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子时一至,童役在外报更。
谢据斜靠书案,缓解脚麻,问:“女郎可知一夜为何分为五更?”
王葛还真知道原由,回道:“更,本义为更改,衍义为轮换、相继、经历。五更, 也叫五夜、五鼓,均以‘五’为节。天一元始,正月建寅,自寅至午,午至傍晚,傍晚至寅, 无论冬、夏,它们中间经历的时长, 盈不过六,缩不至四,常在五节之间。所以,五更也寓意着人生经历。”
“五更,也叫五鼓。女郎既知这些,看来县令大人已经告诉你准匠师考的规则了。”
王葛笑容僵了一下,解释:“县令大人只允我五月时,入准匠师考,没透露规则。我知道‘五更、五鼓’,是村里一个读书很好的郎君教的。”是桓真教虎头时,她旁听记住的。
再者, 五更、五鼓的,跟“准匠师”考试有何牵扯?
“县令大人很谨慎, 按道理, 是不该透露规则。不过各世家都有匠工去比试, 每年仅这南山馆墅,至少也得上百匠工。年复一年,为了争那五十个准匠师数, 怎可能不走漏消息?”
王葛沉思:县令大人让她制的直尺、矩、规,一定跟考试内容有关。
谢据误会了她的沉思,宽慰道:“女郎勿忧,我现就将我所知的,尽告诉你。”
准匠师考,绝不是各县官员为下一步“匠师大比”而自行举办的选拔比试。此试,各县、包括郡治所的县邑,规则都几乎一致。
谢据哪会无端提问“五更”?其实是暗示考试过程中的“五鼓”:扬名鼓、不如鼓、计时鼓、乡名鼓,拨浪鼓。
考生全部进入考场后,计时鼓先响。每刻,槌一声鼓。此鼓架在每个考试区域的四角,对考生起催促、干扰之用。
第一个考项:巨型直尺划线。直尺的材料或为竹、或为木,长度一丈有余。注意,只划“尺距”!不得标记“分、寸”线段!考生可自选一端为起点,每隔一尺之距,用刻刀划一竖线。刻至另一端不足“一尺之距”为结束。
标记完,由匠吏用标准模具测量,通过后, 由鼓吏敲扬名鼓。而后考生进入第二区域, 若被淘汰则自行离场,在离场通道敲不如鼓,比匠工考试要好的是,淘汰者只需自喊“技不如人”,不需要报籍贯、姓名。
第二考项:巨型矩尺划线。矩尺材料为木。以直角的相接处为起点,长端方向,一丈有余,只划“寸距”,不得标记“分、尺”线段;短端方向,半丈有余,只划“分距”,不得标记“寸、尺”线段。同样,全部的划线,都以最末尾不足“分之距、寸之距”为结束。
第三考项:制“书觚”。前两项,王葛已经觉得很难了,待虎子讲完第三项,她简直头皮发麻。郭夫子讲过,每面皆可写字的木简,谓为“觚、书觚”。王葛将此物理解为多棱形木棍。
匠吏依次给考生提供木规,只许观察、不许触碰,再根据提供的“最少三棱、最多八棱”的觚料,修正符合木规角度的棱角。观察、修正觚料的总时长,按棱角多少,分别为一刻钟至两刻钟。
制觚过程,单独计时。鼓吏从匠吏宣布开始时,就要在考生旁边摇拨浪鼓,干扰考生。拨浪鼓停,考生停止制器。
而这些,只是准匠师考试的开场。通俗讲,就是大淘汰,淘汰掉所有对规矩、分寸不严谨的考生。
第四考项:考生迅速进入制模区域,挑选模具。所以前三项进行的越快,第四项越有利。此项跟匠工考的规则一样,属于检验考生对规矩、尺寸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五考项:考生进入器具区域,此处有生活中所用、或少见的各类器具。考生可按自身能力,选择器具,改进其作用。每类器具前都会竖立木牌,写明器具名称、用途、改进的最低标准。如果考生不识字,可通过敲“乡名鼓”的方式,求助匠吏。
“槌响此鼓后,必须自喊……瓿知乡,王葛,不识字。”谢据讲述到这喷笑,笑的肩膀都颤。“就是这些了,怎样,难否?”
难!比匠工考难多了!
