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定国,你点啊!”
“快点快点……”
“着什么急,你们谁话多谁来点!”
乾清宫的门前,当朱慈燃大声催促李定国的时候,跟在他背后的朱慈焴、朱慈炅、朱淑娥、朱淑嫫等弟弟妹妹不嫌事大的怂恿着。
不耐烦的李定国站在一串火红的鞭炮前,手里点着一根长香,踌蹴的在鞭炮跟前“一试一试”的。
他那动作,似乎下一秒就要逃跑。
不远处的王安、魏忠贤、王体乾、刘若愚等四大太监带着许多宫女、太监,所有人都带着笑意的看着这一幕。
“弟弟把这小子带在身边,是认为这小子日后能成为能臣吗?”
站在汉白玉的护栏前,朱由校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询问,而站在他旁边的朱由检则是看着“雀雀欲试”的李定国,平澹的开口:
“不知道,但定国在边事上的研究不错,我准备后年就送他去燕山学府里学习。”
“不带在身边?”朱由校诧异的回头,显然在他看来,李定国在朱由检身边能学的更多。
只是朱由检很清楚,有些事情不是靠带的,有的人生来就在一些事情上的天赋更高。
李定国在历史上被耽搁了,但他在四川安心学习之后,也没有在云贵表现出很强的治理能力。
或许是学习的时间太短,又或者是真的没有治理的天赋。
总之,李定国的理政能力就目前的朱由检看来,确实很一般,但军事天赋倒是不错。
如果他能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达到了三十一岁两厥名王的军事能力,那大明在边事上就会出现另一个定海神针。
因此面对自家哥哥的询问,朱由检摇了摇头道:
“虎养家中只会成为家猫,唯有放出去才能虎啸山林。”
“其他燕山学子怎么走,他就怎么走。”
“二十年后,大明在边事上有他,最少能保证一地五十年太平。”
朱由检给了李定国很高的评价,而朱由校闻言略微皱眉。
显然,他听出了自家弟弟是在给朱慈燃培养帮手,或者说在为他就藩做准备。
二十年后,那时显然戚金、秦邦屏等人都不在了,洪承畴、孙传庭等人也年过五旬,那么二十九岁的李定国,无疑会成为到时候大明的长城。
只是,这长城只能保护家国,如何持家,这还需要筛选……
“弟弟有钟意的一些臣子吗?”
朱由校再度询问起朱由检,因为他清楚,大明需要的不是名将,而是名臣。
“有一些,但暂时还没决定……”
朱由检默然,他自然知道大明缺的是什么,而这种人他也找了很久。
总的来说,眼下大明的政治集团已经十分成熟了。
内有顾秉谦、毕自严、李长庚、董应举、孙承宗、朱燮元,外有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沉廷扬、杨文岳、吴阿衡。
可以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替补,一旦前者有谁出现问题,后者就会立马顶替上来。
加上后者大多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在对外上也不至于软弱可欺,在战略眼光上,更可以说堪称世界一流。
唯一的尴尬点在于,前者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五六十岁老臣,最年轻的李长庚也五十有七了。
至于后者年纪也则是不小了,孙传庭和洪承畴都三十六岁了,吴阿衡和杨文岳、沉廷扬三人也三十四五了,最小的便是卢象升,但也有二十九岁了。
前者能不能挺十年都还是问题,后者虽然能保证二十年太平,但三十年后也成了问题。
目前来说,朱由检稍微注意的人有暂代兵部左侍郎的王家祯,文选郎中的范景文,以及被他关注到的阎应元,还有在翰林院编撰的倪元路、黄道周、瞿式耜等人。
当然,这些人的年纪也比较大了,基本都是三十来岁,因此朱由检主要还是在意一直没有出现的堵胤锡、张煌言,以及……
孙可望……
“……”想到孙可望,朱由检微微皱眉,有一些沉默。
不得不说,单论理政能力,孙可望如果去些浮躁,那无疑是明末第一等级别的存在。
明末的云南,在大西军入滇以前,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兵灾、灾荒和饥荒一齐降临,连绵不绝。
沙定洲之乱爆发后,云南人民流亡,饿殚遍地,社会经济完全崩溃。
孙可望治理云南之初,面临的是“民掘草木以食”、“饥谨病疫,死者八九”、“天灾流行,十死五六,病者枕藉相望,棺木殆尽,死者尽以席裹,埋之荒郊为厚幸”的烂摊子。
但是在孙可望接手以后,当年生产就迅速恢复,不仅养活了大西军和沐天波等人的军队,还使得云贵丰收。
不仅如此,在凭借三四百万人养活数万军队的时候,他还有余力开仓赈济百姓。
