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颜昭,字元渊。
他出生士族家庭,祖上也曾门庭显赫,称贵一时。
随着家道中落,颜家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生活条件。
即便如此,颜家家风还在,士族传统犹在。
祖上留下来的产业虽少,但还是能够让颜昭潜心读书。
颜昭也不枉家中期待,勤奋好学,饱览群书,甚至到“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程度。
他天赋甚高,但也颇为自负,不屑与庸人共语,养成了心性高亢,耿介孤傲的性格。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傅渊之见到的他。
官场尔虞我诈,谄上媚下,一介贫困书生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施展抱负不过是一厢情愿。
正因如此,他在取得进士后却迟迟不进入仕途。
将近而立之年,才第一次出仕。
而原因则是因为一方面不甘心将自己满腹才华湮没蒿蓬,另一方面也是因生活所迫。
他第一次出任的职位不错,还是在京城做京官。
这其中多亏家族嫡系的周旋帮助,毕竟他也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出身,这种关系活动还是有的。
这个职位谈不上锦衣玉食,但养家糊口却绰绰有余。
初入职场,他刚直耿介的性子却使得他融入不了这个团体,时常游离在官场之外。
他看不惯上司,也看不惯周围的庸吏。
他受不了官吏们之间的虚伪谄媚种种丑态。
他为此深感厌恶,他觉得自己应该是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他怕长久待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不能施展抱负,还会让自己不能保持莲的洁身自好。
他想,与其和这帮庸人周旋共事,不如抽身返乡,躬耕田园,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一次的辞官并没有让颜昭对仕途绝望。
时隔六年,他再次出仕,这次不是官职,而是幕僚。
可同样的情景再现,他又觉乡里虽清苦,却与世无争,能让自己更安心读书。
时隔两年,他又一次辞官归隐。
这一次,他对仕途深感失望。
两次出仕,让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怕是壮志难酬。
他不愿丧志辱身,随俗沉浮。
他就安心在乡野成为身心自由的闲散一员。
而待他四十一岁那年秋,他为了生计又做了一县县令。
那年,子多且幼,不善农事的他即便秉耒耜力耕,耕种也难以自给。
遂由族人友人帮助成了一县知县。
这个县令,他只当了三个月。
最终,他还是因为不肯将自己陷入其中,不愿成为庸吏之一而挂冠离去。
十几年的几上几下,让他对仕途彻底绝望,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
明白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官场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鱼,宏罗之于雀。朝堂的黑暗就在于这帮丑类为谋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
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走一条独善其身的路。
离开官场,他如释重负,顿感身轻意舒。
闲时与友人结伴野游,觥筹交错,酬酢频频。
他的心虽超然世外,却无法不食人间烟火。
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很少,不能坐享其成,除了经营农田外并无额外的进账。
多次辗转仕途,几度为官而存蓄不多,加之他不善经营,又生性嗜酒,贫困如影随形。
直至一年一场大火,颠覆了整个颜家。
不仅带走了他的大儿子,也带走了他悠闲自在的物质基础。
狼狈的一家人只能缩在门前的船上,五个月仍然未定居下来,意外和失去儿子的伤痛在灾害来临下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拮据的生活更添窘困。
粗粮裹腹,布衣御寒也成遥望而不可及。
四十七岁那年,颜家举家迁居到了虔城。
他生活拮据,在虔城多源于友人周济。
这才有了那一方小院容身。
而他这几十年以来,只看到官场尔虞我诈,还有自己的宏图难展,眼里却从来没装过身旁之人。
他没察觉,自己妻子越来越沉默,脊背越来越佝偻,鬓边的银发一天比一天多。
他没察觉自己的儿子越来越内向,寡言少语,不知上一次叫自己爹是何时。
他责怪儿子为何如此平庸,却从未想过自己从来没有教导过儿子,没过问过功课。
他农忙后有时间与友人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有时间忧国忧民,却没时间把注意力停留在身边人片刻。
友人给他的两百两,他不与妻子商量一声,竟悉数存至酒家,供随时取酒之用。
一家人,夏日饥肠如鼓,冬夜欲眠无被。
而命运并没有抛弃颜昭,在他五十四岁时,朝廷曾召他去做掌管编纂国史的属官,他坚辞不就,不肯丧志辱节。
上天给颜家伸出的援手又再一次被他亲手截断。
这次之后,颜家彻底安静下来。
贫病交加下,四个儿子陆续死去,最后就剩下唯一的小儿子。
老妻一夜白发后,从此不再开口。
他固守穷节,矢志不移,最后结果,就只剩下老妻和小儿子在身边,却如陌生人无二。
颜昭不是农家出身,缺乏农事经验,种了菜蔬却不会打理,为了不使辛勤劳作付诸东流,清晨去铲除野草,明月高悬才收工回家。
日复一日的劳作对他而言并非轻而易举,却因此偶有动摇归隐之心,而妻儿的处境却让他视而不见,哀其不幸!
