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尔翁婿欺朕……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楼御猫第三百七十八章 尔翁婿欺朕……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皇帝诏令黛玉入朝为官,辅佐太子刘弘推行义务教育之事,并未招来过多的反对。

    除了几位略显迂腐的老大人有些异议之外,朝中官员更多的是保持沉默。这一点估计皇帝与内阁的几位大佬早就预料,故而才会突然提出此议。

    其实原因很简单,孔圣人当初都没做到的事若是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做成了,那真的可以名传千古啊。

    义务教育这项政策从设想到制定,几乎完全是黛玉一人完成的,就连贾琮这个首位提出设想的人,都只是从旁协助。

    女子就女子吧,只要真能将有教无类、全民教育推动开来,满朝公卿都将会因为此项千古盛事在史书中落下笔墨。

    黄帝纪元四千二百三十一年、夏元祐八年八月十四,帝命皇太子弘、文安公主林氏,主持推行义务教育百年大计,诸臣景从盛事……

    此策曾于某月,太子弘得某某侍郎(郎中、员外郎)之助……

    这等流芳千古的大事,肯定不是一部一司所能完成的。到时候在某个时刻某件小事上帮上一把,他们就能在史官笔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嘿,女子怎么了?那是文安公主,能是一般的女子吗?

    一时间殿中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甚至已经跑去黛玉那儿拱手祝贺,顺便拍着胸脯表示千古盛事,若是需要帮助,他身为圣人门徒义不容辞。

    奉天殿因为一道圣旨变得哄闹,殿御史原本还想整顿秩序,却被皇帝老爷抬手制止了。

    八月十四日的特殊大朝就是为了这一桩事,事儿都说完了,皇帝无声离开了大殿。

    今日的奉天殿是太子刘弘与文安公主林氏黛玉的主场,二人与诸文武一一寒暄,直到巳时末,整整一个多时辰,大殿中的文武才散的差不多了。

    夏守忠送来黛玉的官袍,礼部义务教育司郎中乃国朝正儿八经的正五品文官,着青袍、绣白鹇。

    “皇爷说公主虽为女儿身却有凌云志,并不弱于天下任何男子,故而官服亦应该与他人一样。”

    众人听到夏守忠的皆是看向托盘上的官服,的确是与其他官员一样的官袍,皇帝甚至将黛玉的朝服、公服、常服都准备好了,包括梁冠、佩绶、笏板等等所需之物。

    “皇妹要不要去换上试试?”

    太子刘弘的得到了林如海、贾琮等人的一应赞同,纷纷笑呵呵催促黛玉去偏殿换上官袍瞧瞧。

    黛玉也是跃跃欲试,在宫中女官的陪同下去了偏殿,再出来时,竟成了一位身着青袍的“俏郎君”。

    贾琮作怪的冲黛玉作揖道:“见过小林郎中……”

    紧接着宝玉、贾蓉、贾蔷也有样学样,纷纷冲着黛玉作揖行礼,口呼小林郎中、小林大人,惹得黛玉脸都红到耳朵根了。

    刘弘打量着贾琮与黛玉二人,突然感叹了一句:“皇妹换上这么一身,比琮哥儿还要俊!”

    贾琏等人纷纷点头,一个个都觉得黛玉换上官袍这么一打扮,甚至比贾家所有男儿都要俊上那么一筹。

    就连贾政瞧着此时的外甥女都晃了晃神,他跟林如海说道:“太像了,真是太像了!当初敏妹偷偷穿过父亲的官服,就跟今日的外甥女一样,压过了贾家所有人。”

    ……

    刘弘邀请众人去了东宫用了午膳,午后,黛玉一身青袍官服,头戴乌纱在贾琮的陪同下去了吏部登记领了官凭文书。

    随后又拜访了礼部尚书贺耀敏及左侍郎肖云鹤、右侍郎海刚峰,算是初次聆听上官的指示。

    贺耀敏三人自然不会像训话其他下属那样给黛玉摆架子,都是亲切和蔼的模样,满是鼓励与叮嘱的话语。

    为了方便黛玉办公,贺耀敏从宫中讨来了几名女官充当书吏。值房等一应物什都准备的妥妥当当,就等过完了中秋正式启用。

    黛玉在贾琮的陪同下,兴趣盎然的拜访了礼部各司官员,等到傍晚时才乘车返回了荣国府。

    当身着官袍的黛玉走进荣禧堂时,三春等人自然是捂嘴惊呼,就连老太太都没有想到外孙女会有如此际遇。

    她将黛玉拉到跟前,摸摸乌纱帽、摸摸那身青袍官服,一脸的不敢置信:“天爷爷,玉儿真要当官了?”

