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南川征师入京之日,朝廷还在京郊灞上安排了一场迎接仪式,甚至就连当今至尊都亲自来迎。
单凭这一场战事的规模和战绩,自然不值得至尊出面,但是因为秦王首次督军就事,意义自然不同。至尊不只是天子,更是人父,舐犊情深也没有掩饰的必要。
在灞上军营中对出征将士犒慰一番后,李泰察觉到儿子有些沉默寡言,于是又让人安排一处营帐,父子单独交流一番。
“此番山南督战,感想如何?”
入帐坐定之后,李泰望着低头不语的儿子开口问道。
这不问还好,听到父亲的询问声,李晋情绪顿时变得波动起来,眼圈微微泛红,好不容易克制没有垂落泪水,他头垂得更低,语调苦涩道:“儿给阿耶丢脸了,此番督军出征,没能从速定乱,反为南川土人豪强牵制,乱事迟迟难平。阿耶西巡,威震宇宙,儿今处事国中,却没能壮我国威……”
听到儿子这么说,李泰便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旋即便又说道:“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总是好的,南川叛乱得以平定,生民重归安生。我观州郡奏报,此番定乱非但没有大害民生,反而还有所增益,过往数年都不曾落实的编户事宜,因你今次政令进益不少。”
“不一样的,儿今督统大军往征贼患,敌我本就差距悬殊。贼人善用地利,游走川野与官军对战,儿却未能妙典军机、善用韬略,难凭征讨肃清贼患,不得已才兼采别计。而且那些计策也都是群属所进,儿只是兼取有益加以实施,并不是自己构思得来的良策……”
李晋讲到这里,脸上的挫败感更深:“阿耶才力卓越、威若天人,统一寰宇、造此宏业,儿今只是平定南川一地却还波折横生,实在没有面目自我宽慰,世人、世人想必也会大失所望,阿耶、阿耶也会失望犬子不肖……”
讲到这里,他语气已经有些哽咽,泪眼朦胧的暗望父亲,心内更忧惧的,则还是担心从父亲脸上看到对自己的失望。
但李泰脸上却并没有什么失望之情,甚至眼神中还不加掩饰的流露出对儿子的欣赏。
养儿就像抽奖,无论父母再怎么呵护备至、教养周全,教养出的儿子会是怎样的性情、怎样的才干,也都不能确定。这世上太多虎父犬子,老子英明神武、儿子昏聩至极,仿佛基因突变一般。当然也有父子俱能、相得益彰的例子。
自己的儿子究竟是个什么材料,李泰心中也有些好奇。他固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许多品质往往都是事到临头才会显露出来。所谓见微知著的赏评,只是一种极不负责、又偷懒省力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是掌握话语权之人的傲慢体现,对被评价之人并不公平。
对于不相干之人,李泰甚至都懒于评价。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尤其是继承人,他则会尽量用更全面的角度来做评价,或者说教导督促。
李泰这一次之所以派遣儿子前往山南定乱,也并不是希望此子能够一鸣惊人,甚至内心里还隐隐觉得事情如果进展不够顺利也未必是坏事,那么接下来自己便可以借此事例对儿子进行一番敲打教育,让其戒骄戒躁。
但是此事进行下来,固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是具体到儿子本身的做法上来,李泰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作指摘的。反倒是这小子因为以自己为榜样,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有些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以致有点妄自菲薄。
所以李泰也并不打算教训儿子,而是要开解疏导一番。打压式教育固然能够让人戒骄戒躁,但有时候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也要看受教育的人具体是怎样情况。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出色的人才?天纵奇才、任事必成,当然值得让人信赖推崇。但是数遍天下和历史,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大多数人都只是优点与缺点共存,并且有的人才力足够出色,缺陷也足以致命。
包括李泰自己,老实说他并不比这时代那些出色的人更优秀,甚至还颇有逊色,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一番事业,除了敢想敢干、行事果决的共同点之外,就在于对历史规律和天下大势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固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尤其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抗衡一些意外风险的时候,任何一点意外都足以抹杀掉这个人未来无穷的希望。可当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本身对于规律和大势又有着足够的了解,那真是想输都难。
相反有的人足够强大,又足够精明,但却对于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敬畏,哪怕已经攀爬的足够高,坠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钓鱼要带好头盔,篡国莫得罪厨子。
讲到优秀的继承人,就不得不说高欢的儿子,尤其是高澄少年老成、足智多谋,高洋临危受命、英勇果敢,不要说在南北朝这特殊时期,哪怕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很能打的。
但这就是足够优秀、足够合格的继承人吗?李泰却并不这么看,他们固然很优秀,但却未必适合自己。
“高欢诸子俱称精干,而今其国安在?”
