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维也纳,美泉宫。
弗兰茨有点愤怒,还有点郁闷。他就是想搞一下基础教育,六年时间几千万弗罗林砸下去了,咋还这么多问题。
更要命的是现在还没有到真正的推广阶段,不过是在大规模试点阶段
试点教育在奥地利农村和山区没法一概而论。尤其是关于免费餐的问题,此前种种上报的情况让弗兰茨认为这就是白费力,并且是腐败贪污的温床。
然而现实是自从学校停止供应免费餐之后,山区出现了退学的浪潮。原因无他就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吃饭太难了。
弗兰茨想象中的山区学校,一个村子里出门不过几百米。实际上一个村子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小孩子,为了节约成本,通常要几个,甚至是十几个村子的孩子公用一座小学。
然后问题来了,这些孩子需要每天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这种夸张的路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恐怖的。
而且当时奥地利的很多山区还有狼,蒂罗尔地区的狼实际上属于郊狼和狐狸差不多大小,战斗力单挑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所以只要配一根木棍或者是行山杖就足以应付,搞不好还能晚上加餐,但是巴尔干地区的灰狼就不是小孩子自己能对付的了。
相对这些困难,吃饭才是大问题,这些孩子需要自己带食物,带燃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玉米,其实欧洲能实现人口跨越式发展便是归功于土豆和玉米这两种作物。
不过当时山里人吃玉米可不是,现在那种网络上天天宣传的一个肌肉猛男抱着盆吃玉米沙拉,实际上当时的欧洲人和东方人吃玉米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吃的是玉米面做成的饼子或者是糊糊。
玉米面或者一些麦麸和麦子的混合物就是山区孩子们的主食,所谓的菜便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加上一些蕨根和豆类,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可能会带一些生腌猪油。
生腌猪油实际上现在在中东欧地区也十分流行,大致便是用猪身上的肥肉,以及猪皮熬出的膏状物,油腻得可怕,通常是装在罐子里,或者是密封的皮袋中。
至于内脏,那是有钱人才能吃得起的。
吃饭的时候弄出一点猪油涂抹在玉米饼上,或者是拌在糊糊里,这便让那些孩子觉得十分享受了。
然后再说说燃料,其实山里并不是像想象中的到处都是树木随便砍砍捡捡就行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植被都适合当柴烧,最适合的其实是那些枯枝和落叶,因为水分少容易燃烧,而且并不容易起烟呛人。
教会的脑回路总是比较新奇的,他们也明白孩子们上学不容易,吃饭难,整天走山路很辛苦很危险。
于是乎他们开始建修道院了,尤其是这种山里远离凡尘俗世,理论上讲更加适合清修。
不过问题在于,这里还要当做学校使用,而学校恰恰是一个必须要与外界来往的窗口。
其实那些僧侣神父的事情弗兰茨并不关心,暂时来看这方法可行,因为修道院够大而且是由教会承担,奥地利政府方面并不会横加阻拦。
同时修道院也能解决孩子们的吃住问题,更不用担心以后少子化,或者人口激增的问题,毕竟更大就意味着更多的弹性。
不过更多修道院,并且让孩子们过多地感受宗教氛围,可能会导致天主教影响力增加,同时部分神父本身对孩子们就是威胁。
弗兰茨曾经不止一次要求劳舍尔大主教“纯洁”教士队伍,后者也成为了奥地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教会贪污、滥用职权,以及私德问题全面开战的大主教。
其实这么说有些不准确,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士都对教会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过劳舍尔是其中地位最高,活得最久的那个。
而且说是全面开战,但实际上被处理的教会高层没有几个,受到的惩罚也都很轻。不过到了下面处罚力度就大了,罚绝、割头皮、乃至直接火刑,一副中世纪审判庭的做派。
实际上奥地利教会干的正是罗马教廷此时不敢再干的事情,因为教皇国的统治本身就并不稳固,审判庭的胆气自然也就不足。
弗兰茨很清楚教会在前面有多好用,后面在剥离它的时候就有多痛。可不是一句“科学摒除迷信”就能做到的,那甚至要用几十年,以及成千上万人的鲜血才能做到。
至于农村地区,通常来说最难搞定的并不是当地贵族,而是所谓的“村霸”。贵族们听到政府、皇室、教会三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巴结还来不及又哪里敢拒绝。
但是这些贵族也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会将一些难以控制的土地让出来给学校。理论上这些土地属于贵族,但实际上却是给一部分农户共同种植,也被称之为公共用地。
理论上讲这一部分土地上的作物,燃烧,牧草是不需要交税的,所以贵族也就没什么收益。
同时由于数百年的演变,农奴制已经发生变化并且在奥地利部分地区瓦解,这些所谓的公共土地便被部分强势的农民占领了。
