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唐朝表示这还没完。
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时还利好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由此也使得农业灌溉以及渔业资源都相当丰富。
寒冷期缩短使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这点上甚至不需要具体文献资料,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记录。
唐朝收麦的时间是四月,宋朝则是五月。
而古代最早的两熟制记载也是见于唐代,这种相当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虽然可能未曾全面铺开,但依然能够提升不菲的粮食产出。
由此可以简单总结,气温虽然仅有两摄氏度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影响变化堪称铺天盖地。
它使得唐朝拥有冠绝所有朝代的耕地面积、宜人气候,并因此获得了丰富充沛的粮食产出和自然资源,最终缔造出了繁华程度彪炳史册的恢弘盛唐。
但也是因此,唐朝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或许也能称得上冠绝历朝历代之最。】
这一刻刘备真的有点发呆。
他伸头看了看窗户。
这座将军府乃是旧长安保存的相对完好的一座府邸,简单修缮过之后也依然能窥见往昔之盛景,比如两扇采光透气均不错的琉璃窗。
而此刻透过这个窗户,刘备能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庭院的那棵树,此时叶子还不是很大,明显抽出叶子并没多久。
如今已是四月底了,但出门依然能感到冬天那还未散尽的寒意。
但是相同的时间,换在唐朝人家麦子都收了……
这一刻刘备忽然对那大唐充沛的武德一点都不奇怪也不羡慕了,他只想要这优渥的气候。
刚才孔明抄录完之后给他简单说过那气候变化图简单的意思,刘备也看的真切:
他们接下来百年要面对的便是气候不可逆转的变冷,北方的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孔明小声建议,称将来恐怕要提前尝试开发南方,同时也要在黄河一代铸强军强城,用以威慑胡人,除其不轨之心。
这种环境下,刘备是由衷的羡慕此等气候。
黄河以北都能种稻子?刘备表示想都不敢想。
不过此时孔明也是顾不得说什么,因为他正忙着抄录那《蛮书》的相关话语。
旁边庞统和法正也都松了一口气,至少如今对于农学两人都不算陌生。
“此等稻麦双熟的耕种之法,后辈称其先进,那看来此等之法后世亦用之?”
庞统如今对这些后世常用的字眼相当敏感,单凭两字就对这农法相当重视起来。
法正久驻汉中,如今变黑了不少,但对农学也更加信手捻来:
“后世能言简意赅的总结称两熟制,可见此等双熟之法绝不仅限于稻麦。”
“而且既能称制,可见其应用之广泛,后世之气候不如这唐温暖,即使能种稻想必也相当费力。”
“或可定田试之,看麦、豆等物能否双熟。”
孔明缓缓点头道:
“那便有劳孝直了。”
这两熟制之法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来其前景,但他们如今并无后世那般神奇的学说,很难明晰各种庄稼细微之理。
因此想要在稻麦之外两熟,就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慢慢尝试。
既然法正能看的如此明白,那便刚好将此分派出去便是。
法正也并无意见,说实话离开汉中辅助玄德公兴复关中,正是法正心心念念之事。
毕竟他出身右扶风,乃是地地道道的三秦人,此等衣锦还乡之事何言劳累?
将事情简单分派出去之后,对接下来的事情孔明觉得自己大概能想象的出来。
如此优渥的气候定然也使得草木生长更加容易,且初唐时经过乱世百姓人口稀少。
这般情况下唐朝的官员估计很难对树木砍伐上心。
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般不上心的后果便迅速对唐朝造成了反噬。
前人砍树后人遭殃,孔明深以为然。
而且这唐朝看起来都不需要等到后世,当前朝代就已经应灾了。
……
汴京暖房中纷争稍歇,赵光义揉捏着肩膀小心坐下,赵匡胤脸上余怒未消,但因为太黑了没人看得出来。
而听着光幕简单的讲述,赵匡胤同样发自内心的艳羡。
如今宋朝在耕田上与大唐的差异他是知晓的。
只是没想到简单的“天变寒了”背后,竟能有如此复杂事情。
因此难免如刘备一般,心中畅想若是能如这唐一般……
然后他便看到赵普的脸色比他还苦——赵普面皮还算白净,有什么表情也看的很清楚。
“这气候优渥虽不及唐,但……”
赵匡胤话还没说完,赵普就摇了摇头,涩声吐出两个字:
“黄河。”
于是赵匡胤瞬间警醒。
刚才他只顾得看那唐朝的优渥了,差点忘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麻烦:黄河。
光幕说的简单,但此时回想起来他的整个脊背都在发凉:治标不治本。
这其中的意思非常简单直白,但其后的意思恐怕便是整个宋朝都要与这黄河斗来斗去了。
哦不对,南宋好像把黄河也丢了……
赵匡胤本就黑黑的脸色此刻更加黑如锅底,原因很简单:
汴京城就在黄河边上呢。
该要如何面对黄河,这恐怕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
而李世民就是纯纯的不能接受了,毕竟此前他还毫不遮掩的嘲笑过这弱宋来着,认为其不适合做继唐之王朝。
结果如今看来,这宋朝积弱的原因竟还有大唐的锅?
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的。
“明日起,便去勘察大唐境内的煤炭矿山!”
