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朱翊钧认可了林辅成、李贽的多篇社论,大明失去了灵魂、权力对人的异化、宗教对人的异化、异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逍遥逸闻的火力全开,但是跟随着林辅成和李贽讨论的人,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这些基于实践和深入的观察,对于笔正们而言,很难说出什么所以然来,因为多数的笔正,都不具备践履之实的能力,平日里都是人云亦云。
而另一方面,这些讨论过于深入,跟着起哄,很容易招致斧钺加身。
各大杂报都不说话,但比较保守的大臣,连续上奏,要制止这种大逆不道的讨论。
即便是修改过的权力异化第二篇里,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世宗皇帝和先帝,但是人们总是能够自然而然的联想,因为世宗皇帝的为所欲为和先帝的想当然耳,并没有过去多久,这是一种含沙射影的指桑骂槐。
甚至是惊动了讲武学堂里的两位守旧派,讲武学堂祭酒刘显和石茂华,这二位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陕西,都是久经沙场之辈,石茂华在入京的时候,就批评过京师的风气过于大胆,当几篇社论登刊发报之后,二位立刻上了奏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
“陛下,林辅成和李贽,是陛下庇佑,二人过往有什么大胆至极的言论,臣等,权当是陛下授意,就视而不见了,但是如此胡言乱语,颠覆社稷的狂妄之言,理当严惩!否则日后,这帮读书人,就会有样学样。”
“当初杨廷和、杨慎胡说什么国朝养士一百五十载,仗义死节就在今日!遗祸无穷!”石茂华极为激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石茂华在提醒英明的陛下,任由这种不正之风蔓延,从含沙射影到指责先帝、世宗皇帝,慢慢就会变成质疑陛下,进而破坏新政、颠覆大明。
大明是陛下的天下,不是杨廷和父子的天下,更不是笔杆子的天下,他们不用对历史负责,而陛下要对历史负责。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朱翊钧示意二位坐下说话,不必过分担忧和紧张,而后拿出了李贽的原文出来,递给了冯保说道:“二位看看这个。”
石茂华本来就在气头上,看完了原本,更加生气了!!
原来李贽在原文里,已经指责世宗和先帝了!
“这等不忠不孝之徒,就该让他们在草原上自生自灭,他们能安安稳稳的读书,他们祖祖辈辈能安安稳稳的、踏踏实实的活着,都要仰赖大明朝建立,在他们眼里,理所当然的安定,在大明之外,是求之不得的奢侈!”石茂华看完了原本,气的脑阔疼。
原本和修订本,其主张是一致的,只不过论据换了而已。
“那石总督以为,李贽说的不对吗?权力不会有任性,还是权力不会让人想当然吗?”朱翊钧笑着问道。
石茂华想了想,李贽的观点,石茂华还是非常认可,他摇头说道:“他说的对,但是他不能这么说!他可以举臣子的例子,但是不应该指斥君上。”
“他不是有官身吗?他要是有胆子,就和海瑞一样,抬棺上谏,含沙射影,阴阳怪气算什么本事!”
说可以,和海瑞一样的责难陈善就可以了,海瑞已经把路开出来了,只需要循迹而行就行,说的真的有道理,可以上谏。
石茂华一直希望能够大明再开西域,如果陛下深陷这种舆论之中,那石茂华恐怕就看不到大明再开西域的那一天了,连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做不到了。
这就是石茂华的担心。
从一個看似合理的切入点,掀起风力舆论,进而利用风力舆论左右朝政,扩大化和倍之,这么多年了,石茂华见得多了,真的要说什么,和海瑞一样,把命放在称上,上奏明说!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比李贽阴阳怪气这几句的杀伤力,大太多了。
“陛下,麓川正在打东吁,这帮家伙,如此摇唇鼓舌,要是再掀起兴文匽武的风力来,臣担心会让前线束手束脚。”刘显说明了自己来的原因,他怕兴文匽武。
俺答汗被斩首示众了,土蛮汗在京城混吃等死,北方的危机已经解除了,那么马放南山,似乎就成了一个必然,大明一年1100万军费开支,占了大明朝廷近一半的岁入,这个时候,掀起兴文匽武,无论怎么看都非常合适。
“二位爱卿所言极是。”朱翊钧思索了一番说道:“这样吧,定在三月十八日,进行一次春阅吧,正好,李如松带着骑营,不几日就要回京了。”
春秋大阅是祖宗成法,每次春秋大阅的规模不同,都能代表着一定的风向,只要春秋大阅正常进行的年份里,都代表着朝廷在振武。
真的要兴文匽武,得问问大明武夫们答不答应,物理意义上展现威慑力,才能吓住这帮贱儒们,不敢胡说八道,舆论不至于失控。
“陛下圣明。”刘显和石茂华互相看了一眼,唱起了赞歌。
他们跑来问,其实就是为了清楚皇帝本人的意志,陛下的意志是极为重要的,他们其实最担心的就是,陛下本人有了匽武之心,通过李贽和林辅成这两个大喇叭,广而告之。
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笑着说道:“先生,儒学是什么?”
