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心太软的大孙子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四十二章 心太软的大孙子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方孝孺?”

    “他来京城了?”

    朱元璋皱起眉头。

    “根据燕世子的密信,方孝孺派去的人在各地串联,加上京城最近对舆论的扭转颇有些成效。”

    李道信一五一十的说道。

    “世子怎么做的?”

    朱棣追问。

    “世子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开革了部分卫所武官,并且在追查方孝孺派去的人。”

    “这是京城最近出现的一些舆论,其中有关于北平改革的事项,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李道信呈交上一份公文。

    锦衣卫收集的市井上的风吹草动。

    太监接过呈送给朱棣,朱棣当着朱元璋的面念起来。

    “北平的改革,逼迫大户交出土地,逼迫军户将领沦为普通军户,军户们种地的粮食,虽然扩大到了一百亩地,但是粮食全部被北平低价收购,并无法盈利。”

    “要种更多的土地,却还是原来但是收入,北平如今民生凋零,人人怨声载道。”

    朱棣念不下去了。

    “胡说八道呀,百姓加入了工厂,军户日子越过越好,哪里有什么民怨。”

    “哼哼。”

    朱元璋冷哼两声,“大户也是民,这些舆论是说给大户们和卫所军官们听的。”

    “谎话很容易被揭穿,但是真话里混合着假话,那人们就容易深信不疑了。”

    “而且各地的大户和卫所军官,谁看到了会不怕呢,谁又不会反对呢。”

    “父皇,这件事必须要出手。”

    “如何出手?”

    朱元璋反问:“当初咱要杀个干净,你儿子却不来应天府,让咱的计划进行不下去。”

    “还有,你儿子的脚步太大了,哪里有这么改革的,得罪天下人。”

    朱元璋有些不满了。

    他倒不是对朱高炽的社会资源分配不满,而是认为朱高炽有些太过想当然。

    自古以来,对大户最狠的皇帝,朱元璋必定属于其中的一批,他虽然不懂社会资源分配的全套理论,但也有这方面的认知。

    把南方大户打破后分散迁移去北方,也算是一种分配模式。

    “炽儿的确是得罪人太多了。”

    “呵。”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

    “得罪人算什么,咱这辈子得罪的人还少么,官员,勋贵,地主,读书人,哪个阶层咱没有的罪过。”

    朱棣和李道信不懂了。

    他们不明白朱元璋对朱高炽不满在哪里。

    “你儿子心太软。”

    “他想要把利益多分给军民,势必要得罪大户们,却又不愿意大开杀戒。”

    朱元璋感叹,“这么大的变革,得杀多少人才能顺利的施行下去,心软不敢杀人如何能成。”

    朱棣无语。

    这像什么话。

    之前说老大狠的是父皇,如今说老大心太软的也是父皇。

    “炽儿很早就有布局,想必他是有通盘计划的。”

    听到朱棣的话,朱元璋摇了摇头。

    朱元璋鄙视道,“咱刚开始了解他的计划,还有什么工业发展理论,社会分配理论,咱是惊为天人的,还以为咱老朱家出了个大能人。”

    “咱想啊,能想出如此雄韬伟略的人,心胸该有多大,再有前番的闪电战种种,说内心话,咱当初是佩服的无以复加。”

    朱元璋一句句夸赞朱高炽的好话,朱棣忍不住面露得意。

    有人说自己父凭子贵。

    父凭子贵又如何,有本事也生出个这么厉害的儿子呀。

    朱元璋鄙视了眼朱棣。

    朱元璋喜欢说教。

    他喜欢向见到的所有人说教。

    这证明了他的傲慢。

    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在他的心中,天下人没有人是他的对手,直到出现了个朱高炽,差点甘拜下风。

    “他不愿意来应天府,除了怕死的过分,我看他还怕麻烦。”

    “父皇这话何意?”

    朱元璋没有搭理朱棣,直接看向李道信,吩咐道:“去告诉他,让他来应天府。”

    “他来应天府按照他的心意来发展,杀人的事,咱帮他做,帮他杀个干干净净,别扭扭捏捏的,没有点魄力。”

    李道信没能理解,但是领命而去。

    朱元璋回头教导朱棣:“在社会分配资源的改革上,他小子想要皆大欢喜,天下哪里有如此美事。”

    ……

    旅顺码头。

    扩建的工地,比现有的码头都要大,新工地上,搭建了各色的吊机,以及未来码头使用的吊机。

    铺设码头使用的各条专用铁道。

    码头的数十米高的灯塔,巨大的几十盏煤油灯构成的大灯,使用了绿色的灯罩。

    发出绿色光芒的灯塔,代表天气良好,最适合海上同行。

    “呜~”

    五艘新蒸汽机货运轮船最先驶出港口,在蒸汽机轮船之后,是数十艘大福船。

    金州海洋运输集团的大楼,建立在旅顺口。

    十二层的钢筋水泥大楼,加上大楼楼顶上的水塔和钟塔,被人当地人笑称为双塔大厦。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栋大厦可以容纳多少人生活。

