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 富裕 信仰 土地 泡沫
从万象省东出,就是湄公省。
湄公省,以前叫新益、剑南省,后改名为湄公省,简称湄或柬,和隔壁的交趾省,以湄公河为界限。
所以湄公省,并不是柬埔寨全国。
原来的柬埔寨非常穷困,但被大明占领后,湄公省人口1.7亿,常住人口2亿整。
在大明手里,湄公省每年为朝廷提供2亿以上的赋税,是种植、贸易、金融为一体的沿海发达省份。
本地百姓,多是江南移民,所以在湄公省,随处可见园林,江南人本就善于经商,开海之后,湄公省是最早富起来的边疆省。
朝廷想将这里打造成第二个江南,目前看发展态势极好。
所以房价也是非常贵的,湄公省几个大城市房价几乎和京师房价持平。
前些年旅游兴起时,湄公省又吃到了一波红利,本地的商旅,主要做海贸,他们最先把国外的文物往国内搬的,做国外古董生意,自然就学回来一些欧式建筑。
将欧式建筑风格融入园林之中,就诞生了欧式园林,欧式别墅。
旅游业兴起后,本地旅游公司最先用外国稀奇建筑来吸引民众的目光,旅游火了后,宰客最早、最狠的地方也是湄公省。
甚至,到了景泰六十二年,朝廷下了最严厉的圣旨,禁止旅游景区宰客等不规范行为,可湄公省还是我行我素。
湄公省的支柱产业有四个,造船、运输、海贸、旅游。
而随着朝廷下了严旨,像隔壁的交趾、万象、吞武都不敢宰客了,旅游收入锐减,偏偏湄公省没有行使旨意,这两年旅游收入独占鳌头,中枢也睁一眼闭一眼。
其实,旅游城市都是低价吸引游客来,然后高价宰客。
不然的话,旅游城市是真的赚不到钱,既然是旅游城市,任何东西成本都是非常贵的,外加人工、店铺成本等等,都是很贵的,价格高很正常。
还有一点,就是游客不会来第二次了,赚的不是回头客钱,赚的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必然得宰啊。
之所以不敢宰客了,收入锐减,原因就是不宰客了,明码标价后,游客会觉得价格太高了,还是不去了,毕竟全国游客都是普通人多,都是攒钱很久才来的,肯定要挑便宜的去呀。
而且,像万象省、澜沧省、吞武省、湄公省这些省份,景观几乎一致,大同小异,都是可以替代的,那么其他省份旅游涨价,肯定都往湄公省涌啊。
毕竟理智的人很少的。
但是,在景泰六十五年,朱见漭入京第一件事,就将湄公省分管旅游的官员以抗旨罪处死,连带着处死了一百多名官员,震动天下官场。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朝廷又以湄公省诸多官员阴谋叛乱为名,处死了布政使、巡按使、镇守太监、以及卫所勋贵等等顶级官员近百人,又处置了连带关系几千人。
到了十月份,朝中新派阁臣彭韶任湄公省总督,总督军政。
彭韶到任后,继续处置参与官员,几乎将整个湄公省的官员一网打尽,可以说是天下各省之中,处置最严厉的一个省。
也昭示着,朱见漭对地方不服从中枢极为不满。
无论哪个省,不管是富省还是穷省,都不许抗拒中枢圣旨,一旦抗旨,就以叛国罪处死。
这是彰显皇权,也彰显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即便换上来的总督是骑墙派的彭韶,彭韶也对这些不遵圣旨之人绝不姑息。
景泰六十二年,湄公省就带了一个坏头。
这两年地方就敢和圣旨讨价还价,就是因为湄公省带头抗旨,事后湄公省没有遭到中枢惩处,地方认为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所以搪塞过去。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向天下人展示皇权,展示中枢对地方的掌控。
对于抗旨不遵的官员,一概满门抄斩。
不问缘由,一律处死。
人头传阅全国,震慑天下。
皇权旁落,绝对跟朱见淇见小利而忘大义有直接关系,为了些许小利益,就任由地方哄骗中枢,导致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纯属脑残。
天下所有富裕省份中,湄公省是整饬最严重的,上到官员,下到商贾,连带着几万个裙带关系的人,流放的流放,充军的充军,经济也蒙受巨大影响。
景泰朝,还有充军罪,但在战争时期,充军意味着移民,就是移去藩国了,但在景泰六十年之后,充军是真的充军,而且是上战场当炮灰的,直接编进俘虏营。
所以充军的都是大罪,六年来充军的罪犯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
流放,现在也不是好罪了,都是往勒拿省、叶尼塞省流放,全在捕鱼儿海往北,那些地区全是冻土,几乎无法生存,挖掘冻土的工人,就是流放过去的罪犯。
朱厚煐本以为会看到一片繁荣之景象,不想湄公省一片肃杀,经济受到重创。
本地又比较危险。
他只是派人出去巡视一圈,了解民情,本人则留在治所金边,书写游记,他用的是钢笔。
他毛笔字很丑,反而钢笔字很漂亮。
现在年轻孩子都喜欢用钢笔,毛笔只有老年人在用了。
钢笔毛笔之争,现在也没有停歇,老年人还认为钢笔破坏了文字的美感,还反对简化字。
简化字朝廷确实在推广,但官方还是用原本的字,因为阻力太大了,几乎整个文人阶层都反对简化文字,一是失去象形意义,二是失去美感,三是减弱汉文化的传承等等。
所以,朝廷虽然是支持简化,但在官方文字中,几乎没有太多简化,这样书写起来确实困难。
朝廷征集了五十多年的简化字,民间百姓都可以投稿,只要简化的文字,不变其形不曲解其意,还能达到了简化的目的,就会被采用,采用后会给予稿费奖励。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些年有了几千个文字简化成功,却没有正式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从景泰十二年到景泰五十五年,四十三年时间内,朝廷有创造了一万多个文字出来。
这些文字,有从甲骨文、金文、篆文解析出来的文字,也有凭空创造出来的,主要是老皇帝总担心文字不够用,一些词汇文不达意,那就创造出新文字,新词汇出来。
几乎每五年新出的字典,都会增加一些新字。
之所以到景泰五十五年,因为造字局认为,创造出来的文字,已经足够用了,不需要再造了。
但新造的文字,多是生僻字,正常都不太用得上,老皇帝一意孤行。
对于造文字,民间爆发出极强的热情,近十年来都不造字了,还能收到信件,可见民间的造字热情。
话说回来。
朱厚煐在湄公省治所金边,记游记写了十天,身边的侍卫散去民间探查民情,因为全省肃杀,几乎查不到什么东西。
不过倒是听人说这些年金边的繁华,听得他有些心动,以后还会再来。
下一站,交趾。
交趾省,实在太大了。
从红河以南,湄公河以东,包括小半个柬埔寨,大半个老挝,整个越南,全是交趾省。
景泰六十五年时,老皇帝想加五十七颗星在国旗上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拆分交趾为两个省,交趾太大了,五十七颗星变成五十八颗星。
古交趾,最远到顺化。
顺化以南,在东汉时期是象林邑,就是马援铸柱之处,三国时期脱离汉朝变成了林邑国,隋朝时,还短暂统治过这里,设林邑郡。
唐高宗之前,这里还是盛唐领土,之后就再也不是了,变成了中原藩属国,一直到景泰朝。
朝廷想将顺化以南,单独划分出来,变成林邑省,北面则是交趾。
这样很符合古交趾的划分。
而且,交趾太大了,又是狭长地形,就算有火车,统治成本太高了。
整个交趾省,要设四个布政使,北面两个南面两个,基本是两套班底,确实面积太大了。
朱厚煐在驩州和交州看了一圈,认为交趾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的。
交趾省,总人口达到了3.1亿,在全国省份中,人口排名前列,常住人口能达到3.5亿。
人口之多,也意味着交趾之富。
交趾省,是大明最富裕的省份,经济总量全国第一!
