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少林寺的武器……这个说法倒是新奇?
一位负责监考的讲师暗暗狐疑,打开了手机。翻了三两下,就查到了相关链接:少林寺双钩,又称虎头双钩、护手双钩。
再看清单,鉴定评语就两个字:手戟,再看签名,郭振强。
讲师皱了皱眉头:“张教授,郭振强这名字……挺耳熟啊?”
“是京城收藏家协会会员,擅长古币杂项类,要说眼力和鉴赏能力,肯定是有一些的,称一声专家没问题。”
“还是专家?但是……”
老师稍顿了一下,看了看狼宪和虎头双钩的鉴定结果:“这鉴定评语……也过于精炼了些?”
张教授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古怪:葛老师,你是真会说话?
狼宪也就罢了,李定安确实讲的比较详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专家惜墨如金,懒得写那么多。
但后面这一件呢?
戟是戟,钩是钩,差着十万八千里,和精炼不精炼有什么关系?
摆明就是专家眼力不行,鉴赏水平不够,看走了眼……说直白些,比李定安差着好大的一截。
但毕竟是本系的学生,张教授不好直接夸。只是含蓄的笑了笑:“可能李定安对兵器研究的多一些,所以恰好认识……”
这样的吗?
葛老师歪着脑袋,表示怀疑。他总觉得,张教授在糊弄他。
他想了想,又转着眼珠瞅了瞅清单,“张教授,那我能不能让他看一件?”
张教授顿时就乐了:“葛老师,当然可以!”
“那就好!”
嗯,得挑个难一点的。
转着念头,看到一样东西时,葛老师的眼睛一亮。
刚好,李定安看完了一件木雕,停顿了一下。
葛老师瞅着空子指了指清单:“李定安,看看标号74的这一件。”
跟在旁边的高胜东低声介绍了一下:“这位是汉唐系的葛老师……”
“葛老师好!”李定安打着招呼,高胜东也顺着序号找到了东西。
李定安走了过去,邢宗峰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随着镜头挪动,大屏出现了74文物的图像。
是一件瓷器,还是残器,不过这次资料上标注的详细一些:白瓷莲蓬,洒壶喷头,年代是清代,出产地是JDZ。还做了备注:民窑仿的定窑白瓷。
东西也不难认,就是一件带着半截粗茎的莲蓬,直径约五六公分,茎粗两公分,长约四公分。
上面也确实有眼,花茎也是中空……
李定安没看过资料,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只是一眼,他就有了大致的判断,神情也变的古怪起来。
这位葛老师既然是汉唐系的,肯定也懂瓷器,没道理认不出这东西?
“怎么了?”葛老师笑了笑,“认不出来?”
“认倒是能认得出来,就是太……”
嗯,太简单了……
话到了嘴边,李定安又拐了个弯:“就是太少见了……这是洗澡用的花洒,大至年代应该是北宋时期,出产地是邢窑……”
什么玩意,资料上说的是洒壶头啊?
这倒还好,因为这东西确实能用来浇花,也能用来洗澡,而且隋唐时就有瓷质的花洒喷头,所以也不能绝对的说谁对谁错。
问题是,清单上还详细的给出了出产地和年代,分明是清代JDZ,但李定安却说,这东西是宋代邢窑的?
而且他只是随意的看了一眼,就敢这么肯定,这就很让人惊悚了。
葛老师也很是惊讶,他本能的眯起了眼,看了看大屏上的照片:没错啊,怎么看,都像是定窑?
按他的判断,这应该是明代定窑的东西,反正绝非出自清代JDZ。所以,专家肯定是鉴定错了,也因此他才特地挑了这一件,想试试李定安的成色。
但按李定安的说法,不止是专家错了,连他也看错了?
“你们这个学生有点厉害啊?”
惊诧着,他又小声问:“张教授,我怎么看着像定窑……伱看呢,邢窑还是定窑?”
我看着……也像定窑……
心里这样想,但张教授没敢讲出来,只是摇了摇头:“不好说!”
葛老师一个后仰:有你这样当教授的,尽说车轱辘话?
