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渊最终听从了众多臣子的建议。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拒绝,但拒绝的下场是什么……李渊心中大概率是清楚的。
于是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骚乱逐渐平息下来,反抗在敕令之下终于消散。
已经迈出第一步之后的李渊也放飞自我了,干脆主动了起来。
李渊随即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令其开导安抚李建成麾下的诸多将士。
如果没有李渊的命令,难保这些将士们不会拼死反击。
他们都是李建成的部下,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李世民所清算。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安抚,这些人必定会抱着必死的信念反击,这必将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现在对李世民而言,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稳定,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
等到他的位置确定下来,之后再去慢慢清算那些制造不稳定的因素也是完全可以的。
有了李渊的担保,李建成的部下心中安定了许多,于是众多将士们便纷纷弃职而散。
终于,一切似乎尘埃落定,李渊也在事变开始的八个时辰之后,再次见到了李世民。
虽然仅仅只是过去了一日,但李渊却仿佛觉得已经过去许久许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几日以来的变化,让李渊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些陌生。
看着李世民,李渊的嘴唇嗫嚅着,缓缓的开口道:“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有了投杼之惑。”
投杼,即谣言的意思,来自于梁书,所谓投杼之惑,说的就是几乎要相信外人对自己孩子的中伤的意思。
李世民当即跪了下来,伏在李渊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这幅场面,让一直观看着事情发展的秦天都有些忍不住了。
别误会,他不是因为这父子二人情深而感动,而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表演实在是太过令人作呕了。
关于这一点,就连鼻涕宋的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
关于这一段的历史,资治通鉴之中是这么记载的: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最有意思的就是最后一句话: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李世民跪下来吮吸父亲的那什么,一边吸一边哭。
这其实就是在表明作者对当时二人表演的作呕,只是没想到这种艺术夸张性的写法被某些后人当成了事实。
莫说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段记载,司马光是如何言之凿凿的仿佛自己当初就在现场一般,写的这么详细。
所谓“跪而吮上乳”其实形容的便是李世民扑倒李渊的怀中的意思。
而秦天看到的也正是这般景象。
李渊一见到李世民便开始流泪,说自己几乎听信了外面的谣言,以为你真的要做奸犯科了呢。
说着还抹了几滴眼泪出来。
李渊其实明白自己的权利已经被李世民夺走了。
所以他现在其实是相当于是直接服软了。
“行了,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尘埃落定了,啥也别说,就这吧。”
话里话外,李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李世民一看,那不行,看着好像你退了一步,但眼下这般情况,不是显得是我逼着你低头么?
那我成啥了?岂不是大不孝?
李世民当即也反应过来了,直接扑倒父亲怀里嚎啕大哭。
他也服软了。
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伱我各退一步,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实真要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扑进五十岁的父亲的怀中嚎啕大哭,也不是不能理解。
关键是当下这幅场景实在是有些太过……不要脸了。
这俩人搁这装什么父子情深呢?
是个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刚刚弄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李渊刚刚挂了儿子,不情不愿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
现在两个人演父子情深,实在是有些太过不堪入目了一些。
但没办法,老大都开始表演了,其他人总不能没有表示吧?
周围的人也顿时开始纷纷跪地大哭起来。
秦天实在是看不下去眼下这番场景了,收回了自己的神识。
长安城的戒严维持了足足三天。
不得不说,虽然李世民干的不叫人事,但他治理国家还是颇有一番手腕的。
仅仅只花了三天的时间,长安城便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这场政变城中的百姓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除了几个倒霉蛋被卷入其中之外,竟是无一人伤亡,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六月初八,朝中便传来消息,李世民成为太子,管理朝中大小事务。
不管他本意如此也好,还是为了表演出一副勤政为民的样子也罢,总之,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做了许多有利百姓的事情。
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做了什么。
六月初八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便放掉了宫廷花园中所豢养的各种鹰犬,以及奇珍异兽。
而且他还宣布停止收取各方所进贡的奇珍异宝。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提出了之后大唐的治政观念:崇尚简要严肃,于是文武百官,天下人大喜。
做完这些之后,李世民一刻也没停歇,接着又命令百官各个呈上封章奏事,内容主要便是让各官员详细陈述安定人心治国的关键。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的前两把火烧的都很旺。
短短五天之后,他又做出了另外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甚至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的决定!
成为太子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六月十三日。
李世民发布命令命令道:“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意思简单明了,看上去只是说不需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宣布自己宽容大度,虚心接受各方意见!