李泰抬手示意儿子坐到自己近前来,旋即便又说道:“人间万事,愚者唯见眼前,难睹万代,妄者心怀千秋,但却无视当下。愚者、妄者俱不可取,智者行事自需安步而行,并瞻望前路。道理说来简单,但人处事中,却未必能感知透彻、知行合一。你我虽是父子,际遇却大不相同,我能教你的只是道理精神,但却不是行为事迹。”
他见儿子还有些迷茫,便又继续说道:“你耶生于乱世、长于忧患,行事自需勇猛,不可轻易懈怠,逆水行舟、风急浪险,稍有疏忽便会舟覆人亡。但这并不是你的处境,你出身贵胄、又逢盛世将至,为人处事大有从容余地,为人不必好胜,遇事不必争先,谦冲得众,事缓则圆。”
李晋听到这里,脸上的失落稍稍淡去,片刻后又低头道:“但我做事终究还是没让阿耶满意,以致阿耶西巡劳累未解,便又要遣使传书责我。若我当时能够果决一些,速下决断,便不会滋扰阿耶了。”
讲到儿子之前使人向国中请示该当如何,虽然李泰当时对其是传书斥责一通,但这一件事却是在此番征事当中最让李泰感到满意的地方。
南川这一场叛乱,说到底只是一场方隅之扰,在大唐整体蒸蒸日上的国势之下,这样的扰乱是必然难以维持长久,只是最后的平灭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李泰之所以派遣儿子前往主持定乱,原因也正在于此。
官军与叛贼之间有着绝对的实力差距,即便事情有些波折也只是暂时的,能够选择破局的方式也有很多,当时一众从征的属员们也都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李晋却并没有直接作出决定,而是选择直接向朝廷做出请示。
在给这样的行为冠以临事不决、优柔寡断的评价之前,须得先考虑到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离开家长,第一次独立的承担某种责任。在不能确定事情会有怎样的后果之前,他并没有听信旁人的议论而轻率的做出决定,而是选择请教自己所信任的亲长。
这样的稳重是大部分人都难以企及的,小鬼当家并没有因为家资殷实丰厚便恣意轻率的进行挥霍,仍然选择自觉得最稳妥的方法。尽管心里渴望获得认同,但在没有把握之前,还是愿意承认自己才力未逮,正在遭受挫折。
大概是偏爱自己儿子的缘故,李泰愿意将此事向正面去进行解读。他也一直在考虑自己需要怎样的继承人来继承这一份事业,如果说之前还有些迷茫难选,那么现在心里则就有些清晰,那就是稳住别浪。
他也在设想如果是高欢的儿子面对此类情况,他们会如何解决。像是高澄大概会亲赴前线、合纵连横,游说瓦解那些南川豪强们,将他们悉数收服,一如河北招抚高敖曹、河南劝降王思政。而高洋大概会恼羞成怒,亲统部众誓要将那些叛乱之众赶尽杀绝吧。
不可否认,类似的行为的确是能够更加凸显出个人的存在感与个人魅力,反观自己的儿子在自己一番训斥施压之下,却仍然没有选择比较极端的做法,而是兼采群属建议,执行了一个自觉得稳妥的方案。
李泰也不清楚在别人眼中会对自己儿子作何评价,但他想如果是历史上的杨坚在得知自己创建的帝国二世而亡的时候,估计会馋哭了吧。
历史上每逢大的乱世结束,新的帝国产生,到了第二代权力交接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会出一些幺蛾子。秦之于汉、隋之于唐,莫不如是,仿佛前者的诞生只是为了孕育出一个更加辉煌的后者。
抛开一些过于玄学的论调不说,单就眼下的大唐而言,帝国本身建立于长久分裂的南北朝时期,但无论是观念、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裂痕。
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君主,势必不能秉持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的心态,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胸怀,包容那些暂时还不能完全消除的分歧,用教化代替攻伐,以时间修弥裂痕。
但这样的境界,李泰自己是做不到的,他心里装了太多的事情,常会有时不我待的感慨,尽管也深知劳逸结合的道理,但总归还是在将民力进行高负荷的使用。而如果他的继承人也以他为榜样,并且以超越他的功业作为目标,那对整个天下而言,未必是一件幸事。
“儿子遇到疑难,需要请教父亲,这怎么能说是滋扰?只不过你耶也难次次都给你及时恰当的回应,甚至未必比得上你对人对事见知更深。你既然是一个主事之人,群徒都仰你决断,但如果你迟迟都没有决定,难免就会人心涣散。所以该当做出决定的时候,那就不可犹豫,哪怕做出的决定并非最好,也胜过了犹豫不决!”
