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关羽和诸葛瑾一路简单闲聊,很快回到下相城内。
下相不过是普通小县,也是项羽的故乡,城内只有一座县衙,别无官署。
好在诸葛瑾也不是拘礼之人,不挑地方,关羽就毫不见外地在县衙里给他接风。
自从孙策覆灭、关羽北调坐镇徐州以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徐州文武的生活条件也着实有不少改善。
虽说那段时间里,诸葛瑾没来过徐州,那些日常生活中灵光一闪想到的小妙招、提升生活质量的小发明,都得在扬州先鼓捣出来,然后慢慢流传到徐州、荆州。
但徐州这边,也有一项独到的福利。
那就是神医华佗自从两年多前被陈登征辟、答应在广陵郡给他办一个研究微生物的实验室,并提供配套的医学研究条件后,已经年过五旬的华佗,终于从四处游方行医的状态,转入了常年坐馆搞研究的状态。
即使偶有走动,也多在广陵、东海、下邳三郡范围之内。只有对岸丹阳郡或是吴郡有达官贵人重病,非他出诊不可,才会偶尔请他过江。
如果是一般的小病,最多就请华佗的徒弟吴普、樊阿出手就行。有一次诸葛瑾家里的小孩有点小病,他也亲自以身作则,没让华佗跑这一趟,而是让华佗众弟子中最擅长儿科的樊阿过江跑一趟,很快治好了。
此后扬州众文武一看诸葛瑾家里人病了都没逼华佗过江,大家也就收敛了些,不是遇到非常疑难的重病,就不敢去挤兑华佗本人的医疗资源。
最后索性留下樊阿在秣陵城里开了家分院,也让华佗这两年新教授的弟子们慢慢往丹阳、吴郡其他各处大城市开枝散叶,设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而华佗教出了更多弟子后,本人也就可以醉心于“广陵微生物研究所”的钻研工作。
别看华佗一开始只是顺着诸葛亮遗留下的“怎么分离培育酿酒用的曲蘖菌株、如何培养发酵酸奶和老面的乳酸菌/酵母菌”这一类项目往下搞。
在华佗丰富的医学经验积淀加持下,华佗很快把他新学到的理论、操作,和几十年行医的经验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些此前诸葛亮都未曾想到的发现。
比如,当初诸葛亮搞曲蘖和酸奶乳酸菌研究的时候,只是发现了“高温可以杀菌,可以去掉面团、酿造谷物和牛乳里原本的干扰杂菌,纯化培养环境”,然后诸葛亮也没往下深想。
但华佗却不一样,他是一辈子跟传统医学理论打交道的,他很快发现,不仅高温可以杀菌,而且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也能影响菌落繁殖的快慢、增抑。
然后,他就把诸葛家的微生物科学知识,和传统医学的“风寒湿”三毒结合起来,推论出“之所以风寒湿会致病,是因为风代表干冷干热,而寒湿代表湿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组合,可以抑制或促生病菌”。
这一发现,可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华佗整整一年半,都醉心于研究各种微生物繁衍和温度、湿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就这,也才研究了九牛一毛而已。
但这九牛一毛带来的产物,却是非同小可,润物无声。
就比如关羽如今学诸葛家的人那样喝酒、喝奶,都得弄个东海郡水晶打磨的酒液温度计,插在温奶或煮酒的水浴锅里,
严格按照诸葛瑾和华佗切磋出来的温度标准搞:“奶制品加热不能超过五十度,以免杀死乳酸菌。煮酒时最高温度不能低于六十度,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留酒味,又不至于喝了后手抖目眩”。
至于水晶温度计是哪里来的……其实也是华佗去年搞相关实验遇到瓶颈后,向诸葛家的人请教切磋,然后诸葛瑾就帮他出了个主意。
诸葛瑾前世是理科金牌讲师,对于温度计的原理当然了然于胸。他知道简单易搞的温度计,无非是水银和酒精两种媒介。
但古代不好给空心玻璃管/水晶管抽真空,得靠灌注膨胀液时的蒸汽挤出管子里原本的空气,所以水银温度计也就被诸葛瑾放弃了,就用酒精——
当然,在汉朝要蒸馏出高度酒精也不容易。诸葛瑾过去一年多,还抽时间优化了蒸馏器,搞了点酒精出来,可惜成本始终太贵,不能拿来喝,甚至连医用也用不起,暂时只是作为科学研究实验所用。
所以最终只能是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加上点着色剂,灌到能工巧匠钻孔打磨好的空心水晶管里,再封好底部造出温度计。
在灌装时,灌完液体部分后,还要再额外充入一部分酒精蒸汽,驱赶掉管子里原本的空气,这样封好后一冷凝,酒精重新液化,水晶管里就形成部分真空了。