王葛假想自己要真因为不识字敲乡名鼓,那场面得多丢人。“五个月时间,我定学会好多字。”
“切莫轻视。”谢据不笑了,提醒她:“那些字不全是简化字,甚至有殷墟契文。待到九月去山阴县进行匠师大比时,乡名鼓变为县名鼓。到时各类器具的文字牌上,尽为殷墟契文、篆文!”
“也就是说,我若识字少,不光丢自己的颜面,还丢乡里、县里的颜面。”
“对。尤其到山阴县考试时,场面必定壮观。到时考官、匠吏、考生哪会记旁人的姓名?只会记住踱衣县……不识字,踱衣县……不识字。哈哈!”谢据捧腹,脑海中浮现着王葛一脸茫然,一次次击木槌、报县名的窘态,笑的趴到了案上。
“不说帮我,尽笑我,白分你吃鱼了。”
“嗝!”这孩子迅速郑重神色,说道:“我既与葛女郎为友,还有一事应当告知,我阿父就是南山馆墅的主人。”
“其实那天你训退匠娘子时,我能猜出几分。”
“嗯。还有就是,我阿父有两个喜好,养鹤,养鱼。”
“这么说,白鹤是你阿父驯养的?”
“是。”
“养鹤、养鱼……咦?鹤吃鱼吧?”
“咳!”谢据一扬颌,示意她身后那小堆废料。
不好!王葛回身,拿起已经粘在木块上的、变了色的烂鱼头,仍想再确认一下:“虎子,你阿父……养的啥样的鱼?多大?”
“女郎猜测,是对的。就是它们,赤鲤。”
此时的贾舍村。
爆竹声已经少了许多,家家户户都围在长辈身边,或倾听、或诉说明年的期望,还有春暖时的开荒,以此方式守岁。
王家主屋内,却只有王翁、贾妪、长房父子和桓真。
刚才桓真的话,让他们惊喜之余不得不重新打算。家里劳力确实减少,但因有了耕牛,还是想再开垦几亩荒地的。
但桓真说的是:“八月,清河庄会招一批幼童入小学。翁姥,我要将阿荇送去,作为正式学童入学。清河庄是琅琊王氏的庄园,王氏小学,之前是略逊于阿葛所在的南山馆墅,但八月起,他们会再礼聘名儒,望翁姥考虑……迁徙。”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谢据斜靠书案,缓解脚麻,问:“女郎可知一夜为何分为五更?”
王葛还真知道原由,回道:“更,本义为更改,衍义为轮换、相继、经历。五更, 也叫五夜、五鼓,均以‘五’为节。天一元始,正月建寅,自寅至午,午至傍晚,傍晚至寅, 无论冬、夏,它们中间经历的时长, 盈不过六,缩不至四,常在五节之间。所以,五更也寓意着人生经历。”
“五更,也叫五鼓。女郎既知这些,看来县令大人已经告诉你准匠师考的规则了。”
王葛笑容僵了一下,解释:“县令大人只允我五月时,入准匠师考,没透露规则。我知道‘五更、五鼓’,是村里一个读书很好的郎君教的。”是桓真教虎头时,她旁听记住的。
再者, 五更、五鼓的,跟“准匠师”考试有何牵扯?
“县令大人很谨慎, 按道理, 是不该透露规则。不过各世家都有匠工去比试, 每年仅这南山馆墅,至少也得上百匠工。年复一年,为了争那五十个准匠师数, 怎可能不走漏消息?”