    “老祖宗,圣旨昨日不就传到府里了吗?今日就是去走个过场。”

    宝玉不能理解老太太的震惊,表妹要当官的事数日前皇帝就跟姑父透过底,昨日把圣旨都送来了,这还有什么好惊讶的。

    “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

    老太太拉着黛玉好一阵的稀罕,原本已经有些浑浊的双眼在烛火下露出了精光。

    “历朝历代不是没有过女子参与朝政,但却从未有过女子正式入仕为官的先例。”

    女子参与朝政的事多了去了,但与男子一样在朝中担任司官正职,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皇帝老爷到底想的老太太不清楚,但黛玉当官,却是古往今来第一次,史书上都会正式记上一笔,元祐八年八月十四,林黛玉入职礼部义务教育司,任正五品郎中。

    正五品的郎中可比敕封的公主的价值还要高,至此黛玉就不再是什么林氏女,也不是某个人的附庸,而是礼部郎中林黛玉,将有名有姓的在史书上记录下来。

    不像自己,虽贵为国朝超品郡王太妃,史书上最多会记上一句,故荣郡王贾代善之妻史氏……

    老太太没有给宝玉解释这些区别,只是一个劲的抚摸着黛玉身上的青色官袍。

    小小的五品郎中以前还入不了她的眼,但今日她却有些嫉妒外孙女的好命了。

    ……

    义务教育司的成立,以及大夏试行四年义务教育制的消息虽然火爆,但绝对没有文安公主正式入朝为官令人震撼。

    朝中官员以往都是来荣国府拜访贾赦、贾政、林如海等人,今年的中秋却是拜访黛玉的居多,而且多是翰林院的官员。

    礼部义务教育司至今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按照朝廷的制度,六部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到两人,正六品。

    义务教育司如今只有黛玉这个主官郎中一人,余下的员外郎、主事都还没有配齐。

    能在史书上浓墨重彩记上一笔的千古盛事,这几个官职如今哪个不眼馋?

    吏部曾问过宫中的意思,皇帝老爷直接将选官的权力交给了刘弘与黛玉二人。

    借着黛玉刚刚封官,又值中秋,往荣国府拜访恭贺的人是络绎不绝,陪同黛玉待客的贾琮光是茶水都把肚子灌饱了。

    等到乘车前往宫中赴中秋宫宴时,一路上都会有人凑过来套近乎,吵得贾琮脑瓜子嗡嗡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刘弘与黛玉经过数次讨论商议,最终从翰林院要来了翰林院编撰谢雍为员外郎,又从吏部文选司推荐的几名候补官员中挑了两人为郎中,凑齐了义务教育司的编制。

    八月末,义务教育司正式成立。

    黛玉上任的第一件事就要找她爹、财神爷林如海要银子,一开口就把林如海给吓住了。

    两百万两白银,还只是第一笔。

    “玉儿啊……”

    “林大人,您现在面前站着的是礼部义务教育司郎中林黛玉,不是您的女儿黛玉。”

    黛玉的俏脸上满是郑重,不卑不亢却让林如海哭笑不得。

    “哈哈哈哈……林大人……哈哈哈哈……”

    一旁看戏的贾琮没忍住笑出了声,见黛玉瞪了他一眼,端坐椅子上作乖巧状。

    “好好,我闭嘴,两位林大人继续。”

    林如海神色古怪的打量了一下闺女,最后无奈将身份从林爹爹转换为林尚书,苦笑道:“不是本官不给你批,实在是你要的太多了。朝廷如今只是打算先在南、北直隶试行义务教育,建书塾、书院,聘请夫子先生,也要不了这么多银子啊。”

    黛玉又掏出了一份公文,递了过去:“两百万两不是下官跟林尚书随口胡说的,这是初步拟定的顺天府各县学堂数量、规模大小,以及所覆盖之范围。先不说夫子的俸禄,光是建设学堂所需,一府之地就需二十万两白银。”