“陛下,儒学是一种骗术。”张居正俯首说道:“中庸就是骗。”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了起来,其实朝臣们都不懂朱翊钧为何如此放纵李贽和林辅成,在他们看来,有点多此一举,告诉了石茂华和刘显处置的办法之后,朱翊钧想解释他允许这些内容存在的原因。
朝臣们不懂皇帝陛下的打算,但张居正最懂皇帝了,他知道陛下为何放纵李贽、林辅成。
张居正端着手,看着石茂华,开口说道:“表面上,孔圣言仁,孟圣言义,仁义就是儒学,但果真如此吗?”
“从儒家的大同世界就知道,它追求的那个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的大同世界,其实是在否定公平。”
“用软的、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道德,去约束肉食者;而用硬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刑罚,去约束穷民苦力,这就是欺骗,这就是否认公平,这就是在显而易见的去拉偏架。”
用刑罚约束穷民苦力,因为在儒家的价值观里,穷民苦力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学习仁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仓廪不足,则不知礼仪,衣食不足,则不知道荣辱,不知道礼仪荣辱,就不能用道德去约束,只能通过律法。
这是典型的谬论,大明墩台远侯也是人,多数出身贫苦,但他们的道德,可比贱儒高得多。
儒学能够成为显学,成为统治阶级奉为圭臬的原因,就是这种道德约束肉食者,刑罚约束生产者的拉偏架,儒学依附于统治阶级存在而存在,而统治阶级天然拥抱儒学,儒学是一种上佳的统治工具。
朝臣们也有点想不明白,皇帝作为统治阶级的头子,为何要否认儒学,还要编纂《诸子汇编》。
而李贽等人讨论的自由,确切的说让人真正做人的有限自由,包括对世宗、先帝的批评,都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局。
其实李贽这些人,更像是法家,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教旨法家,试图用社会契约这种东西,来强约束统治阶级的行为。
比如商鞅就明确提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制定好的法律规则不能被普遍遵守,是因为律法的效力,被自上而下的破坏和践踏;
比如韩非子在有度篇里讲: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就是说法律、规则不能阿附权贵,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令之内该惩处的行为,智者也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的主张完全不同。
“石总督,陛下只是想要大明百姓们能喘口气而已,陛下让他们大放厥词,也是希望能通过规范自己,以为则,而矫上之失,诘下之邪,进而规范天下肉食者而已。”张居正解释了清楚了陛下这么做的原因。
以身作则,已经是陛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就像是霞飞街上的那些僭越的奢靡之物,陛下都没享受过,这帮人怎么能享受!这就是僭越!
陛下都不敢违背的公序良俗,陛下之下的阶级,更不能违背。
张居正其实不太赞同这种办法,这多少有点苦一苦陛下,骂名他张居正来担,不赞同不是张居正不愿意背负骂名,是张居正觉得没什么用。
陛下尚节俭,举世皆知,连特么的英格兰的女王都知道了!但是江南势要豪右们,该斗富还是斗富,该竞奢还是竞奢,甚至是变本加厉,把那些个倭国的糟粕,什么六本木花冠君,都弄的声势浩大。
张居正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杀一点肯定止不住,但是搞到洪武年间那种动辄几万人规模,绝对能止住竞奢之风。
这一点韩非子有度篇也提到过: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整饬吏治,宣威刑名,除淫乱怠惰之风,禁欺诈虚伪之恶,没有什么手段比刑名更加行之有效。
朱翊钧说张居正骨子里是个法家,也是这个原因,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把肉食者,更明确的说是官选官阶级,纳入了一个规矩之中,需要去竞争的环境之中,庸者下能者上。
儒学就是骗术,这是张居正的暴论,制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想国,实则是打着仁义的名义,完完全全的抛弃了追求公平,甚至抛弃追求相对公平,连相对公平都在消失,那么每隔几百年进行一次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就成了一种必然。
“原来如此。”石茂华也是进士出身,这么多年边方总督,张居正的话说的非常明白,石茂华自然明白了。
佛教里有个传说,说地藏王菩萨,曾经立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
有没有这回事儿,石茂华不知道,但陛下这的确是在这么做,能把皇帝日子过的如此节俭的,石茂华真没见过。
石茂华理解了陛下做事的逻辑之后,立刻停止了自己的反对,主要是陛下也许诺要举行大阅,宣扬武威,只要不是兴文匽武的发端,这就足够了。
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带着缇骑从保定府返回京师北大营,去的时候,走的是官道驿路,回来的时候,走的是驰道,大明到保定府的驰道已经顺利通车,马匹和辎重,全都放在了最新型的升平三号蒸汽机牵引的火车上。