这前前后后,孙可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使云南经济从总破产恢复到了“物阜民丰”的地步,“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
之后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顺治六年孙可望就解除了“农民诸禁”,并在元宵节时大放花灯,景象甚至超越了明代全盛之时。
同时也是在这年,孙可望开始进行屯制改革,调整了营庄制中过于理想主义的一些规定,并调整了工商业政策和吏治,从而又迎来了一个丰年。
这云南军民“挥汗如雨,民富庶兵精强”,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使云南成为了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地方之一,堪比江南。
甚至于孙可望在云南的成功治理,还对清廷统治下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吸引力。
顺治十年清军偏沅巡抚的幕僚丁大任在湖南就听说“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
连远离云南且富甲天下的江南也流传“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
直到孙可望嫉妒李定国而投降清军以前,云南还是“粮草山积”、“钱粮有余”的盛世景况。
如果不是孙可望投降,清军入滇打断了云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大肆屠戮百姓,使得云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云南或许是清初较为富裕的几个省份。
这样的人,倘若去一些浮躁,那完全可以拿来接替洪承畴,成为大明一位能力卓越的内阁首辅。
朱由检让锦衣卫去米脂县打听过孙可望的踪迹,然而或许是迁移百姓导致孙可望举家搬迁的缘故,锦衣卫并没有找到孙可望。
不过他还是有自信的,因为以孙可望的年纪,价值观基本上已经培养出来了,眼下天下书吏都有上升的途径,他哪怕不去从吏,也会从军。
不管如何,除非他倒霉的上了战场被人一刀砍死,不然朱由检始终有能见到他的时候……
“噼里啪啦——”
“响了响了!”
鞭炮被点燃的声音惊醒了朱由检,他集中起了注意,看着一熘烟跑开的李定国,还有在旁边拍手叫好的朱慈燃等人,心里不免叹了一口气。
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大侄子能不能顶用。
若是他和朱棣一样,培养出了一个败家的朱瞻基,他估计得气死在大洋彼岸。
“都别玩了,进来用膳吧。”
张嫣的声音响起,正在玩闹的朱慈燃等人闻言,当即小跑进了乾清宫,而李定国也跑到了朱由检身旁。
朱由检伸出手放在他肩膀上,然后和朱由校一起走进了乾清宫内。
宫内的大圆桌周围,许多妃嫔已经站在了自己的位置面前,而不出意外的,朱由检依旧坐在左首位,朱慈燃被安排在他的左首位,李定国在朱慈燃旁边,紧接着是朱慈焴和朱慈炅。
朱由校坐在主位,右首位是张嫣,随后是朱淑娥和朱淑嫫。
再往后,是宁德公主朱徽妍,遂平公主朱徽婧,以及乐安公主朱徽是。
曾经的崇祯对着三个妹妹很亲近,但自从朱由检来到后,他便慢慢疏远了这三个姐姐妹妹。
倒也不是刻意的疏远,而是他确实繁忙,也确实没有时间和她们在一起玩闹。
更何况,以他两世为人,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基本近五十岁的年纪,也实在和他们玩不到一起。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连和自家皇兄朱由校,都缺少话题了。
每当朱由校找他,想展现出作为哥哥的一些姿态时,总会不自觉的被朱由检忽视。
或许他的心理年纪太大了,已经聊不动了。
上了桌,因为是家宴,朱由检也没有那么讲规矩了,他自顾自的低着头夹菜吃饭,而朱由校见状一笑,对着众人道:
“动快吧……”
“是……”所有人应了一声,随即开始动快。
实际上,家宴这种宴会,朱由校每个月都会举办几次,每次也都热热闹闹的。
只是每次朱由检出现的时候,气氛总会有些冷场。
妃嫔们是怕他,而宁德公主三人是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这个弟弟,哥哥沟通。
这场家宴吃的有些压抑,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似乎只有埋头吃饭的声音。