    按照皇帝定下的规矩,义务教育所需费用,皇家出六成,户部出四成。黛玉既然打算从户部要走两百万两银子,再加上皇家内库所出,那就是五百万两。

    北直隶下辖顺天、保定、河间等十一府,南直隶下辖金陵、苏州、扬州等十四府。

    各府之面积、人口皆有不同,平均下来一府之地最起码都得十五万至二十万两银子,五百万两都是堪堪够用。

    当然,这不是每年都需朝廷支出这么多钱,只要把握住学堂的质量,使用个几十年上百年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一年支出五百万建设两省,最多六七年就能将整个大夏境内覆盖了。

    到那时,每年的支出主要就是学堂夫子的俸禄、学堂建筑的修补以及课本的更新补充。

    林如海心中大概算了算,五百万两白银还真是略显紧张。

    不过嘛,闺女要干大事,他这个当爹的自然不会扯后腿。反正大头是皇帝老爷出,市舶司前几日才送来了两千八百万两商税,他所幸豪气一把,顺道坑一坑抠搜的皇帝。

    “百年大计,岂敢轻忽?两百万哪里够,本官给林郎中三百万,林郎中再去宫中从内库支取四百五十万。总计七百五十万两白银,足以将学堂覆盖南、北直隶二十五府了。”

    啪!

    户部大印往文书上一盖,林如海心情舒爽的将其递到闺女手中。

    黛玉见大印盖好,这才给了爹爹一个甜甜的笑脸。拜别林尚书,喜滋滋的去宫中坑另一个爹。

    贾琮则是留了下来,吃瓜看戏只是副业,他今日也是有正事要跟林尚书说。

    只见贾琮从袖子里掏出一份公文,展开摆到姑父老丈人的跟前,指着印泥都还没干的户部大印说道:“尚书大人,这还有一份支取银子的公文,您顺道盖个章可好?”

    咚!

    林如海只往公文上瞅了一眼,就立马没好气的往贾琮的脑壳上敲了一下。

    “当我是什么?财神爷?我从哪给你变出两百万两银子来?”

    贾琮眉头微微一挑:“前几日市舶司才送来了秋税,我听文阁老说,您可是从拽着陛下的袖子,硬是从陛下的口袋里掏走了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那也经不住这么花!我从陛下那抢……咳咳,从陛下那要点银子不容易,你们一个个都跑来跟我要银子,一开口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户部就是再有钱也能被你们给掏空了!”

    林如海提起笔来,将两百万用蓝色墨汁划掉,改成了一百五十万,随后才盖上了户部大印。

    贾琮的嘴角抽了抽,小声嘀咕道:“尚书大人区别对待啊,给林姐姐的不但足额还加了一百万,轮到我了就砍上一刀……”

    咚!

    脑壳上再挨一下,将贾琮的碎碎念给敲了回去。

    “别以为我不知道,江南造船厂接了好几个大单子,光是从倭人手里赚来的钱就足以支撑今年的造船所耗,这一百五十万就是让你们在松江建造新船厂的。”

    林如海将公文往贾琮手中一塞,烦躁的摆手驱赶:“去、去、去,该干嘛干嘛去,别来烦我了!”

    一个个都都是讨债鬼,这些日子因为市舶司商税抵京,林老爷快被各部寺要钱的人烦死了。

    他为了跟皇帝扯皮要银子,被抠搜暴躁的皇帝老爷砍了十八次脑袋,贬了三十六次官,他容易吗?

    好不容易要来一千五百万两银子把户部银库填满,这才几天啊,银库的银子就被拉走一车又一车。

    想到白花花的银子被人一车车的拉走,林财神心里堵得慌……

    林如海例行去户部银库转了转,在看到原本装满银子的木箱空荡荡的,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

    不行,户部银库怎么能空出那么多银箱?他一咬牙就去了勤政殿。

    皇帝老爷心里这会也堵得慌,因为黛玉刚刚从他这里要走了四百五十万两白银。

    在听到户部尚书林如海殿外求见时,脸都黑了。

    “这厮一来准没好事,就说朕不在,让他回去!”

