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仅以现阶段的视角出发,三星系统所具备的混乱轨道、导致比临1内除恒星风中所蕴含的元素外,就再无其余值得一提的物质资源可言;
这种混乱对恒星自体而言或许很寻常,但在那些曾经可能存在于系统内的行星体眼中,却是一种足以将它们甩飞的不可被承受之重
而如今造访此处的精灵学者们,虽未能搞清过去是否有过行星的存在,但至少在当下的所见所闻中,这里不存在除恒星外的大型资源类星体,自然也就没有了现实意义上的太多开发价值;
也因此,前来的探索要塞并未携带单纯的移民单位,其内载员或是肩负着科研使命的学者、或是负责维护虚实造物的工程师,其余还有部分军方与探索部门的成员,以及供应诸方所需的相应物资补给。
而在此地这般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还要坚持派员前来探索的原因,除了是计划用外围仅存的那些小天体来制造圣光发射器,从而将这里建设为迈向更远处的空间中转站外,更多的还在于对恒星系统本身的研究,而共和国也的确因此获得了远超此前所设想的成果。
初时,要塞抵达目标并与迷失者1号完成了对接融合后,便有无数艘中小型飞船从其内分路出发;
其中一部分,前往了近日点展开自身并收集恒星风物质;
而另一部分则前往了小天体带,准备与来时在那里专门分裂出的要塞结构相配合着,逐步去完成对圣光阵列所需物资的开发与搜集。
且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科考船飞向了三颗恒星附近,其内乘员们则俱都是些完成了深度融合、并再行分身的高阶施法者;
他们所肩负的任务,自然便是对恒星体系的内面扰动进行观测。
于是,乱而有序的建设与科考行动便在此间渐渐展开,就连本打算向更远星域迈进的涅斯塔也暂时选择了留下;
他准备在靠自身精加工能力加速中转站建设的同时,顺便用那实时算力上涨但观测深度却下降的魔晶视觉,对三星系统进行大致的扰动观察。
~~~~~~
已知的是,就连真空都不是真的空、反而还蕴含有着无穷的背景信息干扰,更遑论其余复杂的物质结构
所以在进行内面观测时,便需要在这层层干扰的存在下去识别特定的目标信息,并将之记忆后回到外界完成分析。
在此前,能让高阶施法者们观测的恒星就只有太阳而已,有很多细节会因缺乏对比而无法被确定信息源头;
但现在,当比邻1内的这三颗恒星被纳入至了观测范围后,新对比途径的出现让学者们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质上,这三颗恒星虽和太阳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些正处于壮年阶段的主序星,只是在质量与空间坐标等方面存在有各自的差异;
但仅只是如此也罢,就已经让高阶施法者们感到了获益良多.
借此,他们得以部分的补齐了许多扰动数据,一些似是而非的状况也因之被看清,然后在聚变反应、重力、质量、空间扭曲、引力干涉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梳理了相关的知识与应用状况;
比如,聚变堆与仿重力技术就因此而取得了可观的突破;
但比之更为重要的,则是在空间和引力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三星的运行不但赖于它们彼此间的引力关系,就连那些更为遥远星体也跨越着无限的距离,从未知星域将自身的影响力作用在了此处,并与前者共同维系起了整个内外体系的稳定运转。
对于太阳而言虽也是如此,但大质量星体间的引力连接在此处被展现的更为直白一些,且其彼此的间距也为观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以施法者与大小飞船作为应用终端,学者们展开了‘从母星处借力三星’、‘从比临1借力太阳’的对比术法实验,从而更为显著的看清了质量干涉下的空间变化、遥远星体间的引力干涉关系、以及被施法者与铭文借力之恒星在内面的扰动反馈;
并且,学者们也在此番展开的实验与同步观测中,对尚未被纳入至统一力体系的‘引力’概念,又多了几分更为深刻的认知。
而除了对认知和学识层面的影响外,这般针对引力与空间所展开的实验与观测结果,也在应用技术方面展现出了与之受重视程度相匹配、甚至更胜一筹的价值.
价值其一,变频引擎的引力场干涉能力不再有距离限制;
虽说目标的远近依旧在事实上影响着具体干涉能力,但严格而言却已不再是‘能与不能’的界限,而变成了效率、能耗、以及程度上的指标;
且经过改造的引擎可以在能源的投入下,在无有光帆作为初始动力的情况下,将要塞用月余时间提速至0.5倍于光的程度;
虽和此前的光帆+变频尚有着一定的差距,却也足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推进系统进行单独应用。
价值其二,学者们又因之而诞生了一种新想法、并付诸了实践.
