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研究很复杂……”
“装置的制造、修正、完善,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已经老了,坚持不到那时候了。”
汤建军满心感慨的样子,让王浩不由得想到一个‘成语’-廉颇老死,他仔细琢磨着忍不住笑出了声,随后闭上嘴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确实很难!”
他扯着嘴角接了一句,“汤院士,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就留在这里参与核心装置的装配工作。”
“希望能尽快完成吧!”
王浩说完就不再提了,而是继续向前走着,查看内部设施的建造情况,他也不想和汤建军说什么‘时间问题’。
老人,总是很固执的。
他早就说过研究用不了太长时间,好多人还是坚持认为,五年、十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一切还是以事实说话。
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只要建造严格按照设计内容进行,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调试也就不需要太长时间,所以重要的还是‘建造严格按照设计进行’。
王浩决定亲自坐镇工程组,他和其他人沟通了一下,知道核心装置建造需要两到三个月完成。
大部分材料、部件、设备都已经运送过来,安装倒不需要太长时间,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对外围的加固建造,防止实验中有什么意外发生,毕竟内部进行的是氘氘聚变反应,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爆炸。
工程组必须以‘最坏的可能’做考虑,来进行外层设施的建造工作。
“保证安全是对的。”
在召开内部会议室,王浩说道,“不过,大家放心,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冲击式爆炸,即便内部场力没有开启,磁场束缚同样没有开启,因为反应是定向的,最多就是烧毁外层的抗压材料和设备。”
他继续强调了建造问题,“接下来主装置的建造,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来安装。”
“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小组碰到问题,可能会依靠想象中的替代方案解决。”
“现在我特别强调一下,这是不允许的,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和设计不符,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小偏差,都必须要上报。”
“还有,装置所有的部分,安装前都要拍摄,留下记录,以便后续碰到问题去查看……”
王浩说起了主装置装配工作的问题。
他强调的就是不能和设计存在偏差,因为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按照设计的内容进行装配制造,就不会产生大问题。
王浩不只是强调工作,他每天都待在工程基地,亲眼看着重要部分的安装,只要有问题就马上指出来。
同时,他参与一些设备的调试检测,并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等等。
这些工作做起来,就有点势必躬亲的架势了。
汤建军听到消息后,还特别找到王浩,说起了带队做工程项目的经验,“王院士,你是总负责人,处理的是整体工作,不需要参与一线的建造。”
王浩摇头道,“主装置的建造是最重要的,我必须亲眼看着才放心,才能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这个……”
汤建军感觉有点劝不动,也就不再多说了。
但他依旧觉得王浩待在建造场地没什么意义,因为很多地方即便出现问题也是看不出来的。
王浩可不管汤建军怎么想,他参与主装置建造工作,过程中不断和其他人讨论,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在发现了问题以后,就能够及时做修正。
这是非常重要的。
核聚变反应装置内部构造太复杂了,有个小问题到开启设备时都会成为大问题,有的问题还没办法从外部解决,很可能要拆开设备才能修复,类似的问题当然是越少越好,最好是一个都没有。
就这样……
核聚变装置一点点建造、装配,项目也在不断的向前推进。
在核聚变工程建造基地工作的过程中,王浩也会抽出时间关注其他的研究,包括湮灭力场实验、沈会明团队的进展,等等。
当然也少不了几个学生的研究。
海伦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做的研究,倒是没有特别大的进展,他们只是做了一些数学分析工作。
这是有些遗憾的。
其实王浩很期待海伦的研究能够进展,因为她的研究对于理论构建非常的重要。
现在海伦的研究重心在‘利用质量点概念来构造光子心核、粒子心核’,研究覆盖的范围就非常广了,仅仅是基础就有高次质点函数、光子构架、强湮灭力以及量子物理内容。
研究非常需要想象力,其内容都可以打通质量点到粒子的通道。
之前王浩对质量点进行过论证,并塑造出了被认为最重要的函数‘高次质点函数’,还顺便证明了黎曼猜想。
这个研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被学术界看中的还是证明黎曼猜想以及高次质点函数背后蕴含的‘质数规律’。
研究的质量点方向的论证进展不大,只是塑造出了质量点存在的数学基础。
现在海伦和保罗的研究则是准备更进一步,论证质量点组成光子心核,甚至是粒子心核。
换句话说,就是质量点‘构造能量核心以及质量’。
“你们的研究必须要有支持内容的数学基点,否则就很难进行下去。”王浩给海伦的邮件中说道。
另外就是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了。
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已经找到了方向,研究可以说是一路畅通,他们已经完成了以‘能量素数化’为基础的宇称不守恒论证,后续还以粒子震颤及运动联系了绝对零度问题。
有关宇称不守恒的论证,研究给出了清晰的解释。
宇称不守恒,也就是粒子的镜面不对称问题。
他们的研究对于粒子边界的描述是,‘存在许多素数能量交换点,并不断和能量素数碰撞发生随机式交换’,‘随机式交换’自然就会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粒子边界不具‘对称性’,自然就不会有镜面对称的特性。
也正是因为粒子边界,不断和素数能量做交换,才会有粒子震颤问题。
研究中还有些‘极端’的认为,素数能量交换也许和‘粒子无序运动’有关,因为论证基础严重不足,也是在描述信息中谈了一小段。
王浩还是非常负责任的。
在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过程中,他给出了好几个小意见,还帮助他们审阅了内容找出了几个小错误。
之后论文内容才被固定下来。
陈蒙檬和丁志强商量了一下,决定投稿给国际上已经有很大影响力的《湮灭物理与理论》。
……
《湮灭物理与理论》的审稿速度远称不上快,因为他们每天接到的论文稿件数量实在太多了。
国内数学、物理领域,好多学者都会投稿过来。
来自梅森数科学实验室的论文,待遇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稿件第一时间就被编辑部注意到,再看到两个论文作者名字之后,编辑直接就给了审核通过,什么编辑部审稿、同行评审完全不需要。
王浩的天才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论文,还用审核吗?
