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时光匆匆如同流水,天下的局势同样如同流水。
自攻灭冬突厥以来,大唐无战事,君臣再次开始专注国内,关注民生百姓,国势再次昂扬向上。
初升的朝阳照在打开的宫殿门前,给朱红色的大门晕染上了一层宛如佛像金妆般的颜色。
这层金光波波点点的洒进太极殿中,殿中两侧侍立着宦官和宫娥,李世民正抱着一堆纸张在翻看,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
“给朕传召。”
李世民从纸堆中抬起头来,对着宦官吩咐着。
……
编修国史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要挑错,神器青史不可能一直开着,那洛氏的气运点是扛不住的,只能挑关键的时候开。
洛玄镜奉命来到长安后,第一件事是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章,详细的阐述了她之后的步骤以及大致目录。
条理清晰,内容详尽。
李世民很快就批阅掉,仅仅四个字,“依照卿言。”
自此洛玄镜身上挂上了弘文馆行走的职务,专职编修国史,她一跃成为大唐最被重视的权贵之一。
因为修史是一项荣耀而清贵显赫的职务,尤其是李世民看重弘文馆,很多有才华被看好的臣子都会到弘文馆挂职,而修史,就是积攒资历最重要的一件事。
换句话说,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一手资料,这有多大好处,毋庸置疑。
洛玄镜对修史极其重视,因为在她进入长安后,就被洛苏叫到了灵天阁,之后洛玄镜就给洛玄星写了信,让洛玄星把姐妹都送到长安来,帮助她一起编修史书。
在贞观六年的时候,洛玄镜完成了汉末列国的一部分史书本纪部分的草稿,呈递给了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对汉末列国的皇帝,很是关注,待收到这份草稿后,李世民召集群臣,于太极殿商议。
洛玄镜呈递上来的史书,在这些或者宰相,或者博学多闻的文士手中传阅。
“用词简洁而精准。”
“语言不失瑰丽,乃至于有韵律在其中。”
“只不过,这有些言语,若不是从这里所见,实在是不知道如何知晓啊。”
众人纷纷评价着,对洛玄镜所编撰的史书,从格式上,没人敢说什么,洛氏是专业做这个的,就算是褚遂良也不敢说什么。
唯一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安的就是关于内容,其中有不少几乎是推翻了旧有的史书和史料,比史书和史料更加详尽。
这些就是“通灵”而得来的东西吗?
殿中众人心中都打着鼓,但没人真的在这方面提出意见,因为这份“通灵”不正是陛下使洛氏女修史的原因吗?
不出众人所料,李世民见众人都阅罢,就带着感慨说道:“朕让楚国夫人将所编修的史书上,关于本纪的篇章先列出来,于是有了现在这份草稿。
朕修史的初衷,一是让明君昏君都彰显于世上,二是让后世君主得以警戒。
现在朕自己看罢,都颇有收获,这其中的不少错误,朕也曾经犯过。
以此观之,这部史册的编篆,果真是有利无害。”
对于李世民所言,诸宰相以及文人已经见怪不怪,这就是李世民,时时有一颗谦逊的心,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很快就会再次回到谦逊状态。
“诸卿可知道,朕为什么要让楚国夫人,先修本纪吗?”
啊?
李世民的问题让众人一懵,虽说一国一国的修更正常一点,但先修本纪,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其中还有什么深意?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卖关子,便直接说道:“曾经在昭城中,有一座诸子百家的圣殿,供奉着那个辉煌时代的圣贤。
无数珍贵的言语于是就在世间流传,滋润着汉人的精神世界。
想必诸卿都是知道的。”
李世民一提这个,殿中的气氛顿时肉眼可见的热烈起来,就连魏征就直接问道:“陛下,您是要重建诸子圣殿吗?”
诸子圣殿,即便这個时代的所有人都不曾见过,但仅仅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就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恢宏和壮观。
天下的文人,无论是学儒,还是学道,亦或是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所尊崇的圣人,都在诸子圣殿中。
魏征这一问,让众人都颇为振奋,但转而就暗淡下去,哪里能重建呢?
诸子圣殿中最珍贵的东西,除了那些文字,还有雕像,传说中,那些雕像,完整的记录了圣人们的真实模样。
现在就算是重建诸子圣殿,又从哪里去雕刻那些圣贤的音容笑容呢?