已知空间是种十分稳定的结构,即便共和国用所有能源输出功率为代价做出尝试,也还没办法制造出想象中可能存在的‘虫洞’;
但观测视界内的四颗恒星,却又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其同时又具备有‘柔韧’属性,它们的质量总能在自身所在的区域中、形成一处不同寻常的空间凹陷。
所以学者们便想到,既然‘撕裂空间制造虫洞’的念想暂时没办法去实现,那何不退而求其次在‘扭曲’上想一想办法?
即便光速依旧是理论上那个无法被超越的速度极限,但此番并不是要去寻求直接对光的超越,而是在谋求对速度之承载者、也即是空间本身的扭曲,而借此是否就能获得更高的‘实际航速’、并达成超越光速的目的?
像恒星那般的巨型‘深坑’暂时还无法去模拟,但通过仿重力与引力牵扯却能制造出相同类型的微型陷坑,如果能将这之集中的作用于航道上,以一种‘边走边折’的形式于前方不断制造空间扭曲场,或许就能以另一种形式达成目的;
而抱着这种期待的心情,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这种理念的尝试
在初期,他们渡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求索过程,因为现有的可观测对象还是太过稀少,且质量方面也并不算太强力;
但当比邻3、比邻2、比邻4、比邻5探索舰陆续抵达目标后,那一颗又一颗的恒星体便进入了随船高阶施法者们的视线当中,从而再次增加了学者们的扰动数据库;
且这般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中子星以它那似是能将空间都钻破的存在感,成为了此番技术进步的最大推手。
其所显现的强悍引力场扰动,不但在先前积累的促进下、让变频引擎的速度被抬升至0.7倍于光的程度,且还让共和国的仿重力与空间技术发生了一次质变;
而这种质变所带来的数据与术法底蕴,就让设想中的‘边折边行’有了能够被实现的基础,并在研究中诞生了堪用的术法模板、以及由此而生的铭文器械;
于是,技术探索得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程中,一艘安装有验证引擎的小飞船,在自认为航行了1000公里左右时停下;
但于外界而言,它所驶过的真实距离却是1100公里,之间所存在的差额便是新技术所达成的‘折跃’效果。
且对于没有经过优化的‘初号机’而言,能在能源、功率、算法的重重限制下,最终达到这般数据已经是很不错的一种成果。
在其后,实验又在中型与大型飞船中完成,在小型与中型要塞中也进行了验证,且最终一路来到了‘该上大型要塞’的时刻;
及至此时,学者们已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终端命名为了‘空间折跃引擎’,且其在程度、频率、能耗等方面的性能也被认为足以堪用,并被进行了充分的安全性测试;
于是,最急需这种能力的一艘大型要塞就被挑中,成为了第一个被进行技术更新的对象
~~~~~~~~~~
参与了折跃引擎开发项目的学者们,以投影形态来到了于漫长旅途中挣扎的黑洞探索要塞当中,并汇同涅斯塔在此处的分身、以及粗牙等同船的施法者们,一起展开了针对性的改造行动。
于要塞还保持着高速飞行的状态下,他们利用库存的材料专门制造了一批‘折跃变频复合引擎’,并在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后、将之妥善布局在了舰体空间之内。
而后,这艘要塞就在共和国里里外外数十亿双眼睛的瞩目下,第一次于自己身上启动了这个新的技术应用.
霎时间,周边的星空都仿佛发生了某种扭曲,但要塞内部的精灵们却并未因此而诞出太多的感受,并恍若未觉般彼此对视着发出了‘是否生效’的疑问;
至少,仪表盘上所显示的数据依旧为‘0.7倍光速’.
但假若能在外界进行观测的话,就会发现其正以一种此前所无法想象的高速、以一种十分奇怪的状态不断行进着,且过程中并无如过去那般花费很长时间、去一点点积累速度的历程,而是瞬时间就被进行的大幅度的提速。
第一档,从初时的0.7倍一跃升至了0.9倍;
第二档,随着铭文效果输出率的提升、光速就这般被毫无波澜的突破,而要塞的空间坐标变更率也在瞬时间,就一跃跳至了1.5倍于光的程度;
第三档,能源输出率继续攀升、引擎效果频次再升、要塞智脑的控制效率提高,而空间坐标变更率也达到了2.5倍于光的水平;
及至最后的第四档时,随着所有相关影响因子的最大额输出,要塞的外测数据终于停止在了3.5倍于光速的水准,而这便也是当下真正的速度顶点。
与此同时,其内对于速度的感知却依旧未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在以飞船自身为出发点所进行的任何传统探测中,其速度都还保持在先前所能达到的0.7倍光速左右;
但外部观测的结果却是相当的明确.
