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辽人重视风水堪舆,倡导重殓厚葬,身份越高越讲究,越奢侈,墓室也就越大,陪葬也就越多。
这是受了汉人和唐人的影响,但也并非没有特点。
一是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后人不上坟,不扫墓,既便祭奠,也是在家中设牲牢、酒馔。
二是下葬一概不用棺椁,而是用尸床,也就是石砌或砖砌的高台。
如果是火葬,就会将装骨灰的陶罐、石盒、木桶等摆在尸床上,如果是土葬,则直接摆尸身。要是死者是贵族,还会在尸床上挂帐垂幔,有如睡在家里。
但在这里面,却摆着好大的一座棺椁:长近四米二三,宽有两米出头,高有一米六左右。
这么大的棺椁,李定安只见过一座:汉昏候刘贺墓。
而且两座椁几乎一模一样大:长十八尺(汉尺),宽九尺,高七尺。
墓室也是一样大:差不多四百个平方。
但刘贺好歹是汉天子(汉废帝),下葬时也是依帝制,那这儿呢?
马献明努力的回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葬在内蒙BLZQ)和辽太宗(葬在BLYQ)的墓才多大?”
李定安想了想:“辽太祖的墓室比较大,近三百平,太宗的要小很多,只有一百八十平。”
卫自立吸了口凉气:“好家伙,这何止是逾制,都逾到没边了?”
“根本不是逾不逾制的问题!”马献明指了指棺椁,“而是辽人贵族都不用棺!”
李定安想了想:“倒也不绝对:如果是火葬,如果装骨灰时用的是石盒,辽人也会称之为‘棺’,当然,很小,一米长,半米宽都算是大的……”
但这座呢?
一时没有头绪,李定安转了转摄像头。
嗯,这是什么,墓志铭?
靠近墓墙的位置,砖砌的底基,高有一米二三,上面嵌着一块一米见方的石碑。
正正方方的盝顶形志盖,四个斜边刻有图案,同样落满了灰,依稀能看出都是动物的形状:有的是羽,有的是蹄,有的是爪。
应该是十二生肖。
志盖正中是阴刻的篆体汉字,同样落满了灰:故政……赠韩王……铭。
灰太厚,只能辩认出一半,但结合辽代官制和封爵制度,连起来应该是:故政事令赠韩王墓志铭。
马献明掰起了手指:“辽代韩王我知道,有北院大王耶律室鲁、有北府宰相萧惠、有枢密使令萧朴,还有太师张俭……其中就没有政事令这么小的官,更没有追赠?”
李定安很笃定:“有,承天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史称萧太后)祖父胡没里,他生前任梅里(皇帝宿卫统领),政事令和韩王都是萧绰被册封为皇后之后追封……”
“那这么算的话,葬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陈国驸马萧绍矩,是他的曾孙?”
李定安点头:“对!”
“他什么时候死的?”
“具体不太清楚,反正比阿保机早!”
“那这不对啊?”马献明瞪大眼睛,指了指电脑屏幕,“汉字?”
阿保机建国后创契丹文,为官方文字。虽然辽人也说汉话,写汉字,但诏书、军令、地名、碑刻、墓志、符牌等等,只能用契丹文。
直到萧太后(萧绰,民间称之为萧燕燕)与宋真宗结成澶渊之盟,宋朝向辽朝纳贡,汉字才成为辽代官方文字之一。
等于这座墓是澶渊之盟之后建的,但胡没里是死于一百年之前?
中间差了整整一百年。
还有前墓室的壁画和葬品:髡发、金花、左祍裘袍都是阿保机时期的风格。鸡冠壶、长颈瓶,却又是萧太后及之后时期的产物。
同样差了一百年。
就很奇怪:好像是哪一部分穿越了一样?
“别急!”李定安想了想,“十有八九是迁坟了!”
马献明愣了一下:“什么?”
“从宗谱论,这一支只能算是萧氏庶支,嫡系是阿保机的表弟、应天皇后(阿保机正妻,第一代萧太后,史称断腕太后)之兄,契丹第一代南院宰相萧敌鲁……胡没里只是萧敌鲁的族弟,按汉人的说法,已出了五服……”
“胡没里之子是萧思温,尚辽太宗长女燕国大长公主,之后拥戴辽景宗(辽代第四位皇帝,阿保机曾孙)继位,然后将三女萧绰,也就是萧燕燕嫁给景宗为皇后,这一支才显赫,变庶为嫡……
然后萧绰才追赠胡没里为韩王,又将奈曼赐为萧氏封地……所以我估计,胡没里的墓就是那时候才迁过来的……”
这样倒是能解释的过去。
马献明又指了指屏幕:“但这么大一座棺椁怎么解释?”
确实不好解释……
“你让我想想!”