一个交趾省,等于江苏加浙江的总经济体量,恰恰因为交趾太大了,有橡胶、棕榈、椰子、甘蔗、橄榄、茶叶等种植园,还有造船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重工业、纺织业等等,整个交趾省,拥有所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省,比人家一个国家都大,经济总量超过了大部分藩国。
所以不拆分是有原因的。
大明赋税极重要之地,江南拆分了之后,明显竞争力下降,贡献的赋税比之前要少了,所以朝廷不愿意拆分交趾。
因为交趾不具备造反的因素,不像江南,被士绅垄断,而当时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朝廷一天都离不开漕运,江南对大明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
交趾不一样的,交趾有一个小型军工厂,驻兵权又拆分在不同人的手里,而且这是大明腹心之地,南北都是大明领土,一个交趾怎么跳出大明的手掌心?
粮食问题外,大明的铁路、电力,都在内地,交趾拿个屁造反啊。
所以,不拆分是有道理的。
可中枢已经拟定了,拆分政策,交趾省拆分成交趾省和林邑省,林邑省简称占或林。
省治肯定是现在的西贡,就是胡志明市。
西贡处于湄公河三角洲上,沿海却不靠海,类似于广州、曼谷,这里一直是交趾省第三大城市。
交趾第一大城市是驩州(顺化),第二大城市交州(河内),第三大城市就是西贡了。
西贡这个名字,是郑和下西洋时,路过这座城市,取西方来贡之意,起的西贡这个名字。
这座城市,也是景泰朝建起来的。
说实话,占城国的首都,大明没看上,所以自己掏钱,在西贡建设新城,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占城首都僧伽补罗宗教气息太重了,不适合建都。
建都在这里,早晚会被同化。
所以,僧伽补罗简化成了僧罗,只是一座小城市而已,朝廷并不肯投资在这座城市,这几年逐渐退化成了旅游城市,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将林邑简称是占,老皇帝都不太放心。
占城国国民并入大明的比较多,看似清理得很彻底,其实未必,这里距离大明的京师太远了,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什么都能管到,自然要多重因素考虑建城。
朝臣也担心,占城国国民以遗民自居,阴谋造反。
问题是,这些遗民都融化进入大明,挑不出来了。
那就简称用林或象,可万象省已经用了象,那就用林。
大明就要出现第五十八个省了。
而且,交趾省的经济重心,主要在西贡,人口方面也是林邑省人口更多,交趾省人口偏少。
对于拆分,林邑省的百姓是支持的,他们总认为北面吸他们的血,交趾省的赋税基本都是南方贡献的,凭什么要养着北面的废物。
民间割离,也是拆分的原因。
交趾省南北百姓互相不满,北方百姓认为朝廷将投资重心投给了南方,才造就了南方辉煌,如果投给北方,北方也不差,是朝廷偏心,再说了,南方人忸怩不够大气,不如北方豪爽。
反正问题多多。
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了。
朱厚煐在整个交趾感受到的就是富,比北直隶要富得多。
电气革命兴起后,这里是电话装机最多的地区,到了景泰六十六年,很多富户人家就都已经有了电话。
这是朱厚煐在其他地方没见到的,即便富裕的汴京,富裕的吉隆坡、新京,都看不到这么多台电话。
南交趾的电话引进,和电机厂,设在南交趾息息相关。
大明一共有两个最大的电机厂,一个在黑龙江哈尔滨,另一个在林邑省西贡。
所以,南交趾遍地是电话,因为电话安装费用低,也因为本地人能看见电话,了解电话。
也说明本地人有钱,现在安装一台电话,需要十几万元,购买一套大房子了。
朱厚煐还发现一个问题,明明和万象省毗邻,气候相差并不特别多,但交趾人的身高明显比万象省高,主要移民都来自大明江南。
可身高确实有差异。
在万象省和交趾省两地生存的百姓,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两个地方人长得不一样,明明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的还能攀上亲戚呢,偏偏长相出现了偏差,这就是水土问题。
而且,交趾人明显白皙,因为最开始以白为美的,就是江南士绅,他们移民来到了交趾,肯定会延续自己的爱好。
交趾太阳又过于毒辣,想维持白肤,就得在化妆品上下功夫,他们就研究出了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
交趾产的防晒霜,效果最好,全球畅销。
化妆品行业,也是交趾的支柱产业之一,交趾还有一项比较厉害,是防蚊虫药物,这种药物在百越之地都有厂家,药效基本差不多,但卖得最好、最会营销的是交趾省。
同时,交趾人很喜欢和白人结合,生混血儿,因为混血儿皮肤白,长相他们并不特别喜欢。
扬州瘦马的风气也带到了交趾。
前些年女奴不值钱,瘦马价格却奇高无比,因为外夷女子不会说汉话呀,
这几年价格回落,因为大家都会汉话了,女奴虽然少,但拜金女非常多,都不用抓人调教了,自己就跑来花钱调教。
而且本地人巨富,也就造就了混血儿超级多的现状。
本地人的审美也就带偏了,逐渐接受了混血儿,三代混血后,长相才趋向于明人的长相。
别以为白人就都好看,大家看到的往往都是美女帅哥,所以下意识认为好看,哪里都是丑人多。
美貌和金钱,永远是稀缺资源。
而且,白女的臭味一般人忍受不了,哪都臭,得经过大量香水掩盖才行。
朱厚煐在交趾呆了22天,才启程乘坐船支去孟加拉省,去孟加拉过年。
孟加拉省是百越之地最后一个省。
从交趾乘坐海船过去,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缅甸海,才能进入孟加拉省。
孟加拉,这个名字是本地的古称,大明翻译成榜葛剌,是音译,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孟加拉。
孟加拉,也是大明西陲最远的藩国之一,简称孟。
并入大明后,朝廷还以孟加拉做新省省名,省治也在达卡,基本没什么变化。
而且,孟加拉省是大明五十八个省中,唯一一个伊教信徒最多的国家。
孟加拉土著虽然被清理掉了,但是,信仰却保留下来。
孟加拉可是人口大省,人口峰值超过了两个亿,但将西孟加拉划给了谷国后,人口跌破两亿,却还有1.8亿人口。
大明本来还有印度的加尔各答,但统统被划给谷国了。