张教授哭笑不得,小声解释:“你教的就是汉唐考古,难道不知道定窑和邢窑一脉相承,两家用的是同样的烧制工艺?虽然说有一些区别,但在这一件东西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对啊,我也是这么觉着……”葛老师深以为然,“但你们系那学生,就敢肯定这是邢窑?”
他就不是正常人……
心理这样想,张教授顺口敷衍:“他可能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吧?”
“倒是有可能……那年代呢,他怎么断定的?”
“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年代更不好判断。因为从宋到明,定窑一直都在烧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与特点虽有变化,但不是很明显。所以,要想有清晰的判定,肯定得仔细看,也说不定得用其它的方法……”
葛老师斜着眼珠:用仪器就用仪器,还“其它的方法”?
也不只是他和张教授不太确定,只要是稍懂点瓷器的老师和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李定安给出的结论,等于将原先的鉴定结果直接推翻了。
那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葛老师瞅了一会儿,还是没瞅出个所以然,索性直接问:“李定安,你说这是宋代邢窑?为什么不可能是同时期或之后的定窑?”
定窑?
别说,确实容易搞混……
李定安想了想:“主要是烧制方法有差别,导致外观有细微的区别:两者都用的是覆烧法,也都用的是‘化妆土’的上色技术,但邢窑用的是‘匣体烧瓷法’,定窑用的则是无匣裸烧。
正因为多扣或少扣了个匣子,导致两者的炉温相差几百度,所以从釉药学角度来讲,邢窑是低温釉,定窑是半高温釉。也因此,两者的釉质出现了区别,最直观的,就是色差:
因为温度不够,邢窑的瓷器在强光下会微闪青灰或淡黄,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类青”、‘类雪’,但定窑不同,它就是纯正的白……”
稍一顿,他又转过头:“这位师兄,手电和放大镜能不能借一下!”
“当然可以!”
正听的入神的博士生递上了工具,李定安先打开手电照到了釉面上,又把放大镜凑到近处。
刚开始不是太清楚,李定安调整了好几次角度,瓷釉表面才闪现出一层细微的浅黄色。
一刹那,葛老师愣了,张教授也愣了,包括陶瓷系的学生也愣了。
他们盯着大屏,全都傻愣愣的张着嘴。
不是在惊讶李定安懂的多,因为他说的这些只是基础性的知识,懂瓷器的都懂。
问题是,在场这么多教授和研究生,谁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发现这样的区别?
一般的情况下,不但要借用仪器,而且还得是专业的光学仪器。不看就连李定安也调整了好几次才找准角度?
所以说,李同学这眼力,委实是厉害了……不佩服都不行。
葛老师愣了好久:怪不得吴教授敢让他上去,接受这么多人的质疑?
这学生不但有点东西,东西还相当多……
叹了一口气,他又问:“那年代呢?”
“葛老师,既然我们确定了这东西出自邢窑,那基本可以确定,年代大致在隋以后,明以前,对吧?”
“那当然!”
因为邢窑到隋朝才开始烧白瓷,元朝末期就停烧了。
“那接下来就看器形:隋、元时期都没有这种器形,唐代倒是出土过相似的水壶和花洒,但莲蓬下都有用来做支撑的瓷柱,而且莲茎都比较粗,和这种截然不同。就只有宋朝发现过这种器物……”
“有出土的实物?”葛老师皱着眉头,压低了声音,“张教授,我怎么没印像?”
张教授没敢吱声,因为他也没印像。
“不是实物,而是画:甘肃清水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墓葬砖雕中刻有一幅童子沐浴图,上面就有这种花洒……
另一幅是宋徽宗时期宫廷画师苏汉臣所作的绢本团扇,《仕女浴妆图》,画上也是类似的器物造型……如今收藏在宝岛故宫博物馆……”
听到李定安这样说,没人吱声了,至少学生是不敢吱声了。
宋金时期的墓葬本就少,课程中讲授时也大多是建筑与构造,涉及壁画与砖雕也是以比较突出的内容为主。所以教材中既便出现过这幅画,也没人会关心上面的花洒是什么造型。
至于宝岛的故宫博物馆,那就更接触不到了……
吴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
“好的,吴教授……”
“李定安,这是什么?”
