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正月十五。
京师还洋溢在上元节节庆的欢闹中,而西北的战事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内阁和上听处在正月初十之后都是全马力运作,也就在这天下午,有关张周已出张家口的消息,传到了内阁这边。
“三天……”李东阳将一份边关急报呈递到刘健面前,“他从京师出发,用了三天,就已出了关口。要论出兵速度,他并不差。”
刘健拿过来看过,只是看了一眼,又将急报放下。
另一边王鏊走过来,想看,却被李东阳一把将急报给按住。
程敏政在府上养病,年底年初就未曾出现在内阁,如今内阁又恢复到三角状态,但铁三角的关系已被打破,王鏊也无法融入到刘健和李东阳所形成的权力垄断格局中。
刘健道:“张秉宽这是一心想跟鞑靼人来个鱼死网破。”
言外之意,他这么着急带着三千兵马出草原,有点急着投胎的意思。
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三千兵马根本不足以成任何大事,就连唐寅带着七八千兵马进草原,现在连退路都没有,生死未卜甚至一路兵马就这么消失了,你张周带三千兵马就想力挽狂澜?
王鏊没有再坚持去看那份急报,他道:“听闻此番出征,是以蔡国公为先锋,其带了很多新式的兵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也不知真伪。”
李东阳道:“济之,你觉得会有这种兵刃吗?”
王鏊道:“神威炮,在过去几年,于西北的确是大展神通。”
“神威炮固然是好,但发射不了几次,就可能会炸膛,会影响到士兵的安全,且笨重无法轻便运送,驻守关口或还有一定功用,若是进入草原,鞑靼人怎可能摆着靶子给你轰?”李东阳言下之意,是对张周的新兵器非常不看好。
王鏊叹口气,他很清楚,现在内阁这两位当家人,已是铁了心要跟张周搞对抗,似乎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说什么也都没用,刘健和李东阳是不会接纳他观点的。
王鏊道:“希望一切顺利,西北一战能厎定草原,一战功成,也能令大明安稳太平上百年。”
李东阳笑了笑道:“痴人说梦而已。”
……
……
王鏊心情带着几分郁结。
他很想到上听处,看看那边的观点如何,但他知道,现在上听处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张周、王琼、程敏政都不在衙门内,王琼是随军出征了,而前一任的上听处领班陆完如今还带兵在中原平盗。
这就导致他在上听处也没个知心人。
好像皇帝御驾亲征,张周为先锋,连他王鏊能信任的势力,都在京城绝迹了,无奈之下他也只能趁着天黑时,跑去程敏政府上,借着探病为由,将心中苦闷告知于程敏政。
程敏政最近病情逐渐加重,已到不能下榻的地步。
但程敏政还是拖着病躯,在房间内见了王鏊。
“朝中人,以党派之见而互不相让,有的人已经乱了本心,他们顾不上大明的兴衰,甚至不顾君王的安危,知晓陛下出征或带来朝廷的变乱,也不加劝阻,反倒是在背后幸灾乐祸……”
程敏政或是觉得自己是个将死之人,对朝中他看不顺眼的人,就直言去抨击。
王鏊惊讶道:“倒也未像克勤你说得这般不堪吧?”
程敏政摆摆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番话,把王鏊给干沉默了。
程敏政道:“我已上奏陛下,请辞还乡颐养天年,还请陛下在翰林院中挑选贤能,能在内阁中辅弼朝政。我实在没脸再见陛下,也没有脸见世人了。”
王鏊问道:“病况究竟如何?”
“好不了了。”程敏政道,“沉疴已至此,都是天意,也不强求。上天能给我续命,也改不了我内心苦闷。这一世下来,都为了追求那宦海浮沉,连人生都没看透澈。希望你能回头。”
王鏊道:“回什么头?”
程敏政笑道:“不争了。争与不争,都无意义,像如今内阁,如今朝中六部,都在争那官职,都在争一时长短,美其名曰是为士林,但一个个谁又不是为自己呢?”