这几年朝廷是真后悔了,富饶的种植耕地,送给谷国了太亏了呀。
孟加拉省拥有恒河下游,这条大河汇聚恒河与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大海,土地极为肥沃,是大明重要的粮食种植地,西方贸易中心。
大明要在恒河口,设立一座京师,叫恒京。
别看孟加拉省地盘不大,却是大明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朝廷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所以,朝廷要建一座京师。
朝廷在整个百越之地,建了三座京师,还会在婆罗洲建一座京师,一共四座京师,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座恒京建设,目前还没有定下地址。
有朝臣提议,直接升达卡为京师即可,或者用孟加拉省最大的贸易港,吉大港。
可内阁商议后,还是觉得新建城市。
无论达卡还是吉大港,都是孟加拉省最重要的城市,建立新京的目的,不是为了吸血整个孟加拉省。
这座恒京,既然是新城,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了,朝廷想效仿汉朝建筑风格,修建内城,再融合印度风格,修建一座外城,再融入西方各国的风格,修建一座万国城。
未来恒京建成后,城市风格就是旅游胜地。
朝廷预期投入二十亿,三十年内完工。
还有伊教信徒提出,修建一座圣城,也得到了中枢批准,但钱需要信徒集资,朝廷只能出一小部分。
为了信仰,愿意倾家荡产的人很多的。
钱很快就集齐了。
仿照耶路撒冷建造的圣城,也是最先动工的。
朱厚煐到达的时候,圣城正在建造中,本来圣城应该作为内城的,可信徒却觉得繁华的城市会影响清修,就选择在外城的外城建设。
作为六教忠实信徒,朱厚煐大方地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
孟加拉除了沿海城市外,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笔直的高速公路、铁路之外,几乎就是个大屯子。
不过,在这里种地的老百姓,耕种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公司的土地。
土地承包新制度,在景泰四十年时通过的,允许公司承包土地,搞大规模种植。
因为土地是否允许承包,朝廷吵了十几年,都担心土地兼并,农民手中没有土地了,农民会造反。
可别忘了,大明当时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土地承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赚钱更多,是提高工农生活水平的。
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劳动力则去沿海城市打工,赚两份钱不香吗?
朝廷又没说把土地收回去。
只是在之前是不允许承包的,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泾渭分明,甚至农民入城打工是被严重歧视的,朝廷也不支持。
因为,当时工业化并不彻底,并不稀缺大量劳动力,把劳动力绑在土地上,更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农村又能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两全其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机械被批量制造出来,生产效率提高了,土地上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而工厂又稀缺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给农民解绑,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这是政策原因。
所以,在景泰四十年时,朝廷力排众议,直接颁布圣旨,允许土地承包,并且鼓励百姓承包土地后,进城打工。
从景泰四十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在飙升,工业化进展也在飙升。
原因就是解绑了农村劳动力。
如果之前,鼓励农民进城,就是大大的错误,当时城里的工厂无法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拥有土地之后,掌握了粮食,就有造反的资本。
所以,朝廷不断出台限制资本控制土地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边用资本敛财,一边防备资本掌握土地。
可在景泰六十年之后,资本却忽然越过了政策,触角伸向了民间,大肆收购土地,搞公司制种植。
到景泰六十五年,民间土地有60%落入资本手里,这可超过了警戒线。
景泰六十六年,就是今年,朝廷忽然控制了很多农业资本,杀抄了十几个,重新将土地控制回朝廷手里,并全部打散,恢复景泰五十五年的土地承包生态。
同时,朝廷出台政策,明令禁止资本进入土地市场,禁令三十年。
大明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明人对土地的喜爱,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所以明人喜欢买房子,喜欢囤房子。
朝廷就知道明人的秉性,所以必须控制土地。
现在的大明,控制土地、粮食、水、矿产、电力、铁路,这些都是大明的核心,任何人都不许碰。
在这一点上,阁部官员是支持朱见漭的。
就像孟加拉,前几年都是公司在承包土地。
今年又打回原形,又本村大户来承包,禁止资本入场。
农民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资本什么德性?初期低价垄断市场,中期随便定价,使劲薅羊毛,后期则是彻底摆烂,把一个行业搞死为止。
承包土地也是,前几年给农民好政策,让农民赚得盆满钵满,比承包给大户合适,所以他们就把土地承包给了资本。
可这几年,资本不断压榨土地租金,并且出现了拖欠的情况。
农民前期享受的甜头,早晚会连本带利还回去的。
这就是资本的德性。
朱见漭出手,让土地承包恢复原生态,吃到苦头的农民能不拍手称快吗?
