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诸位臣工,都平身,都站起来吧!”
已经变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厦的天坛之内,康熙皇帝非常客气地招呼一群选他当皇上的乱臣贼子起身——过去一段时间,大清的规矩的皇上居高临下坐着,底下的大臣跪着,非常不平等啊!
现在这个规矩必须得改一改了。这被都“原君原臣”了吗?照理说一人给个座,坐而论道才好。不过下面这帮原臣都还给康熙留了一点面子,虽然康熙给他们准备了椅子,但大家还是很客气地站着说话。所以大清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比起大明的国人议政会,还是不够进步啊!
另外,这个大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性不如大明的国人议政会。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都是议政王和议政大臣或是他们的全权代表。
而国人议政会的代表从字面上看,就知道他们是代表国人.当然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非直辖(朝廷直辖)的地区派出的议政官,都是由当地的藩主指定的。
不过就算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性不足,这套体制也已经进步的让康熙压力山大了——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罢免了一次皇帝,又事实上选举了一次皇帝。这意味着如果康熙再不好好干,他依旧有可能再次被罢免.
所以他必须得加倍努力啊!
康熙看到底下的议政王大臣都大摇大摆站那儿了,还向他们欠了欠身,算是还了一礼,然后才笑吟吟开口道:“诸位议政王、议政大臣既然还信任朕,继续拥戴朕当皇帝,那朕就应该拿出个能扭转大清颓势的法子。
实不相瞒,其实朕早就在为大清思谋出路了.如今中原的形势,望之好似元末,又好像是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初年中原尚未一统的时候。而我大清以八旗为本,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本非中原汉人之邦,可以比之契丹,或比之蒙元。若中土无英雄,那么我大清兴许能在中原享百年国运,可惜朕的德行不足,使得上天降英雄于中原,才有如今的天崩地裂之势。
而我大清如今要谋的,不是逆天而行,妄图再次一统天下。而是退而谋一个大契丹似的北清契丹所立之国,虽然没有能入主中原,但是却据有燕云十六州、漠南、漠北、东北辽阔之土,享国二百一十八年,与大宋并为南北之朝。诸位臣工意下如何?”
这就开始议政了!
现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连皇帝都能罢免和推举,那么涉及到大清国家大政方针改变的议题,当然要拿出来议一议了。
而且也只有让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大清大辽化方案”,大清才有可能正式和大周、大靖结盟,要不然大清以一统天下为目标,那这个盟要怎么结?
另外,康熙也知道现在的大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大周、大明就是个大透明他们这里商量什么,大周皇帝吴三桂、大明大将军李中山和大靖皇帝耿精忠马上就能知道!
他们都知道了,那就能放开了打内战了.反正大清撑死了是个大辽的命,你们只要能灭了中原的对头,怎么也能有个大宋做一做,不也挺香的?
而对大清内部而言,只要确定了大清大辽化的国策,那么康熙就能在中原方向上甩包袱了——大辽控制的中原地盘往大了说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嘛!
所以十六州以南的地盘,统统都可以藩镇化!
“皇兄,臣弟觉得当个大辽也挺不错的!”恭亲王常宁现在是议政王当中最有牌面的,所以头一个发言质询,“不过现在的关外还是有点荒芜只有盛京周围还有点人气,而且漠北和朝鲜两处藩地也不怎么服气儿。如何山河四省真的没了大半,我大清要如何立国?皇兄,您想过没有?”
“常宁,你说的这些,朕当然想了一个对应之策.”康熙和颜悦色地回答道,“朕的对应之策,就是合众立国!”
“何为合众立国?”常宁问。
康熙道:“就是合众位臣工于朕之力,一块儿把咱们的新大清给立起来!
具体来说,就是朕要把关内的山河四省之地的大部分都封给诸位臣工朕只直辖顺天府、大同府、宣化府、遵化州、永平府、易州和新设立的天津府,一共五府二州之地。
与此同时,朕还要对漠南蒙古和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的辖区重新划分,新设吉林将军、漠南将军二职,然后再在漠南、盛京、黑龙江、吉林等四将军的辖区之内,为山河四省的藩主划分领地,由各藩藩主,从山河四省迁移无地少地的农民,去四将军辖区建立头下军州。这样山河四省无地少地农民可以得到土地,而塞外四将军辖区也能得到人口。不出十年,关内塞外就都是乐土了!”