还是那一句话,南川这一场叛乱解决不难,但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却能直见本心。李晋在面对僵持的局面,又承受了父亲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后,仍然选择比较稳妥的方式去解决,情绪之稳定已经超过了许多的成年人,而所展现出来性格中的宅心仁厚与兼容并包,更是让李泰深感满意。
这样的一个继承人,对他而言要远比所谓的个性鲜明、天纵奇才要更满意得多。无论是作为一个帝王,还是一个父亲,在经过此事之后,李泰心中那种对儿孙前程的忧虑都消散大半。
这会儿他也不再吝啬对儿子的夸奖,轻抚其背笑语说道:“生人各有际遇、各有使命,此番西巡回望故国,于此感触尤深。当年祖辈事业败坏、远渡流沙、立国荒碛,与今富有四海、囊括天下不可相提并论。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前人俱不如我,当年流亡关西,皆因郡望族名受人见重,遂有后来之事,若无前人,何来你我?我父子同样如此,我为开创,儿为守成,若各于此道有所建树,则我父子便可并称完人。俗人窃论父子孰强,此皆不必理会。”
“阿耶的教诲,我一定铭记心中,绝不忘怀!”
李晋在认真听完父亲的话之后,便又点头认真说道,旋即便又不无期冀的问道:“阿耶当真觉得我能与阿耶并称完人?”
李泰闻言后便翻个白眼,笑斥道:“能或不能,在你力行,亦皆我身后余论,生前如何答你!”
“儿不是、我……阿耶万岁千秋,永无竟时,我、我不做这完人亦可!”
李晋听到这话顿时一脸窘迫,连连摆手说道。
李泰见状后便又大笑一声,见他不再像刚才那般情绪低落,于是便也不再浪费时间,拉着儿子一起走出营帐,各自上马返回长安,参加太极宫中早已经准备妥当、庆祝师旅凯旋的宴会。
南川战事了结,时间也进入仲夏,李泰也并不急于即刻开展其他的事情,而是借着征师凯旋、同时诸蕃君主仍然在朝之际,于华夷群臣共同见证之下,正式的册立皇长子李晋为皇太子,并且亲自主持皇太子加元服,而后便是组建东宫官署幕僚,使得大唐储位不再空悬。
等到这些事情忙完之后,等到这些事情告一段落,时间也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年。又有一桩筹划多时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整改天下州郡行政单位。
之前乱世纷繁、三国并立,天下州郡设置也是繁杂无比,各种侨置、两头州郡名目繁多,既不利于统治,同时也容易滋生地方奸邪。像是齐主高洋在位时期便曾裁撤过境内一些州郡,但是像淮南等地却又为了拉拢当地豪强而增设许多州郡,并以州郡官职来分授豪强。而且河北各地也因官员食干封邑等问题,使得州郡名目仍然比较混乱。
之前朝廷为了便于管理,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州郡的裁撤整改,但也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如今外部形势稳定,内部民生也在井然有序的发展,是时候将地方行政编制整改的更加规范一些,同时进一步压缩地方豪强世族垄断乡势的余地。
李泰刚刚结束一场西巡,身体和精力都有些疲惫,而撤销郡治、整并诸州又是非常繁琐、需要细致用功的事情,于是他便索性打发新立太子的儿子李晋汇同门下侍中王松年、尚书右仆射郑道邕以及户部尚书薛善等前往洛阳主持此事。
同时有鉴于之前南川豪强因编户均田一事而兴起叛乱,此番撤郡并州必然也会在给河北、山东等地乡势秩序早成不小的冲击,而遗留在了辽东那个北齐残部的隐患也到了该要解决的时候。
为免他们内外呼应继续为乱,于是李泰便又下令李穆汇同幽州李和、营州贺若谊等部一同进击辽东残齐。同时为免这些残齐武装势力继续逃窜,李泰又下令突厥可汗摄图引军于漠南配合,光州刺史羊鹍则率领水军横渡渤海湾,截断残齐东去出路,势要将之一网打尽!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单凭这一场战事的规模和战绩,自然不值得至尊出面,但是因为秦王首次督军就事,意义自然不同。至尊不只是天子,更是人父,舐犊情深也没有掩饰的必要。
在灞上军营中对出征将士犒慰一番后,李泰察觉到儿子有些沉默寡言,于是又让人安排一处营帐,父子单独交流一番。
“此番山南督战,感想如何?”