那些大户也惨。
之前见利忘义,把土地转包给资本,刚开始吃到了甜头,这两年连饭都吃不起了。
因为资本越过大户,直接和农民洽谈,把他们踢出局了。
前几年还能赚到钱,这两年直接吃土,有的都送外卖去了。
这次朝廷出手,大户们也拍手称快。
至于资本高不高兴,朱见漭可不管那些,因为人都死了,不高兴就去阎王爷那诉苦吧。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对资本的限制,无处不在。
并且,今年杀了多少资本家,从大资本家到小资本家,甚至到民间为富不仁的富户,全都逃脱不了朱见漭的屠刀。
话说回来。
当初,大明占领孟加拉时,朝臣建议是分封出去的,老皇帝当时也想分封出去。
可是在发现孟加拉这片土地太适合种植了之后,满朝文武,一致认为保留。
事实证明,这块土地供养了大明两三亿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供养更多的人口。
这也是大明四十亿人口的底气。
未来,恒京建设成功后,孟加拉省也会成为交趾一样的超级富省,很有可能超过澜沧省和湄公省。
因为建立京师,朝廷就要投入海量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会造就孟加拉省的经济腾飞。
朱厚煐在孟加拉省过年。
这边过年,伊教风味很浓郁,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教徒,朱厚煐还是第一次过伊教年。
他最大的感触是,没有猪肉,牛羊肉真纯真好吃。
全国有很多卖清真肉的,基本都是伊教徒开的,这种肉,在当地都很受欢迎,因为肯定没掺杂猪肉,大家吃着也放心。
作为大明第三大教,信徒约有7.2亿人,孟加拉省就有2亿人。
伊教,是蒙古带入中原的,西域、中亚的伊教,也是蒙古人带去的,伊教第一次大面积传播,和蒙古息息相关。
在景泰八年之前,大明伊教徒主要集中在回族,信仰的人并不多。
那时候皇帝还不信。
可是,随着大明征服越来越多的地区,伊教徒数量陡增,皇帝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
整个皇族也都信了。
而朝廷并不干涉信仰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信仰的,认为信仰会劝人向善。
朝廷一般什么都不太管,唯一干涉的是,经书!
经书的修订和颁发,必须经过宗录司,如果没有宗录司的盖章,是坚决不允许印发的,一经发现,书写者死罪、刊印者死罪、传播者流放。
六教经书,扉页必然有大明地图,第一句话都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信仰之前,是明人,要有国、要有君、要有祖宗,然后才是信仰。
其实,这和伊教和基教的原信条都是相悖的,两教的立宗之本是信仰,然后才是其他。
但在大明不允许。
先是世俗人,才是红尘客。
除此之外,大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皇帝都是六教忠实信徒,真的忠实,宫中的中正殿,就改做六庙。
前几年老皇帝还经常邀请六教大宗师入宫讲经呢。
这几年老皇帝身体愈发不好,六教大宗师轮流入宫值守,给老皇帝讲经祈福。
无论是废太子,还是现太子,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
所以,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老皇帝都信呢,我们信难道不对吗?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想吃纯牛羊肉的,大家都去清真买肉,见惯了伊教徒,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而修订后的经书,各教都没发现异样,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见过的人都死了,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
转眼间,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
景泰六十七年,朱厚煐年长了一岁,老皇帝又老了一岁。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今年却格外冷清,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还在抓人。
这种抓人,搞得民间都很冷清。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今年都赚不到钱。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在拷打呢,谁能出来吃饭呀?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当上层出了事,大餐饮不行了,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都遇到寒冬了。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
不会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条链,上游影响中游,中游影响下游,上游崩盘,下游也会遇冷,冷着冷着就崩盘了。
而这,就是泡沫。
想想,官员贪的是谁的钱?
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老百姓纳的赋税。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让大餐饮赚钱,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中级餐饮消费,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可归根结底,是左手倒右手,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反而呢,朝廷的钱亏损了,这个亏损谁来买单?
老百姓买单啊。
老百姓亏了赋税,还要买单亏损,等于花了两份钱,可不止就花这点啊。
再想,钱去哪了?
贪官家呢,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不会的呀,会出国消费呀,钱被挥霍了,进入别人口袋里,还得百姓买单。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
所以,这就是泡沫。
良性经济,是大餐饮养中餐饮,中餐饮养小餐饮,而这条链上的钱,是干净钱,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
朝廷拨款给地方,是用来建设地方的,这笔钱被贪了,但要做账吧,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到市面上滚一圈,才能做账。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出来一遍,回去一遍,造出了一次泡沫。
这笔钱,又在市面上滚一圈,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最终回到了银行,银行再做账,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贪官的钱呢,需要进市场,正规渠道走不了的,就要走非法渠道,不管什么渠道,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这个过程,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又产生了一次泡沫。
而朝廷投的钱呢,是不是需要回本啊?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再从朝廷借,从银行借,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为泡沫,最终是谁来买单?
谁交赋税谁买单。
谁有存款谁买单。
因为经济发展好啊,朝廷得印钱啊,这钱印一遍,水就出两次,因为经济好是假象,就出一遍水了,印钱出第二遍水。
这些水,就无形中造成了货币贬值,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看似是造就了一时经济繁荣。
其实是坑惨了整个产业链,这种虚假繁荣,只会让一个行业去死,顺便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
这样钱流动,不可能没有赢家的,因为钱是客观存在的呀。
赢家是谁?
大餐饮,银行从业者。
谁能做大餐饮呢?肯定不是老百姓,他们本来就有钱,做了大餐饮稳赚不赔,有钱就会更有钱。
银行为何收益呢?
因为不管钱怎么流通,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
可银行不代表是朝廷啊,就算银行是公有的,朝廷也是连毛都收不到。
因为银行从业者会想方设法的钻空子。
等于说,这样虚假繁荣,又造就了一批其他行业的腐败。
朝廷和百姓,双亏。
其实朝廷按理说是能在产业链中盈利的,可是,得看看这个产业链谁在操盘啊,这种操盘的人,会变成赋税上缴给朝廷吗?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
归根结底,不管怎么着,都是肥了权贵。
所以说,虚假繁荣,对权贵有利,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后,会不断吹泡沫,让泡沫越来越大,赚得越来越多。
最后发现搞实体来钱太慢了,吹资本啊,吹资本起来才会越滚越大。
因为他们两头吃啊。
无论行业崩盘与否,他们钱到手了,可以转行,也可以继续吹下一个行业去。
烂摊子谁来收拾?老百姓忍着,朝廷慢慢收拾,最后越收拾越烂,干脆切掉这个行业,从头再来。
那么老百姓的损失呢?