实际上大清在康熙初年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合众国”类似的大好局面!
人口、土地、资源、产业,甚至军事力量,全都是“合众国”级别的。
如果大清朝廷可以干点人事儿,好好开发四川,开发东北,发展海外贸易,促进工商业发展,加快民族融合。搞出个真正意义上的康熙盛世也没多困难。
几千万不到一个亿的人口,守着那么大的土地,还拥有丝绸、瓷器、白糖(除了中国,其他地方只有黑糖)、茶叶这四个在当时来说的顶级产业链。而且周围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强国,哪怕是西方殖民者,这个时候他们在东方的实力连郑明都压不住。
大清如果自己不搞沿海迁界,再把郑芝龙收为藩属,吞掉东南亚不过是时间问题——当时东南亚各国除了缅甸和越南外人口都很少,土著少、白皮更少,广东、福建沿海的汉人如果能源源不断迁入,再加上一个比较强势的郑氏集团,早晚能搞成当地的绝对多数.
毫不夸张的说,大清就是个梦幻开局,惨淡收场!
而如今的大清,都已经到了议政王大臣可以罢免、选举皇上的地步了也就只能合众立国了!
不过常宁听见康熙的“开发塞外,合众立国之策”,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他是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的辖区本来是他一人说了算的,现在怎么回事?还要分一块出来给什么吉林将军.还要让关内的藩主们在剩下的盛京地盘上建立投下军州?
这样一来,他的权力不就小了吗?
可是常宁却没发反对康熙的法子因为大部分的议政王、议政大臣的地盘都会分在关内!
头下军州就是他们的退路!
如果关内混不下去,还能去塞外的军州继续混!
常宁要反对,那就是要断大家的退路,这事儿怎么能行?
就在常宁想反对而不敢反对的时候,康熙又笑着对常宁道:“老五,朕在关内也给你封个节度使吧?登州府怎么样?登州离辽南(辽东半岛)很近,你的头下军州就设在辽南.这登州、辽南就隔着一道海峡,来往多方便?”
这个条件听上去还行!
常宁盘算了一下,点点头道:“皇上,您分给臣地的封地,臣弟非常感谢.不过臣弟在盛京周围还有许多庄子,应该如何处置?”
“都是你的!”康熙笑道,“诸位臣工,朕还要在盛京给你们分房子分土地!等盛京发展起来,咱们大清就正式施行两都巡幸制咱们北京住几个月,盛京住几个月!大家意下如何?”
还能如何?
当然是赞成了!
康熙现在终于开始干人事儿了,他们当臣子的能不赞成?
于是在一片“皇上圣明”(这话现在的意思就是“我们同意”)声中,康熙提出的“开发塞外,合众立国之策”,算是得到了通过。
康熙吸了口气儿,虽然不满意.但也只能这样了!
谁让东北的人口都叫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这些祖宗弄没了?现在要重新开发起来,是不能靠朝廷有限的力量的,靠民间单干更加不行,必须合众臣之力,大家一起搞,那才能搞起来。
所以这个大清.现在也只能搞“合众国”了!
说完了东北大开发的事儿,康熙又把目光转向了国舅爷杨起隆。杨起隆现在可威风了!临阵脱逃有功,不仅当了国舅,还封了一等公——别人是什么“一等超勇公”、“一等超猛公”,也不知道他这个一等公是个什么公?反正很厉害就是了。
康熙一指杨起隆,对一众议政王、议政大臣道:“诸位臣工,朕还打算派朕的国舅杨起隆为朝鲜监国大将军,命他出兵朝鲜,帮助朝鲜君臣抗明抗倭.这一次出兵所需要的兵力和兵费,都由国舅自筹。将来朝鲜的事情,也由国舅自行决断。诸位以为如何?”
杨起隆出兵朝鲜的事儿,一群议政王、议政大臣早就知道了——都打过招呼了!
大家伙当然没什么意见了不仅没意见,而且大多往杨起隆那里投了资!
狡兔三窟嘛!
万一关内守不住,关外也守不住,那咋整?
所以得在杨起隆那里也留个后路,家里有“余子”(多余的,没发安排的儿子)的就让他跟着杨起隆去朝鲜再开个“分家”.殖民嘛,就这么搞起来的。
都是一群在老家没产业的破落贵族、穷光蛋、街溜子组团去海外打江山。要是家里有领地可以继承,有个什么公爵、侯爵、伯爵的可以当,谁吃撑了飘洋过海出去打拼?
