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定战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犁汉第七百五十二章:定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大雨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当然它虽然公平的洒向大地,但人间却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人在温暖的帐篷中衣食保暖,有些人却只能在蹙小的草棚下啼饥号寒。

    对于广大的陈国吏士,尤其是被征召来的徒隶、壮丁,他们痛恨着这场大雨,他们并不如营地中间那群精英们高瞻远瞩,能看见这一场大雨会大大减轻中原的干旱。

    他们只是朴素的看见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在受苦,而有些人在享福。他们也听不得那些大道理,因为大道理的背后总是让他们付出更多的代价。

    更不用说都没有人和他们说大道理。

    此刻,大人物都躲在营帐里喝酒了,甚至过分的还搂着姬妾,只有他们这些苦命人才还要在这大雨中熬着。

    甚至在他们隔壁扎营的南阳兵都比他们好,那些人至少不用在外面值守,而他们却要连他们的苦一并吃了,因为上面说了,说南阳兵是客兵,他们要尽到地主之宜,应该为他们一并值守。

    这他妈的公平吗?他们南阳人是客兵?乃公是豫州人,在这里也是客兵!

    但他们的愤恨又有谁在乎呢?有谁?

    ……

    大雨虽然一直在下,但快到天黑的时候已经有了明显的减弱,这让换防的苏飞好受了一些。

    苏飞原先是黄祖的帐下督,但后来黄祖投降袁绍,之后更是被迁至汝南,而他的部曲则被袁绍拆散到了各军。

    此刻苏飞只不过是前护军一普通的队将,正带着所队换防值守。

    苏飞刚来就遇到了离奇事。

    原来是附近军帐里的总是传来阵阵嗷嚎声,这在雨夜中更是瘆人,苏飞听得烦了,终于忍不住带人过去查看。

    还未走到那军帐,苏飞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腥臭味,纵然是大雨都无办法遮蔽掉的臭。

    而当苏飞掀开军帐的时候,直接就被里面的场景给惊呆了,原来在这不大的军帐中,堆着不下百具尸体。

    这些尸体相互压着,每个人的姿势都扭曲着,而哀嚎的声音正是从一处尸堆中发出的。

    苏飞抿了抿嘴,最后还是咬牙上前寻找着声音,在踩过不知道多少次尸体后,他终于在一个夹缝中看见了那人。

    那是一个年纪并不太大的吏士,在看到苏飞后,这人的眼神有了明显的灵动,然后细微的吐着声音:

    “水,要水。”

    苏飞叹了一口气,先是让手下将这人从尸堆中拉出,然后将自己的水袋递给了他。

    那人被扒出来后,苏飞看见了他的军衣,眼神一凝,随后不经意的将自己的蓑衣盖在了他的身上。

    那人被扒出后,明显也愣了一下,等到苏飞将蓑衣盖在自己身上,他还抖了一下,不过到底不吱声了。

    就在沉默的时候,苏飞喊了两个自己的心腹,对他们吩咐道:

    “你们将此人送到我的军帐,后面我有事问他。”

    两人都是苏飞以前的扈兵,之后被分到一起后就一直隶在军下,所以听得老长官的话,不作二话,就要去背此人。

    最后苏飞还是有点不放心,又吩咐了一句:

    “送过去后,你们两也在军帐外面守着,谁都不要放进去。如果上面来人,也就先喊我。可懂。”

    两人明白,随后背着这人就出去了。

    之后苏飞又环视了一圈帐篷,看着这无数穿着红黄相间军衣的吏士们就这样草草的被堆在这里,心里满是悲哀。

    他并不是同情这些袁绍军吏士,这些人也是当年杀戮自己袍泽弟兄的仇人。他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哀,在这样一个连牺牲吏士都不能善待的地方,他和自己的一班弟兄们还有什么希望。