“朕复原不了那座曾经的诸子圣殿。”
李世民说着,叹息道:“那或许是诸子圣殿的命运吧,昭城毁灭在那场千年难遇的天降大雨中。
草萧疏、水萦纡,断壁残垣中,已经不能见曾经的辉煌和明耀。
但诸子圣殿的精神永远流传。
朕在想,诸子的思想源泉从何而来,便是圣王。
那圣王的精神也要永远流传才是。
朕以眇眇之身,蒙素王上皇恩典,得诸夏万民之心,以有今日。
为了昭示子孙,警示子孙。
为了使天下万民,能向正道,能知正道,于是决定要立下一座帝王庙。
在帝王庙,供奉那些有大功大德的圣王。
朕要立起高高的石碑,用石头来建造这座庙宇,然后用黄金、美玉、白银、珍贵、玛瑙、水晶来装饰它。
这世间一切和美好所相关联的物件,朕都要列在其中,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圣王之威,便在其中了。”
李世民意气风发的说道,这件事同样是他想了许久的,从洛苏第一次和他提起,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现在是完成这件事的时候了。
他建立这座帝王庙,不仅仅是要祭祀古之圣王,日后他自己也要进去。
他有这个自信!
“圣王居于主殿,其余帝王分列偏殿,圣王各列功绩,其余帝王往后而列,明正统之序即可。”
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简单,这帝王庙,要列举大多数能代表统序的帝王,也就是一脉相承,或者在中途分支,但是最后又合并在一处的帝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王,这些圣王都要在之后单独设置殿堂。
其余没有入选圣王的君王,就在一起被列在其余的殿堂中。
那这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陛下,这圣王之殿,几何呢?”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说道:“黄帝殿、尧帝殿、舜帝殿、禹王殿、商汤殿、周康王殿、周召王殿、汉文帝殿、汉武帝殿、汉宣帝殿。
这十位圣王,为朕所选出的十位圣王,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所选出来的这是个帝王,首先黄帝和尧舜禹汤肯定是要占据五个位置的,因为这五个是素王亲自写下的圣王。
李世民就算是再叛逆,他也不可能把素王亲自认可的圣王踢出去,而且这五个人,恰恰就是诸夏的统序,从上古的神话时代,一直到周朝。
这五个人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那之后的五个人,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在商朝之后,有周朝、有秦朝,有楚国项羽,有汉朝,有隋朝,成为圣王,肯定是天子,所以汉末列国以及南北朝,就不提了。
最终的结果是周朝两个,汉朝三个。
秦朝不提了。
项羽得到天下迅速,失去天下同样迅速,同样不提了。
隋朝,哪里有什么圣天子。
就算是文帝,以现在李世民的眼光看来,也觉得他不行,在殿中,还有一个特别看不上文帝的,那就是房玄龄,在隋文帝当天子的时候,他就说隋朝国祚不会长久。
最后的结果果然印证了他的话。
最后只剩下汉朝和周朝,周康王是素王辅佐的,周召王是洛文公辅佐的,史书上称之为康召盛世。
汉孝文皇帝的评价中就有一句,说他的治下胜过了周康王、周召王,这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就是至高的评价。
取这两个人,不会有任何不满。
至于汉朝,汉文、汉武是没有争议的,唯一所遗漏的或许就是汉光武帝和汉宣帝。
在李世民看来,这两个人水平差不多,
但汉光武帝属于被后世子孙所拖累,李世民思索良久,还是将汉光武帝从摘出去。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十人名单。
对于这份名单,李世民的考虑很是周全,而且又很明确了十个圣王,所以诸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往里面添加和减少。
这真是李世民所要的结果。
最终只能看着这份名单,说一句,“圣明无过陛下!”
圣明无过陛下!
