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甘露殿的气氛略微有些沉闷。
虽然这些事都远远还没发生吧,但毕竟大唐的国号都被革了。
此乃窃国也!
但要是再仔细看看,这窃国者身份又颇有些微妙,历侍两代大唐皇帝。
国事乎?家事乎?天下事乎?
贞观群臣们心中憋闷之余又有些茫然了。
毕竟那武氏女如今不过十余岁尚且懵懵懂懂,何能怪乎?
李世民也不再得意,光幕随口所说,但在他的眼里是从没停歇过的刀光剑影。
魏晋南北朝的王室更迭是最好的范本,但凡国号易更皇室变动,随之而来的必然对前朝宗室的大肆屠戮。
任用酷吏,扶持武姓子弟,这狄仁杰起步就是一个谋反的帽子,可想而知彼时朝堂是个什么样子。
轻叹一声,李世民此时反倒是对后世所叹的那句俗语觉得愈发贴切了:
“此还真可谓,崽卖爷田不心疼。”
眼见夫君和诸位大臣兴致都不高——尤其是自己兄长,本来圆圆的大脸都快皱成一个橘子了,相当显眼。
于是长孙皇后方才猛然惊觉:
昔日夫君每隔三月经常会兴致颇高的与她分享所见。
后世千载之变化,子孙百世之兴衰,偶尔还穿插一些什么江东十万大帝之类的俏皮话。
但最多的还是对那些贞观将领发自内心的欢喜。
李靖、苏定方、刘仁轨、王玄策等等的名字都被长孙皇后记在心里。
诸位老臣的结局也不经意间入了长孙皇后之耳,既庆幸于杜如晦免去死厄,也苦笑于侯君集与李承乾之谋反不遂。
但奇怪的是从未听夫君说过兄长长孙无忌如何。
长孙皇后是不相信兄长能一直沉寂的,若是按后世所说她贞观十年薨,荣宠暂退的情况下夫君又是个念旧情的,复出几乎是一定的事情。
只是如今听这…后辈的调侃,似乎绝非好意。
雉奴联武家女对抗兄长,莫非……
仅仅靠着夫君的避而不谈和兄长的表情,长孙皇后便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
暗叹一声,此事还是等到之后请兄长来宫中用膳再行说过吧。
当下长孙皇后笑道:
“这狄仁杰倒是个易于变通善为事之人,且还是太原人氏,陛下倒是可依此而寻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
“其人多半还是稚童……罢了,回头寻一寻便是。”
“至于这承认谋反之事……”沉吟了一番,想起来后世曾调侃的唐汉相似的说法,没想到就连酷吏手段也是如此。
但是再想想这武氏终归还是因自己儿子掌权甚至还去封禅泰山了,心中顿时又有点郁闷:
“若不承认谋反,多半便要死于狱中。”
“既如此还不如先行应下,再想办法寻人去找那武……氏小娘,申诉冤情。”
“而这武氏女若不想酷吏和外戚把持朝政,定然会保下这狄仁杰。”
这些权力争斗和玩弄权术的蝇营狗苟手段李世民只是不太屑于用,并非不懂也。
说到这里李世民反倒又有点恨子不争了:
“那大理寺能积压案件一万七千余宗,可见政事之怠惰也!”
一年断案一万七千而无冤假错案,在李世民看来可能性无非两种,要么这狄仁杰真的是断案奇才,要么这些积压案件多半皆非什么疑难杂案。
根据现实来看的话,两者皆有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中一窥儿子的治国手段,李世民只能说不怎么满意。
而在旁边,阎立德也脸带促狭笑意拉了拉自己弟弟的袖子:亲手提拔一个名臣诶。
阎立本目不斜视专心作画:
时光不等人,他如今要做的可是成大唐丹青圣手,贞观亲臣,根本没兴趣苦熬到二十年后。
彼时仕途有起色又如何?身子骨都不知道成啥样了,还不如在贞观奋斗一番。
陛下成千古一帝,自己成工笔画之泰山,不比那所谓的黜陟使要强百倍?
【出手关押狄仁杰的是武周时期著名酷吏来俊臣。
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酷吏政治”,来俊臣就是最锋利的一把快刀。
地痞流氓出身,因在狱中“善诬善告密”而成功保命,最终传入武则天之耳,破例以白身授御史之职。
行事办案时“善族诛、善连坐、善灭门”,属于是明朝的厂卫见了都得高呼一声厂公。
其人死整个洛阳争相庆贺,于闹市斩首后尸身被百姓剮食仅余白骨,这便是来俊臣。
因此落在他手里狄仁杰直接痛快认了所有罪行。
对,老夫就是要谋反,就是看那个臭娘们早就不顺眼了!