    “陛下恕罪,臣已经进来了。”

    林如海手中捧着一份奏章,恭敬的走进殿中:“陛下,这几日各部寺从户部支走了一千四百万两白银,户部没钱了。还请陛下先借臣五百万两银子应应急,等来年夏税入京,臣再还给陛下。”

    皇帝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好家伙,一千四百万两?你怎么不直接喊个四千一百万两呢?

    真当朕不清楚户部支出?七百万两一下子翻了一倍,大夏的户部尚书怎么都是一个样子!

    听听听听,跟朕借五百万两白银。上上上次借的都还没还,又来?

    殿中值守的起居注官瞅了眼吹胡子瞪眼的皇帝,以及一脸无奈卖惨的户部尚书,提笔刷刷在纸上记录:“元祐八年八月二十七,巳时初,户部尚书林海又欲骗(划掉)……借内库白银五百万两……”

    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启奏陛下,永丰伯求见!”

    皇帝暂时放弃与大夏财神爷的对峙,冷哼一声:“传!”

    “臣贾琮拜见陛下……咦?林尚书也在,那正好,您是国朝的财神爷,帮忙算算账……”

    贾琮话音未落,皇帝心中咯噔一下。

    果然,贾琮恭敬的呈上一份奏疏,第一行就写着《工部筹建登州、松江、泉州三大造船厂之预案》。

    皇帝只看了一眼公文最后的造价预算,啪的一声将奏疏一合,指着林如海与贾琮就怒了:“你们爷俩合起来欺负朕啊,一个要五百万,一个要三百万,朕攒点银子容易吗?啊,天天惦记着朕的银子,怎么不去抢啊!”

    起居郎嗖嗖写到:“又一刻,永丰伯、工部右侍郎贾琮入殿,欲支内库银三百万两。帝怒,委屈道,尔翁婿欺朕……”

    贾琮看向岳丈老子,眼神中满是惊讶:岳丈大人,还是您狠啊,又来榨皇帝老爷的油水?

    而林如海看向贾琮的眼神也是震惊莫名:你小子刚从我这要走一百五十万两,蓝批估计都没干透,又跑来坑皇帝的银子?

    岳父大人没事就来榨皇帝老爷的油水不是一次两次了,只不过贾琮是真没想到会碰到一块,这会有些后悔跑过来了。

    不过银子还得要,工部的三个新筹建的造船厂等着米下锅呢。

    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贾琮躬身道:“陛下,臣也是没有办法,如今天朝大军南北各需一只强大的水师远征海外,又要下西洋宣示圣君威严,海船战舰明显不够用啊。江南造船厂又接了倭国的订单,一时之间难以支撑南北两大水师的建造维护……”

    一句话,大夏缺船了,赶紧打钱,工部急着造好船出海扬威呢!

    皇帝抠搜归抠搜,圣明之君这个称呼绝对担得起。

    贾琮只简单说了下,他就明白了工部目前遇到的问题。

    夏收后第二批出海的船队出发后,原定第三批出海的队伍竟然因为缺少海船暂时搁置了。

    就连支援汪成海征倭与贾赦征南的南北两支水师,如今都陷入了缺船的窘境。

    皇帝冷静下来后,翻看着手中的奏疏,随后问道:“你光想着建造新的造船厂,工匠可该够用?”

    有戏了!

    贾琮咧嘴一笑:“回陛下,前年林尚书主持开海时,就已经在登州、金陵、泉州、广州成立了四所技术学堂,专门为朝廷培养技术精湛的工匠。后来技术学堂划归工部管辖,前日送来的公文中说,这两年四所技术学堂共计培养了合格的工匠六百人,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银子了。”

    “什么?已经有六百工匠了?”

    这个数字真的惊住了皇帝,工匠的培养不比读书科举容易,往往一个合格的工匠要经过数年的学徒生涯,都不一样能符合工部的初步要求。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之下,工部的那些大匠教起徒弟来都喜欢留一手。

    两年培养六百名合格的工匠,这还真是令人意外。

    贾琮点了点头,将四大技术学堂的教学、奖惩机制解释了一下。能有这么大的成果,实际上就三个因素,荣誉、银子、晋升空间。

    月票推荐票

    码了五千来字,明天继续吧,困困困……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楼御猫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楼御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御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御猫》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