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待萧铣回到巴陵,董景珍进言:“徐德基丹诚奉主,而沈柳生凶悖成性,擅自杀害忠良。现在如果不诛沈柳生,今后何以为政?”
董景珍势大,萧铣不得不同意。
于是董景珍将沈柳生问斩,致使随沈柳生归降的兵将全数溃散。
当初李药师综论天下,已经由此看出,萧铣部众各分派系,未必全听号令。
次年,也就是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后来的武德元年,萧铣称帝。
隋室派张镇周、王仁寿讨伐,无法奏效。
杨广被弒之后,张镇周、王仁寿降于萧铣,在宁越郡起事的宁长真也来归附。
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园庙。
他以岑文本为中书侍郎,刘洎为黄门侍郎,规划军机国务,大举扩张势力。
当时在豫章起事的林士弘部众内哄,自相诛灭。
林士弘避走,其所据地也降于萧铣。
萧铣又向南拓展,得到多处归附。
当时岭南,除南越冯盎所据的番禺、苍梧、珠崖之外,皆为萧梁取下。
一时东自九江、西至三峡,南尽交趾,北拒汉川,从长江中游直至岭南,包括今日越南的中部以北,尽皆括入萧铣麾下。
萧铣的下一步就是西进三峡。
李渊见状,在武德二年二月遣李孝恭至信州取代李瑗,并将李瑗调往金州。
李孝恭到任之后,当即展开“贿间梁臣”的工作。
《十策》的第四策是招慰土家。
萧铣趁李唐在北方战场左支右绌之际,鼓动蛮獠骚扰李唐所属的山南诸地,一时金州的李瑗、硖州的许绍、梁州的庞玉、甚至信州的李孝恭,都备受其害。
然而李药师南下之后,萧铣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成为过眼烟云了。
他先在金州,助李瑗招安神农架的蛮族;又在硖州,助许绍击退萧铣水、陆两路的进攻。
随后李药师边在硖州襄助许绍,边将日常进度上报信州的李孝恭。
毕竟他在硖州只是客卿,李孝恭才是他的主帅。
硖州的情况让李药师清楚认知,军国大事无论智略谋策如何详尽严谨,最终仍必须倚赖第一线的精锐士卒,将之确实执行,才能达成致胜的目标。
如此说来,倘若能够严选人才,加以特殊训练,岂不就能成就一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完善一般认为不可能的奇袭?
李药师将这番大胆构想向李孝恭报告,李孝恭不但接受,更颇为赞赏。
只待李药师去到信州,就可以着手落实。
这时李孝恭在信州,将《十策》的第二策、第三策、第四策逐一按部进行,第五策修造船舰、第六策教习水战也已开始运作。
但是严选人才,将这支前无古人的精锐部队加以特殊训练,并为这支部队配备性能卓越的特殊战舰,还是得等李药师亲自过去执行。
公事之余,李药师与出尘相对,两人心中最惦记的,仍是秦王李世民。
这段期间,裴寂在雀鼠谷遭宋金刚突袭,全军覆没,只身退至河东。
李元吉逃回长安,致使太原以及广大的河汾地区失守。
李渊再度派人增援裴寂,可就还是没有李世民的动静。
其实若说完全没有李世民的动静,也并不确切。
太原起事以来,唐军中以刘文静与李世民最为亲厚。
但如今,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竟一同被处决了。
两《唐书》均记载,刘文静被告谋反之事,李世民曾一再为他请命,李纲、萧瑀也认为这是一桩诬告。
李纲是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深受李建成礼遇,此时却为刘文静进言。
萧瑀则是李渊指定侦讯此案的两位重臣之一,另一位是裴寂。
萧瑀性格孤傲,行事高亢,几乎和所有同僚都有龃龉,此时竟也为刘文静申辩。
然而裴寂却说刘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又说“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直等到李渊决定将刘文静兄弟问斩,他才领兵离开长安。
刘文静临刑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古人之言,诚不我欺!”
李渊登基之后,因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元谋立功,敕令特恕二死,也就是可以特赦两次死刑。
然这次刘文静事件,莫说特赦,连情节都是冤枉。
因此后世颇有史家认为,杀刘文静是初唐最严重的“失刑”。
至于李世民,自从唐军进入长安,李渊实质掌控政权之后,他就非常清楚,在自己和兄长李建成之间,他必须争的不只是成败,更是生死。
因此他一直默默延揽天下人才,稳稳培植自己势力。
如今刘文静受诛,让李世民失去中央政府之内最为有力的翼助,对他形成莫大的打击。
何况李渊不听李纲、萧瑀的进言,却采纳裴寂的建议,实际是在两个儿子相争之间,做出相当严厉的表态。
这,对李世民则是更大的冲击。
他,要如何反击呢?
李药师审时度势,寻思及此,不免想到袁天纲那句“你深得秦王倚重,最知殿下心思。
此事如果连你也不清楚,他人又如何知晓?”
此乃话中有话。
话题原本是,李渊派兵增援,为何是裴寂而不是李世民?这问的是李渊的心思,可袁天纲答的却是李世民的心思。
难道⋯⋯难道竟是皇帝无法调动这位强势的二皇子?
如果从这方向寻思,就可以理解,为何裴寂六月接到任命,却迟迟没有动身。
直到李渊决定诛杀刘文静,他才提兵东出,迟至八月,方才抵达介休城外。
若再细品裴寂当时的进言:
“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难道⋯⋯难道这“后患”,指的竟是李世民?
为翦除秦王羽翼,所以诛杀“才略冠时”的刘文静?
甚至将李药师调离长春宫,也含有这层考虑?