大周,长安,皇城。
康熙搞“合众国”,搞“殖民主义”的消息,很快就报告到了大周皇帝吴三桂那里——还不是哪个吃里扒外的议政王、议政大臣报告的,他们的消息传递没那么快,这第一个送到吴三桂这里的密折是“臣孙玄烨”用八百里飞递送到长安的。
“老大、老二、老三你们怎么看?”
吴三桂看到自己的三个儿子已经一一传看完了康熙的密折,就笑着发问了。
“父皇,”吴应熊道,“看来康熙已经决心当一个辽国皇帝了今后咱们的对手就是大明了!”
吴应麒则补充道:“父皇,儿臣觉得咱们的对手是大明的三李王!除了李辅臣、李中山、李来顺之外,皆不足为惧。”
吴国贵则摇摇头道:“父皇,据儿臣所知,大明的中枢是由大将军录尚书事李中山,尚书左丞陈永华,尚书右丞卢三好三人掌握的。如今李中山经略河南,国中之事就由陈永华、卢三好同领,李辅臣、李来顺在大明中枢没有多大的权力。”
吴三桂点点头,道:“三李共大明,一李在中枢,二李镇地方左陈右卢为辅弼。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吧!那咱们该怎么对付他们?”
这是吴三桂第一次表态要对付大明了!
之前虽然有大周、大清、大靖三国同盟和所谓的大明包围网。
但那都是底下人在和大靖、大清那边的人搞,吴三桂只是不反对,并没有大力支持。
另外,当时吴三桂的主要精力还在支持康熙斗福全!大周、大清是不是会真的结盟也难说。毕竟福全要胜了,他是不会和康熙一样亲周反明的。
而现在,大清那边的新国策都定了——就是要当新大辽了!
有了这个新国策,周清同盟也就有可能成真了,所以大周的国策,也可以从反清为主转向反明为主了。
“父皇,”吴国贵道,“儿臣觉得应该集中力量先打掉李自成、李来顺李自成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而且观察李顺这几年的战绩,他们的实力似乎也没那么强,只是借着昔日的威名在虚张声势罢了。”
李自成、李来顺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多少老兄弟!
用兵打仗这事儿是个经验主义的活儿,经验丰富的老将老兵加上朝气蓬勃的少年兵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吴三桂和李辅臣、李中山的军队之所以强,主要原因就是新老结合得好。
吴三桂有关宁老兄弟和陕甘反贼团,都是沙场上磨练了半辈子的狠人,而且他们的子侄辈也被吴三桂历练出来了,战斗力自然很靠谱。
而李辅臣的团体虽然规模小得多,但是老兄弟、小兄弟的组合却很是不错,李辅臣自己是当年大同余生的明军降人的头头,而且他的儿子、义子、野种子又多,教导得都不错,李中山又利用这些兄弟一起办了精武门、讲武堂,训练出了一批基层军官,再加上大量配备火器,军队的战斗力也相当强大。
相比之下,李自成、李来顺的团体实在差太远了。当年的老兄弟损失殆尽,而那些藏在民间成长起来的二代们,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军事养成教育。
他们刚起来的时候,看着挺吓人的,还利用分田分地鼓动了许多贫苦汉子,一度也有席卷的气势。但随着时间推移,李自成年纪老迈,李顺团体又在武昌这个安乐窝里安顿下来,他们的原形就露出来了。
这几年和杰书这样的对手在南昌、九江打得难解难分.实在是不咋地!
相比之下,李辅臣就猛多了,没几个月就啃下了杰书重兵布防的安庆,现在又扫荡大靖、大清(联军)驻守的皖南,一路势如破竹,未逢敌手。
更早一些在广东打尚家,在广西打孙延龄、马雄,逼吴三畏的时候,也都是锐不可当的。
吴三桂点点头,笑道:“老夫早就想收拾李自成这个逆贼了.上回如果不是李辅臣横插一杠子,李自成早就死了。下次朕再对付李自成,李辅臣、李中山会不会插手?”