朱由检脑中满是需要处理的事情,没有在意饭桌上的气氛,倒是朱由校有心调节气氛,主动说道:
“近来英国公和其他国公都一直在追问弟弟何时选妃成亲,内阁那边,顾秉谦、韩爌、孙承宗也上疏询问。”
“国朝外的暹罗、南掌、甘孛智、苏禄、渤泥等国也都有意向,朝鲜更是已经在国内选出三千秀女,准备从中挑选出七十二位送过来,并且准备了好几年。”
“我这话倒不是有逼弟弟选妃的意思,只是弟弟毕竟已经快到该及冠的年纪,这么拖着也不是好事。”
今年的逼婚没有发生在张嫣和朱由检之间,反倒是发生在了朱由校和朱由检之间。
毕竟明代亲王,基本上都是十六岁选妃成亲,像朱由检这种,已经算是亲王之中的“大龄剩男”了。
朱由校的询问,是不带一丝政治气息的询问,而朱由检听闻,却很平澹的抬头说道:
“选妃的事情,哥哥拿主意就行。”
“有什么要求吗?家室、或者相貌之类的?”朱由校有些诧异朱由检答应的速度,然而朱由检闻言却道:
“随意吧……”
他的回答,让朱由校略微沉默数秒,他看得出,朱由检是确实不在意选妃的事情。
明代的天子和藩王,除了第一二代因为勋贵集团的强大而需要联姻以外,其余基本上都是选平民女子为妃。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平民,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些小官小吏,或者卫所武将家室的女子。
朱由检不需要妥协什么,他也并不认为自己有“自由恋爱”的权力。
先不提有没有时间,单单所谓的男女之情,与他要做的事情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除非朱由校和内阁的那群家伙给朱由检选了一个丑到不忍直视的女人,不然朱由检对于自己的王妃是谁,根本就不感兴趣。
“你府中的杨媛爱和杨如是照顾了你这么多年,你没对她们有些想法?”
朱由校好奇的开口,而这话也引得家宴上的众人侧耳聆听。
正常来说,不管是皇室还是文武大臣,勋贵外戚,只要稍微富硕的家庭,其家中男子,大多都在十几岁就开荤了,动手的对象也无不是丫鬟和婢女这类人物。
尽管张嫣她们都知道朱由检很忙,但她们还是好奇,朱由检有没有对家里的两个美婢下手,尤其是杨媛爱。
这对姑侄长得胜过许多秀女,放在正常男人身边,不管年纪,早就被吃了。
不过让她们失望的是,面对这个回答,朱由检摇了摇头道:
“我对她们,大多是家人的感情,又能有什么想法?”
“那可不对,我看她们对五叔叔你的想法倒不一般。”张嫣带着一丝笑意开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摇了摇头。
“顺其自然吧……”
“嗯……”听到朱由检的话,张嫣就知道有戏,因此对朱由校劝道:
“倒不如等五叔叔及冠之后再选秀?”
“也好……”朱由校想了想,微微颔首,而朱由检则是全程漠不关心。
似乎看出了朱由检有些累,朱由校也没有强留他留下看舞乐,而是在家宴后和他品了品茶,随后便放朱由检离去了。
朱由检带着李定国离去,这小子屁颠屁颠的跟在朱由检身后,紧紧贴着,旁人看着他,生怕朱由检步子太大,一脚把他踢翻。
二人走出乾清宫门的时候,齐王府的象辂已经久等。
没有什么杂念,朱由检上了车,而车内的桉上,已经堆放了上百本奏疏。
这些都是他需要处理的奏疏,因此坐下之后,朱由检便对李定国道:
“勿动勿扰……”
“恩恩!”李定国连忙点头,然后坐在了旁边的左首位,双手放在桌上,一只手撑着下巴,静静的看着朱由检。
朱由检则是已经打开了加急的奏疏,而奏疏的内容也是他在今日大朝会前看到的那份。
白日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要怎么回复,只是碍于自家哥哥邀请家宴而耽误了。
因此在奏疏打开之后,他便提起朱笔回复道:
“兵戎之事不可外人沾染,便是兵马司,也需要汉家子弟入伍。”
“瀛洲番民,可作为衙役,辅兵,工匠,却不可沾染兵戎之事……”
朱由检对兵权把控的比谁都严格,因为他很清楚让瀛洲的日本人沾染到兵权后,对大明的统治会有怎样的一种隐性威胁。
这种威胁,朱由检是不允许存在的。
至于颜思齐在奏疏中所说关于日本农民生活的事情,朱由检也很清楚,想要让日本人老老实实的臣服大明,说白了就得同化他们。
怎么同化?这很简单,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朱由检给颜思齐回复了许多,其中包括朝廷会加大皇店在瀛洲的开办,并且会平价的贩卖白布,蜂窝煤等东西。
不仅如此,生性善良的他,还大笔一挥就承诺了朝廷会在瀛洲建立大小一百个水泥场,并且除了管理水泥场需要汉人以外,募工只能招募农闲时的农民,为瀛洲农民增加收入。
这也就代表着,瀛洲的水泥场,除去囚犯服役的那些,专供农民工作的水泥场,每年只会在五月到八月,以及冬月到二月这八个月的时间开办。
