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充分授权后,再运作蜀中的人事任命工作,自然是手拿把掐,想搬掉谁就能搬掉谁。
尤其是当他深入了解过那些降臣近期的心态后,诸葛亮就愈发意识到:自己来时路上设想的那些准备工作,有点过于小心了。
刘备如今在蜀中的威望,可不是一般的高。那番当着两军十万将士的面、宣誓三年之内必然北伐的铿锵论调,已经把众人对刘备的期待推到了最高点。
看眼下这局势,未来三年里,不管刘备做了什么,只要不是特别过分那种,绝大多数反对者,都只敢选择隐忍观望,看看刘备三年后到底是否兑现诺言。而没有人敢现在就跳出来反对。
因为刘备的宣誓,已经把反对者的人心给分化瓦解了。大家都担心自己现在跳出来会被枪打出头鸟,觉得其他反对者或许会观望满三年、等刘备失信后再落井下石,不会马上跟着自己一条心往前冲。
而当大家都这么想、都要观望观望后,反抗的声势也就在时间线上被彻底瓦解了。本该一拥而上的反对者,其预期变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不敢送。
刘备通过给自己上紧箍咒的代价,换取了对蜀中治理的令行禁止。
四月初,刘备正式表尚书令诸葛亮兼领益州牧。
此后十天,诸葛亮便名正言顺、雷厉风行地安排了两手操作。
首先,他就宣布彻查当初劝阻刘璋为讨逆大业出力的那些文官,主要查的对象当然是王累和郑度。王累已经死了,也就不必计较,但其他跟他政见相合的人,也该反省反省。
诸葛亮这一手,着实让人有些惧怕,尤其是嗅觉敏锐地王商、陈实,基本上已经察觉到诸葛亮这是要攀扯他们这一派了。于是纷纷往民间放出风声、议论,说太尉刚刚定蜀,诸葛令君却打算用严刑峻法清算旧账,实在不是安定人心的善政。
除了往民间放风议论,有些蜀中世家豪门,也想要走上层路线。通过一些带投比较早的、跟刘备私交不错的前同僚,给诸葛亮带话,踩踩刹车。
然后,王商就让陈实出面,找到了曾经跟陈实略有一点送礼之交的法正,给法正送了一笔金银,希望法正出面帮忙说项。
这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刘备刚刚入蜀时、也是把诸葛亮找来,把整个益州的内政整顿交给诸葛亮。诸葛亮也是用了严厉的法令、励精图治,一改此前刘璋时代暗弱不能御下的积弊。
而在那段历史里,蜀中那些不堪严法的议论者,也是找到了法正来说情的。
只可惜,这一世的法正,地位比历史同期还是要低一些。毕竟这一世刘备打益州很快,只花了四五個月就搞定了,没拖三年那么久。
而且这一世张松和庞统也都没死,这两人在定蜀问题上的功劳和资历,也都在法正之上。
所以,法正找到诸葛亮时,态度也远比历史同期更为谦卑。他只是基于自己的真心实意,委婉劝道:
“昔高祖约法三章,废除严苛,黎民皆感其德。如今主公新得益州,令君不能宽刑省法,恐难慰民望。”
而诸葛亮对这种论调,自然也能轻松应对:“孝直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秦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政令未出成都,便遭世家豪门议论,几乎寸步难行。正需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法正细细琢磨,倒也被这番道理真心折服,意识到自己之前看问题片面了。
治理新占领的土地,确实不是一味学刘邦刘秀宽仁就可以的,也要看之前的统治者有没有立好规矩。因势制宜,缺什么就补什么。
不过,法正还是觉得诸葛亮如果无原则的乱攀扯,容易导致人心惶惶,哪怕要严明法度,也该有点章法。而且不能搞“不教而诛”——在刘备入蜀之前,谁都不知道“讨逆不积极”也会犯事儿,不知者不罪嘛,怎么能溯及既往呢?
