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察觉到皇帝陛下神情不渝,殖民地部大臣柳达卿稍一合计,便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立马请旨前去解决。
得到圣上允许后,柳达卿道了一声“告罪”,便行色匆匆而去。
如今的加里曼丹岛正处于军事管制期间,帝国强势推行殖民政策,派出围剿队伍摧毁丛林中的马来土著部落,抓捕男性劳动力投入苦役营中。
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中,再加上面临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当口,些许的混乱不足为奇。
军方的治理向来简单粗暴,皇家禁卫军若是有天堂高官胡永堂那般精细入微的娴熟施政能力,反倒是奇了。
关键在于热带地区殖民,最最紧要的就是防止热带瘟疫和疾病流行。
已经有无数惨痛的教训表明,在这方面稍有差池,那可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热带地区殖民,卫生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尽可能的杜绝疫病产生。
在这一点上
三马林达的殖民官员显然做得不到位,殖民地部大臣柳达卿火急的赶过去,就是在为这些下属擦屁股,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弥补过错。
仅仅小半天的时间
就可以看到大量五六人一队的士兵们,督促着劳工清理卫生死角,清理粪便和早厕,洒石灰消毒,在城市各处忙碌起来。
苦役犯在傍晚下工后,集中起来在河边洗澡,衣服全都丢进大锅里用热水蒸煮一遍,然后各自拿到河边去清洗晾干。
全城行动起来清理卫生死角,填埋苍蝇乱飞的黑水塘,大量破布烂木头以及不知放了多久的垃圾被清理出去,甚至还有浅埋的尸首。
仅仅半天时间,便清理出去数百大车的垃圾,而这一行动在明后天还将加大力度,对整个城市进行彻底的清理和卫生消杀。
在三马林达
周边大量荷兰白人的种植园和土著部落开辟的成熟田地,一部分归属皇室农场所有,剩下的则由军方分配。
一般来说,将会以功勋田的方式分配给退役官兵,当地驻军官兵退役后,就地扎下根来变成大大小小的种植园主。
这种做法,已经是长久以来的惯例了。
官兵分配不足的部份,则从新开垦的“黑地”中获取。
所谓“黑地”,是指沿着环岛公路在热带丛林中开荒出来的土地。
这些土地经过有组织的烧荒,基本将热带森林中底层的灌木焚烧殆尽,到处都是一片黑乎乎凄惨耸立的大树,还有土地上焚烧过后厚厚的一层黑色草木灰。
一脚踏进去,能够没过脚面到小腿肚位置。
经过几场雨水冲刷后,草木灰形成的黑水深深的渗透进土地中,这就是所谓的“黑地”。
“黑地”在烧荒后,一般经过1~2个月时间放置,殖民政府会组织伐木队进入,将耸立的大树伐倒,去除枝杈,然后锯成3~4米的一段一段。
这些大树由运输队拖运至木材场,堆成一座座小山一样的木堆,盖上草席子阴干,最后制成木材用于建造房屋。
“黑地”在这时候还不能交付,最后的步骤是由“苦役犯”进场,将残留的大树根一个个刨出来,堆放在场地的一边。
这是最累的活,一般都是由苦役犯承担,清理完一片“黑地”的树根以后,就转战到下一个工地去。
如此反复,繁重的劳动几乎没完没了。
只要当地一天不停止烧荒拓殖,这种刨树根的艰苦活计就不会停止,可能会持续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苦役犯清理过的“黑地”就可以交付了,去向有两种;
一种是给退役官兵分配,这些黑地大多是靠近城市,交通比较便捷,河流纵横方便灌溉的肥沃之地。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军方对自己的退役士兵还是非常照顾。
分配给退役士兵的功勋田,如果想拿到开垦好的熟地良田,那么一英亩就是1英亩,这没有任何疑问。
若是选择“黑地”,在东加里曼丹省有优惠政策,可以按1:2.2的比例授予土地权证。
比如某位士兵有40英亩的功勋田,选择“黑地”则可以拿到88英亩,若投入积蓄再购入一些,可以用军方优惠价再买50英亩。
超过的部分,就得按市场价购买田地了。