或许有,只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而已。
宋欢听老翁感叹,“我‘甘贫贱以辞荣’,不图富贵,不慕虚名,只数独善其身竟也如此之难。”
宋欢默默喝了口水。
她只觉得有股无名火要喷涌而出。
从颜昭的叙述来说,他这人不拘小节,对乡邻朋友热情豪爽又不失随和,对达官显贵傲骨铮铮,从不苟合。
他追求摆脱尘网的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解放。
他感叹时不与他,生不逢时,虽身在乡野,却难以熄灭心中火焰。
可他不幸,他的妻儿也不幸。
他是个心怀壮志有事业心,希望海晏河清的一个伟大的人。
可他的情况也导致了他的亲人是遭受反噬最大的。
五条人命的终结才换回他把视线移到身边人身上,但是,一切都晚了。
他心系天下,关心黎明百姓,把自己的疾苦同百姓的疾苦融为一体,却没有包括自己的妻儿。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他出生士族家庭,祖上也曾门庭显赫,称贵一时。
随着家道中落,颜家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生活条件。
即便如此,颜家家风还在,士族传统犹在。
祖上留下来的产业虽少,但还是能够让颜昭潜心读书。
颜昭也不枉家中期待,勤奋好学,饱览群书,甚至到“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程度。
他天赋甚高,但也颇为自负,不屑与庸人共语,养成了心性高亢,耿介孤傲的性格。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傅渊之见到的他。
官场尔虞我诈,谄上媚下,一介贫困书生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施展抱负不过是一厢情愿。
正因如此,他在取得进士后却迟迟不进入仕途。
将近而立之年,才第一次出仕。
而原因则是因为一方面不甘心将自己满腹才华湮没蒿蓬,另一方面也是因生活所迫。
他第一次出任的职位不错,还是在京城做京官。
这其中多亏家族嫡系的周旋帮助,毕竟他也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出身,这种关系活动还是有的。
这个职位谈不上锦衣玉食,但养家糊口却绰绰有余。
初入职场,他刚直耿介的性子却使得他融入不了这个团体,时常游离在官场之外。
他看不惯上司,也看不惯周围的庸吏。
他受不了官吏们之间的虚伪谄媚种种丑态。
他为此深感厌恶,他觉得自己应该是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他怕长久待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不能施展抱负,还会让自己不能保持莲的洁身自好。
他想,与其和这帮庸人周旋共事,不如抽身返乡,躬耕田园,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一次的辞官并没有让颜昭对仕途绝望。
时隔六年,他再次出仕,这次不是官职,而是幕僚。
可同样的情景再现,他又觉乡里虽清苦,却与世无争,能让自己更安心读书。
时隔两年,他又一次辞官归隐。
这一次,他对仕途深感失望。
两次出仕,让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怕是壮志难酬。
他不愿丧志辱身,随俗沉浮。
他就安心在乡野成为身心自由的闲散一员。
而待他四十一岁那年秋,他为了生计又做了一县县令。
那年,子多且幼,不善农事的他即便秉耒耜力耕,耕种也难以自给。
遂由族人友人帮助成了一县知县。
这个县令,他只当了三个月。
最终,他还是因为不肯将自己陷入其中,不愿成为庸吏之一而挂冠离去。
