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出尘一时默然。
这年年底,李世民亲自录囚,令罪犯还家,来年秋季回京受诛。
九个月后,三百九十名死囚竟然无一亡匿,悉数归案。
李世民大为欣慰,将他们全部赦免。
此即著名的纵囚事件,综观华夏数千年青史,这等举措实属绝无仅有,更是“贞观之治”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之一。
百余年后,白居易〈七德舞〉诗中,便有“死囚四百来归狱……圣人有作垂无极”等句。
其事议论者颇多,四百年后,欧阳修甚至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纵囚论〉。
近代则有史家提出,此事或与张蕴古案有关。
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者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五年,有人因疯癫而妄为妖言,遭到判刑。
大理寺丞张蕴古认为,因疯癫而狂言,不宜治罪。
御史却奏他徇私阿纵,让李世民大怒,将张蕴古斩决。
然而事后察知,御史所奏未必属实。
尤有甚者,经此事件之后,全国官员判案定罪,率皆宁重勿轻,造成死囚人数遽增。
李世民虽已下令,死罪必须覆勘再三,但是贞观六年,终岁断死刑的人数,却仍是两年前的十余倍。
因而李世民之所以纵囚,或许竟是希望,依此矫正当时轻罪重判的风气?
时序进入贞观七年。
这年年初,当时任职于秘书省太史局的李淳风,造就“浑天黄道仪”,进献皇帝。
战国时期已有“浑象”,西汉落下闳则造“浑仪”,东汉张衡又有“浑天仪”。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谓“浑”,即是浑圆的天象。
而这些“仪”,则相当于现代的天球仪。
古代的“浑”、“仪”以铜铸造,布置成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之象,并以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各方星体运转。
此时李淳风在历代先贤的基础之上,将浑天仪研发改进,造成更为精善的“浑天黄道仪”。
李淳风同时上呈《法象书》七篇。
早在东汉末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便着有《中论》,内有〈法象〉一篇,讨论人之外在形貌与内在性情之间的微妙关联。
李淳风这部《法象书》,同样讨论相术。
当时李世民得到秘谶,其中有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便问李淳风。
李淳风回道:“其兆已成,后将称王,而将诛夷宗室子孙。”
李世民哂然而道:“若朕此时查究,先行寻得此人,将之除却,彼又能耐我何?”
李淳风摇头道:“天之所命,不可违也。数年之前,陛下已禁谶纬禨祥之书。而今若因秘谶而查究,不免要让天下疑忌。何况纵使勉力寻得,也未必真是其人。倘使因此而牵连无辜,更于圣德有损。如此冤怨相报,所造成的果业,只怕远甚于此一人。”
李世民权衡之下,采纳李淳风之言,不予查究秘谶等事。
只将李淳风擢升为承务郎,不久又授他太常博士、太史丞等职位。
然则皇帝心中,对于此事着实耿耿于怀。
十二年前,李药师曾在戡平萧铣的水战中“呼风唤雨”;三年之前,又在夜袭阴山的骑战中“占云卜雾”。
他精擅“风角、鸟占、云祲、孤虚”等数术的印象,这多年来早已深植人心。
何况新近,他更发明“挥指天光”之法,教导所属部将!
李世民虽曾多次听李药师解说,大江秋潦、春山晨雾都是四时天候的自然现象,能够预知其验,乃是研习先贤积累的学问,再经切磋琢磨而得。
而以“呼风唤雨”、“占云卜雾”之象示人,目的是为振奋军心。
至于“挥指天光”,则是偶然发现晶石的天然特性,设法将之运用而已。
不过可是然而,古今多少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却有几人如同我大唐旷世军神,既能“呼风唤雨”,又能“占云卜雾”,还能“挥指天光”?如此人物,非但博古通今,更可谓能鉴往知来!李世民这位后人心目中的千载人杰,遇上“唐中弱,有女武代王”那样的秘谶,还是希望倾听自己心目中这位“吾兄”的看法。
两百年后,李商隐有〈贾生〉一阕: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时千载人杰将旷世军神延入宫中,问的不是战略国策,而是谶纬禨祥,不知李药师当下,是否想到八百年前,在宣室中面对汉文帝的贾谊?然他听李世民提及“有女武代王”、“将诛夷唐室子孙”诸般谶语,瞬即左足抽痛,直透心肺。
幸好当时皇帝与宰辅研议国是,俱是“坐而论道”,否则这直透肺腑的椎心之痛,真不知他是否能够承受。
然而此时,这位“吾兄”也只能对李淳风的论述,表示赞同。
李世民却又问道:“不知吾兄对于『法象』之说,看法如何?”
李药师尚没有读过李淳风的《法象书》,但他读过《中论》,于是回道:“陛下,《中论.法象》所言,多撷摘圣贤之语,比如『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又比如『敬尔威仪,维民之则』,再比如『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等等,从而得知『视不离乎结绘之间,言不越乎表着之位』云云。
而此结论,亦不外乎《孟子》所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李世民复述一回,再问道:“吾兄之意可是,这『有女武代王』之人,如若来到朕的跟前,朕便可以『观其眸子』,从而察知其人之微妙?”