“唉!”王鏊也是重重叹口气。
程敏政道:“不过你的好日子,也临近了。”
“此话怎讲?”
“以我所猜想,若是那位蔡国公疆场取胜,且能平定草原,以后这朝野上下,陛下必定会改弦更张,内阁会以你为首,到时你还要匡扶社稷。”程敏政眼神中多了几分神采道,“以你的能耐,足矣。”
王鏊道:“让我回头,却还让我去争?”
程敏政笑道:“到时就无须你去争什么了。秉宽此人,我也早看透,他无心于朝中人争名逐利,或在功成之后隐退,他已有爵位在身,何必又在朝中争一时长短?太累了。”
王鏊想了想,不由点头。
以前他会觉得,张周是文臣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但现在想来,张周还真可能就激流勇退,到时皇帝还想重用张周,必然会在朝中布置很多跟张周有关,或者是说支持张周政见的人。
这群人必然也是需要首脑的。
以前这个人或是非林瀚或程敏政不可,但随着这二人一个将死,一个对朝政也失去兴趣,也让王鏊感觉到,以后这朝野上下,或真就需要他一个人去扛着。
“走吧。”程敏政道,“我养病,你养心。等你修身养性之后,才会发现这朝野上下没什么可追逐的,少了谁,这朝堂都能运转。也不知我在死之前,是否能看到北方平定,真希望能看到那天啊。”
……
……
朱祐樘和张周出征,京师的关注度很高。
随着报纸的大范围印刷,朝廷大事在民间不再是秘辛,随便一点事,都能在市井之间激起千层浪,百姓也乐得去谈论这些事,且跟以前不同的是,朝廷对于民间议论国之大事,不再持有保留的态度,而是放任自流。
哪怕是在民间说出一些不利于朝廷的话,甚至这些话会被言官等知晓,也没人会去怪责。
似乎都知道,忠言逆耳,对人如此,对朝廷也是如此。
这天李兆先又在外面参加了两场文会,作为从滨海城回来的“高干子弟”,李兆先甚至还获得了张周的认可,成为张周学派的拥护人,他如今在新学派中地位很高,走到哪都有很多人与他会面。
这也跟他是阁老之子有关系。
一个最坚定反对张周政见的阁老,却有个坚决拥护张周学术思想的儿子,也让朝中人觉得有话题性,甚至李兆先走到哪,都是焦点,别人也都想从他这里来学习一些“先进经验”,知晓他是怎么“弃暗投明”的。
他回到家,却发现老父亲早早就已回来,还特地吩咐了门房,让他回来之后,就去书房相见。
李兆先本还想去跟妹妹探讨一下学术上的事,闻言也不得不前去书房。
“去滨海城那些日子,你在那边作甚?”李东阳劈头盖脸,朝儿子质问。
李兆先本来是不想回京师的,但奈何张周人已不在滨海城,而那边的学术氛围也没有京师这么重,他才会选择回京,毕竟在京师,他的身份和地位也能带来更多的拥趸。
李兆先道:“游历四方,难道父亲想干涉吗?”
李东阳脸色冷漠。
他一向知道自己的儿子很叛逆,否则当初也不会得了一身的病。
现在李兆先回京师后,舍得带妻子和孩子回来看看,对他李东阳来说同样是一种“恩赐”,要不是看在孙子的面子上,李东阳甚至打算跟这个儿子断绝往来。
至于断绝关系他是不舍得的,毕竟就这一个儿子了。
李东阳冷声道:“以府上下人说,你在京中,经常跟人提及什么歪理邪说。”
“父亲说错了。”李兆先道,“不是什么歪理邪说,而是心学,如今很多人都在学,也在研究,就算是年轻士子中,也认为大乃是至理名言。比之理学高深不少,很多人愿意学,儿也无科举的希望,便想做一些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
李东阳气恼道:“那你可否知晓,那是谁创立出来的?”
