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韶光荏苒,时间就如流沙,不经意间就会悄悄的溜走。
展览会开了一周,李定安也当了一周的专家,要问他这一周是什么感受,用四个字就能形容:一言难尽,
好歹也是位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出他的藏友也越来越多,热度也越来越高。至少在大柳树会场,李定安的风头已然隐隐盖过了其他五位专家。但古怪的是,找他看东西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因很简单:看的太准。
找李定安看东西,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可能有第三种结果,更不会有半点含糊,不论对错,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但找其他专家看就不一定了,比如遇到年代特征不明显,或是仿真度太高的东西,专家的把握不是很大,看的当然就不会那么准。
相应的,话就说的不会太满,给出的结论就不会太清晰,往往会带上“可能”、“有点”之类的字眼。
大部分的玩家都能听懂:这东西有点问题,不是那么太真。
机灵点的打声哈哈,再说声谢谢,然后拿了东西就走。性子直的却不依不饶,非要问个明白:我一好好的真东西,怎么就成“也许”、“好像”了?
像这一种,十次有八次都会转到李定安手里,然后,他就会给你讲:哪里不对,假在什么地方,甚至是造假的方法,做旧的手段都能给你说上来。
不出意外,接下来就会进入“抛开事实不谈”的环节,李定安既不争,也不恼,相反还表示理解:花半辈子的积蓄,结果买了一件假玩意,甚至可能分文不值,搁谁都会急眼。
所以,伱不能怪国宝帮太多,而是这操淡的行业本身就不规范,漏洞多的跟筛子似的,造假售假不但利润高,还不用坐牢,我为什么不造?
于是,假货越来越多,造假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上当受骗的当然也就越来越多……
这样的,每天最少要遇到四五次,而且大都会被主办方当做宣传素材剪成视频,甚至好多回都是现场直播。
其他藏友一看,好家伙,一上了电视,岂不就等于这件东西被判了死刑,一辈子都是假货?
还想出手,做梦去吧?
因此,找李定安的越来越少,除非是头铁,对自己的东西有百分之一千的信心,要么就是不知情,没看过主办方的宣传视频,只知道李定安的眼光超准,鉴定能力超级高,一头扎进来的。
结果然并卵:反正看了足足一周,经过手的东西少些也有两三百件,但真品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网友倒是挺乐呵,天天都守在江灵雨的直播间,就等着看藏友拍着桌子骂李定安,说他是“狗屁的专家”、“眼睛长脸上出气用的”。
李定安能怎么办,只能无奈的摊摊手。
不夸张,天天都有,个个比国宝帮还像国宝帮……
今天是第八天,展览会一如既往的红火,不到九点,也就刚开门不久,会场里就已经挤满了游客和藏友。
五位专家席位前也一如既往的热闹,最少的也已经排了七八位。李定安这边人也挺多,也有不少手里都抱着东西,但只是围了一圈,却没人往他对面的椅子上坐。
不止是网友,藏友也会看热闹。
李定安也不急,慢条斯理的掏着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在桌面上。摆完之后,见还没人来,他又和江灵雨聊起了天。
“你姐呢,今天怎么没来?”
“今天店里超忙,我姨不让她出来!”
“那你怎么出来的?”
“我又不需要我姨给我发工资?”
这理直气壮的?
李定安“呵”的一声,又指了指支架上的手机:“多少粉丝了,我是说总共?”
江灵雨笑的眼睛眯成了两道缝:“托您的福,快一百万了!”
还真就得感谢李定安:她这近百万粉丝全是靠李定安积累起来的,而且都是真粉,消费能力也不差,如果带货,一次坑位费最少三万以上,提成另算。
可算是找到了流量密码,这不,知道李定安在大柳树当专家,姐妹俩巅巅的就来了。
在沈阳时钱金玉和江灵雨没少帮忙,就当是还人情了,李定安当然没问题,而且很支持:凭本事吃饭,不寒碜,至少比岔腿露球好多了。
他点点头,又比了个大拇指:“加油,争取突破五百万!”
小丫头重重的点点头,胸前跟着一颤一颤,声音还特酥:“我努力!”
好家伙,童颜爆乳娃娃音,说的就是这样的吧?
正被晃的眼晕,旁边又传来谢原平的声音:“李老师,你要是不忙的话,帮我看一下这件东西。”
他下意识的转过头:谢原平手里拿着一方铜镜,上面长满了绿锈,看着有了些年头。
对面还坐着一位,大概四十来岁,穿着普通,但挺干净,感觉像是知识份子。
“好嘞!”