一个女研究生指着一样东西,颜色青灰,呈长柱形,直径五公分左右,约有十来公分长。
茬口很明显,应该是断了一截,所以也很好认:这东西是用石头雕出来的。
离的稍有些远,但大致还是能看到石柱上刻着一个字,估计年分不短,字迹有些模糊,看着像是个“后”字。
同一时间,大屏上出现了实物的同步摄像。再看清单,专家给出的鉴定结论是清代的药杵。
这就有点敷衍了,也说明这批专家的眼力确实不太行:因为古代的药杵很少有石制的。
也别说虎骨、犀角,以及金石矿物之类的药材,既便是根茎类,用石杵捣不了几下,捣碎的石头渣子绝对比药粉还多,那这药还怎么用?
所以凡药杵大都是金属制,包括商周先秦时期出土的也是铜杵。
要说这支更早,是石器时代的东西,那就更扯淡了……上面刻着字呢。
估计也是这个原因,这位女研究生才有些奇怪……
思忖间,李定安也走了过来。
这东西的造形稍有点怪,上半截有些细,下半截要粗一些。形状很勾称,左右也很对称,明显是精心打磨过的。
再仔细看,底部还有线条,看着像是纹路,又像是毛发……嗯,毛发?
李定安顿了一下:这东西怎么越看越不对劲?
本能的,他又瞅了瞅那个字:这就不是后,倒像是汉隶的“月”字,顶部带点弧度,右边又少了竖勾,而且恰好,右边就是断茬。
下面好像也有笔画的痕迹,大致像是一横。
月加一横是什么?
“且”?
我了个去,这是角先生……就说怎么看着不对劲?嗯,还是汉隶?
李定安猛的一愣:汉朝的时候,这东西可不是给女性解决生理需求的,而是祭祀用的……
再说了,这玩意可是石头的?
霎时,他精神一振,拿起了物件,又顺手打开了系统。
没错,就是这东西,也确实是汉朝的,不过恰好把前端最具象征性的那一截给弄丢了,所以不怎么好认。
关键的是,系统提示这玩意是新鲜出土的?
好家伙,这可是汉墓?
要是编外考古队干的,这辈子算是完了……
李定安一动不动,好像在发呆一样,考场里又开始议论起来。
“这是……认不出来了?”
“估计是,这东西确实不好判定……”
“但这样也够厉害了……至少刚才那件花洒,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就认不出来。”
“还研究生……你问问在场的几位讲师,李定安没讲之前,谁敢说那是从邢窑烧出来的?”
“这倒是……”
正议论着,李定安又抬起头,朝林思齐扬了扬手里的东西:“这是从哪弄来的?”
林思齐眯眼瞅了瞅:“石雕?噢,是市文物局从清大发掘出来的,说是没什么研究价值,就……嗯,就处理了……”
市文物局……清大……处理……厉害了,林学姐!
他叹着气,把东西往吴湘面前一递:“老师你看这个字,像不像隶书的‘且’字?”
“且”字,还是隶书?
再看形壮,吴湘也反应了过来:这是生殖图腾?
嗯,清大挖出来的……哈哈,汉墓?
啧啧……李定安这眼力?
说实话,李定安要不提醒,他既便能认得出来,也要不少时间……
吴湘感慨不已,直接把清单往他手里一赛:“估计还有不少,找一找……高胜东,邢宗峰,别拍了,过来帮忙……白如,过来登记……”
还有不少……意思是,真从清大挖到了汉墓?
李定安愣了愣,下意识的接过了清单。
其他的教授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
“怎么回事,正看的精彩呢?
“应该是那根石杵有问题。”
“估计是好东西,说不定是商周或石器时代的。”
“你眼睛有问题吧,那上面刻着楷体字?”
是楷体字吗……怎么看着有点像是隶书,也有点像金文?
葛老师皱着眉头:“张教授,刚才那个字,像不像反写的‘后’,或是‘司’?”
张教授摇着头:“我不知道!”