这样政策的出台,让大部分的退役士兵们都愿意选择“黑地”,毕竟面积要大的多,开垦出来以后,可以享受“十税一”的终身优惠政策。
终身优惠政策的概念就是,退役官兵在去世之前,这些功勋田都可以享受“十税一”优惠税收。
等到去世后,这些功勋田将会由其子女继承,性质同时转变为“十税三”的普通民田。
“功勋田”不可以转让,出售,只能以遗产继承的方式获得。
“民田”可以经由政府部门登记转让,出售,但是要收取交易额10%的田产转让税。
这项税收6成上交帝国中央政府财政,4成归属所在地政府财政收入,备案后方才合理合法。
在皇家直属领地范围内,则是6成上交皇家内务府,4成留在地方用于财政开支和建设方面。
如今在帝国本土,最早一代的退役官兵们已经凋零的十之七八,土地绝大部分转为民田,依然享受税收优惠的功勋田极少极少。
“黑地”的第2个去向就是流向市场,通过公开挂牌售卖的方式,绝大部分落入华裔移民手中。
这些大部分来自天堂省的华裔移民,多以宗族姓氏和亲朋好友的方式,组成一二十人到三五十人不等的团队拿地。
购买动辄数千英亩,大宗数万英亩的也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每一次殖民开拓战争都是获得大量优质土地的良机。
错过了这样的好机会,下一次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殖民政府挂牌的“黑地”全都是在环岛公路的两侧,比如三马林达地区的环岛公路是南北朝向。
那么挂牌“南17.6丙字地块,1270英亩”地块,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这个地块在三马林达城市以南17.6公里处,是“丙字”地块,总面积1270英亩,这是地块的基本信息。
想要了解详情,必须现场去勘测。
这样的地块,适合10多人的拓荒团队去投拍,也适合在附近投拍多个地块的大团队,积少成多。比如说刘家农场三分场之类的作法。
毕竟整块面积超过5,000英亩,甚至上万英亩“黑地”不多,地理条件好的要么被军方长官占据,要么捏在殖民政府手中,待价而沽。
三马林达每周会进行两次黑地挂拍,有意竞拍的殖民团队大多高度关注,事先做好了充足功课,很多人都会到挂拍地块预先探查。
比如河流走向,是否丘陵地块,土质和其他条件等等,都会影响到挂拍的最终价格。
优质的黑地,一英亩的单价能拍出28~30唐元,条件差一些的黑地,一英亩的单价10唐元都够呛。
这些黑地的价格普遍都不高,因为当前供应量较大,此外还需要长期的投入。
每次挂拍“黑地”以后,总有数百上千的华人移民离开三马林达,浩浩荡荡的向着自己竞得的“黑地”进发。
帝国各银行在三马林达都设有分支机构,为移民提供贷款服务,抵押物就是他们拍得的“黑地”,最高可以贷款6成。
每个华人移民的垦殖拓荒团队,都需要配备至少1~2辆拖拉机,6~10头耕牛,各种农机具,还有种子化肥等等。
常规的程序是抵达黑地后,从木材加工厂购买的大量木材陆续就会运来,开始动手搭建简易工房。
与此同时
需要对黑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地里面砍下来的无数枝杈都要清理干净,无用的大树根运送到一侧堆放。
然后是拖拉机进场开始平整土地,耙出草根碎石,填平坑洼地带,开沟起垄,将土地一块一块的整理出来。
随后要将土地犁开,暴晒最少10个日头之后,再将深翻的土地粉碎耙平,这时候才可以种植农作物,下一步便是引水灌溉……
基本上从进入黑地开始,就进入高强度的耕作中。一块地耕好以后,继续开垦下一块地,如此反复。
没有几年的时间
不可能将动辄数千英亩的土地开垦完毕,这需要一步步推进,急不得。
好在华人移民从来不怕吃苦,不怕流汗,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浑身都是劲,能够像老黄牛一样从早干到晚。
只要在黑地上开荒伊始,基本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洒下的蔬菜种子一个多月就可以收获,水稻三个月就可以成熟,一年可以收获三季,源源不断的粮食就可以产出了。
有了粮食就可以出售,稻糠和麦麸饲养家畜家禽,立稳脚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出会越来越高。