随口应了一声,李定安都站了起来,铜镜的主人却不干了,一把就抢过了东西:“不是,谢老师,我找你看,你怎么又找别人?”
“我的专项是古玉和料器,铜器真不怎么擅长,所以让李老师给你看看!”
“那算了!”这位瞅了瞅李定安,头摇的波浪鼓似的,“我找其他专家看看。”
谢原平愣了愣:“为什么?”
“知识份子”扑愣着眼皮看了他两眼:谢老师,您就没注意过么:这么多天,但凡是从其他专家转到李定安这的东西,看十件,有九件半是假的,谁敢给他看?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客人没吱声,拿起铜镜就走,谢原平怔了好一阵,才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类似这一幕,这些天时有发生,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李定安只是笑了笑,表示没关系。
反正只是义务帮忙,他也乐得清闲,再说了,何苦和人拍着桌子吵架?
转着念头,他又坐了下来,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江灵雨的粉丝聊聊天,帮她巩固一下人气。
正准备让小丫头把手机挪过来,旁边又有人叫他:“定安,你过来看一下。”
一抬头,是葛副教授。
对面却坐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年轻一些,将将三十出头,长的挺精神,也很帅气。
女的年长一些,四十岁左右,但气质优雅,风韵犹存。
两人的神情都有些怪,男人略带愁容,女的面若冰霜,包括葛教授,脸上也带着几丝凝重。再一看,桌上摆着一本书,标准的线装本,上面写着“仪礼注疏”四个字。
经注,还是手抄本?
《仪礼》是儒家六经之一,主要内容为各项礼仪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比如婚丧嫁娶的具体流程等等,《注疏》则为东汉大儒郑玄为其所作的注解。
自汉开始,《仪礼》就成为选官及荐举秀才和孝廉的重要依据之一,自隋以后,则正式成为科举的《经注》之一,一直到清。
说直白点,就是考试要点,凡选择学习《仪礼》的举子,这是必修课,所以流传下来的极多。不过大多都是刻版,手抄本倒是少见。
但少见归少见,不一定就有价值,具体要看是谁抄的,有没有名气,如果是无名之辈,就要看具体的年代、书法水平、保存是否完好等等。
看这两位的穿着和神情,以及葛教授微微皱起的眉头,估计有点来历。
暗暗思忖,李定安走了过去:“葛教授!”
“我有点拿不准,你给看一看!”
葛教授也没客气,直接把书往前一推,又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对面的一男一女:“卖主和买主!”
一听这句,李定安就明白了:这件手抄本十有八九涉及到债务问题,说通俗点,用来顶债的。
而且来这之前,这两位很可能找其他专家看过,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而且说不准就开具过证书。
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债主心存疑虑,想再次确认一下。
如果东西是对的,那一切好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东西要是看不太准,那就很麻烦了。
说没问题,但感觉东西好像多少有那么点问题,万一事后被买主发现,而且确实有问题,那一场官司绝对跑不了。
说有问题,得罪人还是其次,就怕万一看走了眼,同样少不了一场官司。
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葛教授才不得不请李定安帮忙。
转过头来再一看,这两位的身份也就不难猜:男的有点发愁,肯定是欠债的,女的满脸不高兴,当然就是债主子……
打量了几眼,李定安顺势坐了下来:“之前请谁鉴定的?”
“还没问,关键是……唏……”
葛教授呲了呲牙,好像很痛苦的模样,“你看看就知道了!”
好家伙,你至不至于?
老葛虽然只是副教授,但那是资历还不够,并非鉴定能力不行,至少在京大,在金石、牌文、拓片、古籍等品类,他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不然也不会成为此次临时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连他都这么为难,可见这东西有多难鉴定?
暗暗狐疑,李定安拿起了手抄本。
乍一看,确实够旧:这本书已然不是“发黄”,而是近似“黄中带灰”,而且不止是封皮,就连中缝都是这样。如果不是人为作旧,没有两三百年的功夫,纸色绝对旧不到这种程度。
包括封面上的字迹,都已经有点“虚化”的感觉,同样说明年代够久。
字体倒是挺工整,保存的也极好,大概五六十页,但书册依旧平整,纸页依旧紧密。
翻开封皮再看纸,不是太厚,却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虽然很旧,但依旧泛着光泽,手摸上去,薄厚如一,很是光滑,也很是柔韧。
熟宣,还是青檀特净宣?