隔着屏幕,肯定没有看实物那么清楚,张教授确实没认出来。
但吴教授一说“高胜东,别拍了”,他就知道,发现好东西了。
而且绝不止一件……
猜忖间,旁边传来一声惊呼:“李定安,你说这是什么……汉代的棺材板?”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位负责监考的讲师暗暗狐疑,打开了手机。翻了三两下,就查到了相关链接:少林寺双钩,又称虎头双钩、护手双钩。
再看清单,鉴定评语就两个字:手戟,再看签名,郭振强。
讲师皱了皱眉头:“张教授,郭振强这名字……挺耳熟啊?”
“是京城收藏家协会会员,擅长古币杂项类,要说眼力和鉴赏能力,肯定是有一些的,称一声专家没问题。”
“还是专家?但是……”
老师稍顿了一下,看了看狼宪和虎头双钩的鉴定结果:“这鉴定评语……也过于精炼了些?”
张教授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古怪:葛老师,你是真会说话?
狼宪也就罢了,李定安确实讲的比较详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专家惜墨如金,懒得写那么多。
但后面这一件呢?
戟是戟,钩是钩,差着十万八千里,和精炼不精炼有什么关系?
摆明就是专家眼力不行,鉴赏水平不够,看走了眼……说直白些,比李定安差着好大的一截。
但毕竟是本系的学生,张教授不好直接夸。只是含蓄的笑了笑:“可能李定安对兵器研究的多一些,所以恰好认识……”
这样的吗?
葛老师歪着脑袋,表示怀疑。他总觉得,张教授在糊弄他。
他想了想,又转着眼珠瞅了瞅清单,“张教授,那我能不能让他看一件?”
张教授顿时就乐了:“葛老师,当然可以!”
“那就好!”
嗯,得挑个难一点的。
转着念头,看到一样东西时,葛老师的眼睛一亮。
刚好,李定安看完了一件木雕,停顿了一下。
葛老师瞅着空子指了指清单:“李定安,看看标号74的这一件。”
跟在旁边的高胜东低声介绍了一下:“这位是汉唐系的葛老师……”
“葛老师好!”李定安打着招呼,高胜东也顺着序号找到了东西。
李定安走了过去,邢宗峰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随着镜头挪动,大屏出现了74文物的图像。
是一件瓷器,还是残器,不过这次资料上标注的详细一些:白瓷莲蓬,洒壶喷头,年代是清代,出产地是JDZ。还做了备注:民窑仿的定窑白瓷。
东西也不难认,就是一件带着半截粗茎的莲蓬,直径约五六公分,茎粗两公分,长约四公分。
上面也确实有眼,花茎也是中空……
李定安没看过资料,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只是一眼,他就有了大致的判断,神情也变的古怪起来。
这位葛老师既然是汉唐系的,肯定也懂瓷器,没道理认不出这东西?
“怎么了?”葛老师笑了笑,“认不出来?”
“认倒是能认得出来,就是太……”
嗯,太简单了……
话到了嘴边,李定安又拐了个弯:“就是太少见了……这是洗澡用的花洒,大至年代应该是北宋时期,出产地是邢窑……”
什么玩意,资料上说的是洒壶头啊?
这倒还好,因为这东西确实能用来浇花,也能用来洗澡,而且隋唐时就有瓷质的花洒喷头,所以也不能绝对的说谁对谁错。
问题是,清单上还详细的给出了出产地和年代,分明是清代JDZ,但李定安却说,这东西是宋代邢窑的?
而且他只是随意的看了一眼,就敢这么肯定,这就很让人惊悚了。
葛老师也很是惊讶,他本能的眯起了眼,看了看大屏上的照片:没错啊,怎么看,都像是定窑?
按他的判断,这应该是明代定窑的东西,反正绝非出自清代JDZ。所以,专家肯定是鉴定错了,也因此他才特地挑了这一件,想试试李定安的成色。
但按李定安的说法,不止是专家错了,连他也看错了?
“你们这个学生有点厉害啊?”
惊诧着,他又小声问:“张教授,我怎么看着像定窑……伱看呢,邢窑还是定窑?”
我看着……也像定窑……
心里这样想,但张教授没敢讲出来,只是摇了摇头:“不好说!”
葛老师一个后仰:有你这样当教授的,尽说车轱辘话?
