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朝议。
朱祐樘在朝上,直接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明了崔元和朱凤将会从蓟州领兵北伐之事。
朝臣还有些摸不着头脑,连之前一向善于言辞的谢迁,都选择了沉默。
也不是谢迁不想说,而是最近他正在被查,虽然他人没进诏狱,但东厂厂公李璋和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接连去他府上找他问话,让他意识到自己在朝的时日可能不多,所以谢迁现在也是在极力回避朝中的事务。
之前一向对内阁事务参与不多的程敏政,这会走出来道:“陛下,臣认为如今鞑靼正在宁夏等处袭扰,若是从大宁等处出兵一路,杀到鞑靼后方,必定能大破敌寇,扬我朝之国威。”
不出意外的是认同,令大臣不解的是,这会你程敏政出来凑什么热闹?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朱祐樘顺着话意道:“朕也认为,如此乃是重创鞑靼,令其不敢轻易犯境的良策,否则每每出兵,鞑靼都望风而逃,以其骑兵之机动,令大明骑兵无从围追堵截,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
皇帝这一提醒,大臣才意识到,现在跟鞑靼人战事的关键,不在于大明的火炮和火铳是否有足够的杀伤力,而是鞑靼人选择避而不战。
李东阳道:“陛下,此时出兵虽是恰到好处,可令鞑靼人知难而退,但如今马上要值寒冬之际,只怕将士出征,也容易出现冻伤,甚至会令鞑靼人趁恶劣天气而突袭,对我三军将士不利。”
从好的局面,发现坏的隐患,似乎一直都是文臣的专注点。
皇帝你不是很高兴,要派人出兵吗?那我们就负责给你泼冷水。
在我们文臣看来,只有皇帝你足够冷静,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才能更好规避这一战所可能经历的风险。
朱祐樘听了就有些不爽。
朕调动兵马出征草原,为的是扬国威,你们往朕头上浇冷水好玩是吧?
都说你们这群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讲道理,还真是那样……朕能不知道冬天草原环境恶劣?但再恶劣,鞑靼人会随便在这时候跟大明交战?先前潢水一战的大捷,不也是在雨夹雪的恶劣天气下,由辽东和蓟州各自出兵才完成的?
朱祐樘道:“那李卿家是认为,这一战不合时宜?”
李东阳自然知道泼冷水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皇帝叫醒,而是让他知道困难,他补充道:“当适可而止。”
朱祐樘差点翻白眼。
说了等于没说。
一旁新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道:“诸位臣僚,这是按照如今边镇的形势,所做出的决定,各路人马要精诚配合,如果西北出兵了,而蓟州不出兵,甚至是草草出兵而回,怎可能会令鞑靼人知道大明兵锋之强盛呢?”
陈宽吸取了萧敬失势的经验,他现在尽可能去帮皇帝和张周说话。
不去泼冷水,至于谨小慎微的那些话,他也不会去说,而是要帮忙化解大臣的怨怼,让大臣知道皇帝的难处。
马文升道:“陛下,不知此番领兵都御史乃是何人?”
有了领兵的勋臣,当然要有都御史,或许在马文升看来,崔元和朱凤都不适合作为一方统帅,必须要有个文臣来节制二人材可以。
朱祐樘没回答。
陈宽道:“或乃是蓟镇巡抚刘宇。”
马文升听到是他一直所推崇的刘宇,自然也就没什么意见,或许他的目的正是如此,要利用他认为的能臣刘宇,来压住两个莽撞的“年轻人”,崔元和朱凤,怎么看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那种,很令马文升担心。
朱祐樘有些不耐烦道:“那诸位卿家,在你们看来,这一战难道就草草收场吗?宁夏近乎每日都会上报鞑靼人袭扰,且每次都是数十上百人,多不过说百人的寇边,每每大明调兵前去堵截,鞑靼人都会找寻破绽逃遁而去,你们有更好的办法,朕也乐得听听。”
礼部尚书林瀚走出来道:“陛下,如今宁夏巡抚并未尽到守御疆土的职责,当论罪。”
这惹得不少大臣不满。
论不论罪的,几时轮到你一个礼部尚书出来说话?