华人农场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已经形成了相对科学而严谨的程序,极大的提高了拓荒效率,基本当年就能看见效益。
东加里曼丹省殖民政府可以从出售黑地上获得大量资金,除了上缴皇家内务府部分以外,自留部分可以很好的贴补建设费用。
有了钱,就可以按照帝国中等城市的标准,对三马林达,巴厘巴板这些省内重要城市大力投资,扩建道路桥梁,完善城市下水涵洞设施,建设市政主要建筑,广场,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和水坝,完善包括路灯,公园,厕所在内的公共设施,需要做的很多很多。
三马林达的城市面貌每一天都在改变,从原本小里小气的荷兰小城镇模样,开始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蜕变。
这一过程,至少要持续十多年才能看到显著成果,令整个城市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皇帝李察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走遍了三马林达,巴厘巴板,马辰,桑皮特和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亚等重要城镇,到处都是一片兴旺的建设景象。
当然了,也伴随着很多混乱和动荡。
在热带丛林中
依然有一些在战争中被打散的土著武装力量,不时的会袭击建设营地和华人拓殖团队,造成多少不一的损失。
但随着殖民的深入,类似的散兵游勇武装已经越来越少。
华人的拓殖团队也并非手无寸铁,尤其是退役士兵农场,配备武器和日常武装巡逻是寻常的事儿。
那些躲藏在丛林中的土著武装穷的只剩下冷兵器,很多时候的袭击等于自寻死路,一脚踢在铁板上。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长时间了。
在加里曼丹岛
发展最成熟的地区是中加里曼丹省的桑皮特至首府帕朗卡拉亚这一段约300余公里的沿线地区,原本存在着2700多家白人殖民者庄园和种植园。
这里沟壑纵横,阡陌连片一望无际,是面积广达数十万英亩的良田,具有数百年悠久开发历史。
这片地区,也是帝国皇家禁卫军退役官兵密集扎堆的地方,数十万亩良田瓜分一空,大部分的性质都属于功勋田。
无论从治安环境,社会秩序还是地理条件,皆为上上之选。
该地区也是皇帝李察视察后较为满意的地方,在补足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之后,村镇分布发展已经十分成熟。
在这里常常可以见到各种荷兰式庄园建筑,每个村镇都少不了教堂,白人妇女的面孔更是常见。
与战争前不同的是,这些白人妇女基本上都是华裔官兵的家眷。
甭管是否情愿,至少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异样。
也有少数白人妇女想尽办法逃脱家庭,跑到镇上或者逃向海边,但无一例外的都会被抓住送回来。
如今军管时期,从帕朗卡拉亚到沿海的桑皮特至少有十几处关卡,对过往的人实施严格盘查。
别说这些白人妇女,就是一只苍蝇都飞不过去。
这些被抓回来的白人妇女下场不会好,公开浸猪笼也不是一个两个,这就完全属于地方事务了。
据说,这样的事情如今很少发生了。
明知道跑不脱,还一心寻死的女人毕竟少数。
胳膊扭不过大腿,很多白人妇女在生下了混血孩子之后,索性也躺平了,安心的过日子。
整个加里曼丹岛如今处于从混乱向秩序过渡的阶段,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阶段,处于开荒拓殖越来越火热的阶段。
沿着环岛公路两侧,大片雨林被烧荒伐倒,每年开垦出上百万英亩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华裔移民涌入这片热土。
改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中。
当数十上百万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加里曼丹岛也好,苏门答腊岛也好,爪哇岛也好,都在发生翻天彻底的改变。
