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赵云听了田畴的建议后,便以骑兵快速推进,短短一两天内,就把残余的速仆延部各营统统拿下,俘获控制了上万帐乌桓牧民。
与此同时,另一边田畴也不敢有丝毫停歇,立刻开展了他的斡旋工作,帮赵云“消化吸收”这些新俘获的部民,拉拢整合乌桓诸部的势力,为后续对公孙度的战事添砖加瓦。
田畴也不愧是在北疆跟胡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对胡人逐部的利害关系了解非常透彻,而且他本人也颇受胡人敬畏。
所以,他最终拿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案:他并没有直接劝赵云把这些俘获慑服的乌桓部众改编成友军、仆从军、裹挟着去打公孙度。
而是用了掺沙子的办法,让蹋顿和楼班两部也参与进来,空降一些人手来掌控被打垮的速仆延部,同时又要求蹋顿和楼班出点血,提供一些直属嫡系部队,跟着赵云一起去打公孙度。
这招说起来有些复杂,但把背后的道理说开了,其实也好理解。
如果田畴直接在被打崩的速仆延部里提拔一个愿意投效朝廷的家伙来当傀儡、控制他带着降军去打公孙度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是会埋下好几个隐患:
首先,如果这個傀儡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过远,他未必有能力服众。如果控制不住部队,将来战事遇到波折,有临阵倒戈的风险,那可就酿成大祸了。这样的部队,是只能打顺风仗,没有任何抗压能力的。
而如果那个傀儡跟速仆延关系过近,他倒是可以很好地掌控部队,但赵云又不能担保他如今的恭顺是不是演出来的,内心到底有没有因为速仆延灭门一事埋藏怨恨。
所以,只要赵云选择从速仆延部内部选傀儡提拔,无论这人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远近如何,都不能保障部队的稳定性。既然如此,那就宁可多等一些时间,换一条路线。
而田畴选择的最终路线,就是赶紧派使者回去告诉蹋顿和楼班:你们此前不愿意参与对速仆延的剿灭,不想打乌桓人之间的内战,朝廷也能理解。但现在速仆延已经授首,请你们一并派人来讨论接收瓜分速仆延遗产的事宜。
当然,田畴也要防着蹋顿和楼班过于坐大,所以这种接收肯定不是白接收的,而是一种利益交换。
比如,田畴假借赵云的命令,要求蹋顿和楼班,各自至少派出两三千骑援军,到赵云麾下听用,跟他一起进攻公孙度。
而这骑兵赵云也不白要,谁出的多,将来就赚得多。赵云会按照两倍甚至三倍的比例,把速仆延的部民分配给他们派来的将领,让他们代替速仆延的位置,封为辽西乌桓的大人——这个“辽西乌桓大人”,是有刘备正式册封,发给官印的。
如此一来,赵云就不用带着刚刚打过仗、还有仇怨的不稳之师,去对付公孙度了。
这些有不稳趋势的部民,都交给蹋顿和楼班瓜分。但是要从蹋顿和楼班麾下置换出原本就跟袁绍、刘备亲善的可靠乌桓部队随军作战。
而新被派来助战的乌桓将领,虽然此前是蹋顿和楼班的部曲,但将来得了朝廷的正式册封后,他们未必会彻底听命于蹋顿或楼班,也有可能被分化、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此三郡乌桓依然能被确保拆分成三部分,不至于团结坐大。
楼班如今年纪还小,尚未及冠,他未必看得清这背后的利益。蹋顿已经年过三旬,多半是看得出的。
但田畴也不怕蹋顿因为看穿这一点、就拒绝响应号召。因为蹋顿如果不响应的话,楼班就响应了,到时候这种置换部民的好处全部被楼班占去,蹋顿也会担心自己在三郡乌桓中如今稳居第一的位置是否有动摇。
蹋顿是当年三郡乌桓共主丘力居的侄儿,而楼班是丘力居的亲儿子。只是当年丘力居死时,楼班还太年幼,没法服众,各部就暂时尊奉蹋顿为首。如今楼班即将及冠,乌桓内部的争权还是有可能复萌的。
