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能窥天威之镜……”
杜如晦喃喃自语,眼中也是无尽向往。
后世那般上天入海之能谁能不羡?但饭终归要一口一口吃,这是他们几人包括陛下都明白的。
而若想求索宇宙星辰之秘,那你首先至少要能看到吧。
只是此前终究不得其法,如今靠着后世之工图,至少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可能。
不过听房玄龄如此说,杜如晦倒是忽然想起来道:
“那这千步镜……”
看名字也知道,如今这望远镜应该只是能窥千步之景,较之察日月之貌远矣,但杜如晦怎能不明白其在战场上便捷的作用。
房玄龄笑笑低声道:
“百骑司受陛下所遣,将所制千步镜皆送往凉州,以制吐谷浑。”
【李旦的骤然让位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但即便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劝阻也拦不住李旦的一意孤行。
最终就是彗星还没彻底消失呢,李旦就让自己进位太上皇了。
只不过这里李旦还留了个尾巴,以“军国大事,当兼省之”为理由,只是给即位的李隆基下放了部分权力,三品以上官员任免依然还需要经过李旦的亲自决断。
大部分人提到李旦时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六味地黄丸外号,同时感慨他的好运气。
但实际上想想就知道,太平公主笑到最后是权谋超群,那政治生存环境更加严苛的六味地黄丸同志能笑到最后,所依靠的绝非仅仅是运气。
事实上李旦登基后寥寥数次出手,基本都是站在了仲裁者的立场,既有对妹妹的限制,也有对儿子羽翼的剪除。
退太上皇让位皇帝也更像是补足儿子的朝堂根基短板,好努力维系两股势力的平衡。
但李隆基的势力终归还是太弱,这点从后来先天政变时李隆基亲信的建议就能看出来:
“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北军就是玄武门禁军,唐朝数次政变都证明了得玄武门者得天下,结果李隆基这个皇帝连北门禁军都指挥不动,老爹的掣肘可见一斑。
但正所谓遇事不决玄武门,在皇位上憋屈了一年之后,李隆基再次聚拢起来了自己的班底打算干一票大的。
只是相比上次,不管是人数还是外援都寒酸不少,点一下名单就能看出来。
岐王范、薛王业,这两个是李隆基的亲兄弟,分别是老四老五。
王毛仲、李守德、高力士,这三人的共同身份都是李隆基当太子前的家奴。
李令问、王守一,这两人也都是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的故旧至交。
带上李隆基满打满算八个人,率“家人三百余人”,并“取闲厩马”,这就是此次政变的全部班底。
依然还是延续了唐隆政变的成功经验,李隆基等人直扑北门第一时间干掉了太平公主的禁军亲信常元楷、李慈,由此玄武门乃定。
随后再收拢人马,开始有条不紊的对三省六部进行清扫,太平公主提拔的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或被擒或被斩。
兵权被夺,亲信被斩的太平公主下场可想而知,最终被李隆基下诏在家中赐死。
看起来李隆基的斩首行动极其高效,但换个角度想,堂堂天子被逼带着家奴兵行险着,可见被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而且明明是皇帝带头诛贼,最终却被称为“政变”,不得不说非常有意思。
而政变中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李旦的态度。
李隆基之所以能快准狠的完成政变,最主要是争取到了原本忠于李旦的兵部宰相郭元振的支持。
李旦在听闻宫中起刀兵后,第一时间并没有向儿子靠拢,而是登上承天门,号令南衙禁军听太上皇节制。
最终还是郭元振带兵过来,称如今皇帝正在奉太上皇命令诛杀逆党呢,方才将李旦“安抚”了下来。
估计当时李旦应该多多少少从郭元振身上看到了尉迟恭的影子。
只不过这次李隆基既没必要也要脸,没干出二凤“世民跪而吮上乳”的操作。】
尉迟敬德瞪大了眼睛当即站起,不过随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摸着脑壳陷入为难。
李世民不满的拍拍桌子:
“敬德何故如此?挡到朕了!”