对此,诸葛亮也有说法:“孝直放心,不知者确实无罪,我们也不能胡乱溯及既往。但我让人查问,并不是要以严刑追究这些人,最多只是将其削职或是调职。这种程度的敲打,还谈不上不教而诛。
而且,我会双管齐下,近日便安排蜀中士人学习司徒的檄文,以及我的《出师论》,让蜀中士人一改此前对天下大义毫无担当的现状,让他们以为国效命为荣。将来还会考核其心志,看看他们学进去了没有。”
诸葛亮这番处理有理有据,力度也恰到好处,法正终于是心服口服,不再劝谏。
这种双管齐下的凝聚人心之法,也跟历史上诸葛亮治蜀的精髓暗合。
历史上诸葛亮也是法度严明,同时对蜀中世家大族的财富征收力度也是非常强的,但他照样可以靠“用心平而劝戒明”让大家心服口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反复强调北伐的大义,强调“我收钱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汉”。
同时他确实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资源的调度使用开诚布公,别人被北伐这个大义正确的名分压制,只能乖乖服从。
现在,诸葛亮要做的宣传教化工作,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他手头的教化工具,甚至比历史同期更丰富了。刘备当众宣誓,为诸葛亮的宣传背了书。诸葛瑾让王粲写的檄文,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论》,都可以拿来用。
气氛都烘托到这个份上,再不趁热打铁就太对不起了。
……
法正被诸葛亮说服后,诸葛亮的人事调动工作很快就正式推进了下去。
四月中旬时,王商被从蜀郡太守的位置上挪掉,改任益州牧府的治中从事。
随后,诸葛亮提拔刘璋降臣中、此前相对还算中立的黄权为蜀郡太守,过渡一下,同时提拔成都县令杨洪为蜀郡郡丞。
王商的门生陈实惶恐自危,还想攀扯人情挽回,但却被诸葛亮抓到了新的把柄,一并从犍为太守的位置上挪掉了。
陈实原本还幻想会有人群起反对,一起施压。却没想到,他此前托法正串联施压的事儿,却起到了反效果——因为法正被诸葛亮说得心服口服后,很快调转枪口,帮着诸葛亮给其他可能的潜在反对者带话,表明“此番只对付王商家族和陈实”。
在诸葛亮划下明确的打击界限和打击力度后,众人评估了一下双方实力,知道硬扛没好果子吃,也就果断选择了死道友不死贫道。
于是乎,反对派就被分化瓦解,诸葛亮顺利团结到了大多数人,只对王、陈两个实权家族开刀,把他们的族长都挪到了荣誉虚职上去。
陈实被拿掉后,蜀中众降臣便立刻开始猜测,诸葛亮究竟会让谁担任犍为太守。
但这一次,诸葛亮却没有急于任命,反而是先让原先的郡丞暂时代理太守的工作,然后表示要根据犍为郡当地、未来短期内的实际治绩选拔太守。
那些刘璋旧臣对此自然是不信的,坊间便纷纷有传说,认为诸葛亮这是连犍为郡的治理权都不想留给本地人了,肯定会用荆、扬来的空降官员。
然而,诸葛亮对于这一切暗流传言却是了如指掌,他在几天之后,挑了一个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措辞,公开明确表示,未来犍为郡的太守,肯定是益州本地籍的,而且一定从降臣里选,关键就是看谁有才干、对地方治理得好。
这种说法,一度让降臣集团颇为迷茫,也觉得不可能让人心服口服。
毕竟内政工作的成绩好坏,哪能有个简单粗暴的指标来界定?
尤其按照大汉原本的地方官考核,地方上是否安稳无事,治安、民风俨然,在官员的政绩考核里面,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剩下的只要不是税赋征收成绩太差,钱粮缺口太大,那基本上都能说得过去了。
而世家豪强之所以能长期把持地方的官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朝的时候豪强对于地方上治安是否好,太有决定权了。如果新来的太守他们不喜欢,那豪强就一直惹事,惹到地方沸腾,太守绩效太烂干不下去。
换个豪强喜欢的太守,他们就乖乖做良民,地方上案子都少了很多,就算有意外案子,他们也能动用私刑族规摁下去,根本不用闹到经官。
所以在刘璋旧臣集团看来,诸葛亮如果真按旧法考核官员好坏,那不就等于还是把拥戴太守之权交还给了地方上的豪强世家?
