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艺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孙子兵法现代释用领导之艺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计”是智慧的精髓,是力量的源泉。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做到化解难题,无往而不利。

    作为一名领导者,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有效地管理下属,就可以创造佳绩。

    □不算不胜善算必胜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极其深刻,即“多算胜,少算不胜”。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在脑中盘算清楚好才出手,切忌盲目冲动,不知对手底细就稀里糊涂动手脚。再者,还要注意“多算”与“少算”的关系——越反复思虑,越周密推算,越能赢得胜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惨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胜,多算必胜。

    下面我们看一看刘邦身边的门客薛公是如何成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

    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又打败了楚王刘争,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以失败而告终。

    □“神算子”有奇招诸葛亮巧借箭

    三国风云,变幻万千。其中搅乱风云者,无非是军师、谋士。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谋过人,胆量过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孙子兵法》算计高招的巧妙运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万)大刘备,进逼东吴。东吴的孙权为了自身利益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

    当时,刘备派到东吴去的使者是诸葛亮,东吴的三军都督是瑜。周瑜心地狭小,见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就想寻机杀掉诸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条妙计,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交纳十万枝箭,否则甘受罚。周瑜暗暗高兴,心想:“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一连两天,只是饮酒作乐。到了第三,诸葛亮找到好友鲁肃,请鲁肃拨给快船20只,每只船上都扎草人,然后把鲁肃请到船中,于四更时分,命士兵将20只船划北岸。这时候,长江水面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诸葛亮命士兵们把船头西尾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曹军听到震天惊地的鼓声,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纷纷放箭,没用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满了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内只饮酒谈笑。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诸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到时候,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我不了。”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

    □以大计制小计

    计有大小之分。善于用计者,总是以大计制小计,从而获得胜局。且看:

    蜀后主建兴12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34万伐,分5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是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付。所以战前各自都作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5个大营,并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14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以防不测。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水上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魏都时,曾受曹睿手诏:“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将鼓噪攻讦。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司懿这只善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竟被诸葛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那么,诸葛亮究竟使了什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难免上当呢?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作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这等于宣示司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还急不急。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说道:“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力奇袭上方,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能跳山“如来佛的手掌心”。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回大营救援,便趁机急领司马、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3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调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

    □用连环计制敌

    最高妙计策是:一计与一计形成连环作用,从而产生“一揽子”的功效。

    公元前484年,齐国的右相陈恒企图操纵国政,但又怕朝中大臣国书、高无平从中作梗,便向齐简公建议,派书等几位大臣领兵攻打鲁国,说是鲁国曾与吴国一道攻过齐国,应该报仇解恨。齐简公采取了陈恒的建议,派书为大将,带着高无平等大臣率领兵车千乘来到汶水之扎营。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与他的几个学生商量:“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有难,不可以坐视不救,有谁能制止齐军攻打鲁国呢?”听了孔子的话,子贡自告勇地说他有办法解救鲁国面临的危难。

    子贡先到齐国见到右相陈恒,他对陈恒说道:鲁国的墙低而薄,护城河狭而浅,国君懦弱,大臣无能,军队善于打仗,是个难于征伐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而厚,护河宽而深,兵多将广,是个比较容易征伐的国家啊!陈听了这话,很生气,认为子贡在戏弄他。子贡便让陈恒退左右,悄悄地对陈恒说:“据我观察,相国与大臣国书、高无平有些不和。国书与高无平率军进入衰弱的鲁国,一能取胜。取胜的功劳自然属于国书与高无平,这些人的势会不断增加,而相国您便将因此面临困境了。因此,假您能设法使国书、高无平率兵攻打吴国,势必遭到失败,国书与高无平将面临困境,这对于相国您掌大权是很有利啊!”

    陈恒听了子贡的话,很是高兴,但考虑到齐军已开到水,忽然又叫他去打吴国,别人会怀疑他的动机,因而些犹豫不决。

    子贡了解到陈恒的思想顾虑,便又对陈恒说:“只要您叫他们按兵不动,我便立即到吴国去说服吴王来救鲁伐,这样,齐国就有理由攻打吴国了。”陈恒同意子贡的主,竟以听说吴国将出兵攻齐为理由,叫国书暂不攻鲁。

    子贡日夜兼程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上次吴国和国联合攻齐,现在齐国人为了报仇,已屯兵汶水之上,准先攻打鲁国,再攻打吴国。大王您何不先发制人,兴兵齐救鲁?以吴国的强大,定能打败齐国,这样也可使鲁听命于吴国了。”夫差说:“上次打败齐军后,齐国表示事吴国,一直不来朝贡,我正要向他问罪呢?只是听说国有侵犯吴国的野心,我准备先打越国,再进兵齐国。”

    听了夫差的话,子贡表示自己愿意去说服越王,让越亲自率军跟随夫差攻齐。夫差高兴地答应了。

    子贡来到越国,告诉勾践说:夫差怀疑越国将攻打吴,吴国就要兴兵伐越了。勾践听了很着急。子贡便教给一个办法: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随吴王攻打齐国,这可以消除吴国对越国的怀疑,将来如果吴国战败,力量会削弱,吴军战胜,一定会与强大的晋国争霸,这样,后必然空虚,越国便可以乘虚而入。勾践十分赞成子贡的意。过了几天,越王便派文种向吴王献宝剑、精甲等礼,并表示越王将亲率3000军士随吴伐齐。吴王很高兴。

    子贡又说服吴王,只要让越军参战就行,而越王勾践则不亲自出征了。

    接着,子贡辞别了吴王,又赶往晋国,对晋王说:人远虑,必有近忧。吴军正要攻打齐国,如果吴军取胜,吴一定会要和晋国争霸,晋国应有所准备……

    等子贡回到鲁国,吴军已打败齐国。不久,吴王又率军北上伐晋。这时,越王勾践便乘机攻占了吴国都城。

    子贡一番攻心游说,布置了一个使齐、吴、越、晋等互相牵制的连环巧计,使鲁国免遭齐军的攻伐,又免受国的挟制,从而挽救了鲁国。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抓住了要害的一点就会引起锁反应。连环计是一种权术,主要是让敌方互相拖累,互牵制,或者通过巧妙的方法使敌人不战自败,减弱敌人力量,或乘机进攻,或乘机撤退。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自累”,让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动。这样,就给围敌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拿破仑巧计取胜

    计策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把难办的事办成。这一点拿破仑身上就有体现:

    1798年5月,拿破仑出征埃及,企图进一步攻取印度,夺取这颗英国王冠上的明珠。他出兵之前,担心在地中海遭到英国舰队的截击,就利用种种手段,散布假情报,说国地中海舰队将进入大西洋,在爱尔兰登陆。两年前,确一支法国舰队企图开赴爱尔兰,令英国人震惊。这次,英海军舰队指挥官纳尔逊害怕拿破仑真的会窜到他们的后,急忙把舰队调集于直布罗陀,准备截击通过海峡的法舰队。这时,拿破仑乘机从土伦军港出发,开赴埃及。纳逊发现中计,马上扬帆直追,可惜他操之过急,竟然跑法国舰队前头去了。当他赶到亚历山大港时,一艘法国舰的影子也没见。纳尔逊估计拿破仑可能要先去君士坦堡,便又向那里扑去,却料不到,他前脚走,法国舰队脚就赶到亚历山大,并顺利登陆,进占埃及。拿破仑声击西,利用敌方的错觉,取得了进占埃及的成功。

    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入,达到目的。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图和行动要绝对秘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孙子兵法现代释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孙子兵法现代释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孙子兵法现代释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