各司其职懂不懂?
弹劾论罪的事情,那一向是科道官员的差事,而你上来就要论宁夏巡抚的罪,这是用你的嘴,表达张秉宽的意思吧?
朱祐樘道:“兵部对此可有意见?”
张周并不在。
作为兵部尚书的张周,不是经常缺席朝议,而是基本上不到场,以至于朝堂上近乎都忘了还有张周这个人,甚至每次张周来,大臣都会担心张周是憋着什么坏,每次都要严加防备,如临大敌。
兵部侍郎熊绣道:“回陛下,兵部已协同蓟州等处,安排出兵等事宜。此番从京营调兵四千二百将士,协同蓟州出兵,另有粮草辎重等调度,都已跟户部打过招呼。”
朱祐樘道:“光是打一声招呼还不够。户部这几日,要将足够多的粮草调运出来,如果来不及调运到前线的,就让蓟州地方上临时补充,用太仓的钱粮归还便可。”
户部尚书佀钟道:“陛下,即便出兵,是否应当严查钱粮用处?”
“你这是何意?”朱祐樘有些气恼道,“你是担心,有人会将军需挪作他用不成?还是说你觉得,秉宽会拿这些钱粮来修筑港口,甚至是造船呢?”
佀钟也是一怔。
他很想说,陛下您都把假设说出来,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刘健道:“从地方先借调粮草辎重等事,古来便有先例,但如此容易令地方军民在过冬物资上有所匮乏,若此战非打不可,必须要加紧调运才可。”
这话等于是堵上那些还要出来反对之人的嘴。
很明显,刘健是看出皇帝这次从蓟州出兵的坚决,如果还要拿以前的招数,非要卡扣钱粮军需等事,会让皇帝跟他们的关系更加僵持。
皇帝想打仗,但大臣就是不提供粮草……最初这一招是管用的,但这两年每次张周都能自己去开源,就会让皇帝对大臣的依赖越来越低,甚至皇帝会觉得,你们大臣就是纯粹为了捣乱的,是不为家国社稷着想的。
刘健到底还是有固执之外的远见,他也知道不能坐视张周继续做大做强,尤其是一个能打仗能调兵还能自己筹措钱粮的大臣……对文臣来说,威胁太大了。
朱祐樘道:“十天之内筹备完毕便可,朕看过今年秋粮征缴的情况,其实江南、湖广等处的税赋等,还是足数的,各处也大致都风调雨顺,只有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才方便大明出兵。而草原如今却经历了连年的大旱,若不趁此时给其重创,只怕未来几年等其活缓过来,就更不容易了。”
刘健道:“陛下所言极是。”
君臣之间好像找到了共通点。
显得很和睦。
朱祐樘道:“此番调兵,朕还会有一些安排,具体也就不在此说明了。上听处、兵部会协调一切,尔等只等奏捷的消息吧。”
谢迁一个忍不住,差点要冲出来嘲讽几句。
这还没打呢,就等获胜呢?
不怕乐极生悲呢?
哪有这样的,以前再怎么自信,那也应该是等到局面大优的情况再如此乐观吧?现在连皇帝的期待值都这么高了?
荒唐啊。
……
……
朝议中,最重点就是说了这场即将来自于东路的出兵。
本身也是在秋粮入库之后,各地相继进入农闲,朝中的事务其实也都开始暗淡下来,各衙门的差事也轻省了不少。
但好像只有兵部在连轴转,只是兵部尚书一直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让大臣觉得兵部现在就是个暗箱操作的衙门,有点脱离朝廷的架构体系了。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走出奉天门,一堆人又开始议论起来。
此时内阁几人都已经回了值房,而先前说话的林瀚,被一群人给挡住,似乎有人想从他那讨个说法。
“陕西监察御史,最近可并没有参劾宁夏巡抚等将官,却是林部堂您好像却咬着他们不放啊。鞑靼寇边,按照以往的规矩,那是无过便是功,关口没有失守,百姓没有大的损失,将士也没什么损伤,各处都是相安无事,如此还要追究谁的责任呢?谁又敢保证比眼下的将官做得更好?”