比如在犍为郡,就算他拿掉了陈实,但如果诸葛亮换上来的代理太守跟犍为陈氏不对付,那么地方上的治安就绝对好不了,破事儿特别多,那这个代理太守还怎么转正?
如果诸葛亮昧着良心硬要说这个代理太守干得好,那也不能服众,因为大家都有目共睹,当地确实不太平。
……
就在刘璋旧臣集团觉得诸葛亮可能难以拿出两全其美的考核方案时,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他的方案。
四月中旬的一天,诸葛亮突然召集了蜀郡、广汉、犍为三郡的主要官员,宣布了他今年的一些工作重点。
诸葛亮在会上强调:“我自兼领益州牧以来,已有半月。也略微走访了蜀郡、犍为数县。刘璋治蜀时,政令不行,地方民政多放任自流,蜀中水利、盐铁等官营设施,残破凋敝,触目惊心!
蜀郡都安县原本是富饶之乡,自先秦李公以来,修成都江堰,变岷江之害为利,泽及百姓数百年。然如今都江堰都年久失修,更令下游郫县、成都县早稻水田颇受其害。此前在蜀中推广林邑稻为早稻,以求一年两季,也多因灌溉调度不力,收效不佳。
所以,今年蜀郡主官和相关负责官员考核,将重点考察其兴修水利、调度民力之能。兴修所需人力、工料,我自会亲自核算、分段。谁能用同样的人工、钱粮,做好更多的事情,便是能臣能吏。
至于钱粮和民力的征调,不用他们操心,我自会亲自过问,确保务必公允。”
诸葛亮开出这个考核条件后,刘璋旧臣集团都是一惊。
这不成了法家之治了么?说好的儒家之治、以“民风淳朴”为地方官政绩的首要考核标准呢?怎么变成了考核用人用钱的效率、办事的手腕了?
而且,诸葛亮以一年为期限,尤其在今年之内,把地方官的征调钱粮、征集徭役权力都收上去,由诸葛亮自己另外派一套官员和系统单独处置,这也解决了初始条件不公平的问题。
原本那些受地方世家豪强支持的官员,可以通过多征发徭役人口、多搜刮钱粮来办事儿,哪怕效率低,但你的基数大,最后考核工程成绩时还是有可能超上去。
而对于那些不被地方世家豪强支持的官员,豪强就可以通过不配合、使绊子,让他征到的人力更少,钱也更少,最后哪怕使用效率高,还是干不成。
但诸葛亮这一手,却等于是让“收支两条线”了,你们别管怎么弄钱怎么调人。诸葛使君亲自帮你们统筹钱和人,用租庸调法去筹钱,再用代役法花钱雇人。给到你们的人和钱是一致的,就看谁的办事效率高。
当然,这样选人,肯定也有弊端,那就是选上来的人可能会偏科,可能是数学统筹算计能力比较强,或是工程组织能力比较强的人。而学问清谈、安抚教化这方面的能力,就考核不到了。
不过乱世用重典,有限的行使法家之政,显示刘备阵营拔擢降臣的标准一视同仁,貌似也没问题。何况刘备刚刚立了威,诸葛亮也有兵权作为后盾,他们有这个实力。
……
诸葛亮敲定了今年对蜀郡文官的考核方向后,法正和其他刘璋旧臣便开始猜测,对于犍为郡的官员,诸葛亮又会如何考核。
虽然诸葛亮提出的思路,是可以直接移植过去的。但犍为郡和蜀郡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是都江堰就位于蜀郡境内,而都江堰的好处,却能恩泽覆盖犍为郡,让下游犍为郡的岷江沿岸土地都得利。
所以犍为郡并没有太多修缮水利的需求,诸葛亮想从人力调度和钱粮使用效率上考核选拔出人才,就得另外找些差事。
很多刘璋旧臣都觉得,这个差事不好找。要么是浪费民力、不够重要,要么是虽然重要,但规模不够大,用不到那么多人力钱粮,也没法用于区分筛选官员的实际行政能力。
然而,这种想法,注定是再次小看了诸葛亮。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尤其是当他深入了解过那些降臣近期的心态后,诸葛亮就愈发意识到:自己来时路上设想的那些准备工作,有点过于小心了。