因为酒精里水比较多,测温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现代酒精温度计能测到零下近百度的低温,因为纯酒精的冰点非常低。诸葛瑾用简易蒸馏法蒸出的低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则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就会冻住损坏,平时也就测测常温。
至于高温部分,酒精在80摄氏度时就蒸发了,更高的温度也就没法测了。
这批温度计造出来后,大部分留在了华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里,诸葛兄弟各自分了几支,刘关张等高层也各自拿了一些,不过并不是给人享乐的,只是拿来做些生活上的对照实验,只当是收集临床反馈了。
尤其是张飞这种嗜酒的,从此被严格要求“喝酒要煮酒到65度以上、80度以下再喝,避免中毒”。
……
“哈,自从让侍女严格按照子瑜和元化先生交代的法子,在水锅里漂上温度计再热酒热奶,感觉酒水酥酪都变得美味了不少,而且喝多了也不头疼。
子瑜的奇思妙想,真是堪称仙法,什么细微末节处都能益生养命,不得不服呐。就是奢靡了点,特地造这些水晶管,只为这点酒味的醇厚微妙。”
接风宴上,关羽和诸葛瑾酒过三巡,酒意微微上头,关羽就忍不住摸着护髯丝囊,得意夸赞。过去这一年,喝酒真是越喝越舒服,从来没上过头。关羽虽然不知道其中原理,但他很享受这样的日子。
诸葛瑾本来是想直接聊正事军务的,但他也理解,关羽一年半没见他,肯定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想感慨。反正眼下也不急,诸葛瑾就陪关羽再多唠唠。
于是他就用缠绕了麻布的长竹箸,夹起煮酒水浴锅里的温度计,轻轻放在旁边案头,正色对关羽卖弄:
“古人常言,喝冷酒手颤目眩,其实是有道理的,只是概括得太笼统了。寻常酿酒,发酵所产,不仅有‘醇酒’,也有不少其他的‘杂醇’,有的还有毒。
元化先生这两年沿着舍弟的‘酿酒曲蘖菌株培育’实验往下深挖钻研,辅以‘风湿寒’三法对比,才筛选出一些菌株,发酵时产生有益醇酒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产生有毒杂醇的比例越来越低。
有了这温度计后,元化先生又反复试验,试出这有益的醇酒,八十度便滚沸了。而有毒的杂醇,六十五度便滚沸。所以古人煮酒,是为了把毒醇先蒸掉,又留下有益的醇酒。
只是古人没有温度计,没法精确确保酒水又醇厚又无毒,往往不是煮过头,没了酒味儿,就是煮得不够,还有余毒。不像我们,能精确控温,就在六十五到八十之间,快速煮透。”
诸葛瑾说着,一边又若有所思地多喝了一杯,烫到六十多度的酒,稍稍放凉后入喉,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中甚至冒出了一個念头:
要是将来把高度酒酿出来,然后以成品的方式流传出去,让曹操阵营的人都知道“天下有一种好酒,极为浓烈,而且可以不煮酒就直接喝,还不上头不眼花不手抖”,不知道能不能勾引曹魏高层上钩……
然后,自己再把动过手脚的蒸馏器泄露出去、并且隐藏“不用煮就能喝的蒸馏酒,得预先在蒸馏时丢掉酒头”这个关键技术细节……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导致曹魏高层集体受害于甲醇中毒。
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太难控制了,培养用户习惯本身就很难,而且容易伤及无辜,还会导致技术扩散,诸葛瑾脑中也就闪过一丝念头,随后就被否定了。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常识不够扎实的人,如果贸然学穿越里那样,回到古代就酿蒸馏酒发财,其实是风险很大的。
首先他得有点儿化学功底,知道甲醇乙醇的沸点,知道甲醇有毒,还得知道蒸馏酒最开始出来的那部分酒头里甲醇含量极高,得扔掉。
否则,光是一个“不知道扔掉酒头”的小错误,就可能导致穿越者直接被毒死暴毙。
攀科技还是要慎重呐。
……
诸葛瑾跟关羽简单扫盲了一下酒中诸醇的最浅显常识,很快就听得关羽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关羽也再次清醒认识到,自己不该挑起这种话题的,以自己的常识,只管喝酒就是了,只要知道严格遵照诸葛兄弟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能够更加延年益寿,就够了。
至于原理,怎么可能听懂?