事实上,‘外部’与被扭曲的空间才是处于同一视界内的存在,反而是要塞自身的状态才为真正的不正常.
在其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要塞自体一直都处在一种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状态;
每一次的‘清晰’,都代表着前次折跃的结束与下次折跃的准备;
而每一次‘朦胧’则意味着折跃过程的正在被进行,且扭曲的空间会似是一层泡泡般将折跃中的要塞包裹,使之看上去就显得极为虚幻。
这般感觉虽显得有些玄奇与梦幻,但其实也意味技术中存在有明显的不足
因为在理论上,一直处于‘朦胧’状态才是其最佳的行进模式,因为那代表着折跃在毫无间断的情况下被持续进行;
而现在这似是捉迷藏般时隐时现,则意味着引擎的折跃效果在启动频次方面,还未能达到相同‘程度’内的最佳水准。
但暂时而言,这种程度也就足够用了.
在综合了多方数据进行演算后可知,其能够以要塞的本动速度为基形成5倍的相对速度,且只现在能只依靠广域变频牵引能力、就达成0.7倍于光的基础本动速度;
也即是说,光帆推进系统便在这般出乎意料的状况中、于谁都没能想象到的时间点下,暂且退出了星际航行的舞台;
或许,此前所制造的那些圣光发生器从今往后就该改行,以防御性武器的面目去发挥自身余热了。
对于共和国来说,此般变化当然是一件好事.
首先,这大大增强了己方在恒星际航行时的灵活性,在前往未开发星域展开探索时将不必再为归途而担忧,也不必吝啬于在中途降低自己的航速;
其次,对40光年范围甚至更远区域中恒星群的探索与开发,将会比预期来的耗时更短难度更低,并因此收获大量的物质资源、以及新的观测对象;
最后,新的观测对象也意味着收获新知识、改进旧知识,而技术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如这还仅是初旦的新引擎,就会在更多数据样本的积累下、于相辅相成中取得新突破。
至于现下,亦有止不住的欢呼声自要塞内响起
因为他们知道,原先估算中将会持续1300年之久的旅程,仅因这尚且没有完全成熟的技术,就被瞬间缩短到了只需三百余年左右的程度。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种混乱对恒星自体而言或许很寻常,但在那些曾经可能存在于系统内的行星体眼中,却是一种足以将它们甩飞的不可被承受之重
而如今造访此处的精灵学者们,虽未能搞清过去是否有过行星的存在,但至少在当下的所见所闻中,这里不存在除恒星外的大型资源类星体,自然也就没有了现实意义上的太多开发价值;
也因此,前来的探索要塞并未携带单纯的移民单位,其内载员或是肩负着科研使命的学者、或是负责维护虚实造物的工程师,其余还有部分军方与探索部门的成员,以及供应诸方所需的相应物资补给。
而在此地这般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还要坚持派员前来探索的原因,除了是计划用外围仅存的那些小天体来制造圣光发射器,从而将这里建设为迈向更远处的空间中转站外,更多的还在于对恒星系统本身的研究,而共和国也的确因此获得了远超此前所设想的成果。
初时,要塞抵达目标并与迷失者1号完成了对接融合后,便有无数艘中小型飞船从其内分路出发;
其中一部分,前往了近日点展开自身并收集恒星风物质;
而另一部分则前往了小天体带,准备与来时在那里专门分裂出的要塞结构相配合着,逐步去完成对圣光阵列所需物资的开发与搜集。
且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科考船飞向了三颗恒星附近,其内乘员们则俱都是些完成了深度融合、并再行分身的高阶施法者;
他们所肩负的任务,自然便是对恒星体系的内面扰动进行观测。
于是,乱而有序的建设与科考行动便在此间渐渐展开,就连本打算向更远星域迈进的涅斯塔也暂时选择了留下;
他准备在靠自身精加工能力加速中转站建设的同时,顺便用那实时算力上涨但观测深度却下降的魔晶视觉,对三星系统进行大致的扰动观察。
~~~~~~
已知的是,就连真空都不是真的空、反而还蕴含有着无穷的背景信息干扰,更遑论其余复杂的物质结构
所以在进行内面观测时,便需要在这层层干扰的存在下去识别特定的目标信息,并将之记忆后回到外界完成分析。
在此前,能让高阶施法者们观测的恒星就只有太阳而已,有很多细节会因缺乏对比而无法被确定信息源头;
但现在,当比邻1内的这三颗恒星被纳入至了观测范围后,新对比途径的出现让学者们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质上,这三颗恒星虽和太阳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些正处于壮年阶段的主序星,只是在质量与空间坐标等方面存在有各自的差异;
但仅只是如此也罢,就已经让高阶施法者们感到了获益良多.