你看,我连自己的名字和老爹的名字都不需要天下人避讳了,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的宽容大度吗。
这也是在变相的透露出自己并不在乎天下人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李世民很狂,也很自信。
我就是这么干了,而且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甚至不在乎历史典籍当中对人名的避讳。
因为李世民十分自信,自信自己做的并不会比前任太子差,也不会比自己的老爹更差。
他一定会比他们两个好,而且要好上许多。
如此一来,天下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至于之后的更改制度,撤销天策府等,其实就是在收拢权利,重新分配利益罢了。
那些反倒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了。
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天下的改变不可谓不大,各方面也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
即便是全程围观了事情前后起因的秦天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此人,的确是称得上千古名君。
他的施政手段,对权利斗争的敏锐嗅觉,都让他在整治朝堂的时候无往不利。
……
“这天下,当真是越变越好了。”孙思邈感慨道。
此前恰逢玄武门之变,孙思邈不得已在城外等待了足足七日才被允许进城。
进城之后他便在京城租了一处宅邸,开了一家医馆。
孙思邈的医馆距离秦天并不远,也就只有几步路的功夫,因此孙思邈时常跑到秦天这里讨教。
说是讨教,其实更多的还是闲聊,消磨时光罢了。
如今天下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孙思邈哪有心思研究学问。
他不在乎皇位上坐着的是什么人,但他在乎皇位上的君主会给这天下的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自然是极好的,可若是君主残暴不仁,那天下的百姓可就有苦头吃了。
看那李世民之前的所作所为,孙思邈十分担心,他觉得能够做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
但李世民即位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让他逐渐改变了对李世民的看法。
而这其中最出名,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便是李世民赦免魏徵一事了。
魏徵是李建成的幕僚,早在许久之前,魏徵便劝说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去其他地方,或者是干脆直接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听闻此事之后,便将魏徵叫来询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
周围人一听李世民这么问,顿时纷纷替魏徵捏了一把冷汗。
这摆明了就是要找事,置对方与死地啊!
换做其他人估计这会已经汗流浃背,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魏徵倒好:“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徵是个直性子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那种会曲意逢合之人。
但同时他也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
如果李世民真的想处死他,或者是找他麻烦,其实根本没必要把他专门叫到身前来。
像他这种小角色,随手让人安排一个名头处死在狱中,根本不会有任何人有反对的意见。
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李世民把自己叫过来是为什么?
说白了,无非就是为了收买人心罢了。
于是魏徵才说出了那番话。
知道归知道,但能真的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这番话的人,还是少数。
谁知道自己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对的,万一太子有其他想法呢?
可偏偏魏徵就这么说了,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还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哈哈大笑,进而将其赦免,纳为幕僚,甚至给了主簿的官位。
众人听闻顿时羡慕无比,这小子这下子是彻底发达了。
果然,没过多久魏徵便再次升官,被李世民擢升为谏议大夫。
这下便彻底奠定了李世民执政期间的基调。
那便是说真话,办实事。
李世民丝毫不在乎臣子对自己的冒犯,反而是支持臣子说真话,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你做出了实事,稍微冒犯一些又能如何?
这种事情本不是升斗小民能够知晓的,但眼下就连不问政事的孙思邈都听闻了这件事情,那就只能证明,是有人在故意宣传。
如此宣传,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李世民的宽容大度。
李世民这么做,也开始让百姓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这么好的一个太子,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冒犯,那为什么会干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出来?
百姓的观念是朴素的,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而且他还是好人,那就只能证明对方一定是坏人!
如此一来,根本不需要抹黑自己的兄长和父亲,天下自然会有人替李世民辩解。
这便是李世民手腕高超之处。
“如此收买人心的手段,当真可怕。”孙思邈心有戚戚焉。
秦天意外的看了一眼孙思邈。
“做甚。”孙思邈有些不满道。
“我还以为孙兄不擅长政事,未曾想孙兄居然看的如此清楚。”秦天有些意外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孙思邈无奈道:“不过秦兄可算是说对了,我的确是不通政事,不然我也不会从未入朝做官了。”
秦天笑了笑,并未回答,反而是转移话题道:“孙兄如何看待伪君子?”
“伪君子?”孙思邈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屑:“不若真小人也。”
“是吗?”秦天反问道:“可若是一个人假装君子假装了一辈子,直到死也未曾做过一件坏事,那又如何?”
“这……”孙思邈卡壳了。
“这……这分明是诡辩。”
秦天哈哈一笑:“可这世上,谁又能说自己未曾动过邪念?”
孙思邈再度愣住了。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秦天缓缓说道。
这句话乃是一千二百年之后的一位官员总结的话语。
这句话在当今这个时代无疑是振聋发聩。
孙思邈口中不断的呢喃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所以,就算是收买人心又如何?”秦天淡淡的说道:“倘若那太子能这么收买人心一辈子,谁能说他不是真心的呢?”
