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随着拍摄越久,大家越来越熟悉。
1月7日。
锦城省,最南端,樟木市。
“卡!”赵梓骆声音落下,怔怔看着存储信息。
五百七十二G!
至此,《舌尖上的华国》锦城篇正式宣布结束!
“各位。”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宣布,《舌尖上的华国》,第一季杀青!!”
“噢——!!”
“终于完了!哈哈哈哈!!我的第一个纪录片项目终于结束了!”
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瘦了不少,但更有精神头了!
这一个月,每个人都学了很多!
“它将是锦城一台改革,最浓重的一声礼炮!”
整个华国,各大电视台,都会因它而改变拍摄方式!!
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开山怪!
“18号过年,15号放假!争取三月底之前推出!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陈静安声嘶力竭地喊完,心潮澎湃。
这一次的选择,没错!!
“老师!一部纪录片可不够!”马东来笑道:“怎么的每天也得三部!”
赵梓骆道:“我合计着,早餐烟火,宵夜战争,怎么也能凑个三部了吧?”
我靠!
还能这么玩儿!
有人搞笑道:“那锦城台不是成为美食台了?”
赵梓骆笑:“这不正好符合电视台给锦城台的定位?”
早餐烟火,宵夜战争。
和《舌尖上的华国》拍摄方式差不多。
正好练手。
当拍完这三部,大国重器,大国建造,王朝这些经典纪录片,就可以尝试着拍摄了。
就在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时候,陈静安悄悄走到赵梓骆身边。
“总监,这部片子……真的会让上头注视吗?”
“会的。”赵梓骆沉声开口:“它会惊艳所有人!”
蓝星的纪录片,境遇比地球的中国纪录片好不了多少。
2012年前,纪录片属于电视的最底层。
往往想拍一部纪录片,申请经费都要一两年。
可是。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万众瞩目!
它是一个符号,告诉大家纪录片也可以如此精彩。
接着,舌尖2,舌尖3……17年左右,华国开始了纪录片大爆发的年代!
仅2021年第一季度,就有近50部纪录片上映!
以21年第一季度为例,《王阳明》《热雪》《石油战争》《中国制造》《一级响应》《东京审判》等等。
收视率居然还不错!
舌尖是一个符号,它打开的是一个时代!
…………
“陶台长,恭喜啊。”
“是啊,老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呐。”
“老陶,什么时候让赵总监过来交流一下撒?老自己闷着算怎么回事?不照顾兄弟台了?”
燕京,一栋办公楼里,陶永华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周围各位台长恭喜不断。
十分钟前结束的文娱部电视台台长级年终会议,由文娱部文化推广厅厅长张德顺亲自主持。
会议上,点名表扬了锦城台。
改革大刀阔斧,付费频道初见成效。一扫几十年的阴霾,对陶台长的工作进行了大力肯定。
但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付费频道光靠着《行尸走肉》一部片子维持。
第一季流水高达三十亿!
第二季流水高达三十二亿!
可在没有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浏览量几乎为零。
虽然每年两次大进账已经足够维持付费电视,并且活的很好。
但无法让观众养成收看付费电视的习惯。
陶永华也没办法。
他恨不得给自家赵总监装上八只手!
不过,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定锦城台的成绩。
强势崛起,一枝独秀!
陶永华笑着和其他人打招呼,心中却归心似箭。
1月7号,《舌尖上的华国》拍摄团队回到洪江,第二天就开始剪辑。
可至今为止,已经过了一个月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
如果年前剪不出来,他不知道这个年能不能过好!
“这可是一台的节目啊……”
“一台……所有电视台的脸面!”
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私人电话。
他看都没看立刻拿起:“喂,你好。”
“陶台长,请问今年要团建吗?”秘书的声音传来,陶永华心中一阵失落。
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但立刻点头。
“当然要举行!”
几十年来第一次取得这种成绩,必须好好庆祝一下!
“定南海那边的机票,10号开始,公费旅游!”
刚放下电话,又一个电话响起。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
赵总监!
“卧槽……”他忍不住骂了句脏话,立刻打了手机。
不等赵梓骆说话,立刻问道:“怎么样?完事了吗?”
赵梓骆声音既疲惫又兴奋:“已经发你邮箱了!”