李如松略显不安的坐在了车厢内,看着窗外,眉头紧锁,按照车程,从保定府抵达京师,只需要四个半时辰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朝发夕至。
他来的时候,从京营到保定府还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
驰道部署军队的速度,超过了骑营。
大明花费了重金打造的三个骑营,正在驰道之下,变得可有可无了起来。
的确,战场上的确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明的驰道,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大明每一个角落,到了地方,还需要继续行军,骑兵的机动能力,还能够得到体现,可是驰道快速部署军队的能力,还是让骑营变得尴尬了一些。
李如松的不安,其实是对未知的不安,大明拥有了驰道后,过去许多行军的经验都在缓慢失效,而新的经验还没形成,这就是未知的不安。
“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师了?”李如松下车的时候,依旧有些迷茫的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北大营的车站。
北大营的车站,从小土台,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数个车道的大站,一辆辆铁马牵引的火车,带着滚滚浓烟和尖锐的汽笛声哐哧哐哧的渐行渐远,李如松呆呆的看着车辆的驶离,大明真的是日新月异。
“回来了?”戚继光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看到了李如松在四处打量,走了过去,笑着说道。
“见过大将军。”
“多礼,坐车回来的感觉如何?”戚继光询问起了李如松的感觉。
李如松看着身后的大家伙,愣愣的说道:“用铁马行军,可以最快的投入战斗,若是敌人打着以逸待劳的想法,恐怕要碰的满头是包了,这玩意儿现在力气这么大吗?三十六匹马力。”
一个团营算上杂流三千人,一台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其实就能拉五十人,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这次骑营从保定府回京,大明皇帝下旨,当作是压力测试,共计出动了从升平一号到升平三号,大小机车一千余辆。
戚继光看着身后仍然散发着余热的蒸汽机车,无奈的说道:“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就只有四辆,唉,大司空不敢跟元辅次辅争铁马的数量,只能吃点剩饭。”
铁马是个好东西,但是因为产量有限,元辅和次辅都抢,工部能拿到的不多,投入驰道的最新型的升平三号,就四辆,剩下的都送到官厂去了。
这也是申时行要在松江府建铁马厂的原因,更多的铁马厂、更高马力的铁马、更高的产量,都能促进大明的发展。
李如松却摇头说道:“主要是驰道还没有修到嘉峪关,重开西域还在规划,若是现在就修通了甘肃段,重开西域提上日程,一切都要为大军征伐让路。”
“三日后大阅,你准备好为陛下先导。”戚继光不再讨论铁马,说起了大阅的具体事宜。
铁马的货运已经在跌跌撞撞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明每一里的运费,正在快速的下降,但仍然很贵,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已经从陛下的大玩具,逐渐变成了拉货的怪兽,呼啸而过的铁马,拉着沉重的货物奔腾的场面,已经不能引起人们驻足围观了。
而铁马,也成为了大明煤银对流的重要支点之一。
在戚继光看来,大明君臣们总是在讨论着白银或者说货币的流动性,而戚继光更加在乎,货物的流通性。
在更多的货物,还是更多的货币之间,戚继光倾向更多的货物,只有更多的货物,才能催促着货币的增长和流通,没有足够的货物,货币就只是堆积如山的银块而已。
大明内外正在快速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时代,而处于巨变中的人们,反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剧烈。
三月十八日,天未亮的时候,李如松就带着骑营开始从德胜门入京,因为是操阅军马,所以并没有携带火器,而是清一色的陌刀,陌刀全长一丈,刀刃长达二尺一寸的两面刃,刀柄以红色麻绳缠绕。
其实从唐代中晚期起,这种长柄刀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因为逐渐失去了使用环境,重达十五斤的陌刀,是一种独属于精锐选锋的兵刃,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挥舞这种大刀,换成弓弩、或者火器能够更加有效的杀伤。
大明专门打造这种不符合眼下战场环境的兵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明承唐制的政治需要,也是为了宣扬武威,毕竟这种大家伙,看起来就特别的唬人。
清晨的天光仍然昏暗,一个三千人的骑营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前列阵等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一色、整齐的陌刀被骑营锐卒扛在了肩上,陌刀的刀刃和甲胄,反射着清晨的阳光,熠熠生辉,这是大明武德的具体体现。
自武宗落水之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春秋大阅才开始正常举行,这是张居正稍复祖宗成法的一部分。
等在午门之前的朝臣们,看着如此军容,免不了心里打起了嘀咕,俺答汗都被斩首示众了,皇帝还是这么喜欢穷兵黩武!