言官显得很固执。
但因为皇帝先前对参劾王守仁之人的惩罚,导致最近科道的言官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很低。
那些自诩正义的言官,到头来却被人下狱,到现在都还没出来,也让言官的势头降到了最低点,每个人情绪都很低落。
但在他们所认为的不公之事上,尤其是私下找找林瀚的麻烦,他们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林瀚道:“就事论事,难道诸位不认为,眼下宁夏的边患有些大了?鞑靼人为何只盯着宁夏,而放过其余各边镇?只是因为宁夏距离京师更远吗?”
佀钟走过来道:“林尚书不要与他们一般见识,都只是为了朝务而已,宁夏巡抚是否有失职之处,应等地方御史去查。”
林瀚闭上眼道:“无论宁夏地方将官是否有失职,陛下要从旁处调兵出击草原,都乃是为边疆之安稳,明知如今正面交战,我大明将士必定不怵,甚至可说是每每都能取胜,为何还要守在关隘之内,等着鞑靼主动来袭呢?”
“林部堂,你这是强词夺理啊,若是不守,为何要修筑那城塞?自古以来,不都是为了抵御外夷的入侵吗?”
有的大臣似乎是认死理的。
他们跟林瀚的矛盾,大概也是对外夷,到底是应该主攻还是主守的问题。
现在皇帝屡屡打破以往大明一方主防守的策略,派兵出击草原,除了会被传统文臣是破坏祖制,还会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好像只有龟缩防守才是最省钱省力的,出征就要花银子,要保证后勤补给和粮草供给,将士还不能完成日常的徭役和屯田等事……
越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的大臣,自诩为有学问的,越会显得保守。
而林瀚就是从这群保守者中走出来的。
要不是因为张周是他女婿……或许林瀚也不会有这种转变。
这是林瀚自己不承认,毕竟林瀚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受谁的影响。
“不要争了!”
马文升也走过来,厉声喝止。
旁人对马文升还是能表达足够尊重,毕竟马文升也算是外臣之首,且他有资历在那摆着。
大明的吏部尚书,基本上除了是从礼部尚书升上来的,就是从兵部尚书升上来的,而像马文升这样有战功的兵部尚书晋升者,在说话上也会显得更有份量。
马文升道:“近两年来,宁夏屡屡受外夷所袭,换了几任的巡抚,也未见将鞑靼彻底赶出边疆城防范围之外,即便是西北屡获捷报之时,鞑靼寇边之狼子野心仍旧不能断绝,便在于大明上下人心不齐,我等为何要在朝上就一点无足轻重的事情争个不休?难道不该想想,如何去抵御外来之敌吗?”
看似想当和事佬,但马文升这次似乎也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好像很支持皇帝从蓟州出兵的决定。
佀钟笑道:“说得对,诸位都散了吧,再不走的话,被鸿胪寺的人看到,记上一笔,那就不好了。出兵的事都定下来,诸位只管等好消息便是,如今有那位张尚书,疆场上也是许久未曾听闻败绩了。”
有言官道:“花马池一战,也是先败后胜,就算取胜,也没见多大的胜果。”
继续泼冷水。
林瀚懒得跟这群人计较,走在前面,头也不回。
马文升则继续摆摆手道:“若蓟镇出兵能取得战果,或能一战而令鞑靼屈兵,诸位,老朽对那位张尚书,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文臣越是给张周信任,显得多有信心的样子,越会让人觉得奇怪。
而林瀚已经快步走出去了一段路。
沈禄急忙跟上来问道:“林兄,您慢些走,您看……”
林瀚气呼呼道:“有事?”
沈禄凑上前道:“最近风头可有些不对,怎么好像都不太反对蔡国公了?你有多久未听他们参劾蔡国公,甚至是反对蔡国公的决定了?”