“你现在在燕京?正好,带给孟台长看看,她应该很敢兴趣!”
他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影视基地的建设。
二是奖项的设立。
都需要总台大力支持!
陶永华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行,正好孟台长没走远。”
作为总台台长,可以直达天听的存在,孟安澜一直很忙。
当陶永华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和其他几位台长说事情。
陶永华也不见外:“孟姐,我们一台节目的范本出来了,刚收到,要您没事儿帮忙掌掌眼?”
“滋……好你个陶永华!是看不起我们是吧!”西北台台长周长庆头发已经全白了,可一点儿也不拿架子。
旁边的新洲台长也笑道:“怎么?看不起我们这批老电视人了?都不邀请一下?”
孟安澜笑着压了压手,沉吟道:“你确定?”
至今为止,赵梓骆的天赋是娱乐点满。
可一台不同!
如果他仍然用做娱乐的想法去做一台节目,是不行的。
可陶永华自己都没看就邀请他们,显然是无比自信!
“一起看看吧。”陶永华很坚持,仍然说道。
几人一起找了个观影室——这片地方都是文娱部的地盘,他们刚进去,就有服务人员端上热茶和水果。
有专人帮忙将电脑和大屏幕对接,几分钟后,光线也变成了不刺眼的柔光。
房间里安静了下来。
很快,一段丝竹之声响起。
接着,是编钟,竹笛,古筝……各种古乐器的加入,让一段短短的片头曲变得丰富多彩。
“不愧是乐神。”新洲台长有些酸,新洲算是华国GDP最弱的几个省份之一了。
地广人稀,风俗还不大相同,真的很难招到顶级人才。
招不到没事。
可有人在自己面前炫,那就有事了!
哦……好像是自己主动要看的……
“古风拿捏得非常稳。”“是啊,恢弘大气,又不失典雅庄重。这曲子不错。”
伴随着音乐,一副红黑双色水墨图出现在屏幕上。
“舌尖上的华国?”
孟安澜看着屏幕,有些愕然:“美食纪录片?”
她可谓阅片无数。
当看到这个名字,她心中就微微一沉。
还是娱乐性质的选题。
而且,在她印象中,美食纪录片是很难出彩的。
套路太死了。
紧接着,一段特别有印象的音乐响起。
“呜呜呜呜呜~~”
仿佛是竹笛吹奏。
一片高山森林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
伴随着一个悠扬的男低音:“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的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刚开始,随着这几句话的,是高原,海洋,江河,山川的镜头。
和其他纪录片没有任何不同。
直到这一句:“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多样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金色的麦穗,成片的梯田,一望无际的荷塘……
接着,一幅幅画面缓缓略过镜头。
一盘青黄交加的莴笋肉丝。
一锅在油里炸得冒泡的鳗鱼。
还有雪白的松茸,铺在黑色锅底上,随着油脂“滋”的一声响,就微微卷了起来。
咕嘟咕嘟……锅里炖排骨的声音,让她唾液都有些泛滥。
“嗯?”
“这是……”
在场的都是个中老手,刚一看,就觉得不对!
“新拍摄方法?”新洲台长推了推眼镜,坐直了身躯。
有趣。
非常有趣!
摒弃了一贯的菜肴介绍,厨师介绍,方法录制。
而是采用从食材出发的角度!
在观众看来这可能没什么区别。
可在从业人员看来,这不啻于对行业的改革!
“还真是让人惊喜啊……”孟安澜目光微闪,态度开始认真了起来。
当简略的介绍之后,画面一转。
“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材。”
映入眼帘的,是两位少数民族的女子。
没有任何美化,就是原生态的模样!
背着背篓,住着拐棍爬山——是真正的爬山,不是旅游景点那种。
山上根本没有道路,只能靠拐棍一步步趟!
甚至两位“主角”的普通话都不标准。
“可是……这种浓郁到极致的代入感,到底怎么来的?”
几位台长交换了一下目光,全都有些麻了。
他们看不懂。
第一眼看下去,看不懂这部纪录片的理念。
但他们全都清楚,这是一部好片!
因为,屏幕前的他们,兴味盎然!
“先看!”
孟安澜最终做出决定:“先看完,第二遍的时候再说!”