其余的四个月,涉及到农忙的时候,工厂会整个关闭。
这么看来、似乎有些浪费资源,但谁让朱由检“心善”……
至于这些工厂的工钱,朱由检也从每日十文,提高到了每日十五文,想来日本上千万农民得知后,会对他感恩戴德。
不仅如此,还有矿场、炼铁场,以及化肥场等等工场,朱由检也都准许瀛洲农民在农闲时去工作,工钱也一样是十五文。
最后算下来,御马监将会在瀛洲全面收复后,兴建大小四百余处工场,可容纳六十余万人就业。
这些工场的收入,加上朝廷给他们每人分的一亩地,以及官府的租地收获,这一系列的收入在折色成粮食后,每个农民会从幕府统治时期的人均三百斤粗粮,提高到大明统治时期的人均七百斤粮食。
这个比例,基本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代表大明科技发达,而是大明的耕地资源多。
眼下大明的亩产虽然只有二百八九十斤,而后世八十年代亩产三百四十多斤,但两者的耕地资源却不同。
收复瀛洲之后,大明的耕地面积会达到了八亿六千万亩,而需要养活的人只有一亿六七千万人,人均五亩耕地。
反观后世八十年代,十六亿亩耕地,却要养活十亿人,人均不过一亩六分。
人均耕地资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哪怕生产力不足,依旧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当然,这个前提是那群贪官污吏不会背着朱由检偷偷的盘剥百姓,而百姓也不会遭遇眼下的小冰河大旱。
小冰河大旱,基本废了大明近十分之三的耕地,让原本平均口粮一千四百余斤的大明百姓,跌落到了只有一千斤的程度。
这样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大问题,但眼下只是开始。
接下来遭受天灾波及的耕地会越来越多,大概还有十年的时间,原本两京十三省内,将会有两京十一省遭遇大旱。
大明眼下八亿六千多万亩耕地里,将会有接近两亿亩遭遇旱情直接灭绝,剩下三亿亩粮食减产。
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旧港、交趾、瀛洲这几个地方,以及两京十三省内一些靠近大江大河的上亿亩田地粮食。
到了那个时候,人均口粮会跌到每人只有六百来斤。
如果没有瀛洲、旧港、交趾这些地方,也没有经过移民实边的辽东和河西的话,大明百姓的口粮会和历史上一样,只有四百斤不到,饿殍遍野……
因此,为了抗旱保民,大明要必须要稳固交趾、瀛洲这种已经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也要加强诸藩对南亚的控制。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剔除对方百姓,富裕对方精神肉体,最后将他们腐蚀同化。
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好处就是,明军会扫除了当地的所有贵族阶级,而他们的消失,代表的是文化的灭绝。
平民,尤其是类似瀛洲的平民,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谈和继承文化。
朱由检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有书读。
学汉字,说汉话……
这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一项变革,但这项变革需要有许多能够教书育人的人才才行。
这点他在准备,还需要不少时间。
总之在他一系列的安排后,如果还有瀛洲的农民会怀念幕府统治下的生活,那就不是蠢材,而是傻子了。
“殿下,到了……”
象辂外响起了声音,而朱由检也回过了神来。
他看向了奏疏待处理的最后一点,在沉默过后,他写上了杨文岳、吴阿衡、以及曹变蛟和曹鼎蛟四个人的姓名。
“杨文岳和吴阿衡休息够久了,让他们联手指挥,刚好锻炼一下曹变蛟和曹鼎蛟。”
微微颔首后,朱由检将奏疏合了起来,随后拿着奏疏走下马车,交给了旁边的锦衣卫道:
“把奏疏交给吏部和五军都督府处理,另外告诉顾秉谦,把金铉放出来,可以派往瀛洲,去做他的南岛知府了。”
“是……”锦衣卫应下,随后接过奏疏,转身离去。
朱由检见状,也转身走向了齐王府,而跟在他背后刚刚跳下车的李定国,则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走进了齐王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快点快点……”
“着什么急,你们谁话多谁来点!”
