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撞大运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第354章 撞大运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气温逐渐升高,路面上的积雪已然化尽,壕沟里积满了黑色的泥水。

    田野中白一块黄一块,斑斑驳驳,像生了癞子的白狗。

    暖风开的太足,身上都出了汗,李定安转着旋扭,把温度调低了一些。

    后座上,马献明和何安邦一人一边,靠着车窗半眯着眼,跟霜打过似的。

    当然是又喝多了……

    开着开着,何安邦猛的直起身,摇下车窗干呕了两声。

    李定安立马停车。

    崭新的猎豹,左局长昨天才从市委开过来,弄脏了着实不好意思。

    何安邦跳下车,蹲在路边,脖子伸的老长,跟只鹅似的。

    没吐什么东西,但像是起了连锁反应,马献明也跳下了车,然后两人头挨头,蹲在马路牙子上:“哦哦哦哦哦”……

    李定安站在两人身后,巴掌拍的像擂鼓:“就这个样子,你怎么坐飞机?”

    “是飞机拉我,又不是我拉飞机?”

    别说,还挺有道理?

    他摇摇头,从车里抽出两张纸递了过:“米书记也太热情了一些。”

    何安邦没说话。

    确实挺热情。

    专程来拜访,好一阵寒喧,才看了京大和故宫、以及国学研究院对于罗盘给出的结论。

    没表达失望,态度反而有增无减:邀请项目组吃了一顿饭,又拉着何安邦和马献明一吨猛灌。

    喝到半晌,米书记借着酒劲拍胸脯:只要在蒙古瓷窑址考察期间,项目组的食宿、交通,与市、旗、镇三级镇府以及地方相关单位的接洽,都由市委负责。

    包括技术人员,只要项目组缺,从文物局随便调。

    李定安也没客气,就在酒桌上,问左朋要了十几个。项目组一个从十来人扩充到了三十多人……

    米书记临走时,又交待秘书,专门给李定安和马献明各配了一辆车。

    看似很重视蒙古瓷项目,但大都知道:项目是由国博立项,研究成果和拨付的经费都和地方没关系。而之所以级别这么高,关键在于新技术、新工艺。

    而且只是窑址,大不到哪里去,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加成不是太高。

    简而言之,对地方没什么增益。

    所以,何安邦很清楚:如果没有昨天于书记的那通电话,地方领导至多也就是感谢两句,根本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要不他怎么不灌李定安?

    不过不用给李定安讲那么多:是人才就要保护好,更要保持纯粹,尽量不要被乱七八糟的事情所影响……这是馆长的原话。

    反正对外事务由老马负责,老马搞不定,那就换他,他还要搞不定,那就馆长出面……

    冷风一吹,感觉舒服了好多,两人一前一后上了车。

    换了个舒服点的姿势,何安邦从后视镜里看了看李定安:“下午呢,去奈曼?”

    “时间来不及了,而且和左局长约好,下午要和罗盘的卖主见一下面,了解一下情况。”

    “有什么用?”

    “是没用,但还是得问一下,不然总觉得过意不去!”

    过意不去个屁,就算是欠人情,也是你老丈人还?

    算了,随他……

    何安邦摇摇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必要为难自己。”

    一件文物,如果能给出出处、年代、用途,甚至是价格,已经算是鉴定的相当清楚了。

    但当地想根据这件文物找出遗址,甚至成立项目,着实有点想多了。

    等于给了厨子一把盐:来,你给我做桌席……

    李定安点着头:“我有分寸!”

    机场离的不远,离市中心十多公里,没多久,车就开到了航站楼。

    下车,拿行李,进候机厅。

    都进了门,何安邦又转过了身:“窑址的事情别太着急,今年找不到,明年再来找也行!”

    “放心,我至多找到元旦……不过既便找不到,也应该能确定大致范围!”

    “多大?”何安邦回忆了一下,“我记得伱在飞机上说过:大概范围不会超过一百公里!”