完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理念。
竟然能达成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还真能拍正式的东西!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1月7日。
锦城省,最南端,樟木市。
“卡!”赵梓骆声音落下,怔怔看着存储信息。
五百七十二G!
至此,《舌尖上的华国》锦城篇正式宣布结束!
“各位。”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宣布,《舌尖上的华国》,第一季杀青!!”
“噢——!!”
“终于完了!哈哈哈哈!!我的第一个纪录片项目终于结束了!”
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瘦了不少,但更有精神头了!
这一个月,每个人都学了很多!
“它将是锦城一台改革,最浓重的一声礼炮!”
整个华国,各大电视台,都会因它而改变拍摄方式!!
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开山怪!
“18号过年,15号放假!争取三月底之前推出!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陈静安声嘶力竭地喊完,心潮澎湃。
这一次的选择,没错!!
“老师!一部纪录片可不够!”马东来笑道:“怎么的每天也得三部!”
赵梓骆道:“我合计着,早餐烟火,宵夜战争,怎么也能凑个三部了吧?”
我靠!
还能这么玩儿!
有人搞笑道:“那锦城台不是成为美食台了?”
赵梓骆笑:“这不正好符合电视台给锦城台的定位?”
早餐烟火,宵夜战争。
和《舌尖上的华国》拍摄方式差不多。
正好练手。
当拍完这三部,大国重器,大国建造,王朝这些经典纪录片,就可以尝试着拍摄了。
就在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时候,陈静安悄悄走到赵梓骆身边。
“总监,这部片子……真的会让上头注视吗?”
“会的。”赵梓骆沉声开口:“它会惊艳所有人!”
蓝星的纪录片,境遇比地球的中国纪录片好不了多少。
2012年前,纪录片属于电视的最底层。
往往想拍一部纪录片,申请经费都要一两年。
可是。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万众瞩目!
它是一个符号,告诉大家纪录片也可以如此精彩。
接着,舌尖2,舌尖3……17年左右,华国开始了纪录片大爆发的年代!
仅2021年第一季度,就有近50部纪录片上映!
以21年第一季度为例,《王阳明》《热雪》《石油战争》《中国制造》《一级响应》《东京审判》等等。
收视率居然还不错!
舌尖是一个符号,它打开的是一个时代!
…………
“陶台长,恭喜啊。”
“是啊,老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呐。”
“老陶,什么时候让赵总监过来交流一下撒?老自己闷着算怎么回事?不照顾兄弟台了?”
燕京,一栋办公楼里,陶永华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周围各位台长恭喜不断。
十分钟前结束的文娱部电视台台长级年终会议,由文娱部文化推广厅厅长张德顺亲自主持。
会议上,点名表扬了锦城台。
改革大刀阔斧,付费频道初见成效。一扫几十年的阴霾,对陶台长的工作进行了大力肯定。
但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付费频道光靠着《行尸走肉》一部片子维持。
第一季流水高达三十亿!
第二季流水高达三十二亿!
可在没有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浏览量几乎为零。
虽然每年两次大进账已经足够维持付费电视,并且活的很好。
但无法让观众养成收看付费电视的习惯。
陶永华也没办法。
他恨不得给自家赵总监装上八只手!
不过,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定锦城台的成绩。
强势崛起,一枝独秀!
陶永华笑着和其他人打招呼,心中却归心似箭。
1月7号,《舌尖上的华国》拍摄团队回到洪江,第二天就开始剪辑。
可至今为止,已经过了一个月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
如果年前剪不出来,他不知道这个年能不能过好!
“这可是一台的节目啊……”
“一台……所有电视台的脸面!”
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私人电话。
他看都没看立刻拿起:“喂,你好。”
“陶台长,请问今年要团建吗?”秘书的声音传来,陶永华心中一阵失落。
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但立刻点头。
“当然要举行!”
几十年来第一次取得这种成绩,必须好好庆祝一下!
“定南海那边的机票,10号开始,公费旅游!”
刚放下电话,又一个电话响起。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
赵总监!
“卧槽……”他忍不住骂了句脏话,立刻打了手机。
不等赵梓骆说话,立刻问道:“怎么样?完事了吗?”
赵梓骆声音既疲惫又兴奋:“已经发你邮箱了!”