“知道,是蔡国公。”李兆先道,“或者说是,张先生。”
李东阳差点想打人。
这儿子好像故意跟他叫板一样,明知道这话是他不爱听的,却非要当面顶撞他。
且旁边连个府上的下人都没有,也没法劝说一下父子,让双方冷静,互相给个台阶下什么的。
李兆先道:“父亲,儿知道您看不上我,所以这次我回来,也只是走个过场,随后我会搬出去住。如今滨海城内有士子的补贴计划,只要士子愿意为滨海城效命,且有一定的实力,就可以领到补贴,无论人在何处,哪怕是出海在外,也能通过手续把银子领回来。”
“什么意思?”李东阳皱眉道。
李兆先摇头道:“如今儿已无须靠您的威望,就能生存,也多谢父亲这些年来的容让。”
李东阳听完之后都有些傻眼了。
之前他觉得,儿子算是不成器的典型,全靠家里才能生存,虽然家中是有田亩等收入的,但李兆先毕竟没有,而现在李兆先竟能靠着什么人才补贴计划,就能自己生存,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唯一能控制儿子的手段,现在都无效了?
李兆先道:“对了父亲,小妹最近也与儿一起回来,您今日应该也见过了吧?回来后,知道您疼爱她,我会让她多回来看看的。”
“你什么意思?”李东阳这下是真要打人了。
你这个儿子不孝就算了,现在想把你妹妹拐跑不成?
李兆先神色淡然道:“小妹也参加了补贴的计划,此计划不分男女老幼,如今妹妹有心要学习医术,且在滨海城时已学过医术。且妹妹在纺织等事上,颇有天赋,妹妹准备进到京师的工坊内作为女教习,教授世人纺织的技术。”
“咳咳咳……”
李东阳气得直咳嗽。
李兆先却好像不知道老父亲的心境一样,继续火上浇油道:“父亲您一向教导我们,是要为国为民,这也与心学的理念相同。我与小妹都是为世间的繁荣做事,并没有违背家训和祖训,虽然对父亲有不敬的地方,但只要是为苍生福祉,还望父亲能理解。”
李东阳怒道:“你个孽子,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妹妹还尚未嫁人!”
李兆先道:“从父亲为小妹许配婚事,再到为她解除婚约,你觉得妹妹如今还能嫁得出去吗?小妹如今年岁也不大,正是年轻有干劲的时候,我们愿意为大明百姓做点事,也希望父亲能理解。这并不影响父亲为妹妹挑选良配……当然,婚配之事,是由父亲您做主的,妹妹自己也无从反对,但也请父亲看在妹妹孝顺的份上,不要害她。”
“我如何害她了?”李东阳质问道。
李兆先摇头道:“父亲已经害过她一次,让她成为仕女的笑柄,父亲还觉得可以笑对将来吗?如今我们所行之事,也无非是为朝廷,为百姓。父亲,有些事,您还是自己考虑清楚。儿先告辞了!”
……
……
远在太平洋上。
刘瑾立在船头,望着面前的汪洋大海,整个人陷入到沉思之中。
“公公,还有一个多月的航程,您还是……先进舱内休息吧。”旁边有侍卫提醒道。
刘瑾道:“风大浪大,这话咱家听了不下百遍,你们不烦吗?”
侍卫立在那,不再说什么。
“如此大船,难道还怕沉了?咱家本将心向蔡国公,奈何蔡国公让咱家来此经历磨难,咱家是否能回去……都两说。这海上……真是一片鬼域。前面是什么?”
刘瑾突然指着远处。
经过这些天的航行,刘瑾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脚踩在实地上,想让自己当个人一样活着。
“好像是……海岛。”
“快……快上岛!无论有什么,哪怕是有条毒蛇,也给他弄到船上来!”