保持敬畏之心才是最重要的!不管诸葛兄弟怎么说,能不能理解,不理解也得照做!肯定有好处!
强行晃了晃脑袋,把那些困倦感从脑海中驱赶出去,关羽连忙把话题歪楼回军务上,请教诸葛瑾道:
“还是先聊正事吧,不妨说说,你是怎么身在扬州,就看出臧霸、孙观、昌豨升官一事,会导致曹军对徐州的威胁变大的?”
诸葛瑾也立刻止住了好为人师的冲动,跟关羽分析起来。
这倒不是诸葛瑾的自控力有多强,而是反正聊军务,他也一样可以为人师。
“这有何难?我其实并不知道曹军调动详情,但曹操给臧霸三人升官,还是在三人寸功未立、有败无胜的时候,突然升官,幅度还那么大。
我估计曹操肯定是想学我们,打着泰山贼的旗号,扩大战事。这样胜可以追认,败也可以止损。琅琊郡地处沂蒙山区,曹军被耗了两个月,肯定是苦不堪言了。
他们要是还想打,肯定要针对东海郡的淮北平原,这才是他们一展所长的地方。我也是怕东海的守将疏忽,灯下黑了,才过来提点一二。”
关羽摸着胡子点头:“我其实也看出点端倪,算是所见略同,但比贤弟还是差得远了——至少我没本事仅从臧霸等人的升官调令里,就看出那么多门道。
不过东海郡的守备,我也始终不曾放松训诫。有文远镇守东海,陈公台也是跟文远老搭档的,哪怕兵力不多,也肯定能顶住夏侯渊第一波南下攻势。随后我与元龙,自然会以大军支援。”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下相不过是普通小县,也是项羽的故乡,城内只有一座县衙,别无官署。
好在诸葛瑾也不是拘礼之人,不挑地方,关羽就毫不见外地在县衙里给他接风。
自从孙策覆灭、关羽北调坐镇徐州以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徐州文武的生活条件也着实有不少改善。
虽说那段时间里,诸葛瑾没来过徐州,那些日常生活中灵光一闪想到的小妙招、提升生活质量的小发明,都得在扬州先鼓捣出来,然后慢慢流传到徐州、荆州。
但徐州这边,也有一项独到的福利。
那就是神医华佗自从两年多前被陈登征辟、答应在广陵郡给他办一个研究微生物的实验室,并提供配套的医学研究条件后,已经年过五旬的华佗,终于从四处游方行医的状态,转入了常年坐馆搞研究的状态。
即使偶有走动,也多在广陵、东海、下邳三郡范围之内。只有对岸丹阳郡或是吴郡有达官贵人重病,非他出诊不可,才会偶尔请他过江。
如果是一般的小病,最多就请华佗的徒弟吴普、樊阿出手就行。有一次诸葛瑾家里的小孩有点小病,他也亲自以身作则,没让华佗跑这一趟,而是让华佗众弟子中最擅长儿科的樊阿过江跑一趟,很快治好了。
此后扬州众文武一看诸葛瑾家里人病了都没逼华佗过江,大家也就收敛了些,不是遇到非常疑难的重病,就不敢去挤兑华佗本人的医疗资源。
最后索性留下樊阿在秣陵城里开了家分院,也让华佗这两年新教授的弟子们慢慢往丹阳、吴郡其他各处大城市开枝散叶,设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而华佗教出了更多弟子后,本人也就可以醉心于“广陵微生物研究所”的钻研工作。
别看华佗一开始只是顺着诸葛亮遗留下的“怎么分离培育酿酒用的曲蘖菌株、如何培养发酵酸奶和老面的乳酸菌/酵母菌”这一类项目往下搞。
在华佗丰富的医学经验积淀加持下,华佗很快把他新学到的理论、操作,和几十年行医的经验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些此前诸葛亮都未曾想到的发现。
比如,当初诸葛亮搞曲蘖和酸奶乳酸菌研究的时候,只是发现了“高温可以杀菌,可以去掉面团、酿造谷物和牛乳里原本的干扰杂菌,纯化培养环境”,然后诸葛亮也没往下深想。
但华佗却不一样,他是一辈子跟传统医学理论打交道的,他很快发现,不仅高温可以杀菌,而且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也能影响菌落繁殖的快慢、增抑。
然后,他就把诸葛家的微生物科学知识,和传统医学的“风寒湿”三毒结合起来,推论出“之所以风寒湿会致病,是因为风代表干冷干热,而寒湿代表湿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组合,可以抑制或促生病菌”。