李定安琢磨了一会儿,点着鼠标放大镜头。
石椁越来越大,占据整个屏幕。
确实有点怪:辽人火葬才用棺,但骨灰就那多,既便用石棺盛放,撑到天也就一米见方,根本用不到这么大的外椁。
如果说是为了摆放葬品,好像也用不着。
因为出土的辽墓不少,帝陵也有,但除了贴身的葬玉,其余葬品全都摆在尸床上。尸床上要放不下,就摆在尸床四周,还要放不下,就摆在前室,再要放不下,就再建一座中室。
反正绝对用不到这么大的棺椁。
除非,骨灰很多?
“老马,有没有可能:椁里有棺,棺中也确实装着骨灰,但不止一个人?”
“那还能有多少?夫妻合葬顶天了……”
这倒是。
既便有小妾,也只会再起墓室,或是在旁边再砌尸床,而不是三四五六七八位的骨灰全倒到一口石匣里。
也不限于石匣,也会用瓷罐、瓷罐、铜罐,更或是木桶来放骨灰,哪儿都能摆,更没必要挤在一块。
倒是《青囊书》里记载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葬法,称之为葬木俑,如果是这种,才有可能用到相对大一点的石柜。
大致就是按照死者生前的容貌和体形雕成木偶,头、躯干、四肢各关节用木榫连接,然后凿空,再把骨灰装进木偶里。
头就装在头里,手装在手里,脚装在脚里……然后再装入石匣……
嗯,等会……
骨灰能装木俑,为什么尸骨就不能装?
而且尸骨可比骨灰多多了,木俑要造很大,才能把尸骨装进去。
所以,需要敛葬的石匣就需要做的很大很大……
哈哈!
“邢队,下镜,就照着石椁尾部……别钻太深,钻开椁盖就行!”
左朋凑了过来:“李老师,怎么了?”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指了指电脑屏幕:“我怀疑这就是棺,而非椁……里面是木俑!”
“人俑……假冢?”
“不是假冢,而是尸骨装在人偶里,所以棺材才这么大!”
一群人面面相觑:木偶里装人骨?
这种葬法别说见,听都没听过。
但没人敢吱声。
钻机又响了起来,怕破坏石椁,这次比较慢,将近一个小时才钻开。
内窥镜顺着钢管下到石椁内,当李定安点动鼠标转正摄像头的那一刹那,四周响起一连串的惊呼。
两樽木佣,一男一女,相对而座,男戴卷云冠,女戴高翅凤冠,都是金制。
二人都穿着黑袍,身形也格外的大,有常人的一倍半大小。
木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是受了汉人和唐人的影响,但也并非没有特点。
一是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后人不上坟,不扫墓,既便祭奠,也是在家中设牲牢、酒馔。
二是下葬一概不用棺椁,而是用尸床,也就是石砌或砖砌的高台。
如果是火葬,就会将装骨灰的陶罐、石盒、木桶等摆在尸床上,如果是土葬,则直接摆尸身。要是死者是贵族,还会在尸床上挂帐垂幔,有如睡在家里。
但在这里面,却摆着好大的一座棺椁:长近四米二三,宽有两米出头,高有一米六左右。
这么大的棺椁,李定安只见过一座:汉昏候刘贺墓。
而且两座椁几乎一模一样大:长十八尺(汉尺),宽九尺,高七尺。
墓室也是一样大:差不多四百个平方。
但刘贺好歹是汉天子(汉废帝),下葬时也是依帝制,那这儿呢?
马献明努力的回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葬在内蒙BLZQ)和辽太宗(葬在BLYQ)的墓才多大?”
李定安想了想:“辽太祖的墓室比较大,近三百平,太宗的要小很多,只有一百八十平。”
卫自立吸了口凉气:“好家伙,这何止是逾制,都逾到没边了?”
“根本不是逾不逾制的问题!”马献明指了指棺椁,“而是辽人贵族都不用棺!”
李定安想了想:“倒也不绝对:如果是火葬,如果装骨灰时用的是石盒,辽人也会称之为‘棺’,当然,很小,一米长,半米宽都算是大的……”
但这座呢?
一时没有头绪,李定安转了转摄像头。
嗯,这是什么,墓志铭?
靠近墓墙的位置,砖砌的底基,高有一米二三,上面嵌着一块一米见方的石碑。
正正方方的盝顶形志盖,四个斜边刻有图案,同样落满了灰,依稀能看出都是动物的形状:有的是羽,有的是蹄,有的是爪。
应该是十二生肖。
志盖正中是阴刻的篆体汉字,同样落满了灰:故政……赠韩王……铭。
灰太厚,只能辩认出一半,但结合辽代官制和封爵制度,连起来应该是:故政事令赠韩王墓志铭。
马献明掰起了手指:“辽代韩王我知道,有北院大王耶律室鲁、有北府宰相萧惠、有枢密使令萧朴,还有太师张俭……其中就没有政事令这么小的官,更没有追赠?”