看看这帮锐卒,皇帝一声令下,他们手里明晃晃的刀刃,会对准谁?又会砍下谁的头颅?
陌刀重,一刀绝对能把脑袋整整齐齐的砍下来!
在鼓声和号角声中,一身明光甲的皇帝陛下,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的走出了午门的城门,而后轻轻勒马,看向了李如松。
“臣李如松奉命接驾!臣代京营十万一千三百余锐卒,请陛下前往北大营阅视军马!”李如松打马向前,翻身下马后,行半礼,大声的喊道。
“准,起驾前往北大营,李将军辛苦。”朱翊钧点头平静的说道:“大明军容耀天威!”
“陛下威武!”
“臣遵旨!”李如松站起身来,向着身后的白象而去,他身穿甲胄,但依旧灵活的爬上了白象,扛起了陌刀。
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喊道:“起驾!”
整个仪礼庄严肃穆,大明百官,跟在了仪仗之后,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只是慢步。
大明皇帝再次抵达了忠诚的北大营,他勒住了马匹,看着列阵两侧的京营锐卒,挥了挥手,大声的喊道:“大明军威武!”
“陛下威武!”
京营锐卒的一声声山呼海喝,整齐划一,声震山河,直冲云霄。
这一声声的声震云霄的呐喊声,惊动了远方的飞鸟,也让一些个心怀鬼胎之辈,惊惧无比。
今年的春秋大阅,和往年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是整齐划一的步营、骑营走过了观礼台,而后大明京营锐卒们,展示了一番排队枪毙战术,训练有序的京营锐卒,在硝烟弥漫之中,完成了展示。
在三十斤火炮缓缓驶过观礼台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黑洞洞的炮口,清楚的意识到,大明皇帝,武德充沛。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信号,大明并不会因为北方靖安而停止振武的步伐,如果有人试图掀起风力舆论,都是在刀口舔血。
朱翊钧看向了身旁的奉国公,随着年纪的增大,戚继光逐渐将京营的诸多事务,都交给了新生代的少壮派们去做,戚继光现在抓军纪,这是放权,毕竟已经是奉国公了,再像当初事无巨细的管,很容易让皇帝产生一种恋权的错觉。
“陛下?”戚继光疑惑的问道,陛下看了他许久,戚继光有些迷茫,操阅军马一切顺利,展现了大明军容整齐,震慑了宵小之辈,圆满的完成了陛下的交待的任务。
陛下是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提及吗?
“没什么,戚帅为何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放到京营来?”朱翊钧笑着说道:“戚帅执掌京营多年,朕倒是觉得戚帅的长子和三子,都很不错,可以到京营做事。”
“陛下,他们没通过锐卒的遴选,故此去了勋军。”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
戚继光膝下有五个儿子,都是侧室所生,正妻王氏不能生育,戚继光纳了三个侧室,二子早夭,其余四子业已成年,但奉国公的儿子们,都没在京营履任。
“举贤不避亲,戚帅定的那个标准,李如松年轻十二岁,估计能做成。”朱翊钧觉得戚继光对儿子们要求太严了,就那些标准,朱翊钧都无法通过。
虎力弓,一百二十斤,拉距二尺八分,十矢九中,就这一个标准,就不是朱翊钧能做到的。
京营十万大军,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一共就是二十八个人。
戚继光思索了一下,摇头说道:“陛下,臣是奉国公,孩子们要是进京营,就得有远超常人的本事,让别人服气,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还是不要进的好。”
戚继光是大将军,孩子们进了京营,一定会有许多的优待,因为他们一定会被人叫做戚少帅,就会有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这涉及到了公平二字,既然没有过人之能,还是不要到京营来破坏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一点点公平了。
京营是陛下的京营,戚继光从来没有当做自己的私产,京营吃的是陛下的粮,穿的是陛下的衣。
“那除长子外,其余三子,一体恩荫千户,赠昭勇将军。”朱翊钧看着戚继光说道:“就不要推辞了。”
长子要继承奉国公的爵位,所以是其他三子。
但凡是戚继光掌握一点拥兵自重的技巧,也不至于落得个妻离子散,连生病都无钱看病,一代英豪那般潦倒,着实让人痛恨不已。
鞑清末年,搞了个小站练兵,练兵练出个袁世凯来。
而现在,戚继光甚至不让自己的儿子进京营,哪怕是以朱翊钧看来,戚继光的三子戚昌国已经能当大任,但戚继光还是设立了高高的门槛,将戚昌国拒之门外,不让他到京营来做少帅。
特别设立了那么高的门槛,就是为了避嫌。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他打开了石灰喷灯,翻开了桌上整理好的奏疏。