再加上曾经的法国大革命,让奥地利的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其实当初拿破仑打奥地利时也用过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招,并且效果十分显著。
此时这些公共土地有的被一家,有的被几家占用,而这些人通常来说便是村子里最有“势力”的人,或者是那种谁都不敢惹的“一霸”。
虽然已经衰落的贵族不能拿这些人怎么样,但是这些人也不敢真把当地的贵族怎么样。
至于面对皇权、帝国政府、教会,他们便没有那么多顾忌了,毕竟天高皇帝远。
虽然不敢硬刚,但是让村子里所有的孩子都不去上学对他们来说还是易如反掌的。奥地利的教会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大量类似事件被传到维也纳。
弗兰茨虽然很不开心,但是还是拨了一笔款项,用来补偿那些原本在使用公共用地的人。
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相反局面还有越演越烈之势,有人要求更多的赔偿金,有人要求拆除学校,更有甚至者带人围堵学校殴打学生和教师。
这下弗兰茨更不开心了,他准备让那些刚从真腊回国的阿斯塔特们去各地当校长,再给学校配几名退伍兵当门卫和杂役。
虽说是门卫和杂役,但是收入实际上要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毕竟此时没有什么退休金。
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年过三十岁就会被奥地利的军方要求退伍,哪怕是表现十分优秀也不会超过三十五岁,所以奥地利才能有大量优秀退伍兵可以征召。
能被皇室再次雇佣的退伍兵自然也是奥地利军中的佼佼者,他们有人不想打仗,有人不想去其他国家执行任务,有人则是压根瞧不起佣兵这个行当,所以放弃了进入安布雷拉作佣兵的机会。
这些人通常具有出色的军事技巧,但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所以将这些人放到社会上既是浪费,又是不稳定因素。
索性弗兰茨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就当是这些退伍这些年来为国效力的奖赏。而且也是给奥地利帝国留一条后路,毕竟这些人随时可以再次应召入伍。
很快人们就发现学校中多了一位满脸横肉,生吃蛇类的黑袍猛男,以及一群一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杂役门卫。
老实说弗兰茨非常不喜欢此时奥地利的土地制度,搞基础建设的成本太高了。不过这就没法操之过急了,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另外那些敢于直接袭击学校的,不管是什么理由先抓了再说,然后再细细审问。
此外虽然基础教育在奥地利还没全面展开,但是一部分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比如铅笔和纸张的价格都有所上涨,但是又很快恢复如初,毕竟这种东西想要扩大产能都很容易。
弗兰茨虽然希望教育能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事业,但是到目前为止的历史证明只有“有利可图”才能更加“催人奋进”。
至少此时的奥地利还没资格选择自己的模式,毕竟在教育方面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而且如果此时奥地利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什么飞跃式的发展,恐怕待到1848年时那些主张推翻哈布斯堡皇室和解散奥地利帝国的小册子也会更多。
相比那些“穷乡僻壤”城市内的教育推广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市民们大多愿意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教育。
只要免费80%以上的城市儿童就会选择入学,剩下的人是因为实在太穷不得不让儿童也参加工作来补贴家用。
其实在德意志地区奥地利的教育算是比较落后的,这倒是不是奥地利不重视,而是体量太大,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成本高且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执行者。
城市内的基础教育,弗兰茨准备重开那些特蕾莎女皇时代的公共学校,这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奥地利的文盲率。
而比起奥地利国内,海外殖民地的教育则更加不需要弗兰茨操心。
虽说进行的是同化教育,但是当地的贵族和商人们却打破头地往里挤。非洲地区那些酋长和祭祀的孩子甚至以能入学为荣,对于普通土著来说只有极少部分与奥地利殖民者十分亲近的土著人才能有机会入学。
在真腊地区则更为夸张,由于是教权国,弗兰茨为了制衡,同时也是为稳定统治,采取了选拔制。
数千人聚集在广场之上,他们是从真腊各地选拔出的精英,之后他们要经过数天严酷的测试,以检查他们是否忠诚且有天赋。
而最终只有一百人能获得选民的资格,并接受重新教育。
主要是教会管理的地盘越来越大,“选民”的数量不足,并且普通人的上升空间也不足,阶级固化,哪怕是对教权国来说也是十分致命的。