这种开荒拓殖的滚滚热潮,是荷兰人梦寐以求却做不到的事情。(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得到圣上允许后,柳达卿道了一声“告罪”,便行色匆匆而去。
如今的加里曼丹岛正处于军事管制期间,帝国强势推行殖民政策,派出围剿队伍摧毁丛林中的马来土著部落,抓捕男性劳动力投入苦役营中。
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中,再加上面临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当口,些许的混乱不足为奇。
军方的治理向来简单粗暴,皇家禁卫军若是有天堂高官胡永堂那般精细入微的娴熟施政能力,反倒是奇了。
关键在于热带地区殖民,最最紧要的就是防止热带瘟疫和疾病流行。
已经有无数惨痛的教训表明,在这方面稍有差池,那可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热带地区殖民,卫生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尽可能的杜绝疫病产生。
在这一点上
三马林达的殖民官员显然做得不到位,殖民地部大臣柳达卿火急的赶过去,就是在为这些下属擦屁股,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弥补过错。
仅仅小半天的时间
就可以看到大量五六人一队的士兵们,督促着劳工清理卫生死角,清理粪便和早厕,洒石灰消毒,在城市各处忙碌起来。
苦役犯在傍晚下工后,集中起来在河边洗澡,衣服全都丢进大锅里用热水蒸煮一遍,然后各自拿到河边去清洗晾干。
全城行动起来清理卫生死角,填埋苍蝇乱飞的黑水塘,大量破布烂木头以及不知放了多久的垃圾被清理出去,甚至还有浅埋的尸首。
仅仅半天时间,便清理出去数百大车的垃圾,而这一行动在明后天还将加大力度,对整个城市进行彻底的清理和卫生消杀。
在三马林达
周边大量荷兰白人的种植园和土著部落开辟的成熟田地,一部分归属皇室农场所有,剩下的则由军方分配。
一般来说,将会以功勋田的方式分配给退役官兵,当地驻军官兵退役后,就地扎下根来变成大大小小的种植园主。
这种做法,已经是长久以来的惯例了。
官兵分配不足的部份,则从新开垦的“黑地”中获取。
所谓“黑地”,是指沿着环岛公路在热带丛林中开荒出来的土地。
这些土地经过有组织的烧荒,基本将热带森林中底层的灌木焚烧殆尽,到处都是一片黑乎乎凄惨耸立的大树,还有土地上焚烧过后厚厚的一层黑色草木灰。
一脚踏进去,能够没过脚面到小腿肚位置。
经过几场雨水冲刷后,草木灰形成的黑水深深的渗透进土地中,这就是所谓的“黑地”。
“黑地”在烧荒后,一般经过1~2个月时间放置,殖民政府会组织伐木队进入,将耸立的大树伐倒,去除枝杈,然后锯成3~4米的一段一段。
这些大树由运输队拖运至木材场,堆成一座座小山一样的木堆,盖上草席子阴干,最后制成木材用于建造房屋。
“黑地”在这时候还不能交付,最后的步骤是由“苦役犯”进场,将残留的大树根一个个刨出来,堆放在场地的一边。
这是最累的活,一般都是由苦役犯承担,清理完一片“黑地”的树根以后,就转战到下一个工地去。
如此反复,繁重的劳动几乎没完没了。
只要当地一天不停止烧荒拓殖,这种刨树根的艰苦活计就不会停止,可能会持续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苦役犯清理过的“黑地”就可以交付了,去向有两种;
一种是给退役官兵分配,这些黑地大多是靠近城市,交通比较便捷,河流纵横方便灌溉的肥沃之地。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军方对自己的退役士兵还是非常照顾。
分配给退役士兵的功勋田,如果想拿到开垦好的熟地良田,那么一英亩就是1英亩,这没有任何疑问。
若是选择“黑地”,在东加里曼丹省有优惠政策,可以按1:2.2的比例授予土地权证。
比如某位士兵有40英亩的功勋田,选择“黑地”则可以拿到88英亩,若投入积蓄再购入一些,可以用军方优惠价再买50英亩。
超过的部分,就得按市场价购买田地了。
这样政策的出台,让大部分的退役士兵们都愿意选择“黑地”,毕竟面积要大的多,开垦出来以后,可以享受“十税一”的终身优惠政策。