“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的所做作为给这世间带来了什么影响。”
“如此评价,方为客观正确。”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拒绝,但拒绝的下场是什么……李渊心中大概率是清楚的。
于是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骚乱逐渐平息下来,反抗在敕令之下终于消散。
已经迈出第一步之后的李渊也放飞自我了,干脆主动了起来。
李渊随即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令其开导安抚李建成麾下的诸多将士。
如果没有李渊的命令,难保这些将士们不会拼死反击。
他们都是李建成的部下,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李世民所清算。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安抚,这些人必定会抱着必死的信念反击,这必将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现在对李世民而言,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稳定,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
等到他的位置确定下来,之后再去慢慢清算那些制造不稳定的因素也是完全可以的。
有了李渊的担保,李建成的部下心中安定了许多,于是众多将士们便纷纷弃职而散。
终于,一切似乎尘埃落定,李渊也在事变开始的八个时辰之后,再次见到了李世民。
虽然仅仅只是过去了一日,但李渊却仿佛觉得已经过去许久许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几日以来的变化,让李渊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些陌生。
看着李世民,李渊的嘴唇嗫嚅着,缓缓的开口道:“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有了投杼之惑。”
投杼,即谣言的意思,来自于梁书,所谓投杼之惑,说的就是几乎要相信外人对自己孩子的中伤的意思。
李世民当即跪了下来,伏在李渊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这幅场面,让一直观看着事情发展的秦天都有些忍不住了。
别误会,他不是因为这父子二人情深而感动,而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表演实在是太过令人作呕了。
关于这一点,就连鼻涕宋的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
关于这一段的历史,资治通鉴之中是这么记载的: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最有意思的就是最后一句话: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李世民跪下来吮吸父亲的那什么,一边吸一边哭。
这其实就是在表明作者对当时二人表演的作呕,只是没想到这种艺术夸张性的写法被某些后人当成了事实。
莫说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段记载,司马光是如何言之凿凿的仿佛自己当初就在现场一般,写的这么详细。
所谓“跪而吮上乳”其实形容的便是李世民扑倒李渊的怀中的意思。
而秦天看到的也正是这般景象。
李渊一见到李世民便开始流泪,说自己几乎听信了外面的谣言,以为你真的要做奸犯科了呢。
说着还抹了几滴眼泪出来。
李渊其实明白自己的权利已经被李世民夺走了。
所以他现在其实是相当于是直接服软了。
“行了,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尘埃落定了,啥也别说,就这吧。”
话里话外,李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李世民一看,那不行,看着好像你退了一步,但眼下这般情况,不是显得是我逼着你低头么?
那我成啥了?岂不是大不孝?
李世民当即也反应过来了,直接扑倒父亲怀里嚎啕大哭。
他也服软了。
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伱我各退一步,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实真要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扑进五十岁的父亲的怀中嚎啕大哭,也不是不能理解。
关键是当下这幅场景实在是有些太过……不要脸了。
这俩人搁这装什么父子情深呢?
是个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刚刚弄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李渊刚刚挂了儿子,不情不愿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
现在两个人演父子情深,实在是有些太过不堪入目了一些。
但没办法,老大都开始表演了,其他人总不能没有表示吧?
周围的人也顿时开始纷纷跪地大哭起来。
秦天实在是看不下去眼下这番场景了,收回了自己的神识。
长安城的戒严维持了足足三天。
不得不说,虽然李世民干的不叫人事,但他治理国家还是颇有一番手腕的。
仅仅只花了三天的时间,长安城便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这场政变城中的百姓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除了几个倒霉蛋被卷入其中之外,竟是无一人伤亡,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六月初八,朝中便传来消息,李世民成为太子,管理朝中大小事务。
不管他本意如此也好,还是为了表演出一副勤政为民的样子也罢,总之,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做了许多有利百姓的事情。
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做了什么。
六月初八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便放掉了宫廷花园中所豢养的各种鹰犬,以及奇珍异兽。
而且他还宣布停止收取各方所进贡的奇珍异宝。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提出了之后大唐的治政观念:崇尚简要严肃,于是文武百官,天下人大喜。
做完这些之后,李世民一刻也没停歇,接着又命令百官各个呈上封章奏事,内容主要便是让各官员详细陈述安定人心治国的关键。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的前两把火烧的都很旺。
短短五天之后,他又做出了另外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甚至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的决定!
成为太子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六月十三日。
李世民发布命令命令道:“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意思简单明了,看上去只是说不需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宣布自己宽容大度,虚心接受各方意见!