乾清宫的门前,当朱慈燃大声催促李定国的时候,跟在他背后的朱慈焴、朱慈炅、朱淑娥、朱淑嫫等弟弟妹妹不嫌事大的怂恿着。
不耐烦的李定国站在一串火红的鞭炮前,手里点着一根长香,踌蹴的在鞭炮跟前“一试一试”的。
他那动作,似乎下一秒就要逃跑。
不远处的王安、魏忠贤、王体乾、刘若愚等四大太监带着许多宫女、太监,所有人都带着笑意的看着这一幕。
“弟弟把这小子带在身边,是认为这小子日后能成为能臣吗?”
站在汉白玉的护栏前,朱由校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询问,而站在他旁边的朱由检则是看着“雀雀欲试”的李定国,平澹的开口:
“不知道,但定国在边事上的研究不错,我准备后年就送他去燕山学府里学习。”
“不带在身边?”朱由校诧异的回头,显然在他看来,李定国在朱由检身边能学的更多。
只是朱由检很清楚,有些事情不是靠带的,有的人生来就在一些事情上的天赋更高。
李定国在历史上被耽搁了,但他在四川安心学习之后,也没有在云贵表现出很强的治理能力。
或许是学习的时间太短,又或者是真的没有治理的天赋。
总之,李定国的理政能力就目前的朱由检看来,确实很一般,但军事天赋倒是不错。
如果他能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达到了三十一岁两厥名王的军事能力,那大明在边事上就会出现另一个定海神针。
因此面对自家哥哥的询问,朱由检摇了摇头道:
“虎养家中只会成为家猫,唯有放出去才能虎啸山林。”
“其他燕山学子怎么走,他就怎么走。”
“二十年后,大明在边事上有他,最少能保证一地五十年太平。”
朱由检给了李定国很高的评价,而朱由校闻言略微皱眉。
显然,他听出了自家弟弟是在给朱慈燃培养帮手,或者说在为他就藩做准备。
二十年后,那时显然戚金、秦邦屏等人都不在了,洪承畴、孙传庭等人也年过五旬,那么二十九岁的李定国,无疑会成为到时候大明的长城。
只是,这长城只能保护家国,如何持家,这还需要筛选……
“弟弟有钟意的一些臣子吗?”
朱由校再度询问起朱由检,因为他清楚,大明需要的不是名将,而是名臣。
“有一些,但暂时还没决定……”
朱由检默然,他自然知道大明缺的是什么,而这种人他也找了很久。
总的来说,眼下大明的政治集团已经十分成熟了。
内有顾秉谦、毕自严、李长庚、董应举、孙承宗、朱燮元,外有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沉廷扬、杨文岳、吴阿衡。
可以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替补,一旦前者有谁出现问题,后者就会立马顶替上来。
加上后者大多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在对外上也不至于软弱可欺,在战略眼光上,更可以说堪称世界一流。
唯一的尴尬点在于,前者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五六十岁老臣,最年轻的李长庚也五十有七了。
至于后者年纪也则是不小了,孙传庭和洪承畴都三十六岁了,吴阿衡和杨文岳、沉廷扬三人也三十四五了,最小的便是卢象升,但也有二十九岁了。
前者能不能挺十年都还是问题,后者虽然能保证二十年太平,但三十年后也成了问题。
目前来说,朱由检稍微注意的人有暂代兵部左侍郎的王家祯,文选郎中的范景文,以及被他关注到的阎应元,还有在翰林院编撰的倪元路、黄道周、瞿式耜等人。
当然,这些人的年纪也比较大了,基本都是三十来岁,因此朱由检主要还是在意一直没有出现的堵胤锡、张煌言,以及……
孙可望……
“……”想到孙可望,朱由检微微皱眉,有一些沉默。
不得不说,单论理政能力,孙可望如果去些浮躁,那无疑是明末第一等级别的存在。
明末的云南,在大西军入滇以前,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兵灾、灾荒和饥荒一齐降临,连绵不绝。
沙定洲之乱爆发后,云南人民流亡,饿殚遍地,社会经济完全崩溃。
孙可望治理云南之初,面临的是“民掘草木以食”、“饥谨病疫,死者八九”、“天灾流行,十死五六,病者枕藉相望,棺木殆尽,死者尽以席裹,埋之荒郊为厚幸”的烂摊子。
但是在孙可望接手以后,当年生产就迅速恢复,不仅养活了大西军和沐天波等人的军队,还使得云贵丰收。
不仅如此,在凭借三四百万人养活数万军队的时候,他还有余力开仓赈济百姓。
这前前后后,孙可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使云南经济从总破产恢复到了“物阜民丰”的地步,“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