“父皇,儿臣已经安排好了。”吴应熊笑着接过话题,“李家兄弟很快就要反目.广东、广西也会出乱子,说不定咱们还能趁乱拿下广东!”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已经变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厦的天坛之内,康熙皇帝非常客气地招呼一群选他当皇上的乱臣贼子起身——过去一段时间,大清的规矩的皇上居高临下坐着,底下的大臣跪着,非常不平等啊!
现在这个规矩必须得改一改了。这被都“原君原臣”了吗?照理说一人给个座,坐而论道才好。不过下面这帮原臣都还给康熙留了一点面子,虽然康熙给他们准备了椅子,但大家还是很客气地站着说话。所以大清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比起大明的国人议政会,还是不够进步啊!
另外,这个大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性不如大明的国人议政会。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都是议政王和议政大臣或是他们的全权代表。
而国人议政会的代表从字面上看,就知道他们是代表国人.当然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非直辖(朝廷直辖)的地区派出的议政官,都是由当地的藩主指定的。
不过就算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代表性不足,这套体制也已经进步的让康熙压力山大了——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罢免了一次皇帝,又事实上选举了一次皇帝。这意味着如果康熙再不好好干,他依旧有可能再次被罢免.
所以他必须得加倍努力啊!
康熙看到底下的议政王大臣都大摇大摆站那儿了,还向他们欠了欠身,算是还了一礼,然后才笑吟吟开口道:“诸位议政王、议政大臣既然还信任朕,继续拥戴朕当皇帝,那朕就应该拿出个能扭转大清颓势的法子。
实不相瞒,其实朕早就在为大清思谋出路了.如今中原的形势,望之好似元末,又好像是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初年中原尚未一统的时候。而我大清以八旗为本,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本非中原汉人之邦,可以比之契丹,或比之蒙元。若中土无英雄,那么我大清兴许能在中原享百年国运,可惜朕的德行不足,使得上天降英雄于中原,才有如今的天崩地裂之势。
而我大清如今要谋的,不是逆天而行,妄图再次一统天下。而是退而谋一个大契丹似的北清契丹所立之国,虽然没有能入主中原,但是却据有燕云十六州、漠南、漠北、东北辽阔之土,享国二百一十八年,与大宋并为南北之朝。诸位臣工意下如何?”
这就开始议政了!
现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连皇帝都能罢免和推举,那么涉及到大清国家大政方针改变的议题,当然要拿出来议一议了。
而且也只有让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大清大辽化方案”,大清才有可能正式和大周、大靖结盟,要不然大清以一统天下为目标,那这个盟要怎么结?
另外,康熙也知道现在的大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大周、大明就是个大透明他们这里商量什么,大周皇帝吴三桂、大明大将军李中山和大靖皇帝耿精忠马上就能知道!
他们都知道了,那就能放开了打内战了.反正大清撑死了是个大辽的命,你们只要能灭了中原的对头,怎么也能有个大宋做一做,不也挺香的?
而对大清内部而言,只要确定了大清大辽化的国策,那么康熙就能在中原方向上甩包袱了——大辽控制的中原地盘往大了说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嘛!
所以十六州以南的地盘,统统都可以藩镇化!
“皇兄,臣弟觉得当个大辽也挺不错的!”恭亲王常宁现在是议政王当中最有牌面的,所以头一个发言质询,“不过现在的关外还是有点荒芜只有盛京周围还有点人气,而且漠北和朝鲜两处藩地也不怎么服气儿。如何山河四省真的没了大半,我大清要如何立国?皇兄,您想过没有?”
“常宁,你说的这些,朕当然想了一个对应之策.”康熙和颜悦色地回答道,“朕的对应之策,就是合众立国!”
“何为合众立国?”常宁问。
康熙道:“就是合众位臣工于朕之力,一块儿把咱们的新大清给立起来!
具体来说,就是朕要把关内的山河四省之地的大部分都封给诸位臣工朕只直辖顺天府、大同府、宣化府、遵化州、永平府、易州和新设立的天津府,一共五府二州之地。
与此同时,朕还要对漠南蒙古和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的辖区重新划分,新设吉林将军、漠南将军二职,然后再在漠南、盛京、黑龙江、吉林等四将军的辖区之内,为山河四省的藩主划分领地,由各藩藩主,从山河四省迁移无地少地的农民,去四将军辖区建立头下军州。这样山河四省无地少地农民可以得到土地,而塞外四将军辖区也能得到人口。不出十年,关内塞外就都是乐土了!”