张教授哭笑不得,小声解释:“你教的就是汉唐考古,难道不知道定窑和邢窑一脉相承,两家用的是同样的烧制工艺?虽然说有一些区别,但在这一件东西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对啊,我也是这么觉着……”葛老师深以为然,“但你们系那学生,就敢肯定这是邢窑?”
他就不是正常人……
心理这样想,张教授顺口敷衍:“他可能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吧?”
“倒是有可能……那年代呢,他怎么断定的?”
“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年代更不好判断。因为从宋到明,定窑一直都在烧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与特点虽有变化,但不是很明显。所以,要想有清晰的判定,肯定得仔细看,也说不定得用其它的方法……”
葛老师斜着眼珠:用仪器就用仪器,还“其它的方法”?
也不只是他和张教授不太确定,只要是稍懂点瓷器的老师和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李定安给出的结论,等于将原先的鉴定结果直接推翻了。
那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葛老师瞅了一会儿,还是没瞅出个所以然,索性直接问:“李定安,你说这是宋代邢窑?为什么不可能是同时期或之后的定窑?”
定窑?
别说,确实容易搞混……
李定安想了想:“主要是烧制方法有差别,导致外观有细微的区别:两者都用的是覆烧法,也都用的是‘化妆土’的上色技术,但邢窑用的是‘匣体烧瓷法’,定窑用的则是无匣裸烧。
正因为多扣或少扣了个匣子,导致两者的炉温相差几百度,所以从釉药学角度来讲,邢窑是低温釉,定窑是半高温釉。也因此,两者的釉质出现了区别,最直观的,就是色差:
因为温度不够,邢窑的瓷器在强光下会微闪青灰或淡黄,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类青”、‘类雪’,但定窑不同,它就是纯正的白……”
稍一顿,他又转过头:“这位师兄,手电和放大镜能不能借一下!”
“当然可以!”
正听的入神的博士生递上了工具,李定安先打开手电照到了釉面上,又把放大镜凑到近处。
刚开始不是太清楚,李定安调整了好几次角度,瓷釉表面才闪现出一层细微的浅黄色。
一刹那,葛老师愣了,张教授也愣了,包括陶瓷系的学生也愣了。
他们盯着大屏,全都傻愣愣的张着嘴。
不是在惊讶李定安懂的多,因为他说的这些只是基础性的知识,懂瓷器的都懂。
问题是,在场这么多教授和研究生,谁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发现这样的区别?
一般的情况下,不但要借用仪器,而且还得是专业的光学仪器。不看就连李定安也调整了好几次才找准角度?
所以说,李同学这眼力,委实是厉害了……不佩服都不行。
葛老师愣了好久:怪不得吴教授敢让他上去,接受这么多人的质疑?
这学生不但有点东西,东西还相当多……
叹了一口气,他又问:“那年代呢?”
“葛老师,既然我们确定了这东西出自邢窑,那基本可以确定,年代大致在隋以后,明以前,对吧?”
“那当然!”
因为邢窑到隋朝才开始烧白瓷,元朝末期就停烧了。
“那接下来就看器形:隋、元时期都没有这种器形,唐代倒是出土过相似的水壶和花洒,但莲蓬下都有用来做支撑的瓷柱,而且莲茎都比较粗,和这种截然不同。就只有宋朝发现过这种器物……”
“有出土的实物?”葛老师皱着眉头,压低了声音,“张教授,我怎么没印像?”
张教授没敢吱声,因为他也没印像。
“不是实物,而是画:甘肃清水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墓葬砖雕中刻有一幅童子沐浴图,上面就有这种花洒……
另一幅是宋徽宗时期宫廷画师苏汉臣所作的绢本团扇,《仕女浴妆图》,画上也是类似的器物造型……如今收藏在宝岛故宫博物馆……”
听到李定安这样说,没人吱声了,至少学生是不敢吱声了。
宋金时期的墓葬本就少,课程中讲授时也大多是建筑与构造,涉及壁画与砖雕也是以比较突出的内容为主。所以教材中既便出现过这幅画,也没人会关心上面的花洒是什么造型。
至于宝岛的故宫博物馆,那就更接触不到了……
吴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
“好的,吴教授……”
“李定安,这是什么?”