所谓的特净宣,就是青檀皮占八成以上,稻草和其它材料不足两成,从唐到清,皆是历代宫廷用纸首选。
能用这种纸抄经注,既便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家世也绝对不一般。
辩认了一下,确实是特净宣,他又翻过无字的扉页,本以为会看到具体的内容,不想仍然是一张空页,依旧不写有一个字。
不过盖着一大一小两枚,印迹已有些淡,但尚能看的清楚。
小的就普通的楷体,刻的也挺规整:清真居士。
清真居士……感觉有点印象……
闪过一丝念头,他又看向比较大的那枚印,只是一眼,李定安就顿住了:这什么玩意,怎么刻的跟虫爬似的?
真就跟一堆虫子一样,歪歪扭扭,断断续续,乍一看,感觉就看不出字的形状。但随即,他猛的反应过来:这是宋朝特有的九叠篆文,而且只有官印才会这么刻。
再仔细一辩认,李定安的眼睛不由的一眯,稍一思忖,止不住的就吸了口凉气: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
我了个去……这竟然是宋版,而且还是官方手抄本?
怪不得葛教授都没问之前找谁鉴定过,结果又是什么,就急吼吼的把自己叫了过来?
古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页宋版一两金……不夸张,这句话绝对没有一丁点的水份。
看看以往的成交记录:2018年,嘉德拍卖,宋代版王安石文集——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宋人佚简》三卷,起拍价才各是五百万,但最后,四本书整整拍了两亿六千万。
2020年,宋理宗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也就是杜甫的诗集,最后成交价1.77亿。
2021年,同样是郑玄注的《周礼注》,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刻本,成交价一点四个亿。
而且这几本全是刻本,印刷机构的级别都还不是特别高,才是司一级,更没有什么印章之类的东西。
那如果是秘书省校书郎手抄,不但有官印,还有抄录者的私印,而且还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呢?
哈哈……清真居士?
如果不是那枚校书郎的官印,他差一点就没想起来:这是宋代文豪,著名词人周邦彦。
说句不夸张的话:这本书要是真迹,如果下了两亿,李定安敢直播吃翔……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展览会开了一周,李定安也当了一周的专家,要问他这一周是什么感受,用四个字就能形容:一言难尽,
好歹也是位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出他的藏友也越来越多,热度也越来越高。至少在大柳树会场,李定安的风头已然隐隐盖过了其他五位专家。但古怪的是,找他看东西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因很简单:看的太准。
找李定安看东西,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可能有第三种结果,更不会有半点含糊,不论对错,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但找其他专家看就不一定了,比如遇到年代特征不明显,或是仿真度太高的东西,专家的把握不是很大,看的当然就不会那么准。
相应的,话就说的不会太满,给出的结论就不会太清晰,往往会带上“可能”、“有点”之类的字眼。
大部分的玩家都能听懂:这东西有点问题,不是那么太真。
机灵点的打声哈哈,再说声谢谢,然后拿了东西就走。性子直的却不依不饶,非要问个明白:我一好好的真东西,怎么就成“也许”、“好像”了?
像这一种,十次有八次都会转到李定安手里,然后,他就会给你讲:哪里不对,假在什么地方,甚至是造假的方法,做旧的手段都能给你说上来。
不出意外,接下来就会进入“抛开事实不谈”的环节,李定安既不争,也不恼,相反还表示理解:花半辈子的积蓄,结果买了一件假玩意,甚至可能分文不值,搁谁都会急眼。
所以,伱不能怪国宝帮太多,而是这操淡的行业本身就不规范,漏洞多的跟筛子似的,造假售假不但利润高,还不用坐牢,我为什么不造?
于是,假货越来越多,造假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上当受骗的当然也就越来越多……
这样的,每天最少要遇到四五次,而且大都会被主办方当做宣传素材剪成视频,甚至好多回都是现场直播。
其他藏友一看,好家伙,一上了电视,岂不就等于这件东西被判了死刑,一辈子都是假货?
还想出手,做梦去吧?