“是!”李药师躬身回道:“臣窃以为,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
人之微妙,尽在双眸神光之间。”
“『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李世民喃喃复述:“『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
李药师见状,说道:“陛下,臣于此道薄有愚见,皆因藏有《天老神光经》一部,暨所附〈告玄图〉一帧。臣欲将之进上,只恐有辱圣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年年底,李世民亲自录囚,令罪犯还家,来年秋季回京受诛。
九个月后,三百九十名死囚竟然无一亡匿,悉数归案。
李世民大为欣慰,将他们全部赦免。
此即著名的纵囚事件,综观华夏数千年青史,这等举措实属绝无仅有,更是“贞观之治”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之一。
百余年后,白居易〈七德舞〉诗中,便有“死囚四百来归狱……圣人有作垂无极”等句。
其事议论者颇多,四百年后,欧阳修甚至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纵囚论〉。
近代则有史家提出,此事或与张蕴古案有关。
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者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五年,有人因疯癫而妄为妖言,遭到判刑。
大理寺丞张蕴古认为,因疯癫而狂言,不宜治罪。
御史却奏他徇私阿纵,让李世民大怒,将张蕴古斩决。
然而事后察知,御史所奏未必属实。
尤有甚者,经此事件之后,全国官员判案定罪,率皆宁重勿轻,造成死囚人数遽增。
李世民虽已下令,死罪必须覆勘再三,但是贞观六年,终岁断死刑的人数,却仍是两年前的十余倍。
因而李世民之所以纵囚,或许竟是希望,依此矫正当时轻罪重判的风气?
时序进入贞观七年。
这年年初,当时任职于秘书省太史局的李淳风,造就“浑天黄道仪”,进献皇帝。
战国时期已有“浑象”,西汉落下闳则造“浑仪”,东汉张衡又有“浑天仪”。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谓“浑”,即是浑圆的天象。
而这些“仪”,则相当于现代的天球仪。
古代的“浑”、“仪”以铜铸造,布置成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之象,并以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各方星体运转。
此时李淳风在历代先贤的基础之上,将浑天仪研发改进,造成更为精善的“浑天黄道仪”。
李淳风同时上呈《法象书》七篇。
早在东汉末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便着有《中论》,内有〈法象〉一篇,讨论人之外在形貌与内在性情之间的微妙关联。
李淳风这部《法象书》,同样讨论相术。
当时李世民得到秘谶,其中有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便问李淳风。
李淳风回道:“其兆已成,后将称王,而将诛夷宗室子孙。”
李世民哂然而道:“若朕此时查究,先行寻得此人,将之除却,彼又能耐我何?”
李淳风摇头道:“天之所命,不可违也。数年之前,陛下已禁谶纬禨祥之书。而今若因秘谶而查究,不免要让天下疑忌。何况纵使勉力寻得,也未必真是其人。倘使因此而牵连无辜,更于圣德有损。如此冤怨相报,所造成的果业,只怕远甚于此一人。”
李世民权衡之下,采纳李淳风之言,不予查究秘谶等事。
只将李淳风擢升为承务郎,不久又授他太常博士、太史丞等职位。
然则皇帝心中,对于此事着实耿耿于怀。
十二年前,李药师曾在戡平萧铣的水战中“呼风唤雨”;三年之前,又在夜袭阴山的骑战中“占云卜雾”。
他精擅“风角、鸟占、云祲、孤虚”等数术的印象,这多年来早已深植人心。
何况新近,他更发明“挥指天光”之法,教导所属部将!
李世民虽曾多次听李药师解说,大江秋潦、春山晨雾都是四时天候的自然现象,能够预知其验,乃是研习先贤积累的学问,再经切磋琢磨而得。
而以“呼风唤雨”、“占云卜雾”之象示人,目的是为振奋军心。
至于“挥指天光”,则是偶然发现晶石的天然特性,设法将之运用而已。
不过可是然而,古今多少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却有几人如同我大唐旷世军神,既能“呼风唤雨”,又能“占云卜雾”,还能“挥指天光”?如此人物,非但博古通今,更可谓能鉴往知来!李世民这位后人心目中的千载人杰,遇上“唐中弱,有女武代王”那样的秘谶,还是希望倾听自己心目中这位“吾兄”的看法。
两百年后,李商隐有〈贾生〉一阕: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时千载人杰将旷世军神延入宫中,问的不是战略国策,而是谶纬禨祥,不知李药师当下,是否想到八百年前,在宣室中面对汉文帝的贾谊?然他听李世民提及“有女武代王”、“将诛夷唐室子孙”诸般谶语,瞬即左足抽痛,直透心肺。
幸好当时皇帝与宰辅研议国是,俱是“坐而论道”,否则这直透肺腑的椎心之痛,真不知他是否能够承受。
然而此时,这位“吾兄”也只能对李淳风的论述,表示赞同。
李世民却又问道:“不知吾兄对于『法象』之说,看法如何?”
李药师尚没有读过李淳风的《法象书》,但他读过《中论》,于是回道:“陛下,《中论.法象》所言,多撷摘圣贤之语,比如『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又比如『敬尔威仪,维民之则』,再比如『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等等,从而得知『视不离乎结绘之间,言不越乎表着之位』云云。
而此结论,亦不外乎《孟子》所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李世民复述一回,再问道:“吾兄之意可是,这『有女武代王』之人,如若来到朕的跟前,朕便可以『观其眸子』,从而察知其人之微妙?”
“是!”李药师躬身回道:“臣窃以为,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
人之微妙,尽在双眸神光之间。”
“『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李世民喃喃复述:“『形以目窥而见微,兆以识察而观妙。』”
李药师见状,说道:“陛下,臣于此道薄有愚见,皆因藏有《天老神光经》一部,暨所附〈告玄图〉一帧。臣欲将之进上,只恐有辱圣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