“不天天都有吗?”林瀚仍旧生气道。
可当他稍微回忆一下,才意识到,好像只有那些中下层的文臣在一直揪着张周不放,且也都老实了很多。
而高层这群大臣,似乎都把张周的“劣迹”给忽略了,往往还都去说张周的好话。
捧杀?(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朱祐樘在朝上,直接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明了崔元和朱凤将会从蓟州领兵北伐之事。
朝臣还有些摸不着头脑,连之前一向善于言辞的谢迁,都选择了沉默。
也不是谢迁不想说,而是最近他正在被查,虽然他人没进诏狱,但东厂厂公李璋和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接连去他府上找他问话,让他意识到自己在朝的时日可能不多,所以谢迁现在也是在极力回避朝中的事务。
之前一向对内阁事务参与不多的程敏政,这会走出来道:“陛下,臣认为如今鞑靼正在宁夏等处袭扰,若是从大宁等处出兵一路,杀到鞑靼后方,必定能大破敌寇,扬我朝之国威。”
不出意外的是认同,令大臣不解的是,这会你程敏政出来凑什么热闹?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朱祐樘顺着话意道:“朕也认为,如此乃是重创鞑靼,令其不敢轻易犯境的良策,否则每每出兵,鞑靼都望风而逃,以其骑兵之机动,令大明骑兵无从围追堵截,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
皇帝这一提醒,大臣才意识到,现在跟鞑靼人战事的关键,不在于大明的火炮和火铳是否有足够的杀伤力,而是鞑靼人选择避而不战。
李东阳道:“陛下,此时出兵虽是恰到好处,可令鞑靼人知难而退,但如今马上要值寒冬之际,只怕将士出征,也容易出现冻伤,甚至会令鞑靼人趁恶劣天气而突袭,对我三军将士不利。”
从好的局面,发现坏的隐患,似乎一直都是文臣的专注点。
皇帝你不是很高兴,要派人出兵吗?那我们就负责给你泼冷水。
在我们文臣看来,只有皇帝你足够冷静,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才能更好规避这一战所可能经历的风险。
朱祐樘听了就有些不爽。
朕调动兵马出征草原,为的是扬国威,你们往朕头上浇冷水好玩是吧?
都说你们这群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讲道理,还真是那样……朕能不知道冬天草原环境恶劣?但再恶劣,鞑靼人会随便在这时候跟大明交战?先前潢水一战的大捷,不也是在雨夹雪的恶劣天气下,由辽东和蓟州各自出兵才完成的?
朱祐樘道:“那李卿家是认为,这一战不合时宜?”
李东阳自然知道泼冷水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皇帝叫醒,而是让他知道困难,他补充道:“当适可而止。”
朱祐樘差点翻白眼。
说了等于没说。
一旁新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道:“诸位臣僚,这是按照如今边镇的形势,所做出的决定,各路人马要精诚配合,如果西北出兵了,而蓟州不出兵,甚至是草草出兵而回,怎可能会令鞑靼人知道大明兵锋之强盛呢?”
陈宽吸取了萧敬失势的经验,他现在尽可能去帮皇帝和张周说话。
不去泼冷水,至于谨小慎微的那些话,他也不会去说,而是要帮忙化解大臣的怨怼,让大臣知道皇帝的难处。
马文升道:“陛下,不知此番领兵都御史乃是何人?”
有了领兵的勋臣,当然要有都御史,或许在马文升看来,崔元和朱凤都不适合作为一方统帅,必须要有个文臣来节制二人材可以。
朱祐樘没回答。
陈宽道:“或乃是蓟镇巡抚刘宇。”
马文升听到是他一直所推崇的刘宇,自然也就没什么意见,或许他的目的正是如此,要利用他认为的能臣刘宇,来压住两个莽撞的“年轻人”,崔元和朱凤,怎么看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那种,很令马文升担心。
朱祐樘有些不耐烦道:“那诸位卿家,在你们看来,这一战难道就草草收场吗?宁夏近乎每日都会上报鞑靼人袭扰,且每次都是数十上百人,多不过说百人的寇边,每每大明调兵前去堵截,鞑靼人都会找寻破绽逃遁而去,你们有更好的办法,朕也乐得听听。”
礼部尚书林瀚走出来道:“陛下,如今宁夏巡抚并未尽到守御疆土的职责,当论罪。”
这惹得不少大臣不满。
论不论罪的,几时轮到你一个礼部尚书出来说话?