因此,找李定安的越来越少,除非是头铁,对自己的东西有百分之一千的信心,要么就是不知情,没看过主办方的宣传视频,只知道李定安的眼光超准,鉴定能力超级高,一头扎进来的。
结果然并卵:反正看了足足一周,经过手的东西少些也有两三百件,但真品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网友倒是挺乐呵,天天都守在江灵雨的直播间,就等着看藏友拍着桌子骂李定安,说他是“狗屁的专家”、“眼睛长脸上出气用的”。
李定安能怎么办,只能无奈的摊摊手。
不夸张,天天都有,个个比国宝帮还像国宝帮……
今天是第八天,展览会一如既往的红火,不到九点,也就刚开门不久,会场里就已经挤满了游客和藏友。
五位专家席位前也一如既往的热闹,最少的也已经排了七八位。李定安这边人也挺多,也有不少手里都抱着东西,但只是围了一圈,却没人往他对面的椅子上坐。
不止是网友,藏友也会看热闹。
李定安也不急,慢条斯理的掏着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在桌面上。摆完之后,见还没人来,他又和江灵雨聊起了天。
“你姐呢,今天怎么没来?”
“今天店里超忙,我姨不让她出来!”
“那你怎么出来的?”
“我又不需要我姨给我发工资?”
这理直气壮的?
李定安“呵”的一声,又指了指支架上的手机:“多少粉丝了,我是说总共?”
江灵雨笑的眼睛眯成了两道缝:“托您的福,快一百万了!”
还真就得感谢李定安:她这近百万粉丝全是靠李定安积累起来的,而且都是真粉,消费能力也不差,如果带货,一次坑位费最少三万以上,提成另算。
可算是找到了流量密码,这不,知道李定安在大柳树当专家,姐妹俩巅巅的就来了。
在沈阳时钱金玉和江灵雨没少帮忙,就当是还人情了,李定安当然没问题,而且很支持:凭本事吃饭,不寒碜,至少比岔腿露球好多了。
他点点头,又比了个大拇指:“加油,争取突破五百万!”
小丫头重重的点点头,胸前跟着一颤一颤,声音还特酥:“我努力!”
好家伙,童颜爆乳娃娃音,说的就是这样的吧?
正被晃的眼晕,旁边又传来谢原平的声音:“李老师,你要是不忙的话,帮我看一下这件东西。”
他下意识的转过头:谢原平手里拿着一方铜镜,上面长满了绿锈,看着有了些年头。
对面还坐着一位,大概四十来岁,穿着普通,但挺干净,感觉像是知识份子。
“好嘞!”
随口应了一声,李定安都站了起来,铜镜的主人却不干了,一把就抢过了东西:“不是,谢老师,我找你看,你怎么又找别人?”
“我的专项是古玉和料器,铜器真不怎么擅长,所以让李老师给你看看!”
“那算了!”这位瞅了瞅李定安,头摇的波浪鼓似的,“我找其他专家看看。”
谢原平愣了愣:“为什么?”
“知识份子”扑愣着眼皮看了他两眼:谢老师,您就没注意过么:这么多天,但凡是从其他专家转到李定安这的东西,看十件,有九件半是假的,谁敢给他看?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客人没吱声,拿起铜镜就走,谢原平怔了好一阵,才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类似这一幕,这些天时有发生,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李定安只是笑了笑,表示没关系。
反正只是义务帮忙,他也乐得清闲,再说了,何苦和人拍着桌子吵架?
转着念头,他又坐了下来,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江灵雨的粉丝聊聊天,帮她巩固一下人气。
正准备让小丫头把手机挪过来,旁边又有人叫他:“定安,你过来看一下。”
一抬头,是葛副教授。
对面却坐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年轻一些,将将三十出头,长的挺精神,也很帅气。
女的年长一些,四十岁左右,但气质优雅,风韵犹存。
两人的神情都有些怪,男人略带愁容,女的面若冰霜,包括葛教授,脸上也带着几丝凝重。再一看,桌上摆着一本书,标准的线装本,上面写着“仪礼注疏”四个字。
经注,还是手抄本?
《仪礼》是儒家六经之一,主要内容为各项礼仪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比如婚丧嫁娶的具体流程等等,《注疏》则为东汉大儒郑玄为其所作的注解。
自汉开始,《仪礼》就成为选官及荐举秀才和孝廉的重要依据之一,自隋以后,则正式成为科举的《经注》之一,一直到清。
说直白点,就是考试要点,凡选择学习《仪礼》的举子,这是必修课,所以流传下来的极多。不过大多都是刻版,手抄本倒是少见。
但少见归少见,不一定就有价值,具体要看是谁抄的,有没有名气,如果是无名之辈,就要看具体的年代、书法水平、保存是否完好等等。
看这两位的穿着和神情,以及葛教授微微皱起的眉头,估计有点来历。
暗暗思忖,李定安走了过去:“葛教授!”
