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山东的反抗来的很是激烈,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不愿意,认为刘恒实在是太过于过分了。
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因为卑贱之人而苛刻对待尊贵之人的道理。
维系皇帝统治的是我们这些人,出将入相,都是我们这些人在做,甚至打仗时出钱出力出人的也是我们。
结果现在却反过来要割我们的肉来喂那些卑贱之人,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群体的意识,甚至这种意识是极其难以改变的。
纵然是如今那些热血正义的学子,其中不少人,随着年纪的渐渐长大,财富的渐渐聚集,田产的逐渐增多,有朝一日也会加入这个群体,甚至因为掌握着丰厚的知识,他们会更加强大。
有人上书质问道:“陛下一向以仁德来治理您的天下,但是现在取得了功绩,却为什么要抛弃让您兴盛的做法呢?
刘氏如果不能得到尊贵的地位,那您的威严又要如何去彰显呢?
贵族如果不能庇护家族,那您的恩典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臣实在是为您的天下感到担忧啊,自古以来难道有不得人心而能够长长久久的王朝吗?”
这些人的上书不仅仅是自己如此想,还有许多人在推动,甚至就在长安城中也有某些人表面上支持刘恒,但是暗地里却安排人阻碍政策的推行。
刘恒知晓之后怒斥道:“臣子的生死祸福是上天所注定的,但恩衰荣辱却是君主所决定的。
朕的仁慈不仅仅施加在你们的身上,还泽及百姓,乃至于鸟兽,这是通往圣王的光明道路。
领受着君主的俸禄,接受着君主的赐土,享受着君主赐予的权力,却说出这样诋毁君主的话。
阻碍着君主成为圣王啊!
难道是臣子该做的吗?
这是何等的无耻啊。
你们这样没有德行的人,难道配和朕站在一片苍天之下吗?”
话说到这里,很多刚烈的人不堪其辱直接自杀了。
毕竟不愿意生活在一片苍天之下,不可能让皇帝去自杀,那就只能自己去壮烈了。
这些人宁愿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没有德行的人。
这样的举动让刘恒从愤怒之中回过神来,这些人思维深处的顽固让刘恒感觉难以置信,这和接受过洛新教导之后的他,从底层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刘恒于是说道:“朕听闻上古的圣贤见到贫困的人就资助他,见到饥饿的人就给予他饭食,见到寒冷的人就为他添衣。
圣王这样做,于是天下就不再有贫困、饥饿、寒冷,天下就这样治理成盛世了。
你们有无数的金银美玉,多的充满了伱们的密室,铜钱堆在窖中就像是一座座的小山一样,穿着珍贵的绫罗绸缎,一天就要换掉一身,然后随意的丢弃它,这是多么的奢侈啊。
再看看那些田间的百姓吧,他们终日辛勤的在农田之中劳作,太阳照在身上于是皮肤变得黝黑。
泥土和汗水混杂起来,于是面容不能看清,穿着随处可见的麻衣,上面有许多破洞还舍不得丢弃。
还要面对税赋,还有徭役,一年到头所能够存下的余粮不过是你们的一餐之食而已。
朕实在是失望啊。
这不是王政,而是暴行,大汉社稷倾覆的危机就在这其中了。”
社稷倾覆!
刘恒这番话说的实在是太重了,他的决心在其中所彰显,天下一下子沉默起来。
儒生们高呼刘恒就是上天降下来致太平的圣君,有这样的主心骨支持他们,更是干劲十足。
出身法家和荀儒的学子同样在这一次的行动之中勇猛精进,这两派学子的行动力简直爆表。
从朝廷派出的官吏到了各个地方,监察执政的手段自然各不相同,法家手段一向酷烈,虽然思想改变了一些,但是手段却是不会变的,拿着汉律就开始执法。
数年前洛景在邯郸召集天下豪强,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迁徙到了关中,那些豪族中有许多人做了朝廷的郎,然后在这一次清丈土地的进程中,跟随着上官回到了当年的故土。
最强大的豪强离开本地,那么剩下次一等的豪强自然就会占据原来的生态位。
不论是法家学子,还是主动离开本地的豪强看到这些人都感觉不爽。
再加上这世上不存在发家干净的豪强,这些人一定有违反汉律的不法之事,于是局势很快就发展到,朝廷派来的官吏拿着汉律要把这些本地豪强搞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清丈土地变成了抄家!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刘恒耳中,他立刻召集了洛景和贾谊商议。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三人很快就确定下来了基调,那就是不能放任这种风气持续下去。
刘恒带着些许的回忆说道:“当年洛文王教导朕的时候,特意和朕说过,除非是不得已的地步,否则绝对不能使用酷吏政治。
酷吏政治表面看起来可以快速拔除一些有害的豪强,但是实际上造成的后果,却是贻害无穷,会让整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底线都彻底恶化,一旦破坏,想要恢复就千难万难。”
酷吏政治清理豪强快不快?