编辑部马上打电话联系了梅森数实验室,问话则是,“陈蒙檬教授和丁志强教授投稿的论文,需要网站直接发布吗?”
“什么时候发表?”
“跟着下一期?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很快。
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论文正式发布出来,论文的名字则是《能量素数化:粒子边界理论》。
论文才刚发布出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任何研究刚发表出来,是否会受到关注和作者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国际物理学界上,陈蒙檬的名气非常大,因为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新晋得主。
丁志强的名气也不小,他参与了高次质点函数的研究,并附带证明了黎曼猜想。
同时,王浩好几次公开称赞丁志强,也让很多人对丁志强的印象是,“被王浩看重的天才学生。”
陈蒙檬和丁志强一起进行的研究,自然会受到很多关注。
当学者们把关注放在论文内容以后,好多人顿时被其中的新奇想法所吸引——能量素数化,就像是王浩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其他的学者深入思考也同样满心赞叹。
现在湮灭理论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的《强湮灭力》,再进一步的《光子构架》以及影响力巨大的《宇宙膨胀论》,等等。
有些理论甚至完全不相干。
比如,《光子构架》和《宇宙膨胀论》,是对于湮灭理论微观物理以及宇宙学两个方向上的研究。
两个研究很难说有什么关联,却都是湮灭理论的重要内容。
现在出现了‘能量素数化’,直接就能让人想到《光子构架》,光子构架研究中心的‘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就是零零散散的单个素数组成,同时也可以联系其他理论。
‘能量素数化’说的不止是‘素数’,还有‘能量’,宇宙中的能量和所有事物直接相关。
‘能量素数化’的基础,就可以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通过‘能量’、‘素数’结合在一起。
如果继续深入思考,就能想到很多的物理理论,都可以利用能量素数化的概念进行解析。
相比来说……
利用能量素数化的基础,解析宇称不守恒、绝对零度等问题,似乎就只是一个研究方向而已。
“能量素数化,这个设定简直是太美妙了。”
“我们可以以这种方式把很多理论联系在一起,至少在湮灭理论领域,能实现理论的统一。”
“陈蒙檬,丁志强,这两个年轻的物理学家真的很了不起!”
“当然很了不起……”
“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参与黎曼猜想的证明工作,他们的成就已经超越了99.9%以上的人……”
“……”
在《能量素数化:粒子边界理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同时,另一篇理论物理的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那是一篇帖在预发表网站论坛上的内容——《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
作者的名字是莱德利-帕森斯。
预发表网站内容很难引起关注,毕竟还没有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也只是在网络上贴出来而已。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却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主要还是研究的作者很有争议。
莱德利-帕森斯,弦理论的叛徒、带着疑似编纂论文的学术污点,学术领域的名气可以说都是负面的。
但是,负面的名气也是名气。
莱德利-帕森斯在社交网站有过万的粉丝,关注列表里还有各个顶尖大学的教授。
他完成了论文以后并没有进行投稿,而是直接贴到了预发布网站,随后在社交网站发布了链接,附带的一句话则是,“最新成果!想象毕竟只是想象,人类必须要面对现实!”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内容就是以数学分析驳斥《强湮灭力场下的元素变化》中的内容。
莱德利-帕森斯确实很有水平。
他发布的数学内容没有‘直接错误’,唯一能够指出的问题,只是模棱两可的数学逻辑,但也不能够说是完全的错误。
很多数学高端研究会使用同样的逻辑方法。
这些数学内容和‘β元素和β-元素的数学构造’存在了一定的冲突,论文就总结认为‘β元素和β-元素是不存在的’。
这种推断方式,放在纯数学领域是可行的,因为纯数学对于内容要求非常严谨。
但是,理论物理不同。
理论物理的数学内容中,很多都是‘符合预期的定义’,内容要求自然不会那么严谨。
很多学者看过论文以后就指出了问题,有的还直接留言说,“帕森斯,你就是个小丑,竟然用数学来驳斥物理。”
“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但你依旧装作不知道。”
“你做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这并不是证明是某个数学猜想,就只是构架逻辑内容而已,你用数学去驳斥定义构架?”