毕竟人看不到希望就会倾向于毁灭,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世界。但两者都不是弗兰茨想要看到的,他需要的是活着的血液,跳动的心脏。
中美洲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而且交通不便,教育变得极为奢侈,但好在此地的移民以奥地利的德语人口和荷兰人为主,弗兰茨并不需要担心同化的问题。
至于当地的原住民,弗兰茨采取腾笼换鸟的政策,将其迁往了墨西哥。一方面墨西哥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是本土化最彻底的方案。
中美洲的地形太适合打游击,外加物产丰富,弗兰茨可不想陷入无休止的治安战。
至于那些不愿意离开中美洲的原住民,要么将其迁往海边稀释人口方便控制,要么将其送入大山之中让其变成真正的边缘人。
当然那些教会骗不走,奥地利政府也赶不走的,就只能靠军队让他们挪窝了。只不过在这一切之前会让那些当地的精英阶层先将民众驱赶走,再执行弗兰茨的计划。
实际上当地本身就纯血白人、混血白人、土著民的矛盾,那些前两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奥地利是站在他们一方的。
所以土著民必然是各方打击的目标,他们将必然最先出局。
然后就是那些自以为是且根深蒂固的西班牙裔纯血白人,弗兰茨并不希望这些家伙和奥地利帝国争夺影响力,所以也是必然会被打压的目标。
最后就是混血白人,这些人多半自觉低人一等且没有什么太大的势力,但是数目却并不少,在土著人和纯血白人都出局之后他们便只能依靠奥地利帝国这个新来的统治者。
而且这些人的立场其实并不会太坚定,更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所以同化起来是最容易的。
当然由于这些人大多会西班牙语,所以也会被选拔并送往奥地利帝国学习,他们最终将被派往拉美洲其他国家为奥地利帝国收集情报成为其马前卒。
弗兰茨需要这种留学深造制度,毕竟他放眼的是全世界和未来。能为奥地利帝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和选拔间谍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在客观上讲,这种做法也促进了文明和科技传播,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件好事。
至于部分人觉得奥地利可能会染黑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用过多担心。此时的欧洲人看非洲人的感觉,和看大猩猩差不多。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弗兰茨有点愤怒,还有点郁闷。他就是想搞一下基础教育,六年时间几千万弗罗林砸下去了,咋还这么多问题。
更要命的是现在还没有到真正的推广阶段,不过是在大规模试点阶段
试点教育在奥地利农村和山区没法一概而论。尤其是关于免费餐的问题,此前种种上报的情况让弗兰茨认为这就是白费力,并且是腐败贪污的温床。
然而现实是自从学校停止供应免费餐之后,山区出现了退学的浪潮。原因无他就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吃饭太难了。
弗兰茨想象中的山区学校,一个村子里出门不过几百米。实际上一个村子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小孩子,为了节约成本,通常要几个,甚至是十几个村子的孩子公用一座小学。
然后问题来了,这些孩子需要每天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这种夸张的路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恐怖的。
而且当时奥地利的很多山区还有狼,蒂罗尔地区的狼实际上属于郊狼和狐狸差不多大小,战斗力单挑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所以只要配一根木棍或者是行山杖就足以应付,搞不好还能晚上加餐,但是巴尔干地区的灰狼就不是小孩子自己能对付的了。
相对这些困难,吃饭才是大问题,这些孩子需要自己带食物,带燃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玉米,其实欧洲能实现人口跨越式发展便是归功于土豆和玉米这两种作物。
不过当时山里人吃玉米可不是,现在那种网络上天天宣传的一个肌肉猛男抱着盆吃玉米沙拉,实际上当时的欧洲人和东方人吃玉米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吃的是玉米面做成的饼子或者是糊糊。
玉米面或者一些麦麸和麦子的混合物就是山区孩子们的主食,所谓的菜便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加上一些蕨根和豆类,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可能会带一些生腌猪油。
生腌猪油实际上现在在中东欧地区也十分流行,大致便是用猪身上的肥肉,以及猪皮熬出的膏状物,油腻得可怕,通常是装在罐子里,或者是密封的皮袋中。
至于内脏,那是有钱人才能吃得起的。
吃饭的时候弄出一点猪油涂抹在玉米饼上,或者是拌在糊糊里,这便让那些孩子觉得十分享受了。