跟朝廷何干?随便抓几个人,完了。
这就是泡沫的逻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 富裕 信仰 土地 泡沫
从万象省东出,就是湄公省。
湄公省,以前叫新益、剑南省,后改名为湄公省,简称湄或柬,和隔壁的交趾省,以湄公河为界限。
所以湄公省,并不是柬埔寨全国。
原来的柬埔寨非常穷困,但被大明占领后,湄公省人口1.7亿,常住人口2亿整。
在大明手里,湄公省每年为朝廷提供2亿以上的赋税,是种植、贸易、金融为一体的沿海发达省份。
本地百姓,多是江南移民,所以在湄公省,随处可见园林,江南人本就善于经商,开海之后,湄公省是最早富起来的边疆省。
朝廷想将这里打造成第二个江南,目前看发展态势极好。
所以房价也是非常贵的,湄公省几个大城市房价几乎和京师房价持平。
前些年旅游兴起时,湄公省又吃到了一波红利,本地的商旅,主要做海贸,他们最先把国外的文物往国内搬的,做国外古董生意,自然就学回来一些欧式建筑。
将欧式建筑风格融入园林之中,就诞生了欧式园林,欧式别墅。
旅游业兴起后,本地旅游公司最先用外国稀奇建筑来吸引民众的目光,旅游火了后,宰客最早、最狠的地方也是湄公省。
甚至,到了景泰六十二年,朝廷下了最严厉的圣旨,禁止旅游景区宰客等不规范行为,可湄公省还是我行我素。
湄公省的支柱产业有四个,造船、运输、海贸、旅游。
而随着朝廷下了严旨,像隔壁的交趾、万象、吞武都不敢宰客了,旅游收入锐减,偏偏湄公省没有行使旨意,这两年旅游收入独占鳌头,中枢也睁一眼闭一眼。
其实,旅游城市都是低价吸引游客来,然后高价宰客。
不然的话,旅游城市是真的赚不到钱,既然是旅游城市,任何东西成本都是非常贵的,外加人工、店铺成本等等,都是很贵的,价格高很正常。
还有一点,就是游客不会来第二次了,赚的不是回头客钱,赚的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必然得宰啊。
之所以不敢宰客了,收入锐减,原因就是不宰客了,明码标价后,游客会觉得价格太高了,还是不去了,毕竟全国游客都是普通人多,都是攒钱很久才来的,肯定要挑便宜的去呀。
而且,像万象省、澜沧省、吞武省、湄公省这些省份,景观几乎一致,大同小异,都是可以替代的,那么其他省份旅游涨价,肯定都往湄公省涌啊。
毕竟理智的人很少的。
但是,在景泰六十五年,朱见漭入京第一件事,就将湄公省分管旅游的官员以抗旨罪处死,连带着处死了一百多名官员,震动天下官场。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朝廷又以湄公省诸多官员阴谋叛乱为名,处死了布政使、巡按使、镇守太监、以及卫所勋贵等等顶级官员近百人,又处置了连带关系几千人。
到了十月份,朝中新派阁臣彭韶任湄公省总督,总督军政。
彭韶到任后,继续处置参与官员,几乎将整个湄公省的官员一网打尽,可以说是天下各省之中,处置最严厉的一个省。
也昭示着,朱见漭对地方不服从中枢极为不满。
无论哪个省,不管是富省还是穷省,都不许抗拒中枢圣旨,一旦抗旨,就以叛国罪处死。
这是彰显皇权,也彰显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即便换上来的总督是骑墙派的彭韶,彭韶也对这些不遵圣旨之人绝不姑息。
景泰六十二年,湄公省就带了一个坏头。
这两年地方就敢和圣旨讨价还价,就是因为湄公省带头抗旨,事后湄公省没有遭到中枢惩处,地方认为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所以搪塞过去。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向天下人展示皇权,展示中枢对地方的掌控。
对于抗旨不遵的官员,一概满门抄斩。
不问缘由,一律处死。
人头传阅全国,震慑天下。
皇权旁落,绝对跟朱见淇见小利而忘大义有直接关系,为了些许小利益,就任由地方哄骗中枢,导致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纯属脑残。
天下所有富裕省份中,湄公省是整饬最严重的,上到官员,下到商贾,连带着几万个裙带关系的人,流放的流放,充军的充军,经济也蒙受巨大影响。
景泰朝,还有充军罪,但在战争时期,充军意味着移民,就是移去藩国了,但在景泰六十年之后,充军是真的充军,而且是上战场当炮灰的,直接编进俘虏营。
所以充军的都是大罪,六年来充军的罪犯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
流放,现在也不是好罪了,都是往勒拿省、叶尼塞省流放,全在捕鱼儿海往北,那些地区全是冻土,几乎无法生存,挖掘冻土的工人,就是流放过去的罪犯。
朱厚煐本以为会看到一片繁荣之景象,不想湄公省一片肃杀,经济受到重创。
本地又比较危险。
他只是派人出去巡视一圈,了解民情,本人则留在治所金边,书写游记,他用的是钢笔。
他毛笔字很丑,反而钢笔字很漂亮。
现在年轻孩子都喜欢用钢笔,毛笔只有老年人在用了。
钢笔毛笔之争,现在也没有停歇,老年人还认为钢笔破坏了文字的美感,还反对简化字。
简化字朝廷确实在推广,但官方还是用原本的字,因为阻力太大了,几乎整个文人阶层都反对简化文字,一是失去象形意义,二是失去美感,三是减弱汉文化的传承等等。
所以,朝廷虽然是支持简化,但在官方文字中,几乎没有太多简化,这样书写起来确实困难。
朝廷征集了五十多年的简化字,民间百姓都可以投稿,只要简化的文字,不变其形不曲解其意,还能达到了简化的目的,就会被采用,采用后会给予稿费奖励。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些年有了几千个文字简化成功,却没有正式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从景泰十二年到景泰五十五年,四十三年时间内,朝廷有创造了一万多个文字出来。
这些文字,有从甲骨文、金文、篆文解析出来的文字,也有凭空创造出来的,主要是老皇帝总担心文字不够用,一些词汇文不达意,那就创造出新文字,新词汇出来。
几乎每五年新出的字典,都会增加一些新字。
之所以到景泰五十五年,因为造字局认为,创造出来的文字,已经足够用了,不需要再造了。
但新造的文字,多是生僻字,正常都不太用得上,老皇帝一意孤行。
对于造文字,民间爆发出极强的热情,近十年来都不造字了,还能收到信件,可见民间的造字热情。
话说回来。
朱厚煐在湄公省治所金边,记游记写了十天,身边的侍卫散去民间探查民情,因为全省肃杀,几乎查不到什么东西。
不过倒是听人说这些年金边的繁华,听得他有些心动,以后还会再来。
下一站,交趾。
交趾省,实在太大了。
从红河以南,湄公河以东,包括小半个柬埔寨,大半个老挝,整个越南,全是交趾省。
景泰六十五年时,老皇帝想加五十七颗星在国旗上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拆分交趾为两个省,交趾太大了,五十七颗星变成五十八颗星。
古交趾,最远到顺化。
顺化以南,在东汉时期是象林邑,就是马援铸柱之处,三国时期脱离汉朝变成了林邑国,隋朝时,还短暂统治过这里,设林邑郡。
唐高宗之前,这里还是盛唐领土,之后就再也不是了,变成了中原藩属国,一直到景泰朝。
朝廷想将顺化以南,单独划分出来,变成林邑省,北面则是交趾。
这样很符合古交趾的划分。
而且,交趾太大了,又是狭长地形,就算有火车,统治成本太高了。
整个交趾省,要设四个布政使,北面两个南面两个,基本是两套班底,确实面积太大了。
朱厚煐在驩州和交州看了一圈,认为交趾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的。
交趾省,总人口达到了3.1亿,在全国省份中,人口排名前列,常住人口能达到3.5亿。
人口之多,也意味着交趾之富。
交趾省,是大明最富裕的省份,经济总量全国第一!