入帐坐定之后,李泰望着低头不语的儿子开口问道。
这不问还好,听到父亲的询问声,李晋情绪顿时变得波动起来,眼圈微微泛红,好不容易克制没有垂落泪水,他头垂得更低,语调苦涩道:“儿给阿耶丢脸了,此番督军出征,没能从速定乱,反为南川土人豪强牵制,乱事迟迟难平。阿耶西巡,威震宇宙,儿今处事国中,却没能壮我国威……”
听到儿子这么说,李泰便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旋即便又说道:“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总是好的,南川叛乱得以平定,生民重归安生。我观州郡奏报,此番定乱非但没有大害民生,反而还有所增益,过往数年都不曾落实的编户事宜,因你今次政令进益不少。”
“不一样的,儿今督统大军往征贼患,敌我本就差距悬殊。贼人善用地利,游走川野与官军对战,儿却未能妙典军机、善用韬略,难凭征讨肃清贼患,不得已才兼采别计。而且那些计策也都是群属所进,儿只是兼取有益加以实施,并不是自己构思得来的良策……”
李晋讲到这里,脸上的挫败感更深:“阿耶才力卓越、威若天人,统一寰宇、造此宏业,儿今只是平定南川一地却还波折横生,实在没有面目自我宽慰,世人、世人想必也会大失所望,阿耶、阿耶也会失望犬子不肖……”
讲到这里,他语气已经有些哽咽,泪眼朦胧的暗望父亲,心内更忧惧的,则还是担心从父亲脸上看到对自己的失望。
但李泰脸上却并没有什么失望之情,甚至眼神中还不加掩饰的流露出对儿子的欣赏。
养儿就像抽奖,无论父母再怎么呵护备至、教养周全,教养出的儿子会是怎样的性情、怎样的才干,也都不能确定。这世上太多虎父犬子,老子英明神武、儿子昏聩至极,仿佛基因突变一般。当然也有父子俱能、相得益彰的例子。
自己的儿子究竟是个什么材料,李泰心中也有些好奇。他固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许多品质往往都是事到临头才会显露出来。所谓见微知著的赏评,只是一种极不负责、又偷懒省力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是掌握话语权之人的傲慢体现,对被评价之人并不公平。
对于不相干之人,李泰甚至都懒于评价。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尤其是继承人,他则会尽量用更全面的角度来做评价,或者说教导督促。
李泰这一次之所以派遣儿子前往山南定乱,也并不是希望此子能够一鸣惊人,甚至内心里还隐隐觉得事情如果进展不够顺利也未必是坏事,那么接下来自己便可以借此事例对儿子进行一番敲打教育,让其戒骄戒躁。
但是此事进行下来,固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是具体到儿子本身的做法上来,李泰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作指摘的。反倒是这小子因为以自己为榜样,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有些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以致有点妄自菲薄。
所以李泰也并不打算教训儿子,而是要开解疏导一番。打压式教育固然能够让人戒骄戒躁,但有时候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也要看受教育的人具体是怎样情况。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出色的人才?天纵奇才、任事必成,当然值得让人信赖推崇。但是数遍天下和历史,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大多数人都只是优点与缺点共存,并且有的人才力足够出色,缺陷也足以致命。
包括李泰自己,老实说他并不比这时代那些出色的人更优秀,甚至还颇有逊色,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一番事业,除了敢想敢干、行事果决的共同点之外,就在于对历史规律和天下大势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固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尤其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抗衡一些意外风险的时候,任何一点意外都足以抹杀掉这个人未来无穷的希望。可当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本身对于规律和大势又有着足够的了解,那真是想输都难。
相反有的人足够强大,又足够精明,但却对于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敬畏,哪怕已经攀爬的足够高,坠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钓鱼要带好头盔,篡国莫得罪厨子。
讲到优秀的继承人,就不得不说高欢的儿子,尤其是高澄少年老成、足智多谋,高洋临危受命、英勇果敢,不要说在南北朝这特殊时期,哪怕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很能打的。
但这就是足够优秀、足够合格的继承人吗?李泰却并不这么看,他们固然很优秀,但却未必适合自己。
“高欢诸子俱称精干,而今其国安在?”