刘备如今在蜀中的威望,可不是一般的高。那番当着两军十万将士的面、宣誓三年之内必然北伐的铿锵论调,已经把众人对刘备的期待推到了最高点。
看眼下这局势,未来三年里,不管刘备做了什么,只要不是特别过分那种,绝大多数反对者,都只敢选择隐忍观望,看看刘备三年后到底是否兑现诺言。而没有人敢现在就跳出来反对。
因为刘备的宣誓,已经把反对者的人心给分化瓦解了。大家都担心自己现在跳出来会被枪打出头鸟,觉得其他反对者或许会观望满三年、等刘备失信后再落井下石,不会马上跟着自己一条心往前冲。
而当大家都这么想、都要观望观望后,反抗的声势也就在时间线上被彻底瓦解了。本该一拥而上的反对者,其预期变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不敢送。
刘备通过给自己上紧箍咒的代价,换取了对蜀中治理的令行禁止。
四月初,刘备正式表尚书令诸葛亮兼领益州牧。
此后十天,诸葛亮便名正言顺、雷厉风行地安排了两手操作。
首先,他就宣布彻查当初劝阻刘璋为讨逆大业出力的那些文官,主要查的对象当然是王累和郑度。王累已经死了,也就不必计较,但其他跟他政见相合的人,也该反省反省。
诸葛亮这一手,着实让人有些惧怕,尤其是嗅觉敏锐地王商、陈实,基本上已经察觉到诸葛亮这是要攀扯他们这一派了。于是纷纷往民间放出风声、议论,说太尉刚刚定蜀,诸葛令君却打算用严刑峻法清算旧账,实在不是安定人心的善政。
除了往民间放风议论,有些蜀中世家豪门,也想要走上层路线。通过一些带投比较早的、跟刘备私交不错的前同僚,给诸葛亮带话,踩踩刹车。
然后,王商就让陈实出面,找到了曾经跟陈实略有一点送礼之交的法正,给法正送了一笔金银,希望法正出面帮忙说项。
这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刘备刚刚入蜀时、也是把诸葛亮找来,把整个益州的内政整顿交给诸葛亮。诸葛亮也是用了严厉的法令、励精图治,一改此前刘璋时代暗弱不能御下的积弊。
而在那段历史里,蜀中那些不堪严法的议论者,也是找到了法正来说情的。
只可惜,这一世的法正,地位比历史同期还是要低一些。毕竟这一世刘备打益州很快,只花了四五個月就搞定了,没拖三年那么久。
而且这一世张松和庞统也都没死,这两人在定蜀问题上的功劳和资历,也都在法正之上。
所以,法正找到诸葛亮时,态度也远比历史同期更为谦卑。他只是基于自己的真心实意,委婉劝道:
“昔高祖约法三章,废除严苛,黎民皆感其德。如今主公新得益州,令君不能宽刑省法,恐难慰民望。”
而诸葛亮对这种论调,自然也能轻松应对:“孝直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秦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政令未出成都,便遭世家豪门议论,几乎寸步难行。正需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法正细细琢磨,倒也被这番道理真心折服,意识到自己之前看问题片面了。
治理新占领的土地,确实不是一味学刘邦刘秀宽仁就可以的,也要看之前的统治者有没有立好规矩。因势制宜,缺什么就补什么。
不过,法正还是觉得诸葛亮如果无原则的乱攀扯,容易导致人心惶惶,哪怕要严明法度,也该有点章法。而且不能搞“不教而诛”——在刘备入蜀之前,谁都不知道“讨逆不积极”也会犯事儿,不知者不罪嘛,怎么能溯及既往呢?