李定安很笃定:“有,承天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史称萧太后)祖父胡没里,他生前任梅里(皇帝宿卫统领),政事令和韩王都是萧绰被册封为皇后之后追封……”
“那这么算的话,葬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陈国驸马萧绍矩,是他的曾孙?”
李定安点头:“对!”
“他什么时候死的?”
“具体不太清楚,反正比阿保机早!”
“那这不对啊?”马献明瞪大眼睛,指了指电脑屏幕,“汉字?”
阿保机建国后创契丹文,为官方文字。虽然辽人也说汉话,写汉字,但诏书、军令、地名、碑刻、墓志、符牌等等,只能用契丹文。
直到萧太后(萧绰,民间称之为萧燕燕)与宋真宗结成澶渊之盟,宋朝向辽朝纳贡,汉字才成为辽代官方文字之一。
等于这座墓是澶渊之盟之后建的,但胡没里是死于一百年之前?
中间差了整整一百年。
还有前墓室的壁画和葬品:髡发、金花、左祍裘袍都是阿保机时期的风格。鸡冠壶、长颈瓶,却又是萧太后及之后时期的产物。
同样差了一百年。
就很奇怪:好像是哪一部分穿越了一样?
“别急!”李定安想了想,“十有八九是迁坟了!”
马献明愣了一下:“什么?”
“从宗谱论,这一支只能算是萧氏庶支,嫡系是阿保机的表弟、应天皇后(阿保机正妻,第一代萧太后,史称断腕太后)之兄,契丹第一代南院宰相萧敌鲁……胡没里只是萧敌鲁的族弟,按汉人的说法,已出了五服……”
“胡没里之子是萧思温,尚辽太宗长女燕国大长公主,之后拥戴辽景宗(辽代第四位皇帝,阿保机曾孙)继位,然后将三女萧绰,也就是萧燕燕嫁给景宗为皇后,这一支才显赫,变庶为嫡……
然后萧绰才追赠胡没里为韩王,又将奈曼赐为萧氏封地……所以我估计,胡没里的墓就是那时候才迁过来的……”
这样倒是能解释的过去。
马献明又指了指屏幕:“但这么大一座棺椁怎么解释?”
确实不好解释……
“你让我想想!”
李定安琢磨了一会儿,点着鼠标放大镜头。
石椁越来越大,占据整个屏幕。
确实有点怪:辽人火葬才用棺,但骨灰就那多,既便用石棺盛放,撑到天也就一米见方,根本用不到这么大的外椁。
如果说是为了摆放葬品,好像也用不着。
因为出土的辽墓不少,帝陵也有,但除了贴身的葬玉,其余葬品全都摆在尸床上。尸床上要放不下,就摆在尸床四周,还要放不下,就摆在前室,再要放不下,就再建一座中室。
反正绝对用不到这么大的棺椁。
除非,骨灰很多?
“老马,有没有可能:椁里有棺,棺中也确实装着骨灰,但不止一个人?”
“那还能有多少?夫妻合葬顶天了……”
这倒是。
既便有小妾,也只会再起墓室,或是在旁边再砌尸床,而不是三四五六七八位的骨灰全倒到一口石匣里。
也不限于石匣,也会用瓷罐、瓷罐、铜罐,更或是木桶来放骨灰,哪儿都能摆,更没必要挤在一块。
倒是《青囊书》里记载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葬法,称之为葬木俑,如果是这种,才有可能用到相对大一点的石柜。
大致就是按照死者生前的容貌和体形雕成木偶,头、躯干、四肢各关节用木榫连接,然后凿空,再把骨灰装进木偶里。
头就装在头里,手装在手里,脚装在脚里……然后再装入石匣……
嗯,等会……
骨灰能装木俑,为什么尸骨就不能装?
而且尸骨可比骨灰多多了,木俑要造很大,才能把尸骨装进去。
所以,需要敛葬的石匣就需要做的很大很大……
哈哈!
“邢队,下镜,就照着石椁尾部……别钻太深,钻开椁盖就行!”
左朋凑了过来:“李老师,怎么了?”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指了指电脑屏幕:“我怀疑这就是棺,而非椁……里面是木俑!”
“人俑……假冢?”
“不是假冢,而是尸骨装在人偶里,所以棺材才这么大!”
一群人面面相觑:木偶里装人骨?
这种葬法别说见,听都没听过。
但没人敢吱声。
钻机又响了起来,怕破坏石椁,这次比较慢,将近一个小时才钻开。
内窥镜顺着钢管下到石椁内,当李定安点动鼠标转正摄像头的那一刹那,四周响起一连串的惊呼。
两樽木佣,一男一女,相对而座,男戴卷云冠,女戴高翅凤冠,都是金制。
二人都穿着黑袍,身形也格外的大,有常人的一倍半大小。
木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