧石矿一项上,没有发现好的矿产地区。”

    “不可以提炼吗?”军工联合办的工作人员问道。

    技术人员摇了摇头。

    对面说的是外行话了。

    “能不能找到替代物?”

    “在大量收集的炼丹术中,有发现一种容易燃烧的东西,我们正在摸索和研究,但是非常的难得,恐怕就算有所新发现,短时间内也很难运用起来。”

    技术人员委婉的说道。

    其实就是红磷。

    红磷可以通过矿石得到。

    红磷矿主要在瑞典最先大量运用,而中国的磷矿主要集中在云贵川地区,所以中国发现和红磷矿的使用比较晚,已经是近现代了。

    “我们如此大的大明,难道就没有一处有优质的燧石吗。”军工联合办的工作人员气愤的说道。

    技术人员已经从技术上否定了,短期内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当下找到优质的燧石矿源,就是必须的路径了。

    “大明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或者别的地区有,但无论怎么样,都需要勘探部的同事发现,只有发现后,哪怕是在别的地区,我们都能拿去抢,所以。”技术人员耸耸肩,“目前只能指望探查部。”

    “什么叫去抢,我们大明从来不抢别人的东西,只会与别人进行贸易。”

    军工联合办的工作人员,政治觉悟比较高,懂得说话的艺术,点了点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无所谓。

    在技术人员不抱希望的时候,结果湖广行省传来了大好的消息。

    勘探部的工作人员,在湖广南部发现了一座优质的燧石矿区,那里的燧石品质非常的优良。

    收到这个好消息,军工联合办的管事当即出发去了湖广南部。

    “是小王爷指点的。”

    “小王爷说既然北方和中原找不到,就大力去南方寻找,提议先从湖广行省开始,没想到竟然在湖广行省发现了。”

    勘探部的工作人员竟然翻山越岭。

    他们会有军士陪同。

    “小王爷有天命在身啊,所以什么事情都能事半功倍。”军工联合办的管事啧啧称奇。

    找到优质燧石矿的事情,被下面的人传得神乎其微。

    各种关于小王爷天命加身的言论,被北平的百姓们深以为然,都认为理当如此。

    朱高炽听闻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狗屁的天命加身,不过是后世的成果而已,他正好知道湖南有优质的燧石。

    这种东西吧,有时候真是运气。

    倭人在东三省挖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石油,结果新中国找到了。

    大庆油田于一九五九年发现,一九六九年开发建设。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三年多时间,生产原油近一千二百万吨,实现五千万吨以上连续二十七年高产稳产,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布局,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就说倭人气不气吧。

    在卢沟桥事变前,也就是一九三七年,倭国从美国进口了五百五十万吨的石油。

    二战后期,在英美的禁运下,倭国靠着国内储备的大几百万吨的石油,节省再节省应付了两年多的消耗。

    军商联合办,军工联合办联合出面,向商人们下订单,商行去湖广南部开设燧石矿。

    合记商行只能无奈的放弃,他们在内地可没有深厚的关系网,比不过来自内地的商团。

    而朱高炽的书信也抵达了应天府。

    把北平种种的变革和应对,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棣。

    此时的朱棣,已经在应天府的公众场合开始露头。

    反对的声音很大。

    “炽儿要求开放应天府的港口,在松江府的上海县建立经济特区,推动大明的商贸圈。”

    朱棣变得廋了些,身前的案台上满是奏疏和公文。

    朱元璋躺在榻上,面色红润了不少。

    “他要开,就让他开。”

    朱棣嘴角抖了抖。

    父皇对孙儿太好了。

    “可是应天府的水师驻扎在上海县,难道让水师转移驻地?”

    “人家都叫海军了,留着凑出来的水师做什么,难道还北上与人家的两支海军交战不成。”

    朱元璋坐了起来,大声的骂起官员们。

    “有样学样都学不好,打不过怕什么,跟着学啊,他们倒好,整日就知道叫唤。”

    听到父皇的骂声,朱棣无言以对。

    说得轻巧。

    朱棣看着案几上的奏疏,自己肯定是要偏袒儿子的。

    下面的皇孙造反,上面的皇帝配合,还有一位藩王坐镇,中间的官员们能做什么。

    “战事上打不赢,光靠喊声大有什么用。”

    “你儿子能打胜仗,所以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稍微妥协一下,就拉拢到了大量的官员。”

    朱元璋虽然改变了主意,但是看到自己的官员体系如此无力应对,心里难免不爽。

    以前精力不足,想着大明的存亡,索性直接放弃。

    现在好吃好睡,头也不晕了,眼也不花了,精神气也足了,朱元璋对许多东西又看不过眼起来。

    北平的中秋盛典后,各行省的官员抵抗态度大为消减,特别是北平成立的内阁,许多官员主动加入。

    反观应天府这边呢。

    诸事还在内斗。

    其实也是朱元璋强人所难。

    如今的局面,又不是傻子的官员们,他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更没有掀桌子的实力。

    朱棣顺着朱元璋的话,也提出了早就诞生的想法:“儿臣也想成立内阁。”

    明朝的内阁制度,就是朱棣正式弄出来的玩意。

    一则没有朱元璋这么好的精力,大事小事事无巨细都能亲自批复,二则朱棣更忙于军事,需要有内阁成为皇帝的助手。

    由内阁对国家事务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由朱棣决定是否采取。

    朱元璋盯着朱棣,“才治理国政不到一年,你就要投机耍滑?”

    “儿臣不敢。”

    朱棣露出苦笑。

    他是真的理解大哥了。

    这就不是人干的活。

    朱元璋看着廋了几分的朱棣,也开始了沉思,不久,朱元璋摇头说道。

    “官员不可信,你今日放权一分,官员说不得就能懈怠三分,最后苦的还是天下百姓。”

    不过朱元璋也没有把话说死。

    “既然你儿子已经施行了内阁,先看看北平的成效,等过几个月他来应天府,你们父子再来商议此事吧。”

    朱元璋虽然觉得身体好受了些,但毕竟七十岁的人了,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咱对他在北平的事情很满意,谁都没有想到他会妥协,能懂妥协的道理,咱对他很放心了。”

    朱棣露出了笑容。

    不久。

    上海县水师迁移驻地的旨意下达了兵部。

    兵部尚书茹瑺看着太监送来的旨意,久久的说不出话来。

    得知消息后的兵部左侍郎齐泰,急忙赶了过来,向茹瑺确认了是否属实。

    “的确如此。”

    茹瑺点点头。

    齐泰忍不住说道:“这算什么嘛,国家大事成了自家的儿戏。”

    “算了吧。”

    茹瑺感叹道。

    黄子澄对他的排挤,还有皇太孙偏袒黄子澄的态度,都让茹瑺内心消沉。

    齐泰也不知道说什么。

    上面有圣人压着,他们就是想要为皇太孙出力,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发力。

    好不容易整编出来的水师,说调走就调走了,只为了给燕世子让路。

    恐怕圣人有易储之心的舆论,好不容易才平息下去,这回立马又要复起了。

    齐泰内心迷茫,他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有人说,当北平与京城的铁道通车时,就是燕世子入京城的时候,你怎么看?”

    齐泰没有回答茹瑺的询问。

    他更不知道皇太孙的未来如何,这可是昭告天下的储君啊。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