————
时贞观六年,太宗观史曰:“朕观诸夏三千年统绪,天命兴衰,虽有波折,然不绝如线者,盖天倾时有圣王现,命终时有新朝立,朕欲立庙以祀诸圣王,于圣王下置诸帝,以明诸夏之统,以清史册之序。”
时人赞然,遂立庙以祀诸帝,建十殿,祭祀古之圣王,时人号曰:“帝庙所立,诸夏统序,十殿圣王,佑我唐皇!”——《唐书·太宗本纪》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攻灭冬突厥以来,大唐无战事,君臣再次开始专注国内,关注民生百姓,国势再次昂扬向上。
初升的朝阳照在打开的宫殿门前,给朱红色的大门晕染上了一层宛如佛像金妆般的颜色。
这层金光波波点点的洒进太极殿中,殿中两侧侍立着宦官和宫娥,李世民正抱着一堆纸张在翻看,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
“给朕传召。”
李世民从纸堆中抬起头来,对着宦官吩咐着。
……
编修国史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要挑错,神器青史不可能一直开着,那洛氏的气运点是扛不住的,只能挑关键的时候开。
洛玄镜奉命来到长安后,第一件事是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章,详细的阐述了她之后的步骤以及大致目录。
条理清晰,内容详尽。
李世民很快就批阅掉,仅仅四个字,“依照卿言。”
自此洛玄镜身上挂上了弘文馆行走的职务,专职编修国史,她一跃成为大唐最被重视的权贵之一。
因为修史是一项荣耀而清贵显赫的职务,尤其是李世民看重弘文馆,很多有才华被看好的臣子都会到弘文馆挂职,而修史,就是积攒资历最重要的一件事。
换句话说,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一手资料,这有多大好处,毋庸置疑。
洛玄镜对修史极其重视,因为在她进入长安后,就被洛苏叫到了灵天阁,之后洛玄镜就给洛玄星写了信,让洛玄星把姐妹都送到长安来,帮助她一起编修史书。
在贞观六年的时候,洛玄镜完成了汉末列国的一部分史书本纪部分的草稿,呈递给了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对汉末列国的皇帝,很是关注,待收到这份草稿后,李世民召集群臣,于太极殿商议。
洛玄镜呈递上来的史书,在这些或者宰相,或者博学多闻的文士手中传阅。
“用词简洁而精准。”
“语言不失瑰丽,乃至于有韵律在其中。”
“只不过,这有些言语,若不是从这里所见,实在是不知道如何知晓啊。”
众人纷纷评价着,对洛玄镜所编撰的史书,从格式上,没人敢说什么,洛氏是专业做这个的,就算是褚遂良也不敢说什么。
唯一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安的就是关于内容,其中有不少几乎是推翻了旧有的史书和史料,比史书和史料更加详尽。
这些就是“通灵”而得来的东西吗?
殿中众人心中都打着鼓,但没人真的在这方面提出意见,因为这份“通灵”不正是陛下使洛氏女修史的原因吗?
不出众人所料,李世民见众人都阅罢,就带着感慨说道:“朕让楚国夫人将所编修的史书上,关于本纪的篇章先列出来,于是有了现在这份草稿。
朕修史的初衷,一是让明君昏君都彰显于世上,二是让后世君主得以警戒。
现在朕自己看罢,都颇有收获,这其中的不少错误,朕也曾经犯过。
以此观之,这部史册的编篆,果真是有利无害。”
对于李世民所言,诸宰相以及文人已经见怪不怪,这就是李世民,时时有一颗谦逊的心,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很快就会再次回到谦逊状态。
“诸卿可知道,朕为什么要让楚国夫人,先修本纪吗?”
啊?
李世民的问题让众人一懵,虽说一国一国的修更正常一点,但先修本纪,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其中还有什么深意?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卖关子,便直接说道:“曾经在昭城中,有一座诸子百家的圣殿,供奉着那个辉煌时代的圣贤。
无数珍贵的言语于是就在世间流传,滋润着汉人的精神世界。
想必诸卿都是知道的。”
李世民一提这个,殿中的气氛顿时肉眼可见的热烈起来,就连魏征就直接问道:“陛下,您是要重建诸子圣殿吗?”
诸子圣殿,即便这個时代的所有人都不曾见过,但仅仅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就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恢宏和壮观。
天下的文人,无论是学儒,还是学道,亦或是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所尊崇的圣人,都在诸子圣殿中。
魏征这一问,让众人都颇为振奋,但转而就暗淡下去,哪里能重建呢?
诸子圣殿中最珍贵的东西,除了那些文字,还有雕像,传说中,那些雕像,完整的记录了圣人们的真实模样。
现在就算是重建诸子圣殿,又从哪里去雕刻那些圣贤的音容笑容呢?