这种乌桓内部有利益争斗、互相卷的环境,永远是汉人朝廷最乐意看见的。
就算蹋顿看穿了也没用,他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所以最后,在短短几天的紧急斡旋后,蹋顿和楼班只能是双双选择了响应朝廷号召。他们也各自在手下公推了一些可以信赖的人才,去给赵云助战,并且接收剩余的速仆延部民。
最终,楼班部推出的带兵将领和接收者,就是当初楼班部出使渔阳、跟朝廷谈边市榷场的那个正使乌苏。
蹋顿部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乌苏的堂兄乌延。这俩人各自带了两三千乌桓骑兵给赵云助战。
作为交易条件,田畴也把赵云迫降的一半速仆延部民分给楼班、蹋顿直辖。另外留下一半,再拆分为二,分别交给乌延和乌苏统领。
毕竟将来乌延和乌苏的作战后勤就要自筹了,给他们各自留四五千帐部民负责放牧提供牛羊和乳制品,才能养活这两千骑兵。
如此一来,速仆延部的遗产,算是被拆分得四分五裂,“逐级控股”,掺沙子把肉眼可见的隐患全部扑灭。
……
整个速仆延部遗产的拆分和掺沙子,自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完成、消化。
不过眼下赵云也不用等一切工作都做完、再推进下一步的战事,他没那么多时间。
所以,他其实也就等了七八天。等乌延、乌苏兄弟带着四五千乌桓骑兵增援到位、宣誓愿意听命于他、助战攻打公孙度后,赵云就重新开始了正面的军事推进。
十一月初二,也是速仆延被赵云斩杀后第八天。
赵云的骑兵,沿着乌辽水稳扎稳打向东推进,终于从乌辽水汇入渝水,随后逼近了公孙度军掌握的辽东门户昌黎。
八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考虑到这段时间里,赵云还要解决稳固后路、斡旋整合胡人、联络蹋顿和楼班谈判将来的草原势力范围划分、稳住各方势力,这个速度已经算非常快了。
好在赵云是从乌辽水、渝水上游的方向,从长城关外迂回来袭的,而草原上各部平时也不会互通消息,所以公孙度军直到赵云打到昌黎附近时,才得到示警。
公孙度军的松懈,也是情有可原。自古以来,辽西打辽东都是走辽西走廊的,谁会想到有人走关外草原打过来呢?
而且如今是十一月初了,以公孙度军对关内汉人后勤能力的理解,他们也真没想到这么大冷天的居然有人来偷袭。
如此算来,赵云此前暂缓推进的决定,也完全没耽误事儿。
初二这天一早,赵云带着一万两千余骑,分成数部,冒着风雪出现在昌黎县上游六十里的位置,才被公孙度军的巡逻斥候队发现。
这也是正常的,都走到这地方了,再不暴露就太逆天了。
双方一阵短促而激烈的交锋,公孙度军的斥候队就被杀伤俘获大半,但终究没有被全歼。
在草原和燕山丘陵的交界地带,要想完全截住一支快马的轻骑兵部队,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最终还是有数十骑夺路狂奔,逃回了昌黎县报信。
赵云也不以为意,就吩咐部队继续加快,争取当天中午赶到昌黎城下,以少量部队把城池包围起来,阻断公孙度军后续援军增援昌黎的可能性。
很显然,赵云又想玩一手“只有围城之力,暂时没有攻坚之力,需要等待后续援军抵达后才能总攻”的欺骗战术,示弱以诱敌增援。
一切进展果然顺利,到了当天午后,赵云军麾下数千骑果然赶到了昌黎。
城内守军不知突然来袭的敌军虚实,也就没敢立刻出城迎击,而是选择了坚决笼城死守。
赵云也就顺利把城池包围起来,然后吩咐各军寻找木料扎营。
冬季树木不足,而且挖土也比较艰难,土地一旦上冻,就会非常坚硬,需要花费数倍的体力才能开挖。
如此一来,要想建起坚固的营垒,所需的劳力也会比夏秋季时陡然增长数倍,看起来赵云很难在昌黎城外建立起坚固的营垒。