于是尉迟敬德依言重新坐下,只不过脸上涌着三分不服以及七分志得意满。
旁边的秦琼想想倒也明白,玄武门尉迟敬德行事后世或颇多非议,但对尉迟敬德来说反而更见与陛下之输诚。
呵斥过尉迟敬德之后,李世民倒是略微琢磨了一下。
单看吮上乳这句话比较摸不着头脑,但想想李隆基与李旦的对比,再放到自己身上那多半便是与太上皇的事情记录。
“朕与太上皇吮乳而泣可见舔犊之情,能传后世倒也算一桩美谈。”
李世民处变不惊,满脸洒脱,只是腮帮子多少有点抽抽让这个洒脱的表情不是很自然。
房玄龄同样处变不惊,虽然如今甘露殿内众人都能听出来后世说到此事的憋笑语气,但陛下既然已经盖棺定论,那事实也自然只能是如此。
事实上这句话也就初听闻惊了一下,随后想想就明白此乃南北朝以来的一个通行说法,只是不知为何到了后世史书就被拆解成了这般说法。
而且作为玄武门事变亲历者,换在陛下角度,见太上皇时隐太子与海陵郡王皆殁,那除了一起相拥而泣还能说什么?
即便是以房玄龄之才智都想不出来那时有何能说的,哭反倒是唯一可行之法了。
于是甘露殿内也响起了参差不齐的赞同之声。
李世民也不愿多谈,几乎是逃也似的毫不避嫌道:
“这李隆基之先天政变,名为诛太平公主,实为对太上皇并起事。”
“既诛贼寇,又取君威,如此方能令出一处。”
政令和人事任免出自多处,那祸乱自起,这是史书里都已经写烂了的道理。
不过随后略一回味,李世民也觉得这桩事变愈发有意思:
“天子起事诛贼,后人竟也称政变,莫非视其为天子反乎?”
……
鲁肃对着身边庞统低声笑道:
“某懂了,这应该便是后辈笑谈的父慈子孝了。”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杜如晦喃喃自语,眼中也是无尽向往。
后世那般上天入海之能谁能不羡?但饭终归要一口一口吃,这是他们几人包括陛下都明白的。
而若想求索宇宙星辰之秘,那你首先至少要能看到吧。
只是此前终究不得其法,如今靠着后世之工图,至少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可能。
不过听房玄龄如此说,杜如晦倒是忽然想起来道:
“那这千步镜……”
看名字也知道,如今这望远镜应该只是能窥千步之景,较之察日月之貌远矣,但杜如晦怎能不明白其在战场上便捷的作用。
房玄龄笑笑低声道:
“百骑司受陛下所遣,将所制千步镜皆送往凉州,以制吐谷浑。”
【李旦的骤然让位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但即便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劝阻也拦不住李旦的一意孤行。
最终就是彗星还没彻底消失呢,李旦就让自己进位太上皇了。
只不过这里李旦还留了个尾巴,以“军国大事,当兼省之”为理由,只是给即位的李隆基下放了部分权力,三品以上官员任免依然还需要经过李旦的亲自决断。
大部分人提到李旦时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六味地黄丸外号,同时感慨他的好运气。
但实际上想想就知道,太平公主笑到最后是权谋超群,那政治生存环境更加严苛的六味地黄丸同志能笑到最后,所依靠的绝非仅仅是运气。
事实上李旦登基后寥寥数次出手,基本都是站在了仲裁者的立场,既有对妹妹的限制,也有对儿子羽翼的剪除。
退太上皇让位皇帝也更像是补足儿子的朝堂根基短板,好努力维系两股势力的平衡。
但李隆基的势力终归还是太弱,这点从后来先天政变时李隆基亲信的建议就能看出来:
“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北军就是玄武门禁军,唐朝数次政变都证明了得玄武门者得天下,结果李隆基这个皇帝连北门禁军都指挥不动,老爹的掣肘可见一斑。