这第一本奏疏,就让朱翊钧眉头紧蹙了起来,申时行遇到了麻烦,围绕着一条鞭法,朝廷和地方势要豪右们展开了角力。
这一次来势汹汹。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逍遥逸闻的火力全开,但是跟随着林辅成和李贽讨论的人,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这些基于实践和深入的观察,对于笔正们而言,很难说出什么所以然来,因为多数的笔正,都不具备践履之实的能力,平日里都是人云亦云。
而另一方面,这些讨论过于深入,跟着起哄,很容易招致斧钺加身。
各大杂报都不说话,但比较保守的大臣,连续上奏,要制止这种大逆不道的讨论。
即便是修改过的权力异化第二篇里,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世宗皇帝和先帝,但是人们总是能够自然而然的联想,因为世宗皇帝的为所欲为和先帝的想当然耳,并没有过去多久,这是一种含沙射影的指桑骂槐。
甚至是惊动了讲武学堂里的两位守旧派,讲武学堂祭酒刘显和石茂华,这二位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陕西,都是久经沙场之辈,石茂华在入京的时候,就批评过京师的风气过于大胆,当几篇社论登刊发报之后,二位立刻上了奏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
“陛下,林辅成和李贽,是陛下庇佑,二人过往有什么大胆至极的言论,臣等,权当是陛下授意,就视而不见了,但是如此胡言乱语,颠覆社稷的狂妄之言,理当严惩!否则日后,这帮读书人,就会有样学样。”
“当初杨廷和、杨慎胡说什么国朝养士一百五十载,仗义死节就在今日!遗祸无穷!”石茂华极为激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石茂华在提醒英明的陛下,任由这种不正之风蔓延,从含沙射影到指责先帝、世宗皇帝,慢慢就会变成质疑陛下,进而破坏新政、颠覆大明。
大明是陛下的天下,不是杨廷和父子的天下,更不是笔杆子的天下,他们不用对历史负责,而陛下要对历史负责。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朱翊钧示意二位坐下说话,不必过分担忧和紧张,而后拿出了李贽的原文出来,递给了冯保说道:“二位看看这个。”
石茂华本来就在气头上,看完了原本,更加生气了!!
原来李贽在原文里,已经指责世宗和先帝了!
“这等不忠不孝之徒,就该让他们在草原上自生自灭,他们能安安稳稳的读书,他们祖祖辈辈能安安稳稳的、踏踏实实的活着,都要仰赖大明朝建立,在他们眼里,理所当然的安定,在大明之外,是求之不得的奢侈!”石茂华看完了原本,气的脑阔疼。
原本和修订本,其主张是一致的,只不过论据换了而已。
“那石总督以为,李贽说的不对吗?权力不会有任性,还是权力不会让人想当然吗?”朱翊钧笑着问道。
石茂华想了想,李贽的观点,石茂华还是非常认可,他摇头说道:“他说的对,但是他不能这么说!他可以举臣子的例子,但是不应该指斥君上。”
“他不是有官身吗?他要是有胆子,就和海瑞一样,抬棺上谏,含沙射影,阴阳怪气算什么本事!”
说可以,和海瑞一样的责难陈善就可以了,海瑞已经把路开出来了,只需要循迹而行就行,说的真的有道理,可以上谏。
石茂华一直希望能够大明再开西域,如果陛下深陷这种舆论之中,那石茂华恐怕就看不到大明再开西域的那一天了,连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做不到了。
这就是石茂华的担心。
从一個看似合理的切入点,掀起风力舆论,进而利用风力舆论左右朝政,扩大化和倍之,这么多年了,石茂华见得多了,真的要说什么,和海瑞一样,把命放在称上,上奏明说!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比李贽阴阳怪气这几句的杀伤力,大太多了。
“陛下,麓川正在打东吁,这帮家伙,如此摇唇鼓舌,要是再掀起兴文匽武的风力来,臣担心会让前线束手束脚。”刘显说明了自己来的原因,他怕兴文匽武。
俺答汗被斩首示众了,土蛮汗在京城混吃等死,北方的危机已经解除了,那么马放南山,似乎就成了一个必然,大明一年1100万军费开支,占了大明朝廷近一半的岁入,这个时候,掀起兴文匽武,无论怎么看都非常合适。
“二位爱卿所言极是。”朱翊钧思索了一番说道:“这样吧,定在三月十八日,进行一次春阅吧,正好,李如松带着骑营,不几日就要回京了。”
春秋大阅是祖宗成法,每次春秋大阅的规模不同,都能代表着一定的风向,只要春秋大阅正常进行的年份里,都代表着朝廷在振武。
真的要兴文匽武,得问问大明武夫们答不答应,物理意义上展现威慑力,才能吓住这帮贱儒们,不敢胡说八道,舆论不至于失控。
“陛下圣明。”刘显和石茂华互相看了一眼,唱起了赞歌。
他们跑来问,其实就是为了清楚皇帝本人的意志,陛下的意志是极为重要的,他们其实最担心的就是,陛下本人有了匽武之心,通过李贽和林辅成这两个大喇叭,广而告之。
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笑着说道:“先生,儒学是什么?”