李泰抬手示意儿子坐到自己近前来,旋即便又说道:“人间万事,愚者唯见眼前,难睹万代,妄者心怀千秋,但却无视当下。愚者、妄者俱不可取,智者行事自需安步而行,并瞻望前路。道理说来简单,但人处事中,却未必能感知透彻、知行合一。你我虽是父子,际遇却大不相同,我能教你的只是道理精神,但却不是行为事迹。”
他见儿子还有些迷茫,便又继续说道:“你耶生于乱世、长于忧患,行事自需勇猛,不可轻易懈怠,逆水行舟、风急浪险,稍有疏忽便会舟覆人亡。但这并不是你的处境,你出身贵胄、又逢盛世将至,为人处事大有从容余地,为人不必好胜,遇事不必争先,谦冲得众,事缓则圆。”
李晋听到这里,脸上的失落稍稍淡去,片刻后又低头道:“但我做事终究还是没让阿耶满意,以致阿耶西巡劳累未解,便又要遣使传书责我。若我当时能够果决一些,速下决断,便不会滋扰阿耶了。”
讲到儿子之前使人向国中请示该当如何,虽然李泰当时对其是传书斥责一通,但这一件事却是在此番征事当中最让李泰感到满意的地方。
南川这一场叛乱,说到底只是一场方隅之扰,在大唐整体蒸蒸日上的国势之下,这样的扰乱是必然难以维持长久,只是最后的平灭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李泰之所以派遣儿子前往主持定乱,原因也正在于此。
官军与叛贼之间有着绝对的实力差距,即便事情有些波折也只是暂时的,能够选择破局的方式也有很多,当时一众从征的属员们也都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李晋却并没有直接作出决定,而是选择直接向朝廷做出请示。
在给这样的行为冠以临事不决、优柔寡断的评价之前,须得先考虑到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离开家长,第一次独立的承担某种责任。在不能确定事情会有怎样的后果之前,他并没有听信旁人的议论而轻率的做出决定,而是选择请教自己所信任的亲长。
这样的稳重是大部分人都难以企及的,小鬼当家并没有因为家资殷实丰厚便恣意轻率的进行挥霍,仍然选择自觉得最稳妥的方法。尽管心里渴望获得认同,但在没有把握之前,还是愿意承认自己才力未逮,正在遭受挫折。
大概是偏爱自己儿子的缘故,李泰愿意将此事向正面去进行解读。他也一直在考虑自己需要怎样的继承人来继承这一份事业,如果说之前还有些迷茫难选,那么现在心里则就有些清晰,那就是稳住别浪。
他也在设想如果是高欢的儿子面对此类情况,他们会如何解决。像是高澄大概会亲赴前线、合纵连横,游说瓦解那些南川豪强们,将他们悉数收服,一如河北招抚高敖曹、河南劝降王思政。而高洋大概会恼羞成怒,亲统部众誓要将那些叛乱之众赶尽杀绝吧。
不可否认,类似的行为的确是能够更加凸显出个人的存在感与个人魅力,反观自己的儿子在自己一番训斥施压之下,却仍然没有选择比较极端的做法,而是兼采群属建议,执行了一个自觉得稳妥的方案。
李泰也不清楚在别人眼中会对自己儿子作何评价,但他想如果是历史上的杨坚在得知自己创建的帝国二世而亡的时候,估计会馋哭了吧。
历史上每逢大的乱世结束,新的帝国产生,到了第二代权力交接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会出一些幺蛾子。秦之于汉、隋之于唐,莫不如是,仿佛前者的诞生只是为了孕育出一个更加辉煌的后者。
抛开一些过于玄学的论调不说,单就眼下的大唐而言,帝国本身建立于长久分裂的南北朝时期,但无论是观念、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裂痕。
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君主,势必不能秉持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的心态,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胸怀,包容那些暂时还不能完全消除的分歧,用教化代替攻伐,以时间修弥裂痕。
但这样的境界,李泰自己是做不到的,他心里装了太多的事情,常会有时不我待的感慨,尽管也深知劳逸结合的道理,但总归还是在将民力进行高负荷的使用。而如果他的继承人也以他为榜样,并且以超越他的功业作为目标,那对整个天下而言,未必是一件幸事。
“儿子遇到疑难,需要请教父亲,这怎么能说是滋扰?只不过你耶也难次次都给你及时恰当的回应,甚至未必比得上你对人对事见知更深。你既然是一个主事之人,群徒都仰你决断,但如果你迟迟都没有决定,难免就会人心涣散。所以该当做出决定的时候,那就不可犹豫,哪怕做出的决定并非最好,也胜过了犹豫不决!”