终身优惠政策的概念就是,退役官兵在去世之前,这些功勋田都可以享受“十税一”优惠税收。
等到去世后,这些功勋田将会由其子女继承,性质同时转变为“十税三”的普通民田。
“功勋田”不可以转让,出售,只能以遗产继承的方式获得。
“民田”可以经由政府部门登记转让,出售,但是要收取交易额10%的田产转让税。
这项税收6成上交帝国中央政府财政,4成归属所在地政府财政收入,备案后方才合理合法。
在皇家直属领地范围内,则是6成上交皇家内务府,4成留在地方用于财政开支和建设方面。
如今在帝国本土,最早一代的退役官兵们已经凋零的十之七八,土地绝大部分转为民田,依然享受税收优惠的功勋田极少极少。
“黑地”的第2个去向就是流向市场,通过公开挂牌售卖的方式,绝大部分落入华裔移民手中。
这些大部分来自天堂省的华裔移民,多以宗族姓氏和亲朋好友的方式,组成一二十人到三五十人不等的团队拿地。
购买动辄数千英亩,大宗数万英亩的也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每一次殖民开拓战争都是获得大量优质土地的良机。
错过了这样的好机会,下一次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殖民政府挂牌的“黑地”全都是在环岛公路的两侧,比如三马林达地区的环岛公路是南北朝向。
那么挂牌“南17.6丙字地块,1270英亩”地块,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这个地块在三马林达城市以南17.6公里处,是“丙字”地块,总面积1270英亩,这是地块的基本信息。
想要了解详情,必须现场去勘测。
这样的地块,适合10多人的拓荒团队去投拍,也适合在附近投拍多个地块的大团队,积少成多。比如说刘家农场三分场之类的作法。
毕竟整块面积超过5,000英亩,甚至上万英亩“黑地”不多,地理条件好的要么被军方长官占据,要么捏在殖民政府手中,待价而沽。
三马林达每周会进行两次黑地挂拍,有意竞拍的殖民团队大多高度关注,事先做好了充足功课,很多人都会到挂拍地块预先探查。
比如河流走向,是否丘陵地块,土质和其他条件等等,都会影响到挂拍的最终价格。
优质的黑地,一英亩的单价能拍出28~30唐元,条件差一些的黑地,一英亩的单价10唐元都够呛。
这些黑地的价格普遍都不高,因为当前供应量较大,此外还需要长期的投入。
每次挂拍“黑地”以后,总有数百上千的华人移民离开三马林达,浩浩荡荡的向着自己竞得的“黑地”进发。
帝国各银行在三马林达都设有分支机构,为移民提供贷款服务,抵押物就是他们拍得的“黑地”,最高可以贷款6成。
每个华人移民的垦殖拓荒团队,都需要配备至少1~2辆拖拉机,6~10头耕牛,各种农机具,还有种子化肥等等。
常规的程序是抵达黑地后,从木材加工厂购买的大量木材陆续就会运来,开始动手搭建简易工房。
与此同时
需要对黑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地里面砍下来的无数枝杈都要清理干净,无用的大树根运送到一侧堆放。
然后是拖拉机进场开始平整土地,耙出草根碎石,填平坑洼地带,开沟起垄,将土地一块一块的整理出来。
随后要将土地犁开,暴晒最少10个日头之后,再将深翻的土地粉碎耙平,这时候才可以种植农作物,下一步便是引水灌溉……
基本上从进入黑地开始,就进入高强度的耕作中。一块地耕好以后,继续开垦下一块地,如此反复。
没有几年的时间
不可能将动辄数千英亩的土地开垦完毕,这需要一步步推进,急不得。
好在华人移民从来不怕吃苦,不怕流汗,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浑身都是劲,能够像老黄牛一样从早干到晚。
只要在黑地上开荒伊始,基本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洒下的蔬菜种子一个多月就可以收获,水稻三个月就可以成熟,一年可以收获三季,源源不断的粮食就可以产出了。
有了粮食就可以出售,稻糠和麦麸饲养家畜家禽,立稳脚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出会越来越高。
华人农场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已经形成了相对科学而严谨的程序,极大的提高了拓荒效率,基本当年就能看见效益。