这一发现,可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华佗整整一年半,都醉心于研究各种微生物繁衍和温度、湿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就这,也才研究了九牛一毛而已。
但这九牛一毛带来的产物,却是非同小可,润物无声。
就比如关羽如今学诸葛家的人那样喝酒、喝奶,都得弄个东海郡水晶打磨的酒液温度计,插在温奶或煮酒的水浴锅里,
严格按照诸葛瑾和华佗切磋出来的温度标准搞:“奶制品加热不能超过五十度,以免杀死乳酸菌。煮酒时最高温度不能低于六十度,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留酒味,又不至于喝了后手抖目眩”。
至于水晶温度计是哪里来的……其实也是华佗去年搞相关实验遇到瓶颈后,向诸葛家的人请教切磋,然后诸葛瑾就帮他出了个主意。
诸葛瑾前世是理科金牌讲师,对于温度计的原理当然了然于胸。他知道简单易搞的温度计,无非是水银和酒精两种媒介。
但古代不好给空心玻璃管/水晶管抽真空,得靠灌注膨胀液时的蒸汽挤出管子里原本的空气,所以水银温度计也就被诸葛瑾放弃了,就用酒精——
当然,在汉朝要蒸馏出高度酒精也不容易。诸葛瑾过去一年多,还抽时间优化了蒸馏器,搞了点酒精出来,可惜成本始终太贵,不能拿来喝,甚至连医用也用不起,暂时只是作为科学研究实验所用。
所以最终只能是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加上点着色剂,灌到能工巧匠钻孔打磨好的空心水晶管里,再封好底部造出温度计。
在灌装时,灌完液体部分后,还要再额外充入一部分酒精蒸汽,驱赶掉管子里原本的空气,这样封好后一冷凝,酒精重新液化,水晶管里就形成部分真空了。
因为酒精里水比较多,测温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现代酒精温度计能测到零下近百度的低温,因为纯酒精的冰点非常低。诸葛瑾用简易蒸馏法蒸出的低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则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就会冻住损坏,平时也就测测常温。
至于高温部分,酒精在80摄氏度时就蒸发了,更高的温度也就没法测了。
这批温度计造出来后,大部分留在了华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里,诸葛兄弟各自分了几支,刘关张等高层也各自拿了一些,不过并不是给人享乐的,只是拿来做些生活上的对照实验,只当是收集临床反馈了。
尤其是张飞这种嗜酒的,从此被严格要求“喝酒要煮酒到65度以上、80度以下再喝,避免中毒”。
……
“哈,自从让侍女严格按照子瑜和元化先生交代的法子,在水锅里漂上温度计再热酒热奶,感觉酒水酥酪都变得美味了不少,而且喝多了也不头疼。
子瑜的奇思妙想,真是堪称仙法,什么细微末节处都能益生养命,不得不服呐。就是奢靡了点,特地造这些水晶管,只为这点酒味的醇厚微妙。”
接风宴上,关羽和诸葛瑾酒过三巡,酒意微微上头,关羽就忍不住摸着护髯丝囊,得意夸赞。过去这一年,喝酒真是越喝越舒服,从来没上过头。关羽虽然不知道其中原理,但他很享受这样的日子。
诸葛瑾本来是想直接聊正事军务的,但他也理解,关羽一年半没见他,肯定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想感慨。反正眼下也不急,诸葛瑾就陪关羽再多唠唠。
于是他就用缠绕了麻布的长竹箸,夹起煮酒水浴锅里的温度计,轻轻放在旁边案头,正色对关羽卖弄:
“古人常言,喝冷酒手颤目眩,其实是有道理的,只是概括得太笼统了。寻常酿酒,发酵所产,不仅有‘醇酒’,也有不少其他的‘杂醇’,有的还有毒。