但赵云对此却并不在乎——要是营垒能轻易修得很坚固,那敌人将来就不敢反击了嘛。
……
昌黎县位于渝水河畔,也就是后世大小凌河交汇的位置附近。
秋季的时候,因为秋雨河水暴涨,大小凌河之间会被上涨的水位变成沼泽,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到了冬天,水位回落,河面也结冰,大小凌河才会泾渭分明地变回两条河道。
从昌黎县再往渝水下游顺流而下,到入海口处时,还有一座与之遥相呼应的县城,名叫徒河。那徒河便是后世的锦州城,是辽东和辽西之间的咽喉门户。
赵云只要拿下昌黎和徒河,就能把大小凌河流域防线彻底握在了手上,也顺利越过了辽西走廊四百里无人区,并且能在渝水河口获得几座海陆转运的码头。
到时候,公孙度再想仰仗辽西走廊四百里无人区的后勤困难、让赵云知难而退,就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对公孙度而言,昌黎是必须要救的,必须要死守住。
否则他的防区就会从大小凌河流域,大踏步退到辽河流域,他的治所襄平,也将失去屏障,整个辽河两岸将任由赵云来去,再也没有安全的纵深腹地可言。
昌黎守将公孙恭也知道兹事体大,便与副将卑建紧急商议,趁着昌黎各门被赵云的骑兵包围之前,抢先派出快马信使,直奔后方的襄平求援。
襄平便在后世的沈阳、辽阳之间,到锦州地区也就四百里直线距离,公孙恭的信使两天就狂奔到了襄平,把告急军情送到了公孙度本人面前。
公孙度如今已在病榻之上,听说次子在昌黎被不知哪儿冒出来的赵云突然围困,也是又惊又怒。
连忙不顾重病,召集长子公孙康,以及主要文武幕僚商议救援昌黎事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与此同时,另一边田畴也不敢有丝毫停歇,立刻开展了他的斡旋工作,帮赵云“消化吸收”这些新俘获的部民,拉拢整合乌桓诸部的势力,为后续对公孙度的战事添砖加瓦。
田畴也不愧是在北疆跟胡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对胡人逐部的利害关系了解非常透彻,而且他本人也颇受胡人敬畏。
所以,他最终拿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案:他并没有直接劝赵云把这些俘获慑服的乌桓部众改编成友军、仆从军、裹挟着去打公孙度。
而是用了掺沙子的办法,让蹋顿和楼班两部也参与进来,空降一些人手来掌控被打垮的速仆延部,同时又要求蹋顿和楼班出点血,提供一些直属嫡系部队,跟着赵云一起去打公孙度。
这招说起来有些复杂,但把背后的道理说开了,其实也好理解。
如果田畴直接在被打崩的速仆延部里提拔一个愿意投效朝廷的家伙来当傀儡、控制他带着降军去打公孙度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是会埋下好几个隐患:
首先,如果这個傀儡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过远,他未必有能力服众。如果控制不住部队,将来战事遇到波折,有临阵倒戈的风险,那可就酿成大祸了。这样的部队,是只能打顺风仗,没有任何抗压能力的。
而如果那个傀儡跟速仆延关系过近,他倒是可以很好地掌控部队,但赵云又不能担保他如今的恭顺是不是演出来的,内心到底有没有因为速仆延灭门一事埋藏怨恨。
所以,只要赵云选择从速仆延部内部选傀儡提拔,无论这人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远近如何,都不能保障部队的稳定性。既然如此,那就宁可多等一些时间,换一条路线。
而田畴选择的最终路线,就是赶紧派使者回去告诉蹋顿和楼班:你们此前不愿意参与对速仆延的剿灭,不想打乌桓人之间的内战,朝廷也能理解。但现在速仆延已经授首,请你们一并派人来讨论接收瓜分速仆延遗产的事宜。