然后再说说燃料,其实山里并不是像想象中的到处都是树木随便砍砍捡捡就行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植被都适合当柴烧,最适合的其实是那些枯枝和落叶,因为水分少容易燃烧,而且并不容易起烟呛人。
教会的脑回路总是比较新奇的,他们也明白孩子们上学不容易,吃饭难,整天走山路很辛苦很危险。
于是乎他们开始建修道院了,尤其是这种山里远离凡尘俗世,理论上讲更加适合清修。
不过问题在于,这里还要当做学校使用,而学校恰恰是一个必须要与外界来往的窗口。
其实那些僧侣神父的事情弗兰茨并不关心,暂时来看这方法可行,因为修道院够大而且是由教会承担,奥地利政府方面并不会横加阻拦。
同时修道院也能解决孩子们的吃住问题,更不用担心以后少子化,或者人口激增的问题,毕竟更大就意味着更多的弹性。
不过更多修道院,并且让孩子们过多地感受宗教氛围,可能会导致天主教影响力增加,同时部分神父本身对孩子们就是威胁。
弗兰茨曾经不止一次要求劳舍尔大主教“纯洁”教士队伍,后者也成为了奥地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教会贪污、滥用职权,以及私德问题全面开战的大主教。
其实这么说有些不准确,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士都对教会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过劳舍尔是其中地位最高,活得最久的那个。
而且说是全面开战,但实际上被处理的教会高层没有几个,受到的惩罚也都很轻。不过到了下面处罚力度就大了,罚绝、割头皮、乃至直接火刑,一副中世纪审判庭的做派。
实际上奥地利教会干的正是罗马教廷此时不敢再干的事情,因为教皇国的统治本身就并不稳固,审判庭的胆气自然也就不足。
弗兰茨很清楚教会在前面有多好用,后面在剥离它的时候就有多痛。可不是一句“科学摒除迷信”就能做到的,那甚至要用几十年,以及成千上万人的鲜血才能做到。
至于农村地区,通常来说最难搞定的并不是当地贵族,而是所谓的“村霸”。贵族们听到政府、皇室、教会三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巴结还来不及又哪里敢拒绝。
但是这些贵族也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会将一些难以控制的土地让出来给学校。理论上这些土地属于贵族,但实际上却是给一部分农户共同种植,也被称之为公共用地。
理论上讲这一部分土地上的作物,燃烧,牧草是不需要交税的,所以贵族也就没什么收益。
同时由于数百年的演变,农奴制已经发生变化并且在奥地利部分地区瓦解,这些所谓的公共土地便被部分强势的农民占领了。
再加上曾经的法国大革命,让奥地利的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其实当初拿破仑打奥地利时也用过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招,并且效果十分显著。
此时这些公共土地有的被一家,有的被几家占用,而这些人通常来说便是村子里最有“势力”的人,或者是那种谁都不敢惹的“一霸”。
虽然已经衰落的贵族不能拿这些人怎么样,但是这些人也不敢真把当地的贵族怎么样。
至于面对皇权、帝国政府、教会,他们便没有那么多顾忌了,毕竟天高皇帝远。
虽然不敢硬刚,但是让村子里所有的孩子都不去上学对他们来说还是易如反掌的。奥地利的教会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大量类似事件被传到维也纳。
弗兰茨虽然很不开心,但是还是拨了一笔款项,用来补偿那些原本在使用公共用地的人。
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相反局面还有越演越烈之势,有人要求更多的赔偿金,有人要求拆除学校,更有甚至者带人围堵学校殴打学生和教师。
这下弗兰茨更不开心了,他准备让那些刚从真腊回国的阿斯塔特们去各地当校长,再给学校配几名退伍兵当门卫和杂役。
虽说是门卫和杂役,但是收入实际上要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毕竟此时没有什么退休金。
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年过三十岁就会被奥地利的军方要求退伍,哪怕是表现十分优秀也不会超过三十五岁,所以奥地利才能有大量优秀退伍兵可以征召。
能被皇室再次雇佣的退伍兵自然也是奥地利军中的佼佼者,他们有人不想打仗,有人不想去其他国家执行任务,有人则是压根瞧不起佣兵这个行当,所以放弃了进入安布雷拉作佣兵的机会。
这些人通常具有出色的军事技巧,但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所以将这些人放到社会上既是浪费,又是不稳定因素。
索性弗兰茨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就当是这些退伍这些年来为国效力的奖赏。而且也是给奥地利帝国留一条后路,毕竟这些人随时可以再次应召入伍。
很快人们就发现学校中多了一位满脸横肉,生吃蛇类的黑袍猛男,以及一群一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杂役门卫。
老实说弗兰茨非常不喜欢此时奥地利的土地制度,搞基础建设的成本太高了。不过这就没法操之过急了,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另外那些敢于直接袭击学校的,不管是什么理由先抓了再说,然后再细细审问。