快!
这是有目共睹的,只要皇帝支持,杀那些豪强就像是杀猪一样,轻而易举,杀光豪强,然后将土地和财富一分,郡县就大治了。
听起来实在是很美好。
然后呢?
新的豪强诞生,而且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变得更强,再杀一次,永永远远都陷入到这个轮回之中。
现在的刘恒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来做这些事情,若是下一个皇帝的威望不够杀不了那些豪强呢?
那个时候地方上全都是生来就敌视朝廷的人!
刘恒只要想想,就感觉那种场面太过可怕了,这也是他改变强制陵邑的一大原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那些盘外招,对政治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至于豪强本就坐法,所以清理他们理所应当,这句话听听就好。
若是真能做到按照律法办事,洛氏对法家的态度或许会改变许多。
但事实是什么样子,坐法不坐法皇帝说了算,坐法之后怎么处理皇帝说了算。
真实的历史上,霍去病杀死李敢,按照之前那些判例,这怎么都该是死罪了,但是汉武帝根本没当一回事。
就连汉武帝这样能够在历史上坐五望一的雄主,对待律法都尚且如此,其余的君主会是什么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个君主专制的时代,谈论法治就像是告诫狼不要吃羊一般,可笑不足以形容,只能用荒谬来形容。
洛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顺应形势,人治为主,法治为辅,洛氏至少对自己的品德还是有自信的。
在国家上,洛氏希冀通过一种平衡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形成一种“应该如何做”的形式,有些像是“习惯法”,来因地制宜的根据现实情况去确定如何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坐法诛杀。
刘恒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亲政以来,即便是流放了那么多的官员,也没有多少怨恨他,甚至就连那些被流放的官员,都痛哭流涕的认为是自己错了,认为刘恒已经给了他们最高的恩典。
更不要说其他的官员,没有物伤其类,没有兔死狐悲,反而是暗地里告诫自己,不要触及到皇帝陛下的底线。
刘恒从这样的行事方式之中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他是最不喜欢正面真刀真枪对着干的。
“清理这些人怎么能用坐法的理由呢?
除了洛氏之外,这天下有不坐法的官吏吗?
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胶东国,传朕的命令,停止抄家,真是给朕找事情。”
刘恒很快就做出了决断,先要给其他朝廷官吏打个样,告诉他们不能用单纯的坐法理由来清丈土地。
即便是要杀了这些人,也要让天下人知道,杀你们是因为和大势违抗,朝廷早就知道你们的事,但是一直以来都给你们机会,是你们自己不要,甚至还蹬鼻子上脸,皇帝陛下是迫于无奈才杀你们的。
刘恒的命令很快就随着信使传向了山东,那些正悲愤莫名的豪强,面对刘恒的安抚,渐渐平静下来,那些跃跃欲试的官吏们见状克制住了大开杀戒的心思。
开始按照正常的流程缓缓推进土地的清查,经历了这件事,之前很多死活要阻拦的人,反而稍微配合了一些。
————
汉太宗在古代中国是备受推崇的皇帝,他代表着一个文人理想之中的皇帝,即皇帝本人聪明睿智,还善于听取臣子的劝谏,他亲近那些具有卓越能力的人,远离那些对国家不利的人,他还总是能够体谅臣子的为难,不用道德完人来要求他们,他在某些方面不执着于律法的实施,但绝不是践踏,而是认为律法或许不够合理,但臣子们都知晓他的底线,即不得随意的对人民的生命进行践踏。——《全球通史·秦汉卷三》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因为卑贱之人而苛刻对待尊贵之人的道理。
维系皇帝统治的是我们这些人,出将入相,都是我们这些人在做,甚至打仗时出钱出力出人的也是我们。
结果现在却反过来要割我们的肉来喂那些卑贱之人,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群体的意识,甚至这种意识是极其难以改变的。
纵然是如今那些热血正义的学子,其中不少人,随着年纪的渐渐长大,财富的渐渐聚集,田产的逐渐增多,有朝一日也会加入这个群体,甚至因为掌握着丰厚的知识,他们会更加强大。
有人上书质问道:“陛下一向以仁德来治理您的天下,但是现在取得了功绩,却为什么要抛弃让您兴盛的做法呢?