后世说的内容或许有耸人听闻的成分,但有那张气候变化之图为辅,他同样也明白:
如此这般气候至多维持两百年,随后的气候趋于寒冷并不会因天子或天可汗的意志而改变。
如今大唐的历史已经缓缓改变,唐朝或许能再多百载国祚,或许也会因什么意外提早灭亡。
但总之,他们这群人总归是要为子孙考虑一番的。
毕竟就算是朝代更替,天子移位,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终归还是华夏子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时还利好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由此也使得农业灌溉以及渔业资源都相当丰富。
寒冷期缩短使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这点上甚至不需要具体文献资料,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记录。
唐朝收麦的时间是四月,宋朝则是五月。
而古代最早的两熟制记载也是见于唐代,这种相当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虽然可能未曾全面铺开,但依然能够提升不菲的粮食产出。
由此可以简单总结,气温虽然仅有两摄氏度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影响变化堪称铺天盖地。
它使得唐朝拥有冠绝所有朝代的耕地面积、宜人气候,并因此获得了丰富充沛的粮食产出和自然资源,最终缔造出了繁华程度彪炳史册的恢弘盛唐。
但也是因此,唐朝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或许也能称得上冠绝历朝历代之最。】
这一刻刘备真的有点发呆。
他伸头看了看窗户。
这座将军府乃是旧长安保存的相对完好的一座府邸,简单修缮过之后也依然能窥见往昔之盛景,比如两扇采光透气均不错的琉璃窗。
而此刻透过这个窗户,刘备能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庭院的那棵树,此时叶子还不是很大,明显抽出叶子并没多久。
如今已是四月底了,但出门依然能感到冬天那还未散尽的寒意。
但是相同的时间,换在唐朝人家麦子都收了……
这一刻刘备忽然对那大唐充沛的武德一点都不奇怪也不羡慕了,他只想要这优渥的气候。
刚才孔明抄录完之后给他简单说过那气候变化图简单的意思,刘备也看的真切:
他们接下来百年要面对的便是气候不可逆转的变冷,北方的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孔明小声建议,称将来恐怕要提前尝试开发南方,同时也要在黄河一代铸强军强城,用以威慑胡人,除其不轨之心。
这种环境下,刘备是由衷的羡慕此等气候。
黄河以北都能种稻子?刘备表示想都不敢想。
不过此时孔明也是顾不得说什么,因为他正忙着抄录那《蛮书》的相关话语。
旁边庞统和法正也都松了一口气,至少如今对于农学两人都不算陌生。
“此等稻麦双熟的耕种之法,后辈称其先进,那看来此等之法后世亦用之?”
庞统如今对这些后世常用的字眼相当敏感,单凭两字就对这农法相当重视起来。
法正久驻汉中,如今变黑了不少,但对农学也更加信手捻来:
“后世能言简意赅的总结称两熟制,可见此等双熟之法绝不仅限于稻麦。”
“而且既能称制,可见其应用之广泛,后世之气候不如这唐温暖,即使能种稻想必也相当费力。”
“或可定田试之,看麦、豆等物能否双熟。”
孔明缓缓点头道:
“那便有劳孝直了。”
这两熟制之法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来其前景,但他们如今并无后世那般神奇的学说,很难明晰各种庄稼细微之理。
因此想要在稻麦之外两熟,就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慢慢尝试。
既然法正能看的如此明白,那便刚好将此分派出去便是。
法正也并无意见,说实话离开汉中辅助玄德公兴复关中,正是法正心心念念之事。
毕竟他出身右扶风,乃是地地道道的三秦人,此等衣锦还乡之事何言劳累?
将事情简单分派出去之后,对接下来的事情孔明觉得自己大概能想象的出来。
如此优渥的气候定然也使得草木生长更加容易,且初唐时经过乱世百姓人口稀少。
这般情况下唐朝的官员估计很难对树木砍伐上心。
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般不上心的后果便迅速对唐朝造成了反噬。
前人砍树后人遭殃,孔明深以为然。
而且这唐朝看起来都不需要等到后世,当前朝代就已经应灾了。
……
汴京暖房中纷争稍歇,赵光义揉捏着肩膀小心坐下,赵匡胤脸上余怒未消,但因为太黑了没人看得出来。
而听着光幕简单的讲述,赵匡胤同样发自内心的艳羡。
如今宋朝在耕田上与大唐的差异他是知晓的。
只是没想到简单的“天变寒了”背后,竟能有如此复杂事情。
因此难免如刘备一般,心中畅想若是能如这唐一般……
然后他便看到赵普的脸色比他还苦——赵普面皮还算白净,有什么表情也看的很清楚。
“这气候优渥虽不及唐,但……”
赵匡胤话还没说完,赵普就摇了摇头,涩声吐出两个字:
“黄河。”
于是赵匡胤瞬间警醒。
刚才他只顾得看那唐朝的优渥了,差点忘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麻烦:黄河。
光幕说的简单,但此时回想起来他的整个脊背都在发凉:治标不治本。
这其中的意思非常简单直白,但其后的意思恐怕便是整个宋朝都要与这黄河斗来斗去了。
哦不对,南宋好像把黄河也丢了……
赵匡胤本就黑黑的脸色此刻更加黑如锅底,原因很简单:
汴京城就在黄河边上呢。
该要如何面对黄河,这恐怕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
而李世民就是纯纯的不能接受了,毕竟此前他还毫不遮掩的嘲笑过这弱宋来着,认为其不适合做继唐之王朝。
结果如今看来,这宋朝积弱的原因竟还有大唐的锅?
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的。
“明日起,便去勘察大唐境内的煤炭矿山!”
后世说的内容或许有耸人听闻的成分,但有那张气候变化之图为辅,他同样也明白:
如此这般气候至多维持两百年,随后的气候趋于寒冷并不会因天子或天可汗的意志而改变。
如今大唐的历史已经缓缓改变,唐朝或许能再多百载国祚,或许也会因什么意外提早灭亡。
但总之,他们这群人总归是要为子孙考虑一番的。
毕竟就算是朝代更替,天子移位,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终归还是华夏子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