一个女研究生指着一样东西,颜色青灰,呈长柱形,直径五公分左右,约有十来公分长。
茬口很明显,应该是断了一截,所以也很好认:这东西是用石头雕出来的。
离的稍有些远,但大致还是能看到石柱上刻着一个字,估计年分不短,字迹有些模糊,看着像是个“后”字。
同一时间,大屏上出现了实物的同步摄像。再看清单,专家给出的鉴定结论是清代的药杵。
这就有点敷衍了,也说明这批专家的眼力确实不太行:因为古代的药杵很少有石制的。
也别说虎骨、犀角,以及金石矿物之类的药材,既便是根茎类,用石杵捣不了几下,捣碎的石头渣子绝对比药粉还多,那这药还怎么用?
所以凡药杵大都是金属制,包括商周先秦时期出土的也是铜杵。
要说这支更早,是石器时代的东西,那就更扯淡了……上面刻着字呢。
估计也是这个原因,这位女研究生才有些奇怪……
思忖间,李定安也走了过来。
这东西的造形稍有点怪,上半截有些细,下半截要粗一些。形状很勾称,左右也很对称,明显是精心打磨过的。
再仔细看,底部还有线条,看着像是纹路,又像是毛发……嗯,毛发?
李定安顿了一下:这东西怎么越看越不对劲?
本能的,他又瞅了瞅那个字:这就不是后,倒像是汉隶的“月”字,顶部带点弧度,右边又少了竖勾,而且恰好,右边就是断茬。
下面好像也有笔画的痕迹,大致像是一横。
月加一横是什么?
“且”?
我了个去,这是角先生……就说怎么看着不对劲?嗯,还是汉隶?
李定安猛的一愣:汉朝的时候,这东西可不是给女性解决生理需求的,而是祭祀用的……
再说了,这玩意可是石头的?
霎时,他精神一振,拿起了物件,又顺手打开了系统。
没错,就是这东西,也确实是汉朝的,不过恰好把前端最具象征性的那一截给弄丢了,所以不怎么好认。
关键的是,系统提示这玩意是新鲜出土的?
好家伙,这可是汉墓?
要是编外考古队干的,这辈子算是完了……
李定安一动不动,好像在发呆一样,考场里又开始议论起来。
“这是……认不出来了?”
“估计是,这东西确实不好判定……”
“但这样也够厉害了……至少刚才那件花洒,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就认不出来。”
“还研究生……你问问在场的几位讲师,李定安没讲之前,谁敢说那是从邢窑烧出来的?”
“这倒是……”
正议论着,李定安又抬起头,朝林思齐扬了扬手里的东西:“这是从哪弄来的?”
林思齐眯眼瞅了瞅:“石雕?噢,是市文物局从清大发掘出来的,说是没什么研究价值,就……嗯,就处理了……”
市文物局……清大……处理……厉害了,林学姐!
他叹着气,把东西往吴湘面前一递:“老师你看这个字,像不像隶书的‘且’字?”
“且”字,还是隶书?
再看形壮,吴湘也反应了过来:这是生殖图腾?
嗯,清大挖出来的……哈哈,汉墓?
啧啧……李定安这眼力?
说实话,李定安要不提醒,他既便能认得出来,也要不少时间……
吴湘感慨不已,直接把清单往他手里一赛:“估计还有不少,找一找……高胜东,邢宗峰,别拍了,过来帮忙……白如,过来登记……”
还有不少……意思是,真从清大挖到了汉墓?
李定安愣了愣,下意识的接过了清单。
其他的教授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
“怎么回事,正看的精彩呢?
“应该是那根石杵有问题。”
“估计是好东西,说不定是商周或石器时代的。”
“你眼睛有问题吧,那上面刻着楷体字?”
是楷体字吗……怎么看着有点像是隶书,也有点像金文?
葛老师皱着眉头:“张教授,刚才那个字,像不像反写的‘后’,或是‘司’?”
张教授摇着头:“我不知道!”
隔着屏幕,肯定没有看实物那么清楚,张教授确实没认出来。
但吴教授一说“高胜东,别拍了”,他就知道,发现好东西了。
而且绝不止一件……
猜忖间,旁边传来一声惊呼:“李定安,你说这是什么……汉代的棺材板?”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