刘氏如果不能得到尊贵的地位,那您的威严又要如何去彰显呢?
贵族如果不能庇护家族,那您的恩典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臣实在是为您的天下感到担忧啊,自古以来难道有不得人心而能够长长久久的王朝吗?”
这些人的上书不仅仅是自己如此想,还有许多人在推动,甚至就在长安城中也有某些人表面上支持刘恒,但是暗地里却安排人阻碍政策的推行。
刘恒知晓之后怒斥道:“臣子的生死祸福是上天所注定的,但恩衰荣辱却是君主所决定的。
朕的仁慈不仅仅施加在你们的身上,还泽及百姓,乃至于鸟兽,这是通往圣王的光明道路。
领受着君主的俸禄,接受着君主的赐土,享受着君主赐予的权力,却说出这样诋毁君主的话。
阻碍着君主成为圣王啊!
难道是臣子该做的吗?
这是何等的无耻啊。
你们这样没有德行的人,难道配和朕站在一片苍天之下吗?”
话说到这里,很多刚烈的人不堪其辱直接自杀了。
毕竟不愿意生活在一片苍天之下,不可能让皇帝去自杀,那就只能自己去壮烈了。
这些人宁愿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没有德行的人。
这样的举动让刘恒从愤怒之中回过神来,这些人思维深处的顽固让刘恒感觉难以置信,这和接受过洛新教导之后的他,从底层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刘恒于是说道:“朕听闻上古的圣贤见到贫困的人就资助他,见到饥饿的人就给予他饭食,见到寒冷的人就为他添衣。
圣王这样做,于是天下就不再有贫困、饥饿、寒冷,天下就这样治理成盛世了。
你们有无数的金银美玉,多的充满了伱们的密室,铜钱堆在窖中就像是一座座的小山一样,穿着珍贵的绫罗绸缎,一天就要换掉一身,然后随意的丢弃它,这是多么的奢侈啊。
再看看那些田间的百姓吧,他们终日辛勤的在农田之中劳作,太阳照在身上于是皮肤变得黝黑。
泥土和汗水混杂起来,于是面容不能看清,穿着随处可见的麻衣,上面有许多破洞还舍不得丢弃。
还要面对税赋,还有徭役,一年到头所能够存下的余粮不过是你们的一餐之食而已。
朕实在是失望啊。
这不是王政,而是暴行,大汉社稷倾覆的危机就在这其中了。”
社稷倾覆!
刘恒这番话说的实在是太重了,他的决心在其中所彰显,天下一下子沉默起来。
儒生们高呼刘恒就是上天降下来致太平的圣君,有这样的主心骨支持他们,更是干劲十足。
出身法家和荀儒的学子同样在这一次的行动之中勇猛精进,这两派学子的行动力简直爆表。
从朝廷派出的官吏到了各个地方,监察执政的手段自然各不相同,法家手段一向酷烈,虽然思想改变了一些,但是手段却是不会变的,拿着汉律就开始执法。
数年前洛景在邯郸召集天下豪强,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迁徙到了关中,那些豪族中有许多人做了朝廷的郎,然后在这一次清丈土地的进程中,跟随着上官回到了当年的故土。
最强大的豪强离开本地,那么剩下次一等的豪强自然就会占据原来的生态位。
不论是法家学子,还是主动离开本地的豪强看到这些人都感觉不爽。
再加上这世上不存在发家干净的豪强,这些人一定有违反汉律的不法之事,于是局势很快就发展到,朝廷派来的官吏拿着汉律要把这些本地豪强搞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清丈土地变成了抄家!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刘恒耳中,他立刻召集了洛景和贾谊商议。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三人很快就确定下来了基调,那就是不能放任这种风气持续下去。
刘恒带着些许的回忆说道:“当年洛文王教导朕的时候,特意和朕说过,除非是不得已的地步,否则绝对不能使用酷吏政治。
酷吏政治表面看起来可以快速拔除一些有害的豪强,但是实际上造成的后果,却是贻害无穷,会让整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底线都彻底恶化,一旦破坏,想要恢复就千难万难。”
酷吏政治清理豪强快不快?