因此来俊臣也不多逼逼,直接弄了个《谢死表》让狄仁杰签字,完了就痛快走流程,当天就敲定了秋后问斩,上刑都省了。
狄仁杰已经是死囚一个了,来俊臣便大喇喇的回去跟武家子弟开趴体去了:
什么断案如神,什么心怀百姓,结果是个软骨头嘛,容易拿捏得很。
狄仁杰眼见自己死罪已定,狱卒守卫松懈,便卖惨说我都要死了,死前能不能舒服点,让我儿子过来送一点夏衣夏被?
面对死囚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狄仁杰之子狄远光就顺利来监狱了一趟,并顺便带走了此前给老爹送过来的冬被。
狄远光回去之后二话不说就将老爹的棉被拆了个稀烂,果不其然里面藏有一封告冤的亲笔信,这是老狄花了大力气找狱卒借的笔墨,写在撕下的衣服内衬上,随后重新缝在棉被中才好不容易送出去的。
小狄也干脆,捧着老爹的亲笔信直奔皇宫面见武则天喊冤。
直至此时则天大圣才觉得事有蹊跷,左思右想下老太太难得动弹一下,下旨要亲自审查此案。
这桩御前审案也非常简单:
武曌:你谋反了?老狄:我不道啊。
武曌:你都签字画押认罪了!老狄:一派胡言!俺可不认。
于是武则天也明白过来,毕竟来俊臣是她一手提拔,手段如何她再清楚不过。
但当时武周刚改国号不到一年,来俊臣就算是豺狗,但对武则天来说也是一条能撕扯李唐遗忠骨肉的好狗。
最终狄仁杰被明贬暗保,死罪免去,但外放贬谪为彭泽令。
就此老狄也成功脱离了洛阳这个大漩涡,暂时出京快活逍遥去了。
但此事的余波并没有那么容易平息,或者说,武则天耗费十年的夺国造势已经逐渐显露了反噬的迹象。
跟老狄一起被诬告的总共有七人,老狄成功脱身,其他六人的死罪也被免去,同样改为贬职外放。
其中有一个叫崔宣礼的,他有个大外甥霍献不学无术,靠着学来俊臣诬罪告密也成功当上了刺史,眼见舅舅无罪释放,这个大外甥或许是为了表忠心,或许是为了在武则天这儿露个脸求升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老太太掷地有声:
陛下您要是不把我舅舅定罪砍死,我就撞死在这里!
说罢就一头撞在地上血流满地,后来崔宣礼依然还是免死外放,但直至老死江夏都未回京。
霍献当然没撞死,毕竟撞死了还怎么升官发财嘛。
只不过接下来一年都是头上打着绿色的绷带去上朝的,还特意把官帽往上抬,好将绷带露出来。
这便是酷吏政治的余波。
另一边则是老太太为了当皇帝举行的声势浩大的造势最终也传入了民间。
武周立朝后的连续三年时间里,祥瑞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源源不绝的冒了出来。
今天那个州府献上来一块白底赤纹的石头说这块大石头对陛下忠心啊。
明天另个县城抓来一只肚子上写着个“天子万万年”的乌龟,说这昭示了武周的万世基业哇。
直到三省六部财政告急联名去求老太太,武则天方才下令,祥瑞照收,但是不会有赏钱了,民间方才罢休。
此时的武周,虽然神都洛阳有酷吏杀的满城风雨,天下州县有遴选祥瑞以求一朝暴富。
但老太太都浑不在意,毕竟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
她的快乐,才刚刚开始呢。】
甘露殿中李世民微微仰头,对自己预判正确丝毫不感到意外。
只是,此前观光幕所说的初唐功业,李世民觉得大唐可以非常有底气的说一句,唐以武立国。
但如今看着其内兴酷吏外造祥瑞,李世民发自内心的觉得兴味索然。
因为这样的局势让他忽然想起来了那被后世不喜的司马晋。
门阀世家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蝇头小利,互相倾轧,最终反倒是让胡人捡了便宜,离乱数百年。
儿子挥霍他的遗产,这个身份复杂的儿媳妇多半也承了贞观遗泽,结果最终反倒弄出来这般上不得台面的武周。
摇摇头,瞧着光幕中述说的人物,李世民哂笑:
“这霍献倒是个妙人儿,不为阉人倒是浪费了这份资才。”
杜如晦哑然,打心眼里觉得还好此刻旁边的没有内侍,不然多半是要叫屈的。
长孙皇后的鄙夷很是直白:
“大家何须用此小人?徒污宫城也。”
“忠良纯人,可炳千古,此等小人,时境过千年也依然遭人耻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虽然这些事都远远还没发生吧,但毕竟大唐的国号都被革了。
此乃窃国也!