王葛沉思:县令大人让她制的直尺、矩、规,一定跟考试内容有关。
谢据误会了她的沉思,宽慰道:“女郎勿忧,我现就将我所知的,尽告诉你。”
准匠师考,绝不是各县官员为下一步“匠师大比”而自行举办的选拔比试。此试,各县、包括郡治所的县邑,规则都几乎一致。
谢据哪会无端提问“五更”?其实是暗示考试过程中的“五鼓”:扬名鼓、不如鼓、计时鼓、乡名鼓,拨浪鼓。
考生全部进入考场后,计时鼓先响。每刻,槌一声鼓。此鼓架在每个考试区域的四角,对考生起催促、干扰之用。
第一个考项:巨型直尺划线。直尺的材料或为竹、或为木,长度一丈有余。注意,只划“尺距”!不得标记“分、寸”线段!考生可自选一端为起点,每隔一尺之距,用刻刀划一竖线。刻至另一端不足“一尺之距”为结束。
标记完,由匠吏用标准模具测量,通过后, 由鼓吏敲扬名鼓。而后考生进入第二区域, 若被淘汰则自行离场,在离场通道敲不如鼓,比匠工考试要好的是,淘汰者只需自喊“技不如人”,不需要报籍贯、姓名。
第二考项:巨型矩尺划线。矩尺材料为木。以直角的相接处为起点,长端方向,一丈有余,只划“寸距”,不得标记“分、尺”线段;短端方向,半丈有余,只划“分距”,不得标记“寸、尺”线段。同样,全部的划线,都以最末尾不足“分之距、寸之距”为结束。
第三考项:制“书觚”。前两项,王葛已经觉得很难了,待虎子讲完第三项,她简直头皮发麻。郭夫子讲过,每面皆可写字的木简,谓为“觚、书觚”。王葛将此物理解为多棱形木棍。
匠吏依次给考生提供木规,只许观察、不许触碰,再根据提供的“最少三棱、最多八棱”的觚料,修正符合木规角度的棱角。观察、修正觚料的总时长,按棱角多少,分别为一刻钟至两刻钟。
制觚过程,单独计时。鼓吏从匠吏宣布开始时,就要在考生旁边摇拨浪鼓,干扰考生。拨浪鼓停,考生停止制器。
而这些,只是准匠师考试的开场。通俗讲,就是大淘汰,淘汰掉所有对规矩、分寸不严谨的考生。
第四考项:考生迅速进入制模区域,挑选模具。所以前三项进行的越快,第四项越有利。此项跟匠工考的规则一样,属于检验考生对规矩、尺寸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五考项:考生进入器具区域,此处有生活中所用、或少见的各类器具。考生可按自身能力,选择器具,改进其作用。每类器具前都会竖立木牌,写明器具名称、用途、改进的最低标准。如果考生不识字,可通过敲“乡名鼓”的方式,求助匠吏。
“槌响此鼓后,必须自喊……瓿知乡,王葛,不识字。”谢据讲述到这喷笑,笑的肩膀都颤。“就是这些了,怎样,难否?”
难!比匠工考难多了!
王葛假想自己要真因为不识字敲乡名鼓,那场面得多丢人。“五个月时间,我定学会好多字。”
“切莫轻视。”谢据不笑了,提醒她:“那些字不全是简化字,甚至有殷墟契文。待到九月去山阴县进行匠师大比时,乡名鼓变为县名鼓。到时各类器具的文字牌上,尽为殷墟契文、篆文!”
“也就是说,我若识字少,不光丢自己的颜面,还丢乡里、县里的颜面。”
“对。尤其到山阴县考试时,场面必定壮观。到时考官、匠吏、考生哪会记旁人的姓名?只会记住踱衣县……不识字,踱衣县……不识字。哈哈!”谢据捧腹,脑海中浮现着王葛一脸茫然,一次次击木槌、报县名的窘态,笑的趴到了案上。
“不说帮我,尽笑我,白分你吃鱼了。”
“嗝!”这孩子迅速郑重神色,说道:“我既与葛女郎为友,还有一事应当告知,我阿父就是南山馆墅的主人。”
“其实那天你训退匠娘子时,我能猜出几分。”
“嗯。还有就是,我阿父有两个喜好,养鹤,养鱼。”
“这么说,白鹤是你阿父驯养的?”
“是。”
“养鹤、养鱼……咦?鹤吃鱼吧?”
“咳!”谢据一扬颌,示意她身后那小堆废料。
不好!王葛回身,拿起已经粘在木块上的、变了色的烂鱼头,仍想再确认一下:“虎子,你阿父……养的啥样的鱼?多大?”
“女郎猜测,是对的。就是它们,赤鲤。”
此时的贾舍村。
爆竹声已经少了许多,家家户户都围在长辈身边,或倾听、或诉说明年的期望,还有春暖时的开荒,以此方式守岁。
王家主屋内,却只有王翁、贾妪、长房父子和桓真。
刚才桓真的话,让他们惊喜之余不得不重新打算。家里劳力确实减少,但因有了耕牛,还是想再开垦几亩荒地的。
但桓真说的是:“八月,清河庄会招一批幼童入小学。翁姥,我要将阿荇送去,作为正式学童入学。清河庄是琅琊王氏的庄园,王氏小学,之前是略逊于阿葛所在的南山馆墅,但八月起,他们会再礼聘名儒,望翁姥考虑……迁徙。”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