“朕复原不了那座曾经的诸子圣殿。”
李世民说着,叹息道:“那或许是诸子圣殿的命运吧,昭城毁灭在那场千年难遇的天降大雨中。
草萧疏、水萦纡,断壁残垣中,已经不能见曾经的辉煌和明耀。
但诸子圣殿的精神永远流传。
朕在想,诸子的思想源泉从何而来,便是圣王。
那圣王的精神也要永远流传才是。
朕以眇眇之身,蒙素王上皇恩典,得诸夏万民之心,以有今日。
为了昭示子孙,警示子孙。
为了使天下万民,能向正道,能知正道,于是决定要立下一座帝王庙。
在帝王庙,供奉那些有大功大德的圣王。
朕要立起高高的石碑,用石头来建造这座庙宇,然后用黄金、美玉、白银、珍贵、玛瑙、水晶来装饰它。
这世间一切和美好所相关联的物件,朕都要列在其中,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圣王之威,便在其中了。”
李世民意气风发的说道,这件事同样是他想了许久的,从洛苏第一次和他提起,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现在是完成这件事的时候了。
他建立这座帝王庙,不仅仅是要祭祀古之圣王,日后他自己也要进去。
他有这个自信!
“圣王居于主殿,其余帝王分列偏殿,圣王各列功绩,其余帝王往后而列,明正统之序即可。”
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简单,这帝王庙,要列举大多数能代表统序的帝王,也就是一脉相承,或者在中途分支,但是最后又合并在一处的帝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王,这些圣王都要在之后单独设置殿堂。
其余没有入选圣王的君王,就在一起被列在其余的殿堂中。
那这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陛下,这圣王之殿,几何呢?”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说道:“黄帝殿、尧帝殿、舜帝殿、禹王殿、商汤殿、周康王殿、周召王殿、汉文帝殿、汉武帝殿、汉宣帝殿。
这十位圣王,为朕所选出的十位圣王,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所选出来的这是个帝王,首先黄帝和尧舜禹汤肯定是要占据五个位置的,因为这五个是素王亲自写下的圣王。
李世民就算是再叛逆,他也不可能把素王亲自认可的圣王踢出去,而且这五个人,恰恰就是诸夏的统序,从上古的神话时代,一直到周朝。
这五个人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那之后的五个人,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在商朝之后,有周朝、有秦朝,有楚国项羽,有汉朝,有隋朝,成为圣王,肯定是天子,所以汉末列国以及南北朝,就不提了。
最终的结果是周朝两个,汉朝三个。
秦朝不提了。
项羽得到天下迅速,失去天下同样迅速,同样不提了。
隋朝,哪里有什么圣天子。
就算是文帝,以现在李世民的眼光看来,也觉得他不行,在殿中,还有一个特别看不上文帝的,那就是房玄龄,在隋文帝当天子的时候,他就说隋朝国祚不会长久。
最后的结果果然印证了他的话。
最后只剩下汉朝和周朝,周康王是素王辅佐的,周召王是洛文公辅佐的,史书上称之为康召盛世。
汉孝文皇帝的评价中就有一句,说他的治下胜过了周康王、周召王,这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就是至高的评价。
取这两个人,不会有任何不满。
至于汉朝,汉文、汉武是没有争议的,唯一所遗漏的或许就是汉光武帝和汉宣帝。
在李世民看来,这两个人水平差不多,
但汉光武帝属于被后世子孙所拖累,李世民思索良久,还是将汉光武帝从摘出去。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十人名单。
对于这份名单,李世民的考虑很是周全,而且又很明确了十个圣王,所以诸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往里面添加和减少。
这真是李世民所要的结果。
最终只能看着这份名单,说一句,“圣明无过陛下!”
圣明无过陛下!
————
时贞观六年,太宗观史曰:“朕观诸夏三千年统绪,天命兴衰,虽有波折,然不绝如线者,盖天倾时有圣王现,命终时有新朝立,朕欲立庙以祀诸圣王,于圣王下置诸帝,以明诸夏之统,以清史册之序。”
时人赞然,遂立庙以祀诸帝,建十殿,祭祀古之圣王,时人号曰:“帝庙所立,诸夏统序,十殿圣王,佑我唐皇!”——《唐书·太宗本纪》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