快!
这是有目共睹的,只要皇帝支持,杀那些豪强就像是杀猪一样,轻而易举,杀光豪强,然后将土地和财富一分,郡县就大治了。
听起来实在是很美好。
然后呢?
新的豪强诞生,而且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变得更强,再杀一次,永永远远都陷入到这个轮回之中。
现在的刘恒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来做这些事情,若是下一个皇帝的威望不够杀不了那些豪强呢?
那个时候地方上全都是生来就敌视朝廷的人!
刘恒只要想想,就感觉那种场面太过可怕了,这也是他改变强制陵邑的一大原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那些盘外招,对政治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至于豪强本就坐法,所以清理他们理所应当,这句话听听就好。
若是真能做到按照律法办事,洛氏对法家的态度或许会改变许多。
但事实是什么样子,坐法不坐法皇帝说了算,坐法之后怎么处理皇帝说了算。
真实的历史上,霍去病杀死李敢,按照之前那些判例,这怎么都该是死罪了,但是汉武帝根本没当一回事。
就连汉武帝这样能够在历史上坐五望一的雄主,对待律法都尚且如此,其余的君主会是什么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个君主专制的时代,谈论法治就像是告诫狼不要吃羊一般,可笑不足以形容,只能用荒谬来形容。
洛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顺应形势,人治为主,法治为辅,洛氏至少对自己的品德还是有自信的。
在国家上,洛氏希冀通过一种平衡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形成一种“应该如何做”的形式,有些像是“习惯法”,来因地制宜的根据现实情况去确定如何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坐法诛杀。
刘恒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亲政以来,即便是流放了那么多的官员,也没有多少怨恨他,甚至就连那些被流放的官员,都痛哭流涕的认为是自己错了,认为刘恒已经给了他们最高的恩典。
更不要说其他的官员,没有物伤其类,没有兔死狐悲,反而是暗地里告诫自己,不要触及到皇帝陛下的底线。
刘恒从这样的行事方式之中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他是最不喜欢正面真刀真枪对着干的。
“清理这些人怎么能用坐法的理由呢?
除了洛氏之外,这天下有不坐法的官吏吗?
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胶东国,传朕的命令,停止抄家,真是给朕找事情。”
刘恒很快就做出了决断,先要给其他朝廷官吏打个样,告诉他们不能用单纯的坐法理由来清丈土地。
即便是要杀了这些人,也要让天下人知道,杀你们是因为和大势违抗,朝廷早就知道你们的事,但是一直以来都给你们机会,是你们自己不要,甚至还蹬鼻子上脸,皇帝陛下是迫于无奈才杀你们的。
刘恒的命令很快就随着信使传向了山东,那些正悲愤莫名的豪强,面对刘恒的安抚,渐渐平静下来,那些跃跃欲试的官吏们见状克制住了大开杀戒的心思。
开始按照正常的流程缓缓推进土地的清查,经历了这件事,之前很多死活要阻拦的人,反而稍微配合了一些。
————
汉太宗在古代中国是备受推崇的皇帝,他代表着一个文人理想之中的皇帝,即皇帝本人聪明睿智,还善于听取臣子的劝谏,他亲近那些具有卓越能力的人,远离那些对国家不利的人,他还总是能够体谅臣子的为难,不用道德完人来要求他们,他在某些方面不执着于律法的实施,但绝不是践踏,而是认为律法或许不够合理,但臣子们都知晓他的底线,即不得随意的对人民的生命进行践踏。——《全球通史·秦汉卷三》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