“你现在在燕京?正好,带给孟台长看看,她应该很敢兴趣!”
他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影视基地的建设。
二是奖项的设立。
都需要总台大力支持!
陶永华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行,正好孟台长没走远。”
作为总台台长,可以直达天听的存在,孟安澜一直很忙。
当陶永华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和其他几位台长说事情。
陶永华也不见外:“孟姐,我们一台节目的范本出来了,刚收到,要您没事儿帮忙掌掌眼?”
“滋……好你个陶永华!是看不起我们是吧!”西北台台长周长庆头发已经全白了,可一点儿也不拿架子。
旁边的新洲台长也笑道:“怎么?看不起我们这批老电视人了?都不邀请一下?”
孟安澜笑着压了压手,沉吟道:“你确定?”
至今为止,赵梓骆的天赋是娱乐点满。
可一台不同!
如果他仍然用做娱乐的想法去做一台节目,是不行的。
可陶永华自己都没看就邀请他们,显然是无比自信!
“一起看看吧。”陶永华很坚持,仍然说道。
几人一起找了个观影室——这片地方都是文娱部的地盘,他们刚进去,就有服务人员端上热茶和水果。
有专人帮忙将电脑和大屏幕对接,几分钟后,光线也变成了不刺眼的柔光。
房间里安静了下来。
很快,一段丝竹之声响起。
接着,是编钟,竹笛,古筝……各种古乐器的加入,让一段短短的片头曲变得丰富多彩。
“不愧是乐神。”新洲台长有些酸,新洲算是华国GDP最弱的几个省份之一了。
地广人稀,风俗还不大相同,真的很难招到顶级人才。
招不到没事。
可有人在自己面前炫,那就有事了!
哦……好像是自己主动要看的……
“古风拿捏得非常稳。”“是啊,恢弘大气,又不失典雅庄重。这曲子不错。”
伴随着音乐,一副红黑双色水墨图出现在屏幕上。
“舌尖上的华国?”
孟安澜看着屏幕,有些愕然:“美食纪录片?”
她可谓阅片无数。
当看到这个名字,她心中就微微一沉。
还是娱乐性质的选题。
而且,在她印象中,美食纪录片是很难出彩的。
套路太死了。
紧接着,一段特别有印象的音乐响起。
“呜呜呜呜呜~~”
仿佛是竹笛吹奏。
一片高山森林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
伴随着一个悠扬的男低音:“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的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刚开始,随着这几句话的,是高原,海洋,江河,山川的镜头。
和其他纪录片没有任何不同。
直到这一句:“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多样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金色的麦穗,成片的梯田,一望无际的荷塘……
接着,一幅幅画面缓缓略过镜头。
一盘青黄交加的莴笋肉丝。
一锅在油里炸得冒泡的鳗鱼。
还有雪白的松茸,铺在黑色锅底上,随着油脂“滋”的一声响,就微微卷了起来。
咕嘟咕嘟……锅里炖排骨的声音,让她唾液都有些泛滥。
“嗯?”
“这是……”
在场的都是个中老手,刚一看,就觉得不对!
“新拍摄方法?”新洲台长推了推眼镜,坐直了身躯。
有趣。
非常有趣!
摒弃了一贯的菜肴介绍,厨师介绍,方法录制。
而是采用从食材出发的角度!
在观众看来这可能没什么区别。
可在从业人员看来,这不啻于对行业的改革!
“还真是让人惊喜啊……”孟安澜目光微闪,态度开始认真了起来。
当简略的介绍之后,画面一转。
“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材。”
映入眼帘的,是两位少数民族的女子。
没有任何美化,就是原生态的模样!
背着背篓,住着拐棍爬山——是真正的爬山,不是旅游景点那种。
山上根本没有道路,只能靠拐棍一步步趟!
甚至两位“主角”的普通话都不标准。
“可是……这种浓郁到极致的代入感,到底怎么来的?”
几位台长交换了一下目光,全都有些麻了。
他们看不懂。
第一眼看下去,看不懂这部纪录片的理念。
但他们全都清楚,这是一部好片!
因为,屏幕前的他们,兴味盎然!
“先看!”
孟安澜最终做出决定:“先看完,第二遍的时候再说!”
完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理念。
竟然能达成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还真能拍正式的东西!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