    财大气粗的金州海洋运输集团,一次性往北平运输了四千二百余万斤的物资。

    各类矿石一千余万斤,木材两千余万斤,各色咸鱼二十万斤,干果类十余万斤,高粱百万斤。

    金州船政今年九个月,下水船只两百二十艘,为两地海贸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起内地清江督造船厂,年均下水船只五百数十艘要低,但是金州船政的船只都是大海船。

    金州先后又下水两艘蒸汽机战船。

    这两艘蒸汽机战船,一艘留给了金州水师,一艘拨给了天津水师。

    天津水师,金州水师。

    停靠在天津的海外。

    朱高炽带着一众首脑,在天津检阅了两支水师。

    “我宣布!”

    “天津水师与金州水师,升格为天津海军和金州海军。”

    “哗啦啦。”

    八千余水兵,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高炽去年要求的,今年夏收前,完成三艘蒸汽战船的下水,金州船政最终超期两个月才完成。

    并且送来了解释报告。

    无非是船只巨大,高达上千项的工序磨合困难,船只的新技术也有许多阻碍。

    第一艘取名为虎式一号的蒸汽机轮船战舰,分配给金州海军。

    第二艘也分配给了金州海军。

    第三艘虎式三号的蒸汽机轮船战舰,分配给天津海军。

    两艘蒸汽战舰,八艘风帆福式战船,十六艘护卫战船,是两支海军的主要配置。

    明年的目标,蒸汽战船为每支海军各三艘。

    这两支强大的海军。

    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海军。

    “应天府的水师,听说有了数百艘战船,水师官兵近两万,目前还在扩军中,我们的海军是否也要扩军?”

    “比人数我们肯定是比不过的,我们比炮火数量。”朱高炽笑着拒绝。

    南方的人口是北方的数倍,虽然动员能力低下,但毕竟是明初,征集个十几万几十万的水师是可以的。

    而且朱高炽的海军,主要也不是用来对付国内的,而是用来震慑。

    震慑十八支。

    在朱高炽巡阅天津的时候,金州的广鹿岛。

    十八家海上商家聚齐在广鹿岛。

    “根据军商联合办的新规,十八家海盗必须成立商行,以商行的名义与金州进行阉工贸易和商品贸易。”

    “未来个规划中,十八家商行的阉工贸易,贸易对象为朝鲜贸易集团,不在与金州林场发生关系。”

    林场第二任负责人马报周说道。

    原林场第一任负责人王真,已经升为辽东副总兵,负责辽东全部军改事项。

    “请问朝鲜贸易集团是什么?”

    “难道我们以后与朝鲜人贸易吗?”

    “为什么要突然改变。”

    众人纷纷问道。

    “朝鲜贸易集团,是由朝鲜人开办的商号,加入金州的对外贸易中,全面负责与十八商行的阉工贸易。”

    “除了阉工贸易,其余的普通商品贸易,可以继续与金州林场合作。”

    “但是军火贸易上,需要和朝鲜贸易集团进行。”

    马报周一一解释。

    最后众人才搞清楚,交易地点什么的都没有变,交易方式也没有变,唯一变得就是个名头。

    他们贸易的对象不是金州,而是朝鲜贸易集团。

    朝鲜贸易集团是朝鲜开的商号,跟大明没有关系。

    众人无法理解。

    不过既然已经成为了规定,对他们也没有影响,最后众人一致明白了金州的规定。

    “阉工的贸易价格,根据诸位的意见,明年的交易价为七元钱,但是明年的任务很重。”

    “在未来的几个月,金州的阉工贸易数量需要达到两万人。”

    “嘶……”

    众海盗头子倒吸了一口气。

    在洪武二十八年,全年的阉工贸易数量才两万人,到了今年洪武三十年,如果完成了这个数字,那么今年的贸易数量将高达六万人。

    “明年的阉工贸易计划最低十万人,各家都要分配目标,完不成任务的将会降级,最终淘汰出合作商名单。”

    马报周安抚道:“诸位,各家从弱到今日的规模,可以说是随着阉工贸易体量发展起来的。”

    “刘东家,当年伱与金州合作的时候,最初才有一条船,几十号人手,如今手中船只三十几艘,人手数千,占据倭国一岛,有了自己的基业。”

    “平田君,你也是如此。”

    马报周笑着看向众人:“各位如今都是倭国的名人,实力比不少一国之名都要强。”

    “为了支持各位,金州方面明年大大增加了阉工贸易总额,诸位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啊。”

    “但是谁家不努力,耽误了金州与辽东的发展,谁家就会被淘汰出去。”

    马报周说完,看向了众人。

    “嗨。”

    众人盘腿而坐,弯腰低头,大声的应道。

    包括刘英这类汉人海盗,同样的应声。

    嗨。

    是秦朝的词语,最后传入日本,明朝虽然主要用“喏”,但是刘英等人并不认为嗨是日本话。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