元化先生这两年沿着舍弟的‘酿酒曲蘖菌株培育’实验往下深挖钻研,辅以‘风湿寒’三法对比,才筛选出一些菌株,发酵时产生有益醇酒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产生有毒杂醇的比例越来越低。
有了这温度计后,元化先生又反复试验,试出这有益的醇酒,八十度便滚沸了。而有毒的杂醇,六十五度便滚沸。所以古人煮酒,是为了把毒醇先蒸掉,又留下有益的醇酒。
只是古人没有温度计,没法精确确保酒水又醇厚又无毒,往往不是煮过头,没了酒味儿,就是煮得不够,还有余毒。不像我们,能精确控温,就在六十五到八十之间,快速煮透。”
诸葛瑾说着,一边又若有所思地多喝了一杯,烫到六十多度的酒,稍稍放凉后入喉,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中甚至冒出了一個念头:
要是将来把高度酒酿出来,然后以成品的方式流传出去,让曹操阵营的人都知道“天下有一种好酒,极为浓烈,而且可以不煮酒就直接喝,还不上头不眼花不手抖”,不知道能不能勾引曹魏高层上钩……
然后,自己再把动过手脚的蒸馏器泄露出去、并且隐藏“不用煮就能喝的蒸馏酒,得预先在蒸馏时丢掉酒头”这个关键技术细节……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导致曹魏高层集体受害于甲醇中毒。
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太难控制了,培养用户习惯本身就很难,而且容易伤及无辜,还会导致技术扩散,诸葛瑾脑中也就闪过一丝念头,随后就被否定了。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常识不够扎实的人,如果贸然学穿越里那样,回到古代就酿蒸馏酒发财,其实是风险很大的。
首先他得有点儿化学功底,知道甲醇乙醇的沸点,知道甲醇有毒,还得知道蒸馏酒最开始出来的那部分酒头里甲醇含量极高,得扔掉。
否则,光是一个“不知道扔掉酒头”的小错误,就可能导致穿越者直接被毒死暴毙。
攀科技还是要慎重呐。
……
诸葛瑾跟关羽简单扫盲了一下酒中诸醇的最浅显常识,很快就听得关羽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关羽也再次清醒认识到,自己不该挑起这种话题的,以自己的常识,只管喝酒就是了,只要知道严格遵照诸葛兄弟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能够更加延年益寿,就够了。
至于原理,怎么可能听懂?
保持敬畏之心才是最重要的!不管诸葛兄弟怎么说,能不能理解,不理解也得照做!肯定有好处!
强行晃了晃脑袋,把那些困倦感从脑海中驱赶出去,关羽连忙把话题歪楼回军务上,请教诸葛瑾道:
“还是先聊正事吧,不妨说说,你是怎么身在扬州,就看出臧霸、孙观、昌豨升官一事,会导致曹军对徐州的威胁变大的?”
诸葛瑾也立刻止住了好为人师的冲动,跟关羽分析起来。
这倒不是诸葛瑾的自控力有多强,而是反正聊军务,他也一样可以为人师。
“这有何难?我其实并不知道曹军调动详情,但曹操给臧霸三人升官,还是在三人寸功未立、有败无胜的时候,突然升官,幅度还那么大。
我估计曹操肯定是想学我们,打着泰山贼的旗号,扩大战事。这样胜可以追认,败也可以止损。琅琊郡地处沂蒙山区,曹军被耗了两个月,肯定是苦不堪言了。
他们要是还想打,肯定要针对东海郡的淮北平原,这才是他们一展所长的地方。我也是怕东海的守将疏忽,灯下黑了,才过来提点一二。”
关羽摸着胡子点头:“我其实也看出点端倪,算是所见略同,但比贤弟还是差得远了——至少我没本事仅从臧霸等人的升官调令里,就看出那么多门道。
不过东海郡的守备,我也始终不曾放松训诫。有文远镇守东海,陈公台也是跟文远老搭档的,哪怕兵力不多,也肯定能顶住夏侯渊第一波南下攻势。随后我与元龙,自然会以大军支援。”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