一个交趾省,等于江苏加浙江的总经济体量,恰恰因为交趾太大了,有橡胶、棕榈、椰子、甘蔗、橄榄、茶叶等种植园,还有造船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重工业、纺织业等等,整个交趾省,拥有所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省,比人家一个国家都大,经济总量超过了大部分藩国。
所以不拆分是有原因的。
大明赋税极重要之地,江南拆分了之后,明显竞争力下降,贡献的赋税比之前要少了,所以朝廷不愿意拆分交趾。
因为交趾不具备造反的因素,不像江南,被士绅垄断,而当时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朝廷一天都离不开漕运,江南对大明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
交趾不一样的,交趾有一个小型军工厂,驻兵权又拆分在不同人的手里,而且这是大明腹心之地,南北都是大明领土,一个交趾怎么跳出大明的手掌心?
粮食问题外,大明的铁路、电力,都在内地,交趾拿个屁造反啊。
所以,不拆分是有道理的。
可中枢已经拟定了,拆分政策,交趾省拆分成交趾省和林邑省,林邑省简称占或林。
省治肯定是现在的西贡,就是胡志明市。
西贡处于湄公河三角洲上,沿海却不靠海,类似于广州、曼谷,这里一直是交趾省第三大城市。
交趾第一大城市是驩州(顺化),第二大城市交州(河内),第三大城市就是西贡了。
西贡这个名字,是郑和下西洋时,路过这座城市,取西方来贡之意,起的西贡这个名字。
这座城市,也是景泰朝建起来的。
说实话,占城国的首都,大明没看上,所以自己掏钱,在西贡建设新城,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占城首都僧伽补罗宗教气息太重了,不适合建都。
建都在这里,早晚会被同化。
所以,僧伽补罗简化成了僧罗,只是一座小城市而已,朝廷并不肯投资在这座城市,这几年逐渐退化成了旅游城市,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将林邑简称是占,老皇帝都不太放心。
占城国国民并入大明的比较多,看似清理得很彻底,其实未必,这里距离大明的京师太远了,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什么都能管到,自然要多重因素考虑建城。
朝臣也担心,占城国国民以遗民自居,阴谋造反。
问题是,这些遗民都融化进入大明,挑不出来了。
那就简称用林或象,可万象省已经用了象,那就用林。
大明就要出现第五十八个省了。
而且,交趾省的经济重心,主要在西贡,人口方面也是林邑省人口更多,交趾省人口偏少。
对于拆分,林邑省的百姓是支持的,他们总认为北面吸他们的血,交趾省的赋税基本都是南方贡献的,凭什么要养着北面的废物。
民间割离,也是拆分的原因。
交趾省南北百姓互相不满,北方百姓认为朝廷将投资重心投给了南方,才造就了南方辉煌,如果投给北方,北方也不差,是朝廷偏心,再说了,南方人忸怩不够大气,不如北方豪爽。
反正问题多多。
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了。
朱厚煐在整个交趾感受到的就是富,比北直隶要富得多。
电气革命兴起后,这里是电话装机最多的地区,到了景泰六十六年,很多富户人家就都已经有了电话。
这是朱厚煐在其他地方没见到的,即便富裕的汴京,富裕的吉隆坡、新京,都看不到这么多台电话。
南交趾的电话引进,和电机厂,设在南交趾息息相关。
大明一共有两个最大的电机厂,一个在黑龙江哈尔滨,另一个在林邑省西贡。
所以,南交趾遍地是电话,因为电话安装费用低,也因为本地人能看见电话,了解电话。
也说明本地人有钱,现在安装一台电话,需要十几万元,购买一套大房子了。
朱厚煐还发现一个问题,明明和万象省毗邻,气候相差并不特别多,但交趾人的身高明显比万象省高,主要移民都来自大明江南。
可身高确实有差异。
在万象省和交趾省两地生存的百姓,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两个地方人长得不一样,明明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的还能攀上亲戚呢,偏偏长相出现了偏差,这就是水土问题。
而且,交趾人明显白皙,因为最开始以白为美的,就是江南士绅,他们移民来到了交趾,肯定会延续自己的爱好。
交趾太阳又过于毒辣,想维持白肤,就得在化妆品上下功夫,他们就研究出了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
交趾产的防晒霜,效果最好,全球畅销。
化妆品行业,也是交趾的支柱产业之一,交趾还有一项比较厉害,是防蚊虫药物,这种药物在百越之地都有厂家,药效基本差不多,但卖得最好、最会营销的是交趾省。
同时,交趾人很喜欢和白人结合,生混血儿,因为混血儿皮肤白,长相他们并不特别喜欢。
扬州瘦马的风气也带到了交趾。
前些年女奴不值钱,瘦马价格却奇高无比,因为外夷女子不会说汉话呀,
这几年价格回落,因为大家都会汉话了,女奴虽然少,但拜金女非常多,都不用抓人调教了,自己就跑来花钱调教。
而且本地人巨富,也就造就了混血儿超级多的现状。
本地人的审美也就带偏了,逐渐接受了混血儿,三代混血后,长相才趋向于明人的长相。
别以为白人就都好看,大家看到的往往都是美女帅哥,所以下意识认为好看,哪里都是丑人多。
美貌和金钱,永远是稀缺资源。
而且,白女的臭味一般人忍受不了,哪都臭,得经过大量香水掩盖才行。
朱厚煐在交趾呆了22天,才启程乘坐船支去孟加拉省,去孟加拉过年。
孟加拉省是百越之地最后一个省。
从交趾乘坐海船过去,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缅甸海,才能进入孟加拉省。
孟加拉,这个名字是本地的古称,大明翻译成榜葛剌,是音译,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孟加拉。
孟加拉,也是大明西陲最远的藩国之一,简称孟。
并入大明后,朝廷还以孟加拉做新省省名,省治也在达卡,基本没什么变化。
而且,孟加拉省是大明五十八个省中,唯一一个伊教信徒最多的国家。
孟加拉土著虽然被清理掉了,但是,信仰却保留下来。
孟加拉可是人口大省,人口峰值超过了两个亿,但将西孟加拉划给了谷国后,人口跌破两亿,却还有1.8亿人口。
大明本来还有印度的加尔各答,但统统被划给谷国了。