对此,诸葛亮也有说法:“孝直放心,不知者确实无罪,我们也不能胡乱溯及既往。但我让人查问,并不是要以严刑追究这些人,最多只是将其削职或是调职。这种程度的敲打,还谈不上不教而诛。
而且,我会双管齐下,近日便安排蜀中士人学习司徒的檄文,以及我的《出师论》,让蜀中士人一改此前对天下大义毫无担当的现状,让他们以为国效命为荣。将来还会考核其心志,看看他们学进去了没有。”
诸葛亮这番处理有理有据,力度也恰到好处,法正终于是心服口服,不再劝谏。
这种双管齐下的凝聚人心之法,也跟历史上诸葛亮治蜀的精髓暗合。
历史上诸葛亮也是法度严明,同时对蜀中世家大族的财富征收力度也是非常强的,但他照样可以靠“用心平而劝戒明”让大家心服口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反复强调北伐的大义,强调“我收钱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汉”。
同时他确实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资源的调度使用开诚布公,别人被北伐这个大义正确的名分压制,只能乖乖服从。
现在,诸葛亮要做的宣传教化工作,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他手头的教化工具,甚至比历史同期更丰富了。刘备当众宣誓,为诸葛亮的宣传背了书。诸葛瑾让王粲写的檄文,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论》,都可以拿来用。
气氛都烘托到这个份上,再不趁热打铁就太对不起了。
……
法正被诸葛亮说服后,诸葛亮的人事调动工作很快就正式推进了下去。
四月中旬时,王商被从蜀郡太守的位置上挪掉,改任益州牧府的治中从事。
随后,诸葛亮提拔刘璋降臣中、此前相对还算中立的黄权为蜀郡太守,过渡一下,同时提拔成都县令杨洪为蜀郡郡丞。
王商的门生陈实惶恐自危,还想攀扯人情挽回,但却被诸葛亮抓到了新的把柄,一并从犍为太守的位置上挪掉了。
陈实原本还幻想会有人群起反对,一起施压。却没想到,他此前托法正串联施压的事儿,却起到了反效果——因为法正被诸葛亮说得心服口服后,很快调转枪口,帮着诸葛亮给其他可能的潜在反对者带话,表明“此番只对付王商家族和陈实”。
在诸葛亮划下明确的打击界限和打击力度后,众人评估了一下双方实力,知道硬扛没好果子吃,也就果断选择了死道友不死贫道。
于是乎,反对派就被分化瓦解,诸葛亮顺利团结到了大多数人,只对王、陈两个实权家族开刀,把他们的族长都挪到了荣誉虚职上去。
陈实被拿掉后,蜀中众降臣便立刻开始猜测,诸葛亮究竟会让谁担任犍为太守。
但这一次,诸葛亮却没有急于任命,反而是先让原先的郡丞暂时代理太守的工作,然后表示要根据犍为郡当地、未来短期内的实际治绩选拔太守。
那些刘璋旧臣对此自然是不信的,坊间便纷纷有传说,认为诸葛亮这是连犍为郡的治理权都不想留给本地人了,肯定会用荆、扬来的空降官员。
然而,诸葛亮对于这一切暗流传言却是了如指掌,他在几天之后,挑了一个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措辞,公开明确表示,未来犍为郡的太守,肯定是益州本地籍的,而且一定从降臣里选,关键就是看谁有才干、对地方治理得好。
这种说法,一度让降臣集团颇为迷茫,也觉得不可能让人心服口服。
毕竟内政工作的成绩好坏,哪能有个简单粗暴的指标来界定?
尤其按照大汉原本的地方官考核,地方上是否安稳无事,治安、民风俨然,在官员的政绩考核里面,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剩下的只要不是税赋征收成绩太差,钱粮缺口太大,那基本上都能说得过去了。
而世家豪强之所以能长期把持地方的官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朝的时候豪强对于地方上治安是否好,太有决定权了。如果新来的太守他们不喜欢,那豪强就一直惹事,惹到地方沸腾,太守绩效太烂干不下去。
换个豪强喜欢的太守,他们就乖乖做良民,地方上案子都少了很多,就算有意外案子,他们也能动用私刑族规摁下去,根本不用闹到经官。
所以在刘璋旧臣集团看来,诸葛亮如果真按旧法考核官员好坏,那不就等于还是把拥戴太守之权交还给了地方上的豪强世家?