十几年的几上几下,让他对仕途彻底绝望,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
明白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官场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鱼,宏罗之于雀。朝堂的黑暗就在于这帮丑类为谋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
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走一条独善其身的路。
离开官场,他如释重负,顿感身轻意舒。
闲时与友人结伴野游,觥筹交错,酬酢频频。
他的心虽超然世外,却无法不食人间烟火。
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很少,不能坐享其成,除了经营农田外并无额外的进账。
多次辗转仕途,几度为官而存蓄不多,加之他不善经营,又生性嗜酒,贫困如影随形。
直至一年一场大火,颠覆了整个颜家。
不仅带走了他的大儿子,也带走了他悠闲自在的物质基础。
狼狈的一家人只能缩在门前的船上,五个月仍然未定居下来,意外和失去儿子的伤痛在灾害来临下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拮据的生活更添窘困。
粗粮裹腹,布衣御寒也成遥望而不可及。
四十七岁那年,颜家举家迁居到了虔城。
他生活拮据,在虔城多源于友人周济。
这才有了那一方小院容身。
而他这几十年以来,只看到官场尔虞我诈,还有自己的宏图难展,眼里却从来没装过身旁之人。
他没察觉,自己妻子越来越沉默,脊背越来越佝偻,鬓边的银发一天比一天多。
他没察觉自己的儿子越来越内向,寡言少语,不知上一次叫自己爹是何时。
他责怪儿子为何如此平庸,却从未想过自己从来没有教导过儿子,没过问过功课。
他农忙后有时间与友人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有时间忧国忧民,却没时间把注意力停留在身边人片刻。
友人给他的两百两,他不与妻子商量一声,竟悉数存至酒家,供随时取酒之用。
一家人,夏日饥肠如鼓,冬夜欲眠无被。
而命运并没有抛弃颜昭,在他五十四岁时,朝廷曾召他去做掌管编纂国史的属官,他坚辞不就,不肯丧志辱节。
上天给颜家伸出的援手又再一次被他亲手截断。
这次之后,颜家彻底安静下来。
贫病交加下,四个儿子陆续死去,最后就剩下唯一的小儿子。
老妻一夜白发后,从此不再开口。
他固守穷节,矢志不移,最后结果,就只剩下老妻和小儿子在身边,却如陌生人无二。
颜昭不是农家出身,缺乏农事经验,种了菜蔬却不会打理,为了不使辛勤劳作付诸东流,清晨去铲除野草,明月高悬才收工回家。
日复一日的劳作对他而言并非轻而易举,却因此偶有动摇归隐之心,而妻儿的处境却让他视而不见,哀其不幸!
或许有,只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而已。
宋欢听老翁感叹,“我‘甘贫贱以辞荣’,不图富贵,不慕虚名,只数独善其身竟也如此之难。”
宋欢默默喝了口水。
她只觉得有股无名火要喷涌而出。
从颜昭的叙述来说,他这人不拘小节,对乡邻朋友热情豪爽又不失随和,对达官显贵傲骨铮铮,从不苟合。
他追求摆脱尘网的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解放。
他感叹时不与他,生不逢时,虽身在乡野,却难以熄灭心中火焰。
可他不幸,他的妻儿也不幸。
他是个心怀壮志有事业心,希望海晏河清的一个伟大的人。
可他的情况也导致了他的亲人是遭受反噬最大的。
五条人命的终结才换回他把视线移到身边人身上,但是,一切都晚了。
他心系天下,关心黎明百姓,把自己的疾苦同百姓的疾苦融为一体,却没有包括自己的妻儿。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