这几年朝廷是真后悔了,富饶的种植耕地,送给谷国了太亏了呀。
孟加拉省拥有恒河下游,这条大河汇聚恒河与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大海,土地极为肥沃,是大明重要的粮食种植地,西方贸易中心。
大明要在恒河口,设立一座京师,叫恒京。
别看孟加拉省地盘不大,却是大明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朝廷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所以,朝廷要建一座京师。
朝廷在整个百越之地,建了三座京师,还会在婆罗洲建一座京师,一共四座京师,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座恒京建设,目前还没有定下地址。
有朝臣提议,直接升达卡为京师即可,或者用孟加拉省最大的贸易港,吉大港。
可内阁商议后,还是觉得新建城市。
无论达卡还是吉大港,都是孟加拉省最重要的城市,建立新京的目的,不是为了吸血整个孟加拉省。
这座恒京,既然是新城,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了,朝廷想效仿汉朝建筑风格,修建内城,再融合印度风格,修建一座外城,再融入西方各国的风格,修建一座万国城。
未来恒京建成后,城市风格就是旅游胜地。
朝廷预期投入二十亿,三十年内完工。
还有伊教信徒提出,修建一座圣城,也得到了中枢批准,但钱需要信徒集资,朝廷只能出一小部分。
为了信仰,愿意倾家荡产的人很多的。
钱很快就集齐了。
仿照耶路撒冷建造的圣城,也是最先动工的。
朱厚煐到达的时候,圣城正在建造中,本来圣城应该作为内城的,可信徒却觉得繁华的城市会影响清修,就选择在外城的外城建设。
作为六教忠实信徒,朱厚煐大方地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
孟加拉除了沿海城市外,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笔直的高速公路、铁路之外,几乎就是个大屯子。
不过,在这里种地的老百姓,耕种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公司的土地。
土地承包新制度,在景泰四十年时通过的,允许公司承包土地,搞大规模种植。
因为土地是否允许承包,朝廷吵了十几年,都担心土地兼并,农民手中没有土地了,农民会造反。
可别忘了,大明当时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土地承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赚钱更多,是提高工农生活水平的。
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劳动力则去沿海城市打工,赚两份钱不香吗?
朝廷又没说把土地收回去。
只是在之前是不允许承包的,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泾渭分明,甚至农民入城打工是被严重歧视的,朝廷也不支持。
因为,当时工业化并不彻底,并不稀缺大量劳动力,把劳动力绑在土地上,更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农村又能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两全其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机械被批量制造出来,生产效率提高了,土地上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而工厂又稀缺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给农民解绑,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这是政策原因。
所以,在景泰四十年时,朝廷力排众议,直接颁布圣旨,允许土地承包,并且鼓励百姓承包土地后,进城打工。
从景泰四十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在飙升,工业化进展也在飙升。
原因就是解绑了农村劳动力。
如果之前,鼓励农民进城,就是大大的错误,当时城里的工厂无法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拥有土地之后,掌握了粮食,就有造反的资本。
所以,朝廷不断出台限制资本控制土地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边用资本敛财,一边防备资本掌握土地。
可在景泰六十年之后,资本却忽然越过了政策,触角伸向了民间,大肆收购土地,搞公司制种植。
到景泰六十五年,民间土地有60%落入资本手里,这可超过了警戒线。
景泰六十六年,就是今年,朝廷忽然控制了很多农业资本,杀抄了十几个,重新将土地控制回朝廷手里,并全部打散,恢复景泰五十五年的土地承包生态。
同时,朝廷出台政策,明令禁止资本进入土地市场,禁令三十年。
大明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明人对土地的喜爱,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所以明人喜欢买房子,喜欢囤房子。
朝廷就知道明人的秉性,所以必须控制土地。
现在的大明,控制土地、粮食、水、矿产、电力、铁路,这些都是大明的核心,任何人都不许碰。
在这一点上,阁部官员是支持朱见漭的。
就像孟加拉,前几年都是公司在承包土地。
今年又打回原形,又本村大户来承包,禁止资本入场。
农民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资本什么德性?初期低价垄断市场,中期随便定价,使劲薅羊毛,后期则是彻底摆烂,把一个行业搞死为止。
承包土地也是,前几年给农民好政策,让农民赚得盆满钵满,比承包给大户合适,所以他们就把土地承包给了资本。
可这几年,资本不断压榨土地租金,并且出现了拖欠的情况。
农民前期享受的甜头,早晚会连本带利还回去的。
这就是资本的德性。
朱见漭出手,让土地承包恢复原生态,吃到苦头的农民能不拍手称快吗?