借此,他们得以部分的补齐了许多扰动数据,一些似是而非的状况也因之被看清,然后在聚变反应、重力、质量、空间扭曲、引力干涉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梳理了相关的知识与应用状况;
比如,聚变堆与仿重力技术就因此而取得了可观的突破;
但比之更为重要的,则是在空间和引力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三星的运行不但赖于它们彼此间的引力关系,就连那些更为遥远星体也跨越着无限的距离,从未知星域将自身的影响力作用在了此处,并与前者共同维系起了整个内外体系的稳定运转。
对于太阳而言虽也是如此,但大质量星体间的引力连接在此处被展现的更为直白一些,且其彼此的间距也为观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以施法者与大小飞船作为应用终端,学者们展开了‘从母星处借力三星’、‘从比临1借力太阳’的对比术法实验,从而更为显著的看清了质量干涉下的空间变化、遥远星体间的引力干涉关系、以及被施法者与铭文借力之恒星在内面的扰动反馈;
并且,学者们也在此番展开的实验与同步观测中,对尚未被纳入至统一力体系的‘引力’概念,又多了几分更为深刻的认知。
而除了对认知和学识层面的影响外,这般针对引力与空间所展开的实验与观测结果,也在应用技术方面展现出了与之受重视程度相匹配、甚至更胜一筹的价值.
价值其一,变频引擎的引力场干涉能力不再有距离限制;
虽说目标的远近依旧在事实上影响着具体干涉能力,但严格而言却已不再是‘能与不能’的界限,而变成了效率、能耗、以及程度上的指标;
且经过改造的引擎可以在能源的投入下,在无有光帆作为初始动力的情况下,将要塞用月余时间提速至0.5倍于光的程度;
虽和此前的光帆+变频尚有着一定的差距,却也足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推进系统进行单独应用。
价值其二,学者们又因之而诞生了一种新想法、并付诸了实践.
已知空间是种十分稳定的结构,即便共和国用所有能源输出功率为代价做出尝试,也还没办法制造出想象中可能存在的‘虫洞’;
但观测视界内的四颗恒星,却又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其同时又具备有‘柔韧’属性,它们的质量总能在自身所在的区域中、形成一处不同寻常的空间凹陷。
所以学者们便想到,既然‘撕裂空间制造虫洞’的念想暂时没办法去实现,那何不退而求其次在‘扭曲’上想一想办法?
即便光速依旧是理论上那个无法被超越的速度极限,但此番并不是要去寻求直接对光的超越,而是在谋求对速度之承载者、也即是空间本身的扭曲,而借此是否就能获得更高的‘实际航速’、并达成超越光速的目的?
像恒星那般的巨型‘深坑’暂时还无法去模拟,但通过仿重力与引力牵扯却能制造出相同类型的微型陷坑,如果能将这之集中的作用于航道上,以一种‘边走边折’的形式于前方不断制造空间扭曲场,或许就能以另一种形式达成目的;
而抱着这种期待的心情,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这种理念的尝试
在初期,他们渡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求索过程,因为现有的可观测对象还是太过稀少,且质量方面也并不算太强力;
但当比邻3、比邻2、比邻4、比邻5探索舰陆续抵达目标后,那一颗又一颗的恒星体便进入了随船高阶施法者们的视线当中,从而再次增加了学者们的扰动数据库;
且这般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中子星以它那似是能将空间都钻破的存在感,成为了此番技术进步的最大推手。
其所显现的强悍引力场扰动,不但在先前积累的促进下、让变频引擎的速度被抬升至0.7倍于光的程度,且还让共和国的仿重力与空间技术发生了一次质变;
而这种质变所带来的数据与术法底蕴,就让设想中的‘边折边行’有了能够被实现的基础,并在研究中诞生了堪用的术法模板、以及由此而生的铭文器械;
于是,技术探索得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程中,一艘安装有验证引擎的小飞船,在自认为航行了1000公里左右时停下;
但于外界而言,它所驶过的真实距离却是1100公里,之间所存在的差额便是新技术所达成的‘折跃’效果。
且对于没有经过优化的‘初号机’而言,能在能源、功率、算法的重重限制下,最终达到这般数据已经是很不错的一种成果。
在其后,实验又在中型与大型飞船中完成,在小型与中型要塞中也进行了验证,且最终一路来到了‘该上大型要塞’的时刻;
及至此时,学者们已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终端命名为了‘空间折跃引擎’,且其在程度、频率、能耗等方面的性能也被认为足以堪用,并被进行了充分的安全性测试;
于是,最急需这种能力的一艘大型要塞就被挑中,成为了第一个被进行技术更新的对象
~~~~~~~~~~
参与了折跃引擎开发项目的学者们,以投影形态来到了于漫长旅途中挣扎的黑洞探索要塞当中,并汇同涅斯塔在此处的分身、以及粗牙等同船的施法者们,一起展开了针对性的改造行动。
于要塞还保持着高速飞行的状态下,他们利用库存的材料专门制造了一批‘折跃变频复合引擎’,并在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后、将之妥善布局在了舰体空间之内。
而后,这艘要塞就在共和国里里外外数十亿双眼睛的瞩目下,第一次于自己身上启动了这个新的技术应用.