刘瑾差点要喜极而泣,“咱家知道,这里距离目的地还很远,但咱家就是想……找个地方站一站。咱家厌倦了漂洋过海的日子,咱家想回家。”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京师还洋溢在上元节节庆的欢闹中,而西北的战事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内阁和上听处在正月初十之后都是全马力运作,也就在这天下午,有关张周已出张家口的消息,传到了内阁这边。
“三天……”李东阳将一份边关急报呈递到刘健面前,“他从京师出发,用了三天,就已出了关口。要论出兵速度,他并不差。”
刘健拿过来看过,只是看了一眼,又将急报放下。
另一边王鏊走过来,想看,却被李东阳一把将急报给按住。
程敏政在府上养病,年底年初就未曾出现在内阁,如今内阁又恢复到三角状态,但铁三角的关系已被打破,王鏊也无法融入到刘健和李东阳所形成的权力垄断格局中。
刘健道:“张秉宽这是一心想跟鞑靼人来个鱼死网破。”
言外之意,他这么着急带着三千兵马出草原,有点急着投胎的意思。
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三千兵马根本不足以成任何大事,就连唐寅带着七八千兵马进草原,现在连退路都没有,生死未卜甚至一路兵马就这么消失了,你张周带三千兵马就想力挽狂澜?
王鏊没有再坚持去看那份急报,他道:“听闻此番出征,是以蔡国公为先锋,其带了很多新式的兵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也不知真伪。”
李东阳道:“济之,你觉得会有这种兵刃吗?”
王鏊道:“神威炮,在过去几年,于西北的确是大展神通。”
“神威炮固然是好,但发射不了几次,就可能会炸膛,会影响到士兵的安全,且笨重无法轻便运送,驻守关口或还有一定功用,若是进入草原,鞑靼人怎可能摆着靶子给你轰?”李东阳言下之意,是对张周的新兵器非常不看好。
王鏊叹口气,他很清楚,现在内阁这两位当家人,已是铁了心要跟张周搞对抗,似乎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说什么也都没用,刘健和李东阳是不会接纳他观点的。
王鏊道:“希望一切顺利,西北一战能厎定草原,一战功成,也能令大明安稳太平上百年。”
李东阳笑了笑道:“痴人说梦而已。”
……
……
王鏊心情带着几分郁结。
他很想到上听处,看看那边的观点如何,但他知道,现在上听处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张周、王琼、程敏政都不在衙门内,王琼是随军出征了,而前一任的上听处领班陆完如今还带兵在中原平盗。
这就导致他在上听处也没个知心人。
好像皇帝御驾亲征,张周为先锋,连他王鏊能信任的势力,都在京城绝迹了,无奈之下他也只能趁着天黑时,跑去程敏政府上,借着探病为由,将心中苦闷告知于程敏政。
程敏政最近病情逐渐加重,已到不能下榻的地步。
但程敏政还是拖着病躯,在房间内见了王鏊。
“朝中人,以党派之见而互不相让,有的人已经乱了本心,他们顾不上大明的兴衰,甚至不顾君王的安危,知晓陛下出征或带来朝廷的变乱,也不加劝阻,反倒是在背后幸灾乐祸……”
程敏政或是觉得自己是个将死之人,对朝中他看不顺眼的人,就直言去抨击。
王鏊惊讶道:“倒也未像克勤你说得这般不堪吧?”
程敏政摆摆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番话,把王鏊给干沉默了。
程敏政道:“我已上奏陛下,请辞还乡颐养天年,还请陛下在翰林院中挑选贤能,能在内阁中辅弼朝政。我实在没脸再见陛下,也没有脸见世人了。”
王鏊问道:“病况究竟如何?”
“好不了了。”程敏政道,“沉疴已至此,都是天意,也不强求。上天能给我续命,也改不了我内心苦闷。这一世下来,都为了追求那宦海浮沉,连人生都没看透澈。希望你能回头。”
王鏊道:“回什么头?”
程敏政笑道:“不争了。争与不争,都无意义,像如今内阁,如今朝中六部,都在争那官职,都在争一时长短,美其名曰是为士林,但一个个谁又不是为自己呢?”