“陛下,儒学是一种骗术。”张居正俯首说道:“中庸就是骗。”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了起来,其实朝臣们都不懂朱翊钧为何如此放纵李贽和林辅成,在他们看来,有点多此一举,告诉了石茂华和刘显处置的办法之后,朱翊钧想解释他允许这些内容存在的原因。
朝臣们不懂皇帝陛下的打算,但张居正最懂皇帝了,他知道陛下为何放纵李贽、林辅成。
张居正端着手,看着石茂华,开口说道:“表面上,孔圣言仁,孟圣言义,仁义就是儒学,但果真如此吗?”
“从儒家的大同世界就知道,它追求的那个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的大同世界,其实是在否定公平。”
“用软的、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道德,去约束肉食者;而用硬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刑罚,去约束穷民苦力,这就是欺骗,这就是否认公平,这就是在显而易见的去拉偏架。”
用刑罚约束穷民苦力,因为在儒家的价值观里,穷民苦力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学习仁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仓廪不足,则不知礼仪,衣食不足,则不知道荣辱,不知道礼仪荣辱,就不能用道德去约束,只能通过律法。
这是典型的谬论,大明墩台远侯也是人,多数出身贫苦,但他们的道德,可比贱儒高得多。
儒学能够成为显学,成为统治阶级奉为圭臬的原因,就是这种道德约束肉食者,刑罚约束生产者的拉偏架,儒学依附于统治阶级存在而存在,而统治阶级天然拥抱儒学,儒学是一种上佳的统治工具。
朝臣们也有点想不明白,皇帝作为统治阶级的头子,为何要否认儒学,还要编纂《诸子汇编》。
而李贽等人讨论的自由,确切的说让人真正做人的有限自由,包括对世宗、先帝的批评,都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局。
其实李贽这些人,更像是法家,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教旨法家,试图用社会契约这种东西,来强约束统治阶级的行为。
比如商鞅就明确提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制定好的法律规则不能被普遍遵守,是因为律法的效力,被自上而下的破坏和践踏;
比如韩非子在有度篇里讲: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就是说法律、规则不能阿附权贵,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令之内该惩处的行为,智者也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的主张完全不同。
“石总督,陛下只是想要大明百姓们能喘口气而已,陛下让他们大放厥词,也是希望能通过规范自己,以为则,而矫上之失,诘下之邪,进而规范天下肉食者而已。”张居正解释了清楚了陛下这么做的原因。
以身作则,已经是陛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就像是霞飞街上的那些僭越的奢靡之物,陛下都没享受过,这帮人怎么能享受!这就是僭越!
陛下都不敢违背的公序良俗,陛下之下的阶级,更不能违背。
张居正其实不太赞同这种办法,这多少有点苦一苦陛下,骂名他张居正来担,不赞同不是张居正不愿意背负骂名,是张居正觉得没什么用。
陛下尚节俭,举世皆知,连特么的英格兰的女王都知道了!但是江南势要豪右们,该斗富还是斗富,该竞奢还是竞奢,甚至是变本加厉,把那些个倭国的糟粕,什么六本木花冠君,都弄的声势浩大。
张居正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杀一点肯定止不住,但是搞到洪武年间那种动辄几万人规模,绝对能止住竞奢之风。
这一点韩非子有度篇也提到过: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整饬吏治,宣威刑名,除淫乱怠惰之风,禁欺诈虚伪之恶,没有什么手段比刑名更加行之有效。
朱翊钧说张居正骨子里是个法家,也是这个原因,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把肉食者,更明确的说是官选官阶级,纳入了一个规矩之中,需要去竞争的环境之中,庸者下能者上。
儒学就是骗术,这是张居正的暴论,制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想国,实则是打着仁义的名义,完完全全的抛弃了追求公平,甚至抛弃追求相对公平,连相对公平都在消失,那么每隔几百年进行一次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就成了一种必然。
“原来如此。”石茂华也是进士出身,这么多年边方总督,张居正的话说的非常明白,石茂华自然明白了。
佛教里有个传说,说地藏王菩萨,曾经立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
有没有这回事儿,石茂华不知道,但陛下这的确是在这么做,能把皇帝日子过的如此节俭的,石茂华真没见过。
石茂华理解了陛下做事的逻辑之后,立刻停止了自己的反对,主要是陛下也许诺要举行大阅,宣扬武威,只要不是兴文匽武的发端,这就足够了。
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带着缇骑从保定府返回京师北大营,去的时候,走的是官道驿路,回来的时候,走的是驰道,大明到保定府的驰道已经顺利通车,马匹和辎重,全都放在了最新型的升平三号蒸汽机牵引的火车上。