之后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顺治六年孙可望就解除了“农民诸禁”,并在元宵节时大放花灯,景象甚至超越了明代全盛之时。
同时也是在这年,孙可望开始进行屯制改革,调整了营庄制中过于理想主义的一些规定,并调整了工商业政策和吏治,从而又迎来了一个丰年。
这云南军民“挥汗如雨,民富庶兵精强”,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使云南成为了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地方之一,堪比江南。
甚至于孙可望在云南的成功治理,还对清廷统治下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吸引力。
顺治十年清军偏沅巡抚的幕僚丁大任在湖南就听说“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
连远离云南且富甲天下的江南也流传“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
直到孙可望嫉妒李定国而投降清军以前,云南还是“粮草山积”、“钱粮有余”的盛世景况。
如果不是孙可望投降,清军入滇打断了云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大肆屠戮百姓,使得云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云南或许是清初较为富裕的几个省份。
这样的人,倘若去一些浮躁,那完全可以拿来接替洪承畴,成为大明一位能力卓越的内阁首辅。
朱由检让锦衣卫去米脂县打听过孙可望的踪迹,然而或许是迁移百姓导致孙可望举家搬迁的缘故,锦衣卫并没有找到孙可望。
不过他还是有自信的,因为以孙可望的年纪,价值观基本上已经培养出来了,眼下天下书吏都有上升的途径,他哪怕不去从吏,也会从军。
不管如何,除非他倒霉的上了战场被人一刀砍死,不然朱由检始终有能见到他的时候……
“噼里啪啦——”
“响了响了!”
鞭炮被点燃的声音惊醒了朱由检,他集中起了注意,看着一熘烟跑开的李定国,还有在旁边拍手叫好的朱慈燃等人,心里不免叹了一口气。
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大侄子能不能顶用。
若是他和朱棣一样,培养出了一个败家的朱瞻基,他估计得气死在大洋彼岸。
“都别玩了,进来用膳吧。”
张嫣的声音响起,正在玩闹的朱慈燃等人闻言,当即小跑进了乾清宫,而李定国也跑到了朱由检身旁。
朱由检伸出手放在他肩膀上,然后和朱由校一起走进了乾清宫内。
宫内的大圆桌周围,许多妃嫔已经站在了自己的位置面前,而不出意外的,朱由检依旧坐在左首位,朱慈燃被安排在他的左首位,李定国在朱慈燃旁边,紧接着是朱慈焴和朱慈炅。
朱由校坐在主位,右首位是张嫣,随后是朱淑娥和朱淑嫫。
再往后,是宁德公主朱徽妍,遂平公主朱徽婧,以及乐安公主朱徽是。
曾经的崇祯对着三个妹妹很亲近,但自从朱由检来到后,他便慢慢疏远了这三个姐姐妹妹。
倒也不是刻意的疏远,而是他确实繁忙,也确实没有时间和她们在一起玩闹。
更何况,以他两世为人,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基本近五十岁的年纪,也实在和他们玩不到一起。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连和自家皇兄朱由校,都缺少话题了。
每当朱由校找他,想展现出作为哥哥的一些姿态时,总会不自觉的被朱由检忽视。
或许他的心理年纪太大了,已经聊不动了。
上了桌,因为是家宴,朱由检也没有那么讲规矩了,他自顾自的低着头夹菜吃饭,而朱由校见状一笑,对着众人道:
“动快吧……”
“是……”所有人应了一声,随即开始动快。
实际上,家宴这种宴会,朱由校每个月都会举办几次,每次也都热热闹闹的。
只是每次朱由检出现的时候,气氛总会有些冷场。
妃嫔们是怕他,而宁德公主三人是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这个弟弟,哥哥沟通。
这场家宴吃的有些压抑,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似乎只有埋头吃饭的声音。
朱由检脑中满是需要处理的事情,没有在意饭桌上的气氛,倒是朱由校有心调节气氛,主动说道:
“近来英国公和其他国公都一直在追问弟弟何时选妃成亲,内阁那边,顾秉谦、韩爌、孙承宗也上疏询问。”
“国朝外的暹罗、南掌、甘孛智、苏禄、渤泥等国也都有意向,朝鲜更是已经在国内选出三千秀女,准备从中挑选出七十二位送过来,并且准备了好几年。”
“我这话倒不是有逼弟弟选妃的意思,只是弟弟毕竟已经快到该及冠的年纪,这么拖着也不是好事。”
今年的逼婚没有发生在张嫣和朱由检之间,反倒是发生在了朱由校和朱由检之间。
毕竟明代亲王,基本上都是十六岁选妃成亲,像朱由检这种,已经算是亲王之中的“大龄剩男”了。
朱由校的询问,是不带一丝政治气息的询问,而朱由检听闻,却很平澹的抬头说道:
“选妃的事情,哥哥拿主意就行。”
“有什么要求吗?家室、或者相貌之类的?”朱由校有些诧异朱由检答应的速度,然而朱由检闻言却道:
“随意吧……”
他的回答,让朱由校略微沉默数秒,他看得出,朱由检是确实不在意选妃的事情。
明代的天子和藩王,除了第一二代因为勋贵集团的强大而需要联姻以外,其余基本上都是选平民女子为妃。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平民,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些小官小吏,或者卫所武将家室的女子。
朱由检不需要妥协什么,他也并不认为自己有“自由恋爱”的权力。
先不提有没有时间,单单所谓的男女之情,与他要做的事情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除非朱由校和内阁的那群家伙给朱由检选了一个丑到不忍直视的女人,不然朱由检对于自己的王妃是谁,根本就不感兴趣。
“你府中的杨媛爱和杨如是照顾了你这么多年,你没对她们有些想法?”
朱由校好奇的开口,而这话也引得家宴上的众人侧耳聆听。
正常来说,不管是皇室还是文武大臣,勋贵外戚,只要稍微富硕的家庭,其家中男子,大多都在十几岁就开荤了,动手的对象也无不是丫鬟和婢女这类人物。
尽管张嫣她们都知道朱由检很忙,但她们还是好奇,朱由检有没有对家里的两个美婢下手,尤其是杨媛爱。
这对姑侄长得胜过许多秀女,放在正常男人身边,不管年纪,早就被吃了。
不过让她们失望的是,面对这个回答,朱由检摇了摇头道:
“我对她们,大多是家人的感情,又能有什么想法?”
“那可不对,我看她们对五叔叔你的想法倒不一般。”张嫣带着一丝笑意开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摇了摇头。
“顺其自然吧……”
“嗯……”听到朱由检的话,张嫣就知道有戏,因此对朱由校劝道:
“倒不如等五叔叔及冠之后再选秀?”
“也好……”朱由校想了想,微微颔首,而朱由检则是全程漠不关心。
似乎看出了朱由检有些累,朱由校也没有强留他留下看舞乐,而是在家宴后和他品了品茶,随后便放朱由检离去了。
朱由检带着李定国离去,这小子屁颠屁颠的跟在朱由检身后,紧紧贴着,旁人看着他,生怕朱由检步子太大,一脚把他踢翻。
二人走出乾清宫门的时候,齐王府的象辂已经久等。
没有什么杂念,朱由检上了车,而车内的桉上,已经堆放了上百本奏疏。
这些都是他需要处理的奏疏,因此坐下之后,朱由检便对李定国道:
“勿动勿扰……”
“恩恩!”李定国连忙点头,然后坐在了旁边的左首位,双手放在桌上,一只手撑着下巴,静静的看着朱由检。
朱由检则是已经打开了加急的奏疏,而奏疏的内容也是他在今日大朝会前看到的那份。
白日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要怎么回复,只是碍于自家哥哥邀请家宴而耽误了。
因此在奏疏打开之后,他便提起朱笔回复道:
“兵戎之事不可外人沾染,便是兵马司,也需要汉家子弟入伍。”
“瀛洲番民,可作为衙役,辅兵,工匠,却不可沾染兵戎之事……”
朱由检对兵权把控的比谁都严格,因为他很清楚让瀛洲的日本人沾染到兵权后,对大明的统治会有怎样的一种隐性威胁。
这种威胁,朱由检是不允许存在的。
至于颜思齐在奏疏中所说关于日本农民生活的事情,朱由检也很清楚,想要让日本人老老实实的臣服大明,说白了就得同化他们。
怎么同化?这很简单,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朱由检给颜思齐回复了许多,其中包括朝廷会加大皇店在瀛洲的开办,并且会平价的贩卖白布,蜂窝煤等东西。
不仅如此,生性善良的他,还大笔一挥就承诺了朝廷会在瀛洲建立大小一百个水泥场,并且除了管理水泥场需要汉人以外,募工只能招募农闲时的农民,为瀛洲农民增加收入。
这也就代表着,瀛洲的水泥场,除去囚犯服役的那些,专供农民工作的水泥场,每年只会在五月到八月,以及冬月到二月这八个月的时间开办。