    “那是之前!”

    李定安摇摇头,“现在至多十公里!”

    啥玩意?

    何安邦和马献明都呆住了:才几天,你这范围一下就缩小到了十倍以上?

    对考古而言,范围确定十公里以内,已经和找到没什么区别了……

    “你猜的?”

    “我猜个毛……你当我这几天待酒店,天天睡大觉?”

    何安邦愣了一下,又“呵”的一声:就凭他这几天带着舒静好和方志杰,从地方电子档案库查的那些资料?

    快别做梦了……

    又不是鉴定,李定安可以凭眼力、经验、知识储备,通过器形、材质、包浆、土泌等等的特质推断,甚至断不太准都没关系。

    这是寻找遗址,要通过有限的线索抽丝剥茧,披沙练金,而且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有一点含糊。

    打个比方:NMQ近万平方公里,要找出可能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窑址,这是什么概念?

    万中寻一。

    问题是国资委的决定太突然,李定安决定实地考察,赶在科创局立项之前完成蒙古瓷项目的想法也太突然。

    说直白点,来通辽之前,项目组根本没有做过任何的野外环境和地理调查,甚至相关的地理资料都是这几天现查的。

    还有一点,李定安是第一次出野外,而这一行也压根不是你学多少理论,有多少知识储备就玩的转的。

    完全凭的是经验。

    一点儿经验都没有,而李定安却想靠着这点儿信息,在短短的两到三个月之内找到遗址的准确地点?

    要这么容易,蒙古瓷窑址早被人发现了,不会等到李定安从XJ发现实物,又用半年多研究了个九成九,才从研究数据反推窑址。

    所以根本不可能这么快。

    以何安邦的经验推断: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资料,再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遗物,然后通过资料和遗物信息,确认准确地点。

    所以,只是发掘前的工作,就需要一年以上。

    当然,何安邦也相信,只要时间足够,李定安肯定能找到,但怕就怕他太着急。

    相处这么久,李定安什么性格他再清楚不过:不论干什么,一头扎进去就拔不出来了,不弄出个结果誓不罢休。

    但这是野外作业,而且天气越来越冷,关键这地方的气候不是一般的恶劣,动不动就是暴雪。

    别说出点什么事,哪怕是李定安磕着点碰着点,何安邦都没办法交待。

    都不用什么保力、科创局,甚至是于书记找他是问,馆长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何安邦越想越担心,又指了指马献明:“看着点,别让他钻牛角尖……要看不住,立马给我打电话,我爬也爬过来……”

    “何馆你放心!”

    “等会……你们扯什么淡?”

    何安邦都懒得理他,提着包就走。

    李定安一脸懵逼……

    ……

    计划不如变化,启程往奈曼的时间,比李定安预订的又推迟了两天。

    肖主任算是知道,何馆长喝醉之后说过的那句是什么意思:李老师什么都好,就是太着急,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工作都干完。

    这不是夸奖吗?

    有的时候还真不一定。

    就比如现在:在途中,在车上,李定安开了个动员会,又安排了下午的工作:下午两点,正式开始调查青龙山实地环境。

    问题是,从市区到奈曼,差不多两百公里,大半要走国道,至少要三个半小时。从旗再到青龙山镇是八十公里,这一段是县道,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八点出发,等到了镇宾馆已经是一点左右,中间就一个小时:要开房、要登记、要放行李、还要吃饭。甚至可能还得上厕所……

    不夸张,资本家听了都得流泪!

    奇怪的是,从研究员到技师、从探工到测绘、以及资料员,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任何不满?