霎时间,周边的星空都仿佛发生了某种扭曲,但要塞内部的精灵们却并未因此而诞出太多的感受,并恍若未觉般彼此对视着发出了‘是否生效’的疑问;
至少,仪表盘上所显示的数据依旧为‘0.7倍光速’.
但假若能在外界进行观测的话,就会发现其正以一种此前所无法想象的高速、以一种十分奇怪的状态不断行进着,且过程中并无如过去那般花费很长时间、去一点点积累速度的历程,而是瞬时间就被进行的大幅度的提速。
第一档,从初时的0.7倍一跃升至了0.9倍;
第二档,随着铭文效果输出率的提升、光速就这般被毫无波澜的突破,而要塞的空间坐标变更率也在瞬时间,就一跃跳至了1.5倍于光的程度;
第三档,能源输出率继续攀升、引擎效果频次再升、要塞智脑的控制效率提高,而空间坐标变更率也达到了2.5倍于光的水平;
及至最后的第四档时,随着所有相关影响因子的最大额输出,要塞的外测数据终于停止在了3.5倍于光速的水准,而这便也是当下真正的速度顶点。
与此同时,其内对于速度的感知却依旧未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在以飞船自身为出发点所进行的任何传统探测中,其速度都还保持在先前所能达到的0.7倍光速左右;
但外部观测的结果却是相当的明确.
事实上,‘外部’与被扭曲的空间才是处于同一视界内的存在,反而是要塞自身的状态才为真正的不正常.
在其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要塞自体一直都处在一种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状态;
每一次的‘清晰’,都代表着前次折跃的结束与下次折跃的准备;
而每一次‘朦胧’则意味着折跃过程的正在被进行,且扭曲的空间会似是一层泡泡般将折跃中的要塞包裹,使之看上去就显得极为虚幻。
这般感觉虽显得有些玄奇与梦幻,但其实也意味技术中存在有明显的不足
因为在理论上,一直处于‘朦胧’状态才是其最佳的行进模式,因为那代表着折跃在毫无间断的情况下被持续进行;
而现在这似是捉迷藏般时隐时现,则意味着引擎的折跃效果在启动频次方面,还未能达到相同‘程度’内的最佳水准。
但暂时而言,这种程度也就足够用了.
在综合了多方数据进行演算后可知,其能够以要塞的本动速度为基形成5倍的相对速度,且只现在能只依靠广域变频牵引能力、就达成0.7倍于光的基础本动速度;
也即是说,光帆推进系统便在这般出乎意料的状况中、于谁都没能想象到的时间点下,暂且退出了星际航行的舞台;
或许,此前所制造的那些圣光发生器从今往后就该改行,以防御性武器的面目去发挥自身余热了。
对于共和国来说,此般变化当然是一件好事.
首先,这大大增强了己方在恒星际航行时的灵活性,在前往未开发星域展开探索时将不必再为归途而担忧,也不必吝啬于在中途降低自己的航速;
其次,对40光年范围甚至更远区域中恒星群的探索与开发,将会比预期来的耗时更短难度更低,并因此收获大量的物质资源、以及新的观测对象;
最后,新的观测对象也意味着收获新知识、改进旧知识,而技术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如这还仅是初旦的新引擎,就会在更多数据样本的积累下、于相辅相成中取得新突破。
至于现下,亦有止不住的欢呼声自要塞内响起
因为他们知道,原先估算中将会持续1300年之久的旅程,仅因这尚且没有完全成熟的技术,就被瞬间缩短到了只需三百余年左右的程度。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