“唉!”王鏊也是重重叹口气。
程敏政道:“不过你的好日子,也临近了。”
“此话怎讲?”
“以我所猜想,若是那位蔡国公疆场取胜,且能平定草原,以后这朝野上下,陛下必定会改弦更张,内阁会以你为首,到时你还要匡扶社稷。”程敏政眼神中多了几分神采道,“以你的能耐,足矣。”
王鏊道:“让我回头,却还让我去争?”
程敏政笑道:“到时就无须你去争什么了。秉宽此人,我也早看透,他无心于朝中人争名逐利,或在功成之后隐退,他已有爵位在身,何必又在朝中争一时长短?太累了。”
王鏊想了想,不由点头。
以前他会觉得,张周是文臣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但现在想来,张周还真可能就激流勇退,到时皇帝还想重用张周,必然会在朝中布置很多跟张周有关,或者是说支持张周政见的人。
这群人必然也是需要首脑的。
以前这个人或是非林瀚或程敏政不可,但随着这二人一个将死,一个对朝政也失去兴趣,也让王鏊感觉到,以后这朝野上下,或真就需要他一个人去扛着。
“走吧。”程敏政道,“我养病,你养心。等你修身养性之后,才会发现这朝野上下没什么可追逐的,少了谁,这朝堂都能运转。也不知我在死之前,是否能看到北方平定,真希望能看到那天啊。”
……
……
朱祐樘和张周出征,京师的关注度很高。
随着报纸的大范围印刷,朝廷大事在民间不再是秘辛,随便一点事,都能在市井之间激起千层浪,百姓也乐得去谈论这些事,且跟以前不同的是,朝廷对于民间议论国之大事,不再持有保留的态度,而是放任自流。
哪怕是在民间说出一些不利于朝廷的话,甚至这些话会被言官等知晓,也没人会去怪责。
似乎都知道,忠言逆耳,对人如此,对朝廷也是如此。
这天李兆先又在外面参加了两场文会,作为从滨海城回来的“高干子弟”,李兆先甚至还获得了张周的认可,成为张周学派的拥护人,他如今在新学派中地位很高,走到哪都有很多人与他会面。
这也跟他是阁老之子有关系。
一个最坚定反对张周政见的阁老,却有个坚决拥护张周学术思想的儿子,也让朝中人觉得有话题性,甚至李兆先走到哪,都是焦点,别人也都想从他这里来学习一些“先进经验”,知晓他是怎么“弃暗投明”的。
他回到家,却发现老父亲早早就已回来,还特地吩咐了门房,让他回来之后,就去书房相见。
李兆先本还想去跟妹妹探讨一下学术上的事,闻言也不得不前去书房。
“去滨海城那些日子,你在那边作甚?”李东阳劈头盖脸,朝儿子质问。
李兆先本来是不想回京师的,但奈何张周人已不在滨海城,而那边的学术氛围也没有京师这么重,他才会选择回京,毕竟在京师,他的身份和地位也能带来更多的拥趸。
李兆先道:“游历四方,难道父亲想干涉吗?”
李东阳脸色冷漠。
他一向知道自己的儿子很叛逆,否则当初也不会得了一身的病。
现在李兆先回京师后,舍得带妻子和孩子回来看看,对他李东阳来说同样是一种“恩赐”,要不是看在孙子的面子上,李东阳甚至打算跟这个儿子断绝往来。
至于断绝关系他是不舍得的,毕竟就这一个儿子了。
李东阳冷声道:“以府上下人说,你在京中,经常跟人提及什么歪理邪说。”
“父亲说错了。”李兆先道,“不是什么歪理邪说,而是心学,如今很多人都在学,也在研究,就算是年轻士子中,也认为大乃是至理名言。比之理学高深不少,很多人愿意学,儿也无科举的希望,便想做一些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
李东阳气恼道:“那你可否知晓,那是谁创立出来的?”