    “从今天下午开始,各组的主要工作为钻探取土及测绘,第一组由耿队长负责,从杜贵喀查一带,沿瓦碑河由北至南,堪探至驼腰村,全长十八公里……

    第二组由邢队长负责,从三道洼子到苇子沟,沿拉尔泌河由北至西再南,途径砖头洼,全长二十四公里……

    第三组由杜队长负责,从甘井子到海斯台,再到沟脑,再到柳沟村……这一段比较长,全程近五十公里,河道也多:七子河、官营河、柳树河……相关资料待会发给各队负责人,我再强调几点……

    测绘我不用讲,大家都知道,关键是钻探:取土要深,最好一米以上,最差也要辩识浮层、生层、熟层,以及间歇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安全:三个队都要经河道从山西麓绕到山东麓,而且气候不太稳定,一定要注意安全……

    卫组长、姚组长、车组长分别为各组提供技术支持……程老师负责化验,当天土样当天完成……”

    程立权头皮都麻了:三个队,每天取来的土样得以“公斤”计。问题是,人都分配完了,怎么看自己都是光杆组长?

    就那么一小试管一小试管的验,自己长十八只手也验不完。

    看李定安停下话头,程永权忙举了一下手:“李老师,化验组,是不是就我一个人?”

    “谁说的?”

    李定安环指了一圈,“资料交给方志杰一个人就行,小田和小蒋都能帮你(女资料员),舒静好也不忙……况且各队不是时时都需要技术支持,卫组长、姚组长、车组长也不是天天都要跟队,再加我和马所,八个人都不够你用?”

    程永权忙笑:“够用……够用……”

    有李定安在,其它人都等于是累赘,甚至他这个组长在不在都无所谓……

    几位当地的协助人员算是看明白了:李老师这是要把男人当驴使唤,把女人当男人使唤?

    听说时间太紧,非常赶进度,倒也情有可愿。

    剩下的却有点看不懂了?

    能被派来协助,都是内行,而且野外考古的经验很丰富。但就队员们知道的,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和李定安的程序不一样。

    先收集资料,包括遗物资料和遗址资料,比如瓷片、窑砖、窑瓦、煤渣、烧土残留等等。

    然后依据实物资料圈定大概范围,再进行地理调查,然后再根据地理信息筛选,进一步缩小范围。

    最后实地堪探,也就是取土观察,以及化验。

    李定安却反了过来?

    不,更像是把前面的步骤全部省略了,感觉他很确定,窑址范围就在他列出的路线之内……

    “那些河道是怎么回事?瓦碑河、七子河、柳树河、官营河……好像没听过?”

    “都是牤牛河的支流,分布在青龙山两麓:官营河就是观音河,建国后改的名,剩下的全是古河道,早消失了……”

    “无水不烧瓷……除了找土,当然还得找水,沿山脉与水向找窑址,没毛病!”

    “我听明白了:李老师这是用探方(考古方法)的形式,以山的走向为经,河流走向为纬,将青龙山东西两麓化成了无数格?”

    “他这不是无数格,而是一道线:山南山北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公里,而河道才多宽?撑到头几十米,河岸宽度再扩一倍……大致范围面积不足十公里!”

    “奈曼近万平方公里,等于还不到千分之一……他怎么确定的?”

    “不止是千分之一的问题,关键全旗土质大差不差,怎么肯定窑址在青龙山?”

    “确实有点看不懂……”

    几个人窃窃私语,李定安又交待了几句辛苦、感谢之类的话,车也到了休息点。

    上厕所的上厕所,抽烟的抽烟。

    下了车,马献明给李定安递了一根烟:“会不会太急了点?”

    “你是不是想问我,这么盲目就下结论,探错了怎么办?”

    马献明没否认。

    李定安就着火点着,吐了一口烟:怎么可能会错?

    系统给出的地址信息就是青龙山!

    他也做过相关推测,但只是推测,必须要找到准确地点,深入分析后才能验证他推测的对不对。

    所在现在要问他,还真不好解释……

    李定安想了想:“如果探错了,那再重新开始!”

    老马嗫动着嘴唇,不知道怎么说:你这纯属撞大运,撞不到再说?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