你看,我连自己的名字和老爹的名字都不需要天下人避讳了,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的宽容大度吗。
这也是在变相的透露出自己并不在乎天下人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李世民很狂,也很自信。
我就是这么干了,而且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甚至不在乎历史典籍当中对人名的避讳。
因为李世民十分自信,自信自己做的并不会比前任太子差,也不会比自己的老爹更差。
他一定会比他们两个好,而且要好上许多。
如此一来,天下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至于之后的更改制度,撤销天策府等,其实就是在收拢权利,重新分配利益罢了。
那些反倒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了。
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天下的改变不可谓不大,各方面也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
即便是全程围观了事情前后起因的秦天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此人,的确是称得上千古名君。
他的施政手段,对权利斗争的敏锐嗅觉,都让他在整治朝堂的时候无往不利。
……
“这天下,当真是越变越好了。”孙思邈感慨道。
此前恰逢玄武门之变,孙思邈不得已在城外等待了足足七日才被允许进城。
进城之后他便在京城租了一处宅邸,开了一家医馆。
孙思邈的医馆距离秦天并不远,也就只有几步路的功夫,因此孙思邈时常跑到秦天这里讨教。
说是讨教,其实更多的还是闲聊,消磨时光罢了。
如今天下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孙思邈哪有心思研究学问。
他不在乎皇位上坐着的是什么人,但他在乎皇位上的君主会给这天下的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自然是极好的,可若是君主残暴不仁,那天下的百姓可就有苦头吃了。
看那李世民之前的所作所为,孙思邈十分担心,他觉得能够做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
但李世民即位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让他逐渐改变了对李世民的看法。
而这其中最出名,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便是李世民赦免魏徵一事了。
魏徵是李建成的幕僚,早在许久之前,魏徵便劝说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去其他地方,或者是干脆直接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听闻此事之后,便将魏徵叫来询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
周围人一听李世民这么问,顿时纷纷替魏徵捏了一把冷汗。
这摆明了就是要找事,置对方与死地啊!
换做其他人估计这会已经汗流浃背,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魏徵倒好:“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徵是个直性子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那种会曲意逢合之人。
但同时他也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
如果李世民真的想处死他,或者是找他麻烦,其实根本没必要把他专门叫到身前来。
像他这种小角色,随手让人安排一个名头处死在狱中,根本不会有任何人有反对的意见。
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李世民把自己叫过来是为什么?
说白了,无非就是为了收买人心罢了。
于是魏徵才说出了那番话。
知道归知道,但能真的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这番话的人,还是少数。
谁知道自己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对的,万一太子有其他想法呢?
可偏偏魏徵就这么说了,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还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哈哈大笑,进而将其赦免,纳为幕僚,甚至给了主簿的官位。
众人听闻顿时羡慕无比,这小子这下子是彻底发达了。
果然,没过多久魏徵便再次升官,被李世民擢升为谏议大夫。
这下便彻底奠定了李世民执政期间的基调。
那便是说真话,办实事。
李世民丝毫不在乎臣子对自己的冒犯,反而是支持臣子说真话,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你做出了实事,稍微冒犯一些又能如何?
这种事情本不是升斗小民能够知晓的,但眼下就连不问政事的孙思邈都听闻了这件事情,那就只能证明,是有人在故意宣传。
如此宣传,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李世民的宽容大度。
李世民这么做,也开始让百姓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这么好的一个太子,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冒犯,那为什么会干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出来?
百姓的观念是朴素的,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而且他还是好人,那就只能证明对方一定是坏人!
如此一来,根本不需要抹黑自己的兄长和父亲,天下自然会有人替李世民辩解。
这便是李世民手腕高超之处。
“如此收买人心的手段,当真可怕。”孙思邈心有戚戚焉。
秦天意外的看了一眼孙思邈。
“做甚。”孙思邈有些不满道。
“我还以为孙兄不擅长政事,未曾想孙兄居然看的如此清楚。”秦天有些意外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孙思邈无奈道:“不过秦兄可算是说对了,我的确是不通政事,不然我也不会从未入朝做官了。”
秦天笑了笑,并未回答,反而是转移话题道:“孙兄如何看待伪君子?”
“伪君子?”孙思邈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屑:“不若真小人也。”
“是吗?”秦天反问道:“可若是一个人假装君子假装了一辈子,直到死也未曾做过一件坏事,那又如何?”
“这……”孙思邈卡壳了。
“这……这分明是诡辩。”
秦天哈哈一笑:“可这世上,谁又能说自己未曾动过邪念?”
孙思邈再度愣住了。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秦天缓缓说道。
这句话乃是一千二百年之后的一位官员总结的话语。
这句话在当今这个时代无疑是振聋发聩。
孙思邈口中不断的呢喃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所以,就算是收买人心又如何?”秦天淡淡的说道:“倘若那太子能这么收买人心一辈子,谁能说他不是真心的呢?”
“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的所做作为给这世间带来了什么影响。”
“如此评价,方为客观正确。”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