但要是再仔细看看,这窃国者身份又颇有些微妙,历侍两代大唐皇帝。
国事乎?家事乎?天下事乎?
贞观群臣们心中憋闷之余又有些茫然了。
毕竟那武氏女如今不过十余岁尚且懵懵懂懂,何能怪乎?
李世民也不再得意,光幕随口所说,但在他的眼里是从没停歇过的刀光剑影。
魏晋南北朝的王室更迭是最好的范本,但凡国号易更皇室变动,随之而来的必然对前朝宗室的大肆屠戮。
任用酷吏,扶持武姓子弟,这狄仁杰起步就是一个谋反的帽子,可想而知彼时朝堂是个什么样子。
轻叹一声,李世民此时反倒是对后世所叹的那句俗语觉得愈发贴切了:
“此还真可谓,崽卖爷田不心疼。”
眼见夫君和诸位大臣兴致都不高——尤其是自己兄长,本来圆圆的大脸都快皱成一个橘子了,相当显眼。
于是长孙皇后方才猛然惊觉:
昔日夫君每隔三月经常会兴致颇高的与她分享所见。
后世千载之变化,子孙百世之兴衰,偶尔还穿插一些什么江东十万大帝之类的俏皮话。
但最多的还是对那些贞观将领发自内心的欢喜。
李靖、苏定方、刘仁轨、王玄策等等的名字都被长孙皇后记在心里。
诸位老臣的结局也不经意间入了长孙皇后之耳,既庆幸于杜如晦免去死厄,也苦笑于侯君集与李承乾之谋反不遂。
但奇怪的是从未听夫君说过兄长长孙无忌如何。
长孙皇后是不相信兄长能一直沉寂的,若是按后世所说她贞观十年薨,荣宠暂退的情况下夫君又是个念旧情的,复出几乎是一定的事情。
只是如今听这…后辈的调侃,似乎绝非好意。
雉奴联武家女对抗兄长,莫非……
仅仅靠着夫君的避而不谈和兄长的表情,长孙皇后便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
暗叹一声,此事还是等到之后请兄长来宫中用膳再行说过吧。
当下长孙皇后笑道:
“这狄仁杰倒是个易于变通善为事之人,且还是太原人氏,陛下倒是可依此而寻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
“其人多半还是稚童……罢了,回头寻一寻便是。”
“至于这承认谋反之事……”沉吟了一番,想起来后世曾调侃的唐汉相似的说法,没想到就连酷吏手段也是如此。
但是再想想这武氏终归还是因自己儿子掌权甚至还去封禅泰山了,心中顿时又有点郁闷:
“若不承认谋反,多半便要死于狱中。”
“既如此还不如先行应下,再想办法寻人去找那武……氏小娘,申诉冤情。”
“而这武氏女若不想酷吏和外戚把持朝政,定然会保下这狄仁杰。”
这些权力争斗和玩弄权术的蝇营狗苟手段李世民只是不太屑于用,并非不懂也。
说到这里李世民反倒又有点恨子不争了:
“那大理寺能积压案件一万七千余宗,可见政事之怠惰也!”
一年断案一万七千而无冤假错案,在李世民看来可能性无非两种,要么这狄仁杰真的是断案奇才,要么这些积压案件多半皆非什么疑难杂案。
根据现实来看的话,两者皆有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中一窥儿子的治国手段,李世民只能说不怎么满意。
而在旁边,阎立德也脸带促狭笑意拉了拉自己弟弟的袖子:亲手提拔一个名臣诶。
阎立本目不斜视专心作画:
时光不等人,他如今要做的可是成大唐丹青圣手,贞观亲臣,根本没兴趣苦熬到二十年后。
彼时仕途有起色又如何?身子骨都不知道成啥样了,还不如在贞观奋斗一番。
陛下成千古一帝,自己成工笔画之泰山,不比那所谓的黜陟使要强百倍?
【出手关押狄仁杰的是武周时期著名酷吏来俊臣。
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酷吏政治”,来俊臣就是最锋利的一把快刀。
地痞流氓出身,因在狱中“善诬善告密”而成功保命,最终传入武则天之耳,破例以白身授御史之职。
行事办案时“善族诛、善连坐、善灭门”,属于是明朝的厂卫见了都得高呼一声厂公。
其人死整个洛阳争相庆贺,于闹市斩首后尸身被百姓剮食仅余白骨,这便是来俊臣。
因此落在他手里狄仁杰直接痛快认了所有罪行。
对,老夫就是要谋反,就是看那个臭娘们早就不顺眼了!