比如在犍为郡,就算他拿掉了陈实,但如果诸葛亮换上来的代理太守跟犍为陈氏不对付,那么地方上的治安就绝对好不了,破事儿特别多,那这个代理太守还怎么转正?
如果诸葛亮昧着良心硬要说这个代理太守干得好,那也不能服众,因为大家都有目共睹,当地确实不太平。
……
就在刘璋旧臣集团觉得诸葛亮可能难以拿出两全其美的考核方案时,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他的方案。
四月中旬的一天,诸葛亮突然召集了蜀郡、广汉、犍为三郡的主要官员,宣布了他今年的一些工作重点。
诸葛亮在会上强调:“我自兼领益州牧以来,已有半月。也略微走访了蜀郡、犍为数县。刘璋治蜀时,政令不行,地方民政多放任自流,蜀中水利、盐铁等官营设施,残破凋敝,触目惊心!
蜀郡都安县原本是富饶之乡,自先秦李公以来,修成都江堰,变岷江之害为利,泽及百姓数百年。然如今都江堰都年久失修,更令下游郫县、成都县早稻水田颇受其害。此前在蜀中推广林邑稻为早稻,以求一年两季,也多因灌溉调度不力,收效不佳。
所以,今年蜀郡主官和相关负责官员考核,将重点考察其兴修水利、调度民力之能。兴修所需人力、工料,我自会亲自核算、分段。谁能用同样的人工、钱粮,做好更多的事情,便是能臣能吏。
至于钱粮和民力的征调,不用他们操心,我自会亲自过问,确保务必公允。”
诸葛亮开出这个考核条件后,刘璋旧臣集团都是一惊。
这不成了法家之治了么?说好的儒家之治、以“民风淳朴”为地方官政绩的首要考核标准呢?怎么变成了考核用人用钱的效率、办事的手腕了?
而且,诸葛亮以一年为期限,尤其在今年之内,把地方官的征调钱粮、征集徭役权力都收上去,由诸葛亮自己另外派一套官员和系统单独处置,这也解决了初始条件不公平的问题。
原本那些受地方世家豪强支持的官员,可以通过多征发徭役人口、多搜刮钱粮来办事儿,哪怕效率低,但你的基数大,最后考核工程成绩时还是有可能超上去。
而对于那些不被地方世家豪强支持的官员,豪强就可以通过不配合、使绊子,让他征到的人力更少,钱也更少,最后哪怕使用效率高,还是干不成。
但诸葛亮这一手,却等于是让“收支两条线”了,你们别管怎么弄钱怎么调人。诸葛使君亲自帮你们统筹钱和人,用租庸调法去筹钱,再用代役法花钱雇人。给到你们的人和钱是一致的,就看谁的办事效率高。
当然,这样选人,肯定也有弊端,那就是选上来的人可能会偏科,可能是数学统筹算计能力比较强,或是工程组织能力比较强的人。而学问清谈、安抚教化这方面的能力,就考核不到了。
不过乱世用重典,有限的行使法家之政,显示刘备阵营拔擢降臣的标准一视同仁,貌似也没问题。何况刘备刚刚立了威,诸葛亮也有兵权作为后盾,他们有这个实力。
……
诸葛亮敲定了今年对蜀郡文官的考核方向后,法正和其他刘璋旧臣便开始猜测,对于犍为郡的官员,诸葛亮又会如何考核。
虽然诸葛亮提出的思路,是可以直接移植过去的。但犍为郡和蜀郡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是都江堰就位于蜀郡境内,而都江堰的好处,却能恩泽覆盖犍为郡,让下游犍为郡的岷江沿岸土地都得利。
所以犍为郡并没有太多修缮水利的需求,诸葛亮想从人力调度和钱粮使用效率上考核选拔出人才,就得另外找些差事。
很多刘璋旧臣都觉得,这个差事不好找。要么是浪费民力、不够重要,要么是虽然重要,但规模不够大,用不到那么多人力钱粮,也没法用于区分筛选官员的实际行政能力。
然而,这种想法,注定是再次小看了诸葛亮。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