但正所谓遇事不决玄武门,在皇位上憋屈了一年之后,李隆基再次聚拢起来了自己的班底打算干一票大的。
只是相比上次,不管是人数还是外援都寒酸不少,点一下名单就能看出来。
岐王范、薛王业,这两个是李隆基的亲兄弟,分别是老四老五。
王毛仲、李守德、高力士,这三人的共同身份都是李隆基当太子前的家奴。
李令问、王守一,这两人也都是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的故旧至交。
带上李隆基满打满算八个人,率“家人三百余人”,并“取闲厩马”,这就是此次政变的全部班底。
依然还是延续了唐隆政变的成功经验,李隆基等人直扑北门第一时间干掉了太平公主的禁军亲信常元楷、李慈,由此玄武门乃定。
随后再收拢人马,开始有条不紊的对三省六部进行清扫,太平公主提拔的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或被擒或被斩。
兵权被夺,亲信被斩的太平公主下场可想而知,最终被李隆基下诏在家中赐死。
看起来李隆基的斩首行动极其高效,但换个角度想,堂堂天子被逼带着家奴兵行险着,可见被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而且明明是皇帝带头诛贼,最终却被称为“政变”,不得不说非常有意思。
而政变中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李旦的态度。
李隆基之所以能快准狠的完成政变,最主要是争取到了原本忠于李旦的兵部宰相郭元振的支持。
李旦在听闻宫中起刀兵后,第一时间并没有向儿子靠拢,而是登上承天门,号令南衙禁军听太上皇节制。
最终还是郭元振带兵过来,称如今皇帝正在奉太上皇命令诛杀逆党呢,方才将李旦“安抚”了下来。
估计当时李旦应该多多少少从郭元振身上看到了尉迟恭的影子。
只不过这次李隆基既没必要也要脸,没干出二凤“世民跪而吮上乳”的操作。】
尉迟敬德瞪大了眼睛当即站起,不过随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摸着脑壳陷入为难。
李世民不满的拍拍桌子:
“敬德何故如此?挡到朕了!”
于是尉迟敬德依言重新坐下,只不过脸上涌着三分不服以及七分志得意满。
旁边的秦琼想想倒也明白,玄武门尉迟敬德行事后世或颇多非议,但对尉迟敬德来说反而更见与陛下之输诚。
呵斥过尉迟敬德之后,李世民倒是略微琢磨了一下。
单看吮上乳这句话比较摸不着头脑,但想想李隆基与李旦的对比,再放到自己身上那多半便是与太上皇的事情记录。
“朕与太上皇吮乳而泣可见舔犊之情,能传后世倒也算一桩美谈。”
李世民处变不惊,满脸洒脱,只是腮帮子多少有点抽抽让这个洒脱的表情不是很自然。
房玄龄同样处变不惊,虽然如今甘露殿内众人都能听出来后世说到此事的憋笑语气,但陛下既然已经盖棺定论,那事实也自然只能是如此。
事实上这句话也就初听闻惊了一下,随后想想就明白此乃南北朝以来的一个通行说法,只是不知为何到了后世史书就被拆解成了这般说法。
而且作为玄武门事变亲历者,换在陛下角度,见太上皇时隐太子与海陵郡王皆殁,那除了一起相拥而泣还能说什么?
即便是以房玄龄之才智都想不出来那时有何能说的,哭反倒是唯一可行之法了。
于是甘露殿内也响起了参差不齐的赞同之声。
李世民也不愿多谈,几乎是逃也似的毫不避嫌道:
“这李隆基之先天政变,名为诛太平公主,实为对太上皇并起事。”
“既诛贼寇,又取君威,如此方能令出一处。”
政令和人事任免出自多处,那祸乱自起,这是史书里都已经写烂了的道理。
不过随后略一回味,李世民也觉得这桩事变愈发有意思:
“天子起事诛贼,后人竟也称政变,莫非视其为天子反乎?”
……
鲁肃对着身边庞统低声笑道:
“某懂了,这应该便是后辈笑谈的父慈子孝了。”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