那些大户也惨。
之前见利忘义,把土地转包给资本,刚开始吃到了甜头,这两年连饭都吃不起了。
因为资本越过大户,直接和农民洽谈,把他们踢出局了。
前几年还能赚到钱,这两年直接吃土,有的都送外卖去了。
这次朝廷出手,大户们也拍手称快。
至于资本高不高兴,朱见漭可不管那些,因为人都死了,不高兴就去阎王爷那诉苦吧。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对资本的限制,无处不在。
并且,今年杀了多少资本家,从大资本家到小资本家,甚至到民间为富不仁的富户,全都逃脱不了朱见漭的屠刀。
话说回来。
当初,大明占领孟加拉时,朝臣建议是分封出去的,老皇帝当时也想分封出去。
可是在发现孟加拉这片土地太适合种植了之后,满朝文武,一致认为保留。
事实证明,这块土地供养了大明两三亿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供养更多的人口。
这也是大明四十亿人口的底气。
未来,恒京建设成功后,孟加拉省也会成为交趾一样的超级富省,很有可能超过澜沧省和湄公省。
因为建立京师,朝廷就要投入海量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会造就孟加拉省的经济腾飞。
朱厚煐在孟加拉省过年。
这边过年,伊教风味很浓郁,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教徒,朱厚煐还是第一次过伊教年。
他最大的感触是,没有猪肉,牛羊肉真纯真好吃。
全国有很多卖清真肉的,基本都是伊教徒开的,这种肉,在当地都很受欢迎,因为肯定没掺杂猪肉,大家吃着也放心。
作为大明第三大教,信徒约有7.2亿人,孟加拉省就有2亿人。
伊教,是蒙古带入中原的,西域、中亚的伊教,也是蒙古人带去的,伊教第一次大面积传播,和蒙古息息相关。
在景泰八年之前,大明伊教徒主要集中在回族,信仰的人并不多。
那时候皇帝还不信。
可是,随着大明征服越来越多的地区,伊教徒数量陡增,皇帝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
整个皇族也都信了。
而朝廷并不干涉信仰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信仰的,认为信仰会劝人向善。
朝廷一般什么都不太管,唯一干涉的是,经书!
经书的修订和颁发,必须经过宗录司,如果没有宗录司的盖章,是坚决不允许印发的,一经发现,书写者死罪、刊印者死罪、传播者流放。
六教经书,扉页必然有大明地图,第一句话都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信仰之前,是明人,要有国、要有君、要有祖宗,然后才是信仰。
其实,这和伊教和基教的原信条都是相悖的,两教的立宗之本是信仰,然后才是其他。
但在大明不允许。
先是世俗人,才是红尘客。
除此之外,大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皇帝都是六教忠实信徒,真的忠实,宫中的中正殿,就改做六庙。
前几年老皇帝还经常邀请六教大宗师入宫讲经呢。
这几年老皇帝身体愈发不好,六教大宗师轮流入宫值守,给老皇帝讲经祈福。
无论是废太子,还是现太子,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
所以,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老皇帝都信呢,我们信难道不对吗?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想吃纯牛羊肉的,大家都去清真买肉,见惯了伊教徒,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而修订后的经书,各教都没发现异样,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见过的人都死了,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
转眼间,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
景泰六十七年,朱厚煐年长了一岁,老皇帝又老了一岁。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今年却格外冷清,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还在抓人。
这种抓人,搞得民间都很冷清。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今年都赚不到钱。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在拷打呢,谁能出来吃饭呀?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当上层出了事,大餐饮不行了,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都遇到寒冬了。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
不会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条链,上游影响中游,中游影响下游,上游崩盘,下游也会遇冷,冷着冷着就崩盘了。
而这,就是泡沫。
想想,官员贪的是谁的钱?
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老百姓纳的赋税。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让大餐饮赚钱,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中级餐饮消费,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可归根结底,是左手倒右手,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反而呢,朝廷的钱亏损了,这个亏损谁来买单?
老百姓买单啊。
老百姓亏了赋税,还要买单亏损,等于花了两份钱,可不止就花这点啊。
再想,钱去哪了?
贪官家呢,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不会的呀,会出国消费呀,钱被挥霍了,进入别人口袋里,还得百姓买单。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
所以,这就是泡沫。
良性经济,是大餐饮养中餐饮,中餐饮养小餐饮,而这条链上的钱,是干净钱,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
朝廷拨款给地方,是用来建设地方的,这笔钱被贪了,但要做账吧,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到市面上滚一圈,才能做账。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出来一遍,回去一遍,造出了一次泡沫。
这笔钱,又在市面上滚一圈,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最终回到了银行,银行再做账,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贪官的钱呢,需要进市场,正规渠道走不了的,就要走非法渠道,不管什么渠道,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这个过程,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又产生了一次泡沫。
而朝廷投的钱呢,是不是需要回本啊?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再从朝廷借,从银行借,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为泡沫,最终是谁来买单?
谁交赋税谁买单。
谁有存款谁买单。
因为经济发展好啊,朝廷得印钱啊,这钱印一遍,水就出两次,因为经济好是假象,就出一遍水了,印钱出第二遍水。
这些水,就无形中造成了货币贬值,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看似是造就了一时经济繁荣。
其实是坑惨了整个产业链,这种虚假繁荣,只会让一个行业去死,顺便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
这样钱流动,不可能没有赢家的,因为钱是客观存在的呀。
赢家是谁?
大餐饮,银行从业者。
谁能做大餐饮呢?肯定不是老百姓,他们本来就有钱,做了大餐饮稳赚不赔,有钱就会更有钱。
银行为何收益呢?
因为不管钱怎么流通,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
可银行不代表是朝廷啊,就算银行是公有的,朝廷也是连毛都收不到。
因为银行从业者会想方设法的钻空子。
等于说,这样虚假繁荣,又造就了一批其他行业的腐败。
朝廷和百姓,双亏。
其实朝廷按理说是能在产业链中盈利的,可是,得看看这个产业链谁在操盘啊,这种操盘的人,会变成赋税上缴给朝廷吗?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
归根结底,不管怎么着,都是肥了权贵。
所以说,虚假繁荣,对权贵有利,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后,会不断吹泡沫,让泡沫越来越大,赚得越来越多。
最后发现搞实体来钱太慢了,吹资本啊,吹资本起来才会越滚越大。
因为他们两头吃啊。
无论行业崩盘与否,他们钱到手了,可以转行,也可以继续吹下一个行业去。
烂摊子谁来收拾?老百姓忍着,朝廷慢慢收拾,最后越收拾越烂,干脆切掉这个行业,从头再来。
那么老百姓的损失呢?
跟朝廷何干?随便抓几个人,完了。
这就是泡沫的逻辑。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