各司其职懂不懂?
弹劾论罪的事情,那一向是科道官员的差事,而你上来就要论宁夏巡抚的罪,这是用你的嘴,表达张秉宽的意思吧?
朱祐樘道:“兵部对此可有意见?”
张周并不在。
作为兵部尚书的张周,不是经常缺席朝议,而是基本上不到场,以至于朝堂上近乎都忘了还有张周这个人,甚至每次张周来,大臣都会担心张周是憋着什么坏,每次都要严加防备,如临大敌。
兵部侍郎熊绣道:“回陛下,兵部已协同蓟州等处,安排出兵等事宜。此番从京营调兵四千二百将士,协同蓟州出兵,另有粮草辎重等调度,都已跟户部打过招呼。”
朱祐樘道:“光是打一声招呼还不够。户部这几日,要将足够多的粮草调运出来,如果来不及调运到前线的,就让蓟州地方上临时补充,用太仓的钱粮归还便可。”
户部尚书佀钟道:“陛下,即便出兵,是否应当严查钱粮用处?”
“你这是何意?”朱祐樘有些气恼道,“你是担心,有人会将军需挪作他用不成?还是说你觉得,秉宽会拿这些钱粮来修筑港口,甚至是造船呢?”
佀钟也是一怔。
他很想说,陛下您都把假设说出来,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刘健道:“从地方先借调粮草辎重等事,古来便有先例,但如此容易令地方军民在过冬物资上有所匮乏,若此战非打不可,必须要加紧调运才可。”
这话等于是堵上那些还要出来反对之人的嘴。
很明显,刘健是看出皇帝这次从蓟州出兵的坚决,如果还要拿以前的招数,非要卡扣钱粮军需等事,会让皇帝跟他们的关系更加僵持。
皇帝想打仗,但大臣就是不提供粮草……最初这一招是管用的,但这两年每次张周都能自己去开源,就会让皇帝对大臣的依赖越来越低,甚至皇帝会觉得,你们大臣就是纯粹为了捣乱的,是不为家国社稷着想的。
刘健到底还是有固执之外的远见,他也知道不能坐视张周继续做大做强,尤其是一个能打仗能调兵还能自己筹措钱粮的大臣……对文臣来说,威胁太大了。
朱祐樘道:“十天之内筹备完毕便可,朕看过今年秋粮征缴的情况,其实江南、湖广等处的税赋等,还是足数的,各处也大致都风调雨顺,只有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才方便大明出兵。而草原如今却经历了连年的大旱,若不趁此时给其重创,只怕未来几年等其活缓过来,就更不容易了。”
刘健道:“陛下所言极是。”
君臣之间好像找到了共通点。
显得很和睦。
朱祐樘道:“此番调兵,朕还会有一些安排,具体也就不在此说明了。上听处、兵部会协调一切,尔等只等奏捷的消息吧。”
谢迁一个忍不住,差点要冲出来嘲讽几句。
这还没打呢,就等获胜呢?
不怕乐极生悲呢?
哪有这样的,以前再怎么自信,那也应该是等到局面大优的情况再如此乐观吧?现在连皇帝的期待值都这么高了?
荒唐啊。
……
……
朝议中,最重点就是说了这场即将来自于东路的出兵。
本身也是在秋粮入库之后,各地相继进入农闲,朝中的事务其实也都开始暗淡下来,各衙门的差事也轻省了不少。
但好像只有兵部在连轴转,只是兵部尚书一直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让大臣觉得兵部现在就是个暗箱操作的衙门,有点脱离朝廷的架构体系了。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走出奉天门,一堆人又开始议论起来。
此时内阁几人都已经回了值房,而先前说话的林瀚,被一群人给挡住,似乎有人想从他那讨个说法。
“陕西监察御史,最近可并没有参劾宁夏巡抚等将官,却是林部堂您好像却咬着他们不放啊。鞑靼寇边,按照以往的规矩,那是无过便是功,关口没有失守,百姓没有大的损失,将士也没什么损伤,各处都是相安无事,如此还要追究谁的责任呢?谁又敢保证比眼下的将官做得更好?”