实际上大清在康熙初年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合众国”类似的大好局面!
人口、土地、资源、产业,甚至军事力量,全都是“合众国”级别的。
如果大清朝廷可以干点人事儿,好好开发四川,开发东北,发展海外贸易,促进工商业发展,加快民族融合。搞出个真正意义上的康熙盛世也没多困难。
几千万不到一个亿的人口,守着那么大的土地,还拥有丝绸、瓷器、白糖(除了中国,其他地方只有黑糖)、茶叶这四个在当时来说的顶级产业链。而且周围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强国,哪怕是西方殖民者,这个时候他们在东方的实力连郑明都压不住。
大清如果自己不搞沿海迁界,再把郑芝龙收为藩属,吞掉东南亚不过是时间问题——当时东南亚各国除了缅甸和越南外人口都很少,土著少、白皮更少,广东、福建沿海的汉人如果能源源不断迁入,再加上一个比较强势的郑氏集团,早晚能搞成当地的绝对多数.
毫不夸张的说,大清就是个梦幻开局,惨淡收场!
而如今的大清,都已经到了议政王大臣可以罢免、选举皇上的地步了也就只能合众立国了!
不过常宁听见康熙的“开发塞外,合众立国之策”,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他是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的辖区本来是他一人说了算的,现在怎么回事?还要分一块出来给什么吉林将军.还要让关内的藩主们在剩下的盛京地盘上建立投下军州?
这样一来,他的权力不就小了吗?
可是常宁却没发反对康熙的法子因为大部分的议政王、议政大臣的地盘都会分在关内!
头下军州就是他们的退路!
如果关内混不下去,还能去塞外的军州继续混!
常宁要反对,那就是要断大家的退路,这事儿怎么能行?
就在常宁想反对而不敢反对的时候,康熙又笑着对常宁道:“老五,朕在关内也给你封个节度使吧?登州府怎么样?登州离辽南(辽东半岛)很近,你的头下军州就设在辽南.这登州、辽南就隔着一道海峡,来往多方便?”
这个条件听上去还行!
常宁盘算了一下,点点头道:“皇上,您分给臣地的封地,臣弟非常感谢.不过臣弟在盛京周围还有许多庄子,应该如何处置?”
“都是你的!”康熙笑道,“诸位臣工,朕还要在盛京给你们分房子分土地!等盛京发展起来,咱们大清就正式施行两都巡幸制咱们北京住几个月,盛京住几个月!大家意下如何?”
还能如何?
当然是赞成了!
康熙现在终于开始干人事儿了,他们当臣子的能不赞成?
于是在一片“皇上圣明”(这话现在的意思就是“我们同意”)声中,康熙提出的“开发塞外,合众立国之策”,算是得到了通过。
康熙吸了口气儿,虽然不满意.但也只能这样了!
谁让东北的人口都叫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这些祖宗弄没了?现在要重新开发起来,是不能靠朝廷有限的力量的,靠民间单干更加不行,必须合众臣之力,大家一起搞,那才能搞起来。
所以这个大清.现在也只能搞“合众国”了!
说完了东北大开发的事儿,康熙又把目光转向了国舅爷杨起隆。杨起隆现在可威风了!临阵脱逃有功,不仅当了国舅,还封了一等公——别人是什么“一等超勇公”、“一等超猛公”,也不知道他这个一等公是个什么公?反正很厉害就是了。
康熙一指杨起隆,对一众议政王、议政大臣道:“诸位臣工,朕还打算派朕的国舅杨起隆为朝鲜监国大将军,命他出兵朝鲜,帮助朝鲜君臣抗明抗倭.这一次出兵所需要的兵力和兵费,都由国舅自筹。将来朝鲜的事情,也由国舅自行决断。诸位以为如何?”
杨起隆出兵朝鲜的事儿,一群议政王、议政大臣早就知道了——都打过招呼了!
大家伙当然没什么意见了不仅没意见,而且大多往杨起隆那里投了资!
狡兔三窟嘛!
万一关内守不住,关外也守不住,那咋整?
所以得在杨起隆那里也留个后路,家里有“余子”(多余的,没发安排的儿子)的就让他跟着杨起隆去朝鲜再开个“分家”.殖民嘛,就这么搞起来的。
都是一群在老家没产业的破落贵族、穷光蛋、街溜子组团去海外打江山。要是家里有领地可以继承,有个什么公爵、侯爵、伯爵的可以当,谁吃撑了飘洋过海出去打拼?