“知道,是蔡国公。”李兆先道,“或者说是,张先生。”
李东阳差点想打人。
这儿子好像故意跟他叫板一样,明知道这话是他不爱听的,却非要当面顶撞他。
且旁边连个府上的下人都没有,也没法劝说一下父子,让双方冷静,互相给个台阶下什么的。
李兆先道:“父亲,儿知道您看不上我,所以这次我回来,也只是走个过场,随后我会搬出去住。如今滨海城内有士子的补贴计划,只要士子愿意为滨海城效命,且有一定的实力,就可以领到补贴,无论人在何处,哪怕是出海在外,也能通过手续把银子领回来。”
“什么意思?”李东阳皱眉道。
李兆先摇头道:“如今儿已无须靠您的威望,就能生存,也多谢父亲这些年来的容让。”
李东阳听完之后都有些傻眼了。
之前他觉得,儿子算是不成器的典型,全靠家里才能生存,虽然家中是有田亩等收入的,但李兆先毕竟没有,而现在李兆先竟能靠着什么人才补贴计划,就能自己生存,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唯一能控制儿子的手段,现在都无效了?
李兆先道:“对了父亲,小妹最近也与儿一起回来,您今日应该也见过了吧?回来后,知道您疼爱她,我会让她多回来看看的。”
“你什么意思?”李东阳这下是真要打人了。
你这个儿子不孝就算了,现在想把你妹妹拐跑不成?
李兆先神色淡然道:“小妹也参加了补贴的计划,此计划不分男女老幼,如今妹妹有心要学习医术,且在滨海城时已学过医术。且妹妹在纺织等事上,颇有天赋,妹妹准备进到京师的工坊内作为女教习,教授世人纺织的技术。”
“咳咳咳……”
李东阳气得直咳嗽。
李兆先却好像不知道老父亲的心境一样,继续火上浇油道:“父亲您一向教导我们,是要为国为民,这也与心学的理念相同。我与小妹都是为世间的繁荣做事,并没有违背家训和祖训,虽然对父亲有不敬的地方,但只要是为苍生福祉,还望父亲能理解。”
李东阳怒道:“你个孽子,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妹妹还尚未嫁人!”
李兆先道:“从父亲为小妹许配婚事,再到为她解除婚约,你觉得妹妹如今还能嫁得出去吗?小妹如今年岁也不大,正是年轻有干劲的时候,我们愿意为大明百姓做点事,也希望父亲能理解。这并不影响父亲为妹妹挑选良配……当然,婚配之事,是由父亲您做主的,妹妹自己也无从反对,但也请父亲看在妹妹孝顺的份上,不要害她。”
“我如何害她了?”李东阳质问道。
李兆先摇头道:“父亲已经害过她一次,让她成为仕女的笑柄,父亲还觉得可以笑对将来吗?如今我们所行之事,也无非是为朝廷,为百姓。父亲,有些事,您还是自己考虑清楚。儿先告辞了!”
……
……
远在太平洋上。
刘瑾立在船头,望着面前的汪洋大海,整个人陷入到沉思之中。
“公公,还有一个多月的航程,您还是……先进舱内休息吧。”旁边有侍卫提醒道。
刘瑾道:“风大浪大,这话咱家听了不下百遍,你们不烦吗?”
侍卫立在那,不再说什么。
“如此大船,难道还怕沉了?咱家本将心向蔡国公,奈何蔡国公让咱家来此经历磨难,咱家是否能回去……都两说。这海上……真是一片鬼域。前面是什么?”
刘瑾突然指着远处。
经过这些天的航行,刘瑾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脚踩在实地上,想让自己当个人一样活着。
“好像是……海岛。”
“快……快上岛!无论有什么,哪怕是有条毒蛇,也给他弄到船上来!”
刘瑾差点要喜极而泣,“咱家知道,这里距离目的地还很远,但咱家就是想……找个地方站一站。咱家厌倦了漂洋过海的日子,咱家想回家。”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