言官显得很固执。
但因为皇帝先前对参劾王守仁之人的惩罚,导致最近科道的言官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很低。
那些自诩正义的言官,到头来却被人下狱,到现在都还没出来,也让言官的势头降到了最低点,每个人情绪都很低落。
但在他们所认为的不公之事上,尤其是私下找找林瀚的麻烦,他们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林瀚道:“就事论事,难道诸位不认为,眼下宁夏的边患有些大了?鞑靼人为何只盯着宁夏,而放过其余各边镇?只是因为宁夏距离京师更远吗?”
佀钟走过来道:“林尚书不要与他们一般见识,都只是为了朝务而已,宁夏巡抚是否有失职之处,应等地方御史去查。”
林瀚闭上眼道:“无论宁夏地方将官是否有失职,陛下要从旁处调兵出击草原,都乃是为边疆之安稳,明知如今正面交战,我大明将士必定不怵,甚至可说是每每都能取胜,为何还要守在关隘之内,等着鞑靼主动来袭呢?”
“林部堂,你这是强词夺理啊,若是不守,为何要修筑那城塞?自古以来,不都是为了抵御外夷的入侵吗?”
有的大臣似乎是认死理的。
他们跟林瀚的矛盾,大概也是对外夷,到底是应该主攻还是主守的问题。
现在皇帝屡屡打破以往大明一方主防守的策略,派兵出击草原,除了会被传统文臣是破坏祖制,还会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好像只有龟缩防守才是最省钱省力的,出征就要花银子,要保证后勤补给和粮草供给,将士还不能完成日常的徭役和屯田等事……
越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的大臣,自诩为有学问的,越会显得保守。
而林瀚就是从这群保守者中走出来的。
要不是因为张周是他女婿……或许林瀚也不会有这种转变。
这是林瀚自己不承认,毕竟林瀚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受谁的影响。
“不要争了!”
马文升也走过来,厉声喝止。
旁人对马文升还是能表达足够尊重,毕竟马文升也算是外臣之首,且他有资历在那摆着。
大明的吏部尚书,基本上除了是从礼部尚书升上来的,就是从兵部尚书升上来的,而像马文升这样有战功的兵部尚书晋升者,在说话上也会显得更有份量。
马文升道:“近两年来,宁夏屡屡受外夷所袭,换了几任的巡抚,也未见将鞑靼彻底赶出边疆城防范围之外,即便是西北屡获捷报之时,鞑靼寇边之狼子野心仍旧不能断绝,便在于大明上下人心不齐,我等为何要在朝上就一点无足轻重的事情争个不休?难道不该想想,如何去抵御外来之敌吗?”
看似想当和事佬,但马文升这次似乎也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好像很支持皇帝从蓟州出兵的决定。
佀钟笑道:“说得对,诸位都散了吧,再不走的话,被鸿胪寺的人看到,记上一笔,那就不好了。出兵的事都定下来,诸位只管等好消息便是,如今有那位张尚书,疆场上也是许久未曾听闻败绩了。”
有言官道:“花马池一战,也是先败后胜,就算取胜,也没见多大的胜果。”
继续泼冷水。
林瀚懒得跟这群人计较,走在前面,头也不回。
马文升则继续摆摆手道:“若蓟镇出兵能取得战果,或能一战而令鞑靼屈兵,诸位,老朽对那位张尚书,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文臣越是给张周信任,显得多有信心的样子,越会让人觉得奇怪。
而林瀚已经快步走出去了一段路。
沈禄急忙跟上来问道:“林兄,您慢些走,您看……”
林瀚气呼呼道:“有事?”
沈禄凑上前道:“最近风头可有些不对,怎么好像都不太反对蔡国公了?你有多久未听他们参劾蔡国公,甚至是反对蔡国公的决定了?”
“不天天都有吗?”林瀚仍旧生气道。
可当他稍微回忆一下,才意识到,好像只有那些中下层的文臣在一直揪着张周不放,且也都老实了很多。
而高层这群大臣,似乎都把张周的“劣迹”给忽略了,往往还都去说张周的好话。
捧杀?(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