当然,田畴也要防着蹋顿和楼班过于坐大,所以这种接收肯定不是白接收的,而是一种利益交换。
比如,田畴假借赵云的命令,要求蹋顿和楼班,各自至少派出两三千骑援军,到赵云麾下听用,跟他一起进攻公孙度。
而这骑兵赵云也不白要,谁出的多,将来就赚得多。赵云会按照两倍甚至三倍的比例,把速仆延的部民分配给他们派来的将领,让他们代替速仆延的位置,封为辽西乌桓的大人——这个“辽西乌桓大人”,是有刘备正式册封,发给官印的。
如此一来,赵云就不用带着刚刚打过仗、还有仇怨的不稳之师,去对付公孙度了。
这些有不稳趋势的部民,都交给蹋顿和楼班瓜分。但是要从蹋顿和楼班麾下置换出原本就跟袁绍、刘备亲善的可靠乌桓部队随军作战。
而新被派来助战的乌桓将领,虽然此前是蹋顿和楼班的部曲,但将来得了朝廷的正式册封后,他们未必会彻底听命于蹋顿或楼班,也有可能被分化、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此三郡乌桓依然能被确保拆分成三部分,不至于团结坐大。
楼班如今年纪还小,尚未及冠,他未必看得清这背后的利益。蹋顿已经年过三旬,多半是看得出的。
但田畴也不怕蹋顿因为看穿这一点、就拒绝响应号召。因为蹋顿如果不响应的话,楼班就响应了,到时候这种置换部民的好处全部被楼班占去,蹋顿也会担心自己在三郡乌桓中如今稳居第一的位置是否有动摇。
蹋顿是当年三郡乌桓共主丘力居的侄儿,而楼班是丘力居的亲儿子。只是当年丘力居死时,楼班还太年幼,没法服众,各部就暂时尊奉蹋顿为首。如今楼班即将及冠,乌桓内部的争权还是有可能复萌的。
这种乌桓内部有利益争斗、互相卷的环境,永远是汉人朝廷最乐意看见的。
就算蹋顿看穿了也没用,他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所以最后,在短短几天的紧急斡旋后,蹋顿和楼班只能是双双选择了响应朝廷号召。他们也各自在手下公推了一些可以信赖的人才,去给赵云助战,并且接收剩余的速仆延部民。
最终,楼班部推出的带兵将领和接收者,就是当初楼班部出使渔阳、跟朝廷谈边市榷场的那个正使乌苏。
蹋顿部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乌苏的堂兄乌延。这俩人各自带了两三千乌桓骑兵给赵云助战。
作为交易条件,田畴也把赵云迫降的一半速仆延部民分给楼班、蹋顿直辖。另外留下一半,再拆分为二,分别交给乌延和乌苏统领。
毕竟将来乌延和乌苏的作战后勤就要自筹了,给他们各自留四五千帐部民负责放牧提供牛羊和乳制品,才能养活这两千骑兵。
如此一来,速仆延部的遗产,算是被拆分得四分五裂,“逐级控股”,掺沙子把肉眼可见的隐患全部扑灭。
……
整个速仆延部遗产的拆分和掺沙子,自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完成、消化。
不过眼下赵云也不用等一切工作都做完、再推进下一步的战事,他没那么多时间。
所以,他其实也就等了七八天。等乌延、乌苏兄弟带着四五千乌桓骑兵增援到位、宣誓愿意听命于他、助战攻打公孙度后,赵云就重新开始了正面的军事推进。
十一月初二,也是速仆延被赵云斩杀后第八天。
赵云的骑兵,沿着乌辽水稳扎稳打向东推进,终于从乌辽水汇入渝水,随后逼近了公孙度军掌握的辽东门户昌黎。
八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考虑到这段时间里,赵云还要解决稳固后路、斡旋整合胡人、联络蹋顿和楼班谈判将来的草原势力范围划分、稳住各方势力,这个速度已经算非常快了。
好在赵云是从乌辽水、渝水上游的方向,从长城关外迂回来袭的,而草原上各部平时也不会互通消息,所以公孙度军直到赵云打到昌黎附近时,才得到示警。
公孙度军的松懈,也是情有可原。自古以来,辽西打辽东都是走辽西走廊的,谁会想到有人走关外草原打过来呢?