若朝这方向想去,也就可以明了,河汾情势如此严峻,朝廷前后三次增援,何以却都没有见到秦王兵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董景珍势大,萧铣不得不同意。
于是董景珍将沈柳生问斩,致使随沈柳生归降的兵将全数溃散。
当初李药师综论天下,已经由此看出,萧铣部众各分派系,未必全听号令。
次年,也就是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后来的武德元年,萧铣称帝。
隋室派张镇周、王仁寿讨伐,无法奏效。
杨广被弒之后,张镇周、王仁寿降于萧铣,在宁越郡起事的宁长真也来归附。
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园庙。
他以岑文本为中书侍郎,刘洎为黄门侍郎,规划军机国务,大举扩张势力。
当时在豫章起事的林士弘部众内哄,自相诛灭。
林士弘避走,其所据地也降于萧铣。
萧铣又向南拓展,得到多处归附。
当时岭南,除南越冯盎所据的番禺、苍梧、珠崖之外,皆为萧梁取下。
一时东自九江、西至三峡,南尽交趾,北拒汉川,从长江中游直至岭南,包括今日越南的中部以北,尽皆括入萧铣麾下。
萧铣的下一步就是西进三峡。
李渊见状,在武德二年二月遣李孝恭至信州取代李瑗,并将李瑗调往金州。
李孝恭到任之后,当即展开“贿间梁臣”的工作。
《十策》的第四策是招慰土家。
萧铣趁李唐在北方战场左支右绌之际,鼓动蛮獠骚扰李唐所属的山南诸地,一时金州的李瑗、硖州的许绍、梁州的庞玉、甚至信州的李孝恭,都备受其害。
然而李药师南下之后,萧铣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成为过眼烟云了。
他先在金州,助李瑗招安神农架的蛮族;又在硖州,助许绍击退萧铣水、陆两路的进攻。
随后李药师边在硖州襄助许绍,边将日常进度上报信州的李孝恭。
毕竟他在硖州只是客卿,李孝恭才是他的主帅。
硖州的情况让李药师清楚认知,军国大事无论智略谋策如何详尽严谨,最终仍必须倚赖第一线的精锐士卒,将之确实执行,才能达成致胜的目标。
如此说来,倘若能够严选人才,加以特殊训练,岂不就能成就一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完善一般认为不可能的奇袭?
李药师将这番大胆构想向李孝恭报告,李孝恭不但接受,更颇为赞赏。
只待李药师去到信州,就可以着手落实。
这时李孝恭在信州,将《十策》的第二策、第三策、第四策逐一按部进行,第五策修造船舰、第六策教习水战也已开始运作。
但是严选人才,将这支前无古人的精锐部队加以特殊训练,并为这支部队配备性能卓越的特殊战舰,还是得等李药师亲自过去执行。
公事之余,李药师与出尘相对,两人心中最惦记的,仍是秦王李世民。
这段期间,裴寂在雀鼠谷遭宋金刚突袭,全军覆没,只身退至河东。
李元吉逃回长安,致使太原以及广大的河汾地区失守。
李渊再度派人增援裴寂,可就还是没有李世民的动静。
其实若说完全没有李世民的动静,也并不确切。
太原起事以来,唐军中以刘文静与李世民最为亲厚。
但如今,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竟一同被处决了。
两《唐书》均记载,刘文静被告谋反之事,李世民曾一再为他请命,李纲、萧瑀也认为这是一桩诬告。
李纲是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深受李建成礼遇,此时却为刘文静进言。
萧瑀则是李渊指定侦讯此案的两位重臣之一,另一位是裴寂。
萧瑀性格孤傲,行事高亢,几乎和所有同僚都有龃龉,此时竟也为刘文静申辩。
然而裴寂却说刘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又说“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直等到李渊决定将刘文静兄弟问斩,他才领兵离开长安。
刘文静临刑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古人之言,诚不我欺!”
李渊登基之后,因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元谋立功,敕令特恕二死,也就是可以特赦两次死刑。
然这次刘文静事件,莫说特赦,连情节都是冤枉。
因此后世颇有史家认为,杀刘文静是初唐最严重的“失刑”。
至于李世民,自从唐军进入长安,李渊实质掌控政权之后,他就非常清楚,在自己和兄长李建成之间,他必须争的不只是成败,更是生死。
因此他一直默默延揽天下人才,稳稳培植自己势力。
如今刘文静受诛,让李世民失去中央政府之内最为有力的翼助,对他形成莫大的打击。
何况李渊不听李纲、萧瑀的进言,却采纳裴寂的建议,实际是在两个儿子相争之间,做出相当严厉的表态。
这,对李世民则是更大的冲击。
他,要如何反击呢?
李药师审时度势,寻思及此,不免想到袁天纲那句“你深得秦王倚重,最知殿下心思。
此事如果连你也不清楚,他人又如何知晓?”
此乃话中有话。
话题原本是,李渊派兵增援,为何是裴寂而不是李世民?这问的是李渊的心思,可袁天纲答的却是李世民的心思。
难道⋯⋯难道竟是皇帝无法调动这位强势的二皇子?
如果从这方向寻思,就可以理解,为何裴寂六月接到任命,却迟迟没有动身。
直到李渊决定诛杀刘文静,他才提兵东出,迟至八月,方才抵达介休城外。
若再细品裴寂当时的进言:
“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难道⋯⋯难道这“后患”,指的竟是李世民?
为翦除秦王羽翼,所以诛杀“才略冠时”的刘文静?
甚至将李药师调离长春宫,也含有这层考虑?
若朝这方向想去,也就可以明了,河汾情势如此严峻,朝廷前后三次增援,何以却都没有见到秦王兵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