此外虽然基础教育在奥地利还没全面展开,但是一部分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比如铅笔和纸张的价格都有所上涨,但是又很快恢复如初,毕竟这种东西想要扩大产能都很容易。
弗兰茨虽然希望教育能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事业,但是到目前为止的历史证明只有“有利可图”才能更加“催人奋进”。
至少此时的奥地利还没资格选择自己的模式,毕竟在教育方面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而且如果此时奥地利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什么飞跃式的发展,恐怕待到1848年时那些主张推翻哈布斯堡皇室和解散奥地利帝国的小册子也会更多。
相比那些“穷乡僻壤”城市内的教育推广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市民们大多愿意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教育。
只要免费80%以上的城市儿童就会选择入学,剩下的人是因为实在太穷不得不让儿童也参加工作来补贴家用。
其实在德意志地区奥地利的教育算是比较落后的,这倒是不是奥地利不重视,而是体量太大,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成本高且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执行者。
城市内的基础教育,弗兰茨准备重开那些特蕾莎女皇时代的公共学校,这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奥地利的文盲率。
而比起奥地利国内,海外殖民地的教育则更加不需要弗兰茨操心。
虽说进行的是同化教育,但是当地的贵族和商人们却打破头地往里挤。非洲地区那些酋长和祭祀的孩子甚至以能入学为荣,对于普通土著来说只有极少部分与奥地利殖民者十分亲近的土著人才能有机会入学。
在真腊地区则更为夸张,由于是教权国,弗兰茨为了制衡,同时也是为稳定统治,采取了选拔制。
数千人聚集在广场之上,他们是从真腊各地选拔出的精英,之后他们要经过数天严酷的测试,以检查他们是否忠诚且有天赋。
而最终只有一百人能获得选民的资格,并接受重新教育。
主要是教会管理的地盘越来越大,“选民”的数量不足,并且普通人的上升空间也不足,阶级固化,哪怕是对教权国来说也是十分致命的。
毕竟人看不到希望就会倾向于毁灭,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世界。但两者都不是弗兰茨想要看到的,他需要的是活着的血液,跳动的心脏。
中美洲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而且交通不便,教育变得极为奢侈,但好在此地的移民以奥地利的德语人口和荷兰人为主,弗兰茨并不需要担心同化的问题。
至于当地的原住民,弗兰茨采取腾笼换鸟的政策,将其迁往了墨西哥。一方面墨西哥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是本土化最彻底的方案。
中美洲的地形太适合打游击,外加物产丰富,弗兰茨可不想陷入无休止的治安战。
至于那些不愿意离开中美洲的原住民,要么将其迁往海边稀释人口方便控制,要么将其送入大山之中让其变成真正的边缘人。
当然那些教会骗不走,奥地利政府也赶不走的,就只能靠军队让他们挪窝了。只不过在这一切之前会让那些当地的精英阶层先将民众驱赶走,再执行弗兰茨的计划。
实际上当地本身就纯血白人、混血白人、土著民的矛盾,那些前两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奥地利是站在他们一方的。
所以土著民必然是各方打击的目标,他们将必然最先出局。
然后就是那些自以为是且根深蒂固的西班牙裔纯血白人,弗兰茨并不希望这些家伙和奥地利帝国争夺影响力,所以也是必然会被打压的目标。
最后就是混血白人,这些人多半自觉低人一等且没有什么太大的势力,但是数目却并不少,在土著人和纯血白人都出局之后他们便只能依靠奥地利帝国这个新来的统治者。
而且这些人的立场其实并不会太坚定,更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所以同化起来是最容易的。
当然由于这些人大多会西班牙语,所以也会被选拔并送往奥地利帝国学习,他们最终将被派往拉美洲其他国家为奥地利帝国收集情报成为其马前卒。
弗兰茨需要这种留学深造制度,毕竟他放眼的是全世界和未来。能为奥地利帝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和选拔间谍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在客观上讲,这种做法也促进了文明和科技传播,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件好事。
至于部分人觉得奥地利可能会染黑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用过多担心。此时的欧洲人看非洲人的感觉,和看大猩猩差不多。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