因此来俊臣也不多逼逼,直接弄了个《谢死表》让狄仁杰签字,完了就痛快走流程,当天就敲定了秋后问斩,上刑都省了。
狄仁杰已经是死囚一个了,来俊臣便大喇喇的回去跟武家子弟开趴体去了:
什么断案如神,什么心怀百姓,结果是个软骨头嘛,容易拿捏得很。
狄仁杰眼见自己死罪已定,狱卒守卫松懈,便卖惨说我都要死了,死前能不能舒服点,让我儿子过来送一点夏衣夏被?
面对死囚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狄仁杰之子狄远光就顺利来监狱了一趟,并顺便带走了此前给老爹送过来的冬被。
狄远光回去之后二话不说就将老爹的棉被拆了个稀烂,果不其然里面藏有一封告冤的亲笔信,这是老狄花了大力气找狱卒借的笔墨,写在撕下的衣服内衬上,随后重新缝在棉被中才好不容易送出去的。
小狄也干脆,捧着老爹的亲笔信直奔皇宫面见武则天喊冤。
直至此时则天大圣才觉得事有蹊跷,左思右想下老太太难得动弹一下,下旨要亲自审查此案。
这桩御前审案也非常简单:
武曌:你谋反了?老狄:我不道啊。
武曌:你都签字画押认罪了!老狄:一派胡言!俺可不认。
于是武则天也明白过来,毕竟来俊臣是她一手提拔,手段如何她再清楚不过。
但当时武周刚改国号不到一年,来俊臣就算是豺狗,但对武则天来说也是一条能撕扯李唐遗忠骨肉的好狗。
最终狄仁杰被明贬暗保,死罪免去,但外放贬谪为彭泽令。
就此老狄也成功脱离了洛阳这个大漩涡,暂时出京快活逍遥去了。
但此事的余波并没有那么容易平息,或者说,武则天耗费十年的夺国造势已经逐渐显露了反噬的迹象。
跟老狄一起被诬告的总共有七人,老狄成功脱身,其他六人的死罪也被免去,同样改为贬职外放。
其中有一个叫崔宣礼的,他有个大外甥霍献不学无术,靠着学来俊臣诬罪告密也成功当上了刺史,眼见舅舅无罪释放,这个大外甥或许是为了表忠心,或许是为了在武则天这儿露个脸求升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老太太掷地有声:
陛下您要是不把我舅舅定罪砍死,我就撞死在这里!
说罢就一头撞在地上血流满地,后来崔宣礼依然还是免死外放,但直至老死江夏都未回京。
霍献当然没撞死,毕竟撞死了还怎么升官发财嘛。
只不过接下来一年都是头上打着绿色的绷带去上朝的,还特意把官帽往上抬,好将绷带露出来。
这便是酷吏政治的余波。
另一边则是老太太为了当皇帝举行的声势浩大的造势最终也传入了民间。
武周立朝后的连续三年时间里,祥瑞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源源不绝的冒了出来。
今天那个州府献上来一块白底赤纹的石头说这块大石头对陛下忠心啊。
明天另个县城抓来一只肚子上写着个“天子万万年”的乌龟,说这昭示了武周的万世基业哇。
直到三省六部财政告急联名去求老太太,武则天方才下令,祥瑞照收,但是不会有赏钱了,民间方才罢休。
此时的武周,虽然神都洛阳有酷吏杀的满城风雨,天下州县有遴选祥瑞以求一朝暴富。
但老太太都浑不在意,毕竟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
她的快乐,才刚刚开始呢。】
甘露殿中李世民微微仰头,对自己预判正确丝毫不感到意外。
只是,此前观光幕所说的初唐功业,李世民觉得大唐可以非常有底气的说一句,唐以武立国。
但如今看着其内兴酷吏外造祥瑞,李世民发自内心的觉得兴味索然。
因为这样的局势让他忽然想起来了那被后世不喜的司马晋。
门阀世家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蝇头小利,互相倾轧,最终反倒是让胡人捡了便宜,离乱数百年。
儿子挥霍他的遗产,这个身份复杂的儿媳妇多半也承了贞观遗泽,结果最终反倒弄出来这般上不得台面的武周。
摇摇头,瞧着光幕中述说的人物,李世民哂笑:
“这霍献倒是个妙人儿,不为阉人倒是浪费了这份资才。”
杜如晦哑然,打心眼里觉得还好此刻旁边的没有内侍,不然多半是要叫屈的。
长孙皇后的鄙夷很是直白:
“大家何须用此小人?徒污宫城也。”
“忠良纯人,可炳千古,此等小人,时境过千年也依然遭人耻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