而且如今是十一月初了,以公孙度军对关内汉人后勤能力的理解,他们也真没想到这么大冷天的居然有人来偷袭。
如此算来,赵云此前暂缓推进的决定,也完全没耽误事儿。
初二这天一早,赵云带着一万两千余骑,分成数部,冒着风雪出现在昌黎县上游六十里的位置,才被公孙度军的巡逻斥候队发现。
这也是正常的,都走到这地方了,再不暴露就太逆天了。
双方一阵短促而激烈的交锋,公孙度军的斥候队就被杀伤俘获大半,但终究没有被全歼。
在草原和燕山丘陵的交界地带,要想完全截住一支快马的轻骑兵部队,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最终还是有数十骑夺路狂奔,逃回了昌黎县报信。
赵云也不以为意,就吩咐部队继续加快,争取当天中午赶到昌黎城下,以少量部队把城池包围起来,阻断公孙度军后续援军增援昌黎的可能性。
很显然,赵云又想玩一手“只有围城之力,暂时没有攻坚之力,需要等待后续援军抵达后才能总攻”的欺骗战术,示弱以诱敌增援。
一切进展果然顺利,到了当天午后,赵云军麾下数千骑果然赶到了昌黎。
城内守军不知突然来袭的敌军虚实,也就没敢立刻出城迎击,而是选择了坚决笼城死守。
赵云也就顺利把城池包围起来,然后吩咐各军寻找木料扎营。
冬季树木不足,而且挖土也比较艰难,土地一旦上冻,就会非常坚硬,需要花费数倍的体力才能开挖。
如此一来,要想建起坚固的营垒,所需的劳力也会比夏秋季时陡然增长数倍,看起来赵云很难在昌黎城外建立起坚固的营垒。
但赵云对此却并不在乎——要是营垒能轻易修得很坚固,那敌人将来就不敢反击了嘛。
……
昌黎县位于渝水河畔,也就是后世大小凌河交汇的位置附近。
秋季的时候,因为秋雨河水暴涨,大小凌河之间会被上涨的水位变成沼泽,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到了冬天,水位回落,河面也结冰,大小凌河才会泾渭分明地变回两条河道。
从昌黎县再往渝水下游顺流而下,到入海口处时,还有一座与之遥相呼应的县城,名叫徒河。那徒河便是后世的锦州城,是辽东和辽西之间的咽喉门户。
赵云只要拿下昌黎和徒河,就能把大小凌河流域防线彻底握在了手上,也顺利越过了辽西走廊四百里无人区,并且能在渝水河口获得几座海陆转运的码头。
到时候,公孙度再想仰仗辽西走廊四百里无人区的后勤困难、让赵云知难而退,就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对公孙度而言,昌黎是必须要救的,必须要死守住。
否则他的防区就会从大小凌河流域,大踏步退到辽河流域,他的治所襄平,也将失去屏障,整个辽河两岸将任由赵云来去,再也没有安全的纵深腹地可言。
昌黎守将公孙恭也知道兹事体大,便与副将卑建紧急商议,趁着昌黎各门被赵云的骑兵包围之前,抢先派出快马信使,直奔后方的襄平求援。
襄平便在后世的沈阳、辽阳之间,到锦州地区也就四百里直线距离,公孙恭的信使两天就狂奔到了襄平,把告急军情送到了公孙度本人面前。
公孙度如今已在病榻之上,听说次子在昌黎被不知哪儿冒出来的赵云突然围困,也是又惊又怒。
连忙不顾重病,召集长子公孙康,以及主要文武幕僚商议救援昌黎事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