    想到这里,他心中又不禁想到了刚刚那个人,没准自己的希望就在他身上了。

    之后的时间,苏飞所队一直在值守。

    他们所在的地方正是在伊水的附近,所以不时有一些徒隶随军从他们这里出营去取水。

    纵然还在下雨,苏飞依旧一丝不苟的检查了这些人的符节,无误才让放行。

    其中有一次,他还拦了一个陈军上甲,对面见苏飞如此严谨,大为赞叹,说是要将苏飞调到自己军里去。

    但苏飞心里只是讥讽:

    “你倒是也问问我名字呀,呸。”

    很快,苏飞终于结束了轮值,在和换番的交接后,才从容的返回了营地。

    只是他的内心早已风起云涌。

    ……

    袁绍,陈公、汝南袁氏的家主,此刻的他正在案几上默经,练习着小字。

    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但到了袁绍这代其实五经皆通,就如同他此刻正默写着《孝经》一文,此经全文一千八百多字,袁绍笔不加点,一蹴而就。

    虽然《孝经》为十三经中字数最少的一经,但依旧可见其人在经学上的苦功和造诣。

    袁绍一直认为书法可以养心,尤其是其父常对他教导,每逢大事更需要静心,所以他将之结合起来,一有什么难以决断或者大事将临前,他都要写一段经书。

    其实袁绍的这个方式的确有几分道理。那就是默写经书时,心常恒定,容易进入心流,如此也就觉得安心。

    而为了练字,袁绍还请教过不少京都名家,当年老太尉张奂的儿子张芝素有书中圣手之称,他就曾请教过不少。

    但虽然他在书法之道上用了不少苦功,可就是没有多少进步,常常心中有好字,但到了笔上偏就写不来。

    如是袁绍也就知道自己在这一道上也就是一般人禀赋。

    不过他写字倒是其次,看重的还是静心的这个效果,所以他常常将自己闭于私室,靠默经而度过了一个个艰难时刻。

    此刻,他就在为该不该择时与泰山军决战而犹豫不决。

    白日,他和一众幕僚们商议战事,对于是选择继续和泰山军对峙还是主动与泰山军邀战,幕僚们形成了两派建议。

    其中以郭诞为首的颍川士们都建议主动决战,理由是大军后勤补给已经到了极限,再往后拖己方是要崩溃的。而以辛评、邯郸商这些人的意思,觉得继续维持眼下的对峙比较有利,理由是泰山军越是寻求决战越要反之来。

    两派都有自己的道理,于是袁绍更不能决,只能回营默经,维持心境。

    此刻,他所默之《孝经》也是有一点意思的,那就是他是要将这《孝经》列为众经之首的。

    以后不论是陈国、陈朝都会将孝作为治理天下第一手段。

    这其实也是袁绍的一点心思。那就是论忠,他显然是不大好意思讲的,毕竟再怎么论,汉室可以对得起绝大多数人,但绝没有对不住他们汝南袁氏。

    没有国朝的恩遇,他们汝南袁氏现在也不过是个末流人物。就如同此前他所处置的韩攸说的那样,颍川、汝南多少大族都是累世高贵,早在两汉之前就已经发迹了,没有汉室对袁氏的提携,袁氏凭什么执天下士族之牛耳?

    而汉室为何看重袁氏?不就是因为他们身家清白,算是汉室自己人?

    而在忠心这一块,无论外人如何品头论足,袁绍自己是晓得的,他们袁氏决然称不上忠心一说。

    所以他也不要求别人忠,或者期望别人忠。因为给了这么大恩遇的袁家自己都这样,他如何还敢信别人?

    但袁绍信一个东西,那就是孝。他一直认为孝是人之本,不孝无以为人,而所谓忠臣又多出孝门之家,所以袁绍另辟蹊径,决定以孝治下。

    而且还有一个说道,那就是自己既然讲孝,那就很自然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和辩解。

    因为是你汉室将我一门屠戮,我袁绍才举的反旗,而纵然是这样,在你汉家社稷毁于贼,他袁绍还是不计前嫌,兴义兵讨暴贼,这还有什么能指责的呢?