大周,长安,皇城。
康熙搞“合众国”,搞“殖民主义”的消息,很快就报告到了大周皇帝吴三桂那里——还不是哪个吃里扒外的议政王、议政大臣报告的,他们的消息传递没那么快,这第一个送到吴三桂这里的密折是“臣孙玄烨”用八百里飞递送到长安的。
“老大、老二、老三你们怎么看?”
吴三桂看到自己的三个儿子已经一一传看完了康熙的密折,就笑着发问了。
“父皇,”吴应熊道,“看来康熙已经决心当一个辽国皇帝了今后咱们的对手就是大明了!”
吴应麒则补充道:“父皇,儿臣觉得咱们的对手是大明的三李王!除了李辅臣、李中山、李来顺之外,皆不足为惧。”
吴国贵则摇摇头道:“父皇,据儿臣所知,大明的中枢是由大将军录尚书事李中山,尚书左丞陈永华,尚书右丞卢三好三人掌握的。如今李中山经略河南,国中之事就由陈永华、卢三好同领,李辅臣、李来顺在大明中枢没有多大的权力。”
吴三桂点点头,道:“三李共大明,一李在中枢,二李镇地方左陈右卢为辅弼。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吧!那咱们该怎么对付他们?”
这是吴三桂第一次表态要对付大明了!
之前虽然有大周、大清、大靖三国同盟和所谓的大明包围网。
但那都是底下人在和大靖、大清那边的人搞,吴三桂只是不反对,并没有大力支持。
另外,当时吴三桂的主要精力还在支持康熙斗福全!大周、大清是不是会真的结盟也难说。毕竟福全要胜了,他是不会和康熙一样亲周反明的。
而现在,大清那边的新国策都定了——就是要当新大辽了!
有了这个新国策,周清同盟也就有可能成真了,所以大周的国策,也可以从反清为主转向反明为主了。
“父皇,”吴国贵道,“儿臣觉得应该集中力量先打掉李自成、李来顺李自成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而且观察李顺这几年的战绩,他们的实力似乎也没那么强,只是借着昔日的威名在虚张声势罢了。”
李自成、李来顺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多少老兄弟!
用兵打仗这事儿是个经验主义的活儿,经验丰富的老将老兵加上朝气蓬勃的少年兵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吴三桂和李辅臣、李中山的军队之所以强,主要原因就是新老结合得好。
吴三桂有关宁老兄弟和陕甘反贼团,都是沙场上磨练了半辈子的狠人,而且他们的子侄辈也被吴三桂历练出来了,战斗力自然很靠谱。
而李辅臣的团体虽然规模小得多,但是老兄弟、小兄弟的组合却很是不错,李辅臣自己是当年大同余生的明军降人的头头,而且他的儿子、义子、野种子又多,教导得都不错,李中山又利用这些兄弟一起办了精武门、讲武堂,训练出了一批基层军官,再加上大量配备火器,军队的战斗力也相当强大。
相比之下,李自成、李来顺的团体实在差太远了。当年的老兄弟损失殆尽,而那些藏在民间成长起来的二代们,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军事养成教育。
他们刚起来的时候,看着挺吓人的,还利用分田分地鼓动了许多贫苦汉子,一度也有席卷的气势。但随着时间推移,李自成年纪老迈,李顺团体又在武昌这个安乐窝里安顿下来,他们的原形就露出来了。
这几年和杰书这样的对手在南昌、九江打得难解难分.实在是不咋地!
相比之下,李辅臣就猛多了,没几个月就啃下了杰书重兵布防的安庆,现在又扫荡大靖、大清(联军)驻守的皖南,一路势如破竹,未逢敌手。
更早一些在广东打尚家,在广西打孙延龄、马雄,逼吴三畏的时候,也都是锐不可当的。
吴三桂点点头,笑道:“老夫早就想收拾李自成这个逆贼了.上回如果不是李辅臣横插一杠子,李自成早就死了。下次朕再对付李自成,李辅臣、李中山会不会插手?”
“父皇,儿臣已经安排好了。”吴应熊笑着接过话题,“李家兄弟很快就要反目.广东、广西也会出乱子,说不定咱们还能趁乱拿下广东!”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