其余的四个月,涉及到农忙的时候,工厂会整个关闭。
这么看来、似乎有些浪费资源,但谁让朱由检“心善”……
至于这些工厂的工钱,朱由检也从每日十文,提高到了每日十五文,想来日本上千万农民得知后,会对他感恩戴德。
不仅如此,还有矿场、炼铁场,以及化肥场等等工场,朱由检也都准许瀛洲农民在农闲时去工作,工钱也一样是十五文。
最后算下来,御马监将会在瀛洲全面收复后,兴建大小四百余处工场,可容纳六十余万人就业。
这些工场的收入,加上朝廷给他们每人分的一亩地,以及官府的租地收获,这一系列的收入在折色成粮食后,每个农民会从幕府统治时期的人均三百斤粗粮,提高到大明统治时期的人均七百斤粮食。
这个比例,基本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代表大明科技发达,而是大明的耕地资源多。
眼下大明的亩产虽然只有二百八九十斤,而后世八十年代亩产三百四十多斤,但两者的耕地资源却不同。
收复瀛洲之后,大明的耕地面积会达到了八亿六千万亩,而需要养活的人只有一亿六七千万人,人均五亩耕地。
反观后世八十年代,十六亿亩耕地,却要养活十亿人,人均不过一亩六分。
人均耕地资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哪怕生产力不足,依旧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当然,这个前提是那群贪官污吏不会背着朱由检偷偷的盘剥百姓,而百姓也不会遭遇眼下的小冰河大旱。
小冰河大旱,基本废了大明近十分之三的耕地,让原本平均口粮一千四百余斤的大明百姓,跌落到了只有一千斤的程度。
这样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大问题,但眼下只是开始。
接下来遭受天灾波及的耕地会越来越多,大概还有十年的时间,原本两京十三省内,将会有两京十一省遭遇大旱。
大明眼下八亿六千多万亩耕地里,将会有接近两亿亩遭遇旱情直接灭绝,剩下三亿亩粮食减产。
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旧港、交趾、瀛洲这几个地方,以及两京十三省内一些靠近大江大河的上亿亩田地粮食。
到了那个时候,人均口粮会跌到每人只有六百来斤。
如果没有瀛洲、旧港、交趾这些地方,也没有经过移民实边的辽东和河西的话,大明百姓的口粮会和历史上一样,只有四百斤不到,饿殍遍野……
因此,为了抗旱保民,大明要必须要稳固交趾、瀛洲这种已经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也要加强诸藩对南亚的控制。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剔除对方百姓,富裕对方精神肉体,最后将他们腐蚀同化。
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好处就是,明军会扫除了当地的所有贵族阶级,而他们的消失,代表的是文化的灭绝。
平民,尤其是类似瀛洲的平民,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谈和继承文化。
朱由检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有书读。
学汉字,说汉话……
这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一项变革,但这项变革需要有许多能够教书育人的人才才行。
这点他在准备,还需要不少时间。
总之在他一系列的安排后,如果还有瀛洲的农民会怀念幕府统治下的生活,那就不是蠢材,而是傻子了。
“殿下,到了……”
象辂外响起了声音,而朱由检也回过了神来。
他看向了奏疏待处理的最后一点,在沉默过后,他写上了杨文岳、吴阿衡、以及曹变蛟和曹鼎蛟四个人的姓名。
“杨文岳和吴阿衡休息够久了,让他们联手指挥,刚好锻炼一下曹变蛟和曹鼎蛟。”
微微颔首后,朱由检将奏疏合了起来,随后拿着奏疏走下马车,交给了旁边的锦衣卫道:
“把奏疏交给吏部和五军都督府处理,另外告诉顾秉谦,把金铉放出来,可以派往瀛洲,去做他的南岛知府了。”
“是……”锦衣卫应下,随后接过奏疏,转身离去。
朱由检见状,也转身走向了齐王府,而跟在他背后刚刚跳下车的李定国,则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走进了齐王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