李如松略显不安的坐在了车厢内,看着窗外,眉头紧锁,按照车程,从保定府抵达京师,只需要四个半时辰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朝发夕至。
他来的时候,从京营到保定府还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
驰道部署军队的速度,超过了骑营。
大明花费了重金打造的三个骑营,正在驰道之下,变得可有可无了起来。
的确,战场上的确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明的驰道,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大明每一个角落,到了地方,还需要继续行军,骑兵的机动能力,还能够得到体现,可是驰道快速部署军队的能力,还是让骑营变得尴尬了一些。
李如松的不安,其实是对未知的不安,大明拥有了驰道后,过去许多行军的经验都在缓慢失效,而新的经验还没形成,这就是未知的不安。
“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师了?”李如松下车的时候,依旧有些迷茫的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北大营的车站。
北大营的车站,从小土台,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数个车道的大站,一辆辆铁马牵引的火车,带着滚滚浓烟和尖锐的汽笛声哐哧哐哧的渐行渐远,李如松呆呆的看着车辆的驶离,大明真的是日新月异。
“回来了?”戚继光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看到了李如松在四处打量,走了过去,笑着说道。
“见过大将军。”
“多礼,坐车回来的感觉如何?”戚继光询问起了李如松的感觉。
李如松看着身后的大家伙,愣愣的说道:“用铁马行军,可以最快的投入战斗,若是敌人打着以逸待劳的想法,恐怕要碰的满头是包了,这玩意儿现在力气这么大吗?三十六匹马力。”
一个团营算上杂流三千人,一台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其实就能拉五十人,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这次骑营从保定府回京,大明皇帝下旨,当作是压力测试,共计出动了从升平一号到升平三号,大小机车一千余辆。
戚继光看着身后仍然散发着余热的蒸汽机车,无奈的说道:“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就只有四辆,唉,大司空不敢跟元辅次辅争铁马的数量,只能吃点剩饭。”
铁马是个好东西,但是因为产量有限,元辅和次辅都抢,工部能拿到的不多,投入驰道的最新型的升平三号,就四辆,剩下的都送到官厂去了。
这也是申时行要在松江府建铁马厂的原因,更多的铁马厂、更高马力的铁马、更高的产量,都能促进大明的发展。
李如松却摇头说道:“主要是驰道还没有修到嘉峪关,重开西域还在规划,若是现在就修通了甘肃段,重开西域提上日程,一切都要为大军征伐让路。”
“三日后大阅,你准备好为陛下先导。”戚继光不再讨论铁马,说起了大阅的具体事宜。
铁马的货运已经在跌跌撞撞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明每一里的运费,正在快速的下降,但仍然很贵,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已经从陛下的大玩具,逐渐变成了拉货的怪兽,呼啸而过的铁马,拉着沉重的货物奔腾的场面,已经不能引起人们驻足围观了。
而铁马,也成为了大明煤银对流的重要支点之一。
在戚继光看来,大明君臣们总是在讨论着白银或者说货币的流动性,而戚继光更加在乎,货物的流通性。
在更多的货物,还是更多的货币之间,戚继光倾向更多的货物,只有更多的货物,才能催促着货币的增长和流通,没有足够的货物,货币就只是堆积如山的银块而已。
大明内外正在快速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时代,而处于巨变中的人们,反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剧烈。
三月十八日,天未亮的时候,李如松就带着骑营开始从德胜门入京,因为是操阅军马,所以并没有携带火器,而是清一色的陌刀,陌刀全长一丈,刀刃长达二尺一寸的两面刃,刀柄以红色麻绳缠绕。
其实从唐代中晚期起,这种长柄刀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因为逐渐失去了使用环境,重达十五斤的陌刀,是一种独属于精锐选锋的兵刃,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挥舞这种大刀,换成弓弩、或者火器能够更加有效的杀伤。
大明专门打造这种不符合眼下战场环境的兵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明承唐制的政治需要,也是为了宣扬武威,毕竟这种大家伙,看起来就特别的唬人。
清晨的天光仍然昏暗,一个三千人的骑营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前列阵等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一色、整齐的陌刀被骑营锐卒扛在了肩上,陌刀的刀刃和甲胄,反射着清晨的阳光,熠熠生辉,这是大明武德的具体体现。
自武宗落水之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春秋大阅才开始正常举行,这是张居正稍复祖宗成法的一部分。
等在午门之前的朝臣们,看着如此军容,免不了心里打起了嘀咕,俺答汗都被斩首示众了,皇帝还是这么喜欢穷兵黩武!
看看这帮锐卒,皇帝一声令下,他们手里明晃晃的刀刃,会对准谁?又会砍下谁的头颅?