    此刻,外间雨声稀稀,内里笔下摩挲,袁绍正提笔在绢素上落笔。

    今天袁绍自感笔力大进,索性就拿出一块绢布重新誊抄一份。

    与在纸面上书写不同,绢素纹理稍粗,不融墨,容易滞笔,一般人是不敢写的。只有那些名家大师,要将墨宝留世时才会写在绢布上。

    而一般的贵族世家子弟,只有在临死的时候,才会将自己的遗世诗写就在绢布上。

    而此刻,袁绍笔兴上来,全然忘了这个忌讳,可能他以为自己这一刻的书法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高峰了吧。

    可写了一会,他手一抖,一个墨点就深深的晕在了绢布上。

    袁绍将笔一下子扔了出去,随后将绢布揉做一团,抛在了案几上。

    看着那团绢布在渐渐舒张,袁绍的念头在飞絮:

    “到底打不打。”

    说实话,他迟迟不能下决定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些担心的。

    和另外一个时空不同,那里的袁绍是在艰难的冀州发家,打的也是天下强藩,公孙瓒。在数年的苦战中,袁绍无论的兵力还是军事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现在呢?这里的袁绍是在中原起家,和他打的也是一些中原郡级别的割据势力,最难打的也不过是陈王刘宠,而他击败刘宠也还靠的是政治手段而不是军争。

    后来他打个刘表,倒是打出了战果,但刘表也算不得强藩,别说和泰山军相比,就是连青州的曹操都不如,也就是和袁术一个水平。

    所以袁绍一直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不放心,所以他才对鞠义万般容忍,最激烈的手段也不过就是杀了他的旧将,敲打敲打他。

    为何?还不就是要鞠义在身边帮助他调度军队?

    但即便有鞠义在侧,一想到要和对面的张冲对战,袁绍整个人从头到脚都在颤抖。

    张冲是什么人?死在他手上的名帅他都记不清有多少个了。至今,是的,至今,他都没见过张冲输过一次,每次都是大胜,几如光武皇帝。

    但就在这个时候,袁绍忽然想到一个典故,那就是光武皇帝其实也是有过大败的,而是还是败于不起眼的河北农民军。

    史称:“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

    这一事情立即就给袁绍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他暗自鼓劲: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没有人总是一直赢的。谁说这洛水不是慎水呢?那项羽在垓下之战前不也是每战必胜?所当必破吗?最后如何?垓下一战,此人就输个精光。就是这样,我现在就是如当年高祖之时,正要百折不挠,勇猛精进。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自己。”

    他越想越上头,彼时彼刻就是此时此刻,他就如同高祖一般,而鞠义就是他的韩信。

    可走着走着,袁绍又开始忧虑起来。

    他就是这样的人,总是一时喜一时忧,心思太多太快。

    袁绍忽然又想到,鞠义这样的军头真的能制吗?

    以前袁绍不是这样的,才起兵时,他巴不得手底下全是能臣猛将,只要听到前面得了胜报他就由衷的高兴,但自做了豫州主,做了陈公后,他心思就开始有点复杂了。

    他发现有时候手下并不是越厉害越好,而是要能让人放心。而悖论是,越是厉害他就越不放心。

    那时候他才渐渐弄明白一个权力道理,那就是位置一定要交给自己的亲族,而将斗战之事留给那些勇猛非凡之人。

    这才是稳固的权力结构,但可惜袁绍明白的太晚,他早年起家太依赖于那些外姓大将,此刻已然有点尾大不掉了。

    袁绍想到这里,忽然觉得这一仗可以这么打,于是他马上将案几上的阵图摆开,将原先李整、李通、周昕的三个军序列调换了一下,决定让他们打排头,然后再由自己的上五军和淳于琼的中护军为二梯队。

    此刻看着这样的兵力调度,袁绍心中再无顾虑。

    打,就和他张冲打,就用这一战作为我陈国的立国之战。

    念此,他决定让辛评去对面邀战,而且时间就决定在雨停的第二日,到时候就由我袁绍提兵十万,与贼会战于伊洛间。

    呀呀呀,张冲小贼,看你死不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犁汉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犁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犁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犁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