“我有点拿不准,你给看一看!”
葛教授也没客气,直接把书往前一推,又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对面的一男一女:“卖主和买主!”
一听这句,李定安就明白了:这件手抄本十有八九涉及到债务问题,说通俗点,用来顶债的。
而且来这之前,这两位很可能找其他专家看过,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而且说不准就开具过证书。
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债主心存疑虑,想再次确认一下。
如果东西是对的,那一切好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东西要是看不太准,那就很麻烦了。
说没问题,但感觉东西好像多少有那么点问题,万一事后被买主发现,而且确实有问题,那一场官司绝对跑不了。
说有问题,得罪人还是其次,就怕万一看走了眼,同样少不了一场官司。
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葛教授才不得不请李定安帮忙。
转过头来再一看,这两位的身份也就不难猜:男的有点发愁,肯定是欠债的,女的满脸不高兴,当然就是债主子……
打量了几眼,李定安顺势坐了下来:“之前请谁鉴定的?”
“还没问,关键是……唏……”
葛教授呲了呲牙,好像很痛苦的模样,“你看看就知道了!”
好家伙,你至不至于?
老葛虽然只是副教授,但那是资历还不够,并非鉴定能力不行,至少在京大,在金石、牌文、拓片、古籍等品类,他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不然也不会成为此次临时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连他都这么为难,可见这东西有多难鉴定?
暗暗狐疑,李定安拿起了手抄本。
乍一看,确实够旧:这本书已然不是“发黄”,而是近似“黄中带灰”,而且不止是封皮,就连中缝都是这样。如果不是人为作旧,没有两三百年的功夫,纸色绝对旧不到这种程度。
包括封面上的字迹,都已经有点“虚化”的感觉,同样说明年代够久。
字体倒是挺工整,保存的也极好,大概五六十页,但书册依旧平整,纸页依旧紧密。
翻开封皮再看纸,不是太厚,却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虽然很旧,但依旧泛着光泽,手摸上去,薄厚如一,很是光滑,也很是柔韧。
熟宣,还是青檀特净宣?
所谓的特净宣,就是青檀皮占八成以上,稻草和其它材料不足两成,从唐到清,皆是历代宫廷用纸首选。
能用这种纸抄经注,既便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家世也绝对不一般。
辩认了一下,确实是特净宣,他又翻过无字的扉页,本以为会看到具体的内容,不想仍然是一张空页,依旧不写有一个字。
不过盖着一大一小两枚,印迹已有些淡,但尚能看的清楚。
小的就普通的楷体,刻的也挺规整:清真居士。
清真居士……感觉有点印象……
闪过一丝念头,他又看向比较大的那枚印,只是一眼,李定安就顿住了:这什么玩意,怎么刻的跟虫爬似的?
真就跟一堆虫子一样,歪歪扭扭,断断续续,乍一看,感觉就看不出字的形状。但随即,他猛的反应过来:这是宋朝特有的九叠篆文,而且只有官印才会这么刻。
再仔细一辩认,李定安的眼睛不由的一眯,稍一思忖,止不住的就吸了口凉气: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
我了个去……这竟然是宋版,而且还是官方手抄本?
怪不得葛教授都没问之前找谁鉴定过,结果又是什么,就急吼吼的把自己叫了过来?
古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页宋版一两金……不夸张,这句话绝对没有一丁点的水份。
看看以往的成交记录:2018年,嘉德拍卖,宋代版王安石文集——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宋人佚简》三卷,起拍价才各是五百万,但最后,四本书整整拍了两亿六千万。
2020年,宋理宗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也就是杜甫的诗集,最后成交价1.77亿。
2021年,同样是郑玄注的《周礼注》,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刻本,成交价一点四个亿。
而且这几本全是刻本,印刷机构的级别都还不是特别高,才是司一级,更没有什么印章之类的东西。
那如果是秘书省校书郎手抄,不但有官印,还有抄录者的私印,而且还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呢?
哈哈……清真居士?
如果不是那枚校书郎的官印,他差一点就没想起来:这是宋代文豪,著名词人周邦彦。
说句不夸张的话:这本书要是真迹,如果下了两亿,李定安敢直播吃翔……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