陌刀重,一刀绝对能把脑袋整整齐齐的砍下来!
在鼓声和号角声中,一身明光甲的皇帝陛下,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的走出了午门的城门,而后轻轻勒马,看向了李如松。
“臣李如松奉命接驾!臣代京营十万一千三百余锐卒,请陛下前往北大营阅视军马!”李如松打马向前,翻身下马后,行半礼,大声的喊道。
“准,起驾前往北大营,李将军辛苦。”朱翊钧点头平静的说道:“大明军容耀天威!”
“陛下威武!”
“臣遵旨!”李如松站起身来,向着身后的白象而去,他身穿甲胄,但依旧灵活的爬上了白象,扛起了陌刀。
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喊道:“起驾!”
整个仪礼庄严肃穆,大明百官,跟在了仪仗之后,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只是慢步。
大明皇帝再次抵达了忠诚的北大营,他勒住了马匹,看着列阵两侧的京营锐卒,挥了挥手,大声的喊道:“大明军威武!”
“陛下威武!”
京营锐卒的一声声山呼海喝,整齐划一,声震山河,直冲云霄。
这一声声的声震云霄的呐喊声,惊动了远方的飞鸟,也让一些个心怀鬼胎之辈,惊惧无比。
今年的春秋大阅,和往年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是整齐划一的步营、骑营走过了观礼台,而后大明京营锐卒们,展示了一番排队枪毙战术,训练有序的京营锐卒,在硝烟弥漫之中,完成了展示。
在三十斤火炮缓缓驶过观礼台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黑洞洞的炮口,清楚的意识到,大明皇帝,武德充沛。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信号,大明并不会因为北方靖安而停止振武的步伐,如果有人试图掀起风力舆论,都是在刀口舔血。
朱翊钧看向了身旁的奉国公,随着年纪的增大,戚继光逐渐将京营的诸多事务,都交给了新生代的少壮派们去做,戚继光现在抓军纪,这是放权,毕竟已经是奉国公了,再像当初事无巨细的管,很容易让皇帝产生一种恋权的错觉。
“陛下?”戚继光疑惑的问道,陛下看了他许久,戚继光有些迷茫,操阅军马一切顺利,展现了大明军容整齐,震慑了宵小之辈,圆满的完成了陛下的交待的任务。
陛下是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提及吗?
“没什么,戚帅为何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放到京营来?”朱翊钧笑着说道:“戚帅执掌京营多年,朕倒是觉得戚帅的长子和三子,都很不错,可以到京营做事。”
“陛下,他们没通过锐卒的遴选,故此去了勋军。”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
戚继光膝下有五个儿子,都是侧室所生,正妻王氏不能生育,戚继光纳了三个侧室,二子早夭,其余四子业已成年,但奉国公的儿子们,都没在京营履任。
“举贤不避亲,戚帅定的那个标准,李如松年轻十二岁,估计能做成。”朱翊钧觉得戚继光对儿子们要求太严了,就那些标准,朱翊钧都无法通过。
虎力弓,一百二十斤,拉距二尺八分,十矢九中,就这一个标准,就不是朱翊钧能做到的。
京营十万大军,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一共就是二十八个人。
戚继光思索了一下,摇头说道:“陛下,臣是奉国公,孩子们要是进京营,就得有远超常人的本事,让别人服气,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还是不要进的好。”
戚继光是大将军,孩子们进了京营,一定会有许多的优待,因为他们一定会被人叫做戚少帅,就会有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这涉及到了公平二字,既然没有过人之能,还是不要到京营来破坏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一点点公平了。
京营是陛下的京营,戚继光从来没有当做自己的私产,京营吃的是陛下的粮,穿的是陛下的衣。
“那除长子外,其余三子,一体恩荫千户,赠昭勇将军。”朱翊钧看着戚继光说道:“就不要推辞了。”
长子要继承奉国公的爵位,所以是其他三子。
但凡是戚继光掌握一点拥兵自重的技巧,也不至于落得个妻离子散,连生病都无钱看病,一代英豪那般潦倒,着实让人痛恨不已。
鞑清末年,搞了个小站练兵,练兵练出个袁世凯来。
而现在,戚继光甚至不让自己的儿子进京营,哪怕是以朱翊钧看来,戚继光的三子戚昌国已经能当大任,但戚继光还是设立了高高的门槛,将戚昌国拒之门外,不让他到京营来做少帅。
特别设立了那么高的门槛,就是为了避嫌。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他打开了石灰喷灯,翻开了桌上整理好的奏疏。
这第一本奏疏,就让朱翊钧眉头紧蹙了起来,申时行遇到了麻烦,围绕着一条鞭法,朝廷和地方势要豪右们展开了角力。
这一次来势汹汹。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