还是那一句话,南川这一场叛乱解决不难,但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却能直见本心。李晋在面对僵持的局面,又承受了父亲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后,仍然选择比较稳妥的方式去解决,情绪之稳定已经超过了许多的成年人,而所展现出来性格中的宅心仁厚与兼容并包,更是让李泰深感满意。
这样的一个继承人,对他而言要远比所谓的个性鲜明、天纵奇才要更满意得多。无论是作为一个帝王,还是一个父亲,在经过此事之后,李泰心中那种对儿孙前程的忧虑都消散大半。
这会儿他也不再吝啬对儿子的夸奖,轻抚其背笑语说道:“生人各有际遇、各有使命,此番西巡回望故国,于此感触尤深。当年祖辈事业败坏、远渡流沙、立国荒碛,与今富有四海、囊括天下不可相提并论。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前人俱不如我,当年流亡关西,皆因郡望族名受人见重,遂有后来之事,若无前人,何来你我?我父子同样如此,我为开创,儿为守成,若各于此道有所建树,则我父子便可并称完人。俗人窃论父子孰强,此皆不必理会。”
“阿耶的教诲,我一定铭记心中,绝不忘怀!”
李晋在认真听完父亲的话之后,便又点头认真说道,旋即便又不无期冀的问道:“阿耶当真觉得我能与阿耶并称完人?”
李泰闻言后便翻个白眼,笑斥道:“能或不能,在你力行,亦皆我身后余论,生前如何答你!”
“儿不是、我……阿耶万岁千秋,永无竟时,我、我不做这完人亦可!”
李晋听到这话顿时一脸窘迫,连连摆手说道。
李泰见状后便又大笑一声,见他不再像刚才那般情绪低落,于是便也不再浪费时间,拉着儿子一起走出营帐,各自上马返回长安,参加太极宫中早已经准备妥当、庆祝师旅凯旋的宴会。
南川战事了结,时间也进入仲夏,李泰也并不急于即刻开展其他的事情,而是借着征师凯旋、同时诸蕃君主仍然在朝之际,于华夷群臣共同见证之下,正式的册立皇长子李晋为皇太子,并且亲自主持皇太子加元服,而后便是组建东宫官署幕僚,使得大唐储位不再空悬。
等到这些事情忙完之后,等到这些事情告一段落,时间也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年。又有一桩筹划多时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整改天下州郡行政单位。
之前乱世纷繁、三国并立,天下州郡设置也是繁杂无比,各种侨置、两头州郡名目繁多,既不利于统治,同时也容易滋生地方奸邪。像是齐主高洋在位时期便曾裁撤过境内一些州郡,但是像淮南等地却又为了拉拢当地豪强而增设许多州郡,并以州郡官职来分授豪强。而且河北各地也因官员食干封邑等问题,使得州郡名目仍然比较混乱。
之前朝廷为了便于管理,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州郡的裁撤整改,但也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如今外部形势稳定,内部民生也在井然有序的发展,是时候将地方行政编制整改的更加规范一些,同时进一步压缩地方豪强世族垄断乡势的余地。
李泰刚刚结束一场西巡,身体和精力都有些疲惫,而撤销郡治、整并诸州又是非常繁琐、需要细致用功的事情,于是他便索性打发新立太子的儿子李晋汇同门下侍中王松年、尚书右仆射郑道邕以及户部尚书薛善等前往洛阳主持此事。
同时有鉴于之前南川豪强因编户均田一事而兴起叛乱,此番撤郡并州必然也会在给河北、山东等地乡势秩序早成不小的冲击,而遗留在了辽东那个北齐残部的隐患也到了该要解决的时候。
为免他们内外呼应继续为乱,于是李泰便又下令李穆汇同幽州李和、营州贺若谊等部一同进击辽东残齐。同时为免这些残齐武装势力继续逃窜,李泰又下令突厥可汗摄图引军于漠南配合,光州刺史羊鹍则率领水军横渡渤海湾,截断残齐东去出路,势要将之一网打尽!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