东加里曼丹省殖民政府可以从出售黑地上获得大量资金,除了上缴皇家内务府部分以外,自留部分可以很好的贴补建设费用。
有了钱,就可以按照帝国中等城市的标准,对三马林达,巴厘巴板这些省内重要城市大力投资,扩建道路桥梁,完善城市下水涵洞设施,建设市政主要建筑,广场,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和水坝,完善包括路灯,公园,厕所在内的公共设施,需要做的很多很多。
三马林达的城市面貌每一天都在改变,从原本小里小气的荷兰小城镇模样,开始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蜕变。
这一过程,至少要持续十多年才能看到显著成果,令整个城市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皇帝李察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走遍了三马林达,巴厘巴板,马辰,桑皮特和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亚等重要城镇,到处都是一片兴旺的建设景象。
当然了,也伴随着很多混乱和动荡。
在热带丛林中
依然有一些在战争中被打散的土著武装力量,不时的会袭击建设营地和华人拓殖团队,造成多少不一的损失。
但随着殖民的深入,类似的散兵游勇武装已经越来越少。
华人的拓殖团队也并非手无寸铁,尤其是退役士兵农场,配备武器和日常武装巡逻是寻常的事儿。
那些躲藏在丛林中的土著武装穷的只剩下冷兵器,很多时候的袭击等于自寻死路,一脚踢在铁板上。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长时间了。
在加里曼丹岛
发展最成熟的地区是中加里曼丹省的桑皮特至首府帕朗卡拉亚这一段约300余公里的沿线地区,原本存在着2700多家白人殖民者庄园和种植园。
这里沟壑纵横,阡陌连片一望无际,是面积广达数十万英亩的良田,具有数百年悠久开发历史。
这片地区,也是帝国皇家禁卫军退役官兵密集扎堆的地方,数十万亩良田瓜分一空,大部分的性质都属于功勋田。
无论从治安环境,社会秩序还是地理条件,皆为上上之选。
该地区也是皇帝李察视察后较为满意的地方,在补足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之后,村镇分布发展已经十分成熟。
在这里常常可以见到各种荷兰式庄园建筑,每个村镇都少不了教堂,白人妇女的面孔更是常见。
与战争前不同的是,这些白人妇女基本上都是华裔官兵的家眷。
甭管是否情愿,至少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异样。
也有少数白人妇女想尽办法逃脱家庭,跑到镇上或者逃向海边,但无一例外的都会被抓住送回来。
如今军管时期,从帕朗卡拉亚到沿海的桑皮特至少有十几处关卡,对过往的人实施严格盘查。
别说这些白人妇女,就是一只苍蝇都飞不过去。
这些被抓回来的白人妇女下场不会好,公开浸猪笼也不是一个两个,这就完全属于地方事务了。
据说,这样的事情如今很少发生了。
明知道跑不脱,还一心寻死的女人毕竟少数。
胳膊扭不过大腿,很多白人妇女在生下了混血孩子之后,索性也躺平了,安心的过日子。
整个加里曼丹岛如今处于从混乱向秩序过渡的阶段,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阶段,处于开荒拓殖越来越火热的阶段。
沿着环岛公路两侧,大片雨林被烧荒伐倒,每年开垦出上百万英亩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华裔移民涌入这片热土。
改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中。
当数十上百万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加里曼丹岛也好,苏门答腊岛也好,爪哇岛也好,都在发生翻天彻底的改变。
这种开荒拓殖的滚滚热潮,是荷兰人梦寐以求却做不到的事情。(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