“你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儿吧?”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装置的制造、修正、完善,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已经老了,坚持不到那时候了。”
汤建军满心感慨的样子,让王浩不由得想到一个‘成语’-廉颇老死,他仔细琢磨着忍不住笑出了声,随后闭上嘴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确实很难!”
他扯着嘴角接了一句,“汤院士,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就留在这里参与核心装置的装配工作。”
“希望能尽快完成吧!”
王浩说完就不再提了,而是继续向前走着,查看内部设施的建造情况,他也不想和汤建军说什么‘时间问题’。
老人,总是很固执的。
他早就说过研究用不了太长时间,好多人还是坚持认为,五年、十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一切还是以事实说话。
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只要建造严格按照设计内容进行,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调试也就不需要太长时间,所以重要的还是‘建造严格按照设计进行’。
王浩决定亲自坐镇工程组,他和其他人沟通了一下,知道核心装置建造需要两到三个月完成。
大部分材料、部件、设备都已经运送过来,安装倒不需要太长时间,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对外围的加固建造,防止实验中有什么意外发生,毕竟内部进行的是氘氘聚变反应,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爆炸。
工程组必须以‘最坏的可能’做考虑,来进行外层设施的建造工作。
“保证安全是对的。”
在召开内部会议室,王浩说道,“不过,大家放心,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冲击式爆炸,即便内部场力没有开启,磁场束缚同样没有开启,因为反应是定向的,最多就是烧毁外层的抗压材料和设备。”
他继续强调了建造问题,“接下来主装置的建造,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来安装。”
“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小组碰到问题,可能会依靠想象中的替代方案解决。”
“现在我特别强调一下,这是不允许的,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和设计不符,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小偏差,都必须要上报。”
“还有,装置所有的部分,安装前都要拍摄,留下记录,以便后续碰到问题去查看……”
王浩说起了主装置装配工作的问题。
他强调的就是不能和设计存在偏差,因为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按照设计的内容进行装配制造,就不会产生大问题。
王浩不只是强调工作,他每天都待在工程基地,亲眼看着重要部分的安装,只要有问题就马上指出来。
同时,他参与一些设备的调试检测,并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等等。
这些工作做起来,就有点势必躬亲的架势了。
汤建军听到消息后,还特别找到王浩,说起了带队做工程项目的经验,“王院士,你是总负责人,处理的是整体工作,不需要参与一线的建造。”
王浩摇头道,“主装置的建造是最重要的,我必须亲眼看着才放心,才能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这个……”
汤建军感觉有点劝不动,也就不再多说了。
但他依旧觉得王浩待在建造场地没什么意义,因为很多地方即便出现问题也是看不出来的。
王浩可不管汤建军怎么想,他参与主装置建造工作,过程中不断和其他人讨论,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在发现了问题以后,就能够及时做修正。
这是非常重要的。
核聚变反应装置内部构造太复杂了,有个小问题到开启设备时都会成为大问题,有的问题还没办法从外部解决,很可能要拆开设备才能修复,类似的问题当然是越少越好,最好是一个都没有。
就这样……
核聚变装置一点点建造、装配,项目也在不断的向前推进。
在核聚变工程建造基地工作的过程中,王浩也会抽出时间关注其他的研究,包括湮灭力场实验、沈会明团队的进展,等等。
当然也少不了几个学生的研究。
海伦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做的研究,倒是没有特别大的进展,他们只是做了一些数学分析工作。
这是有些遗憾的。
其实王浩很期待海伦的研究能够进展,因为她的研究对于理论构建非常的重要。
现在海伦的研究重心在‘利用质量点概念来构造光子心核、粒子心核’,研究覆盖的范围就非常广了,仅仅是基础就有高次质点函数、光子构架、强湮灭力以及量子物理内容。
研究非常需要想象力,其内容都可以打通质量点到粒子的通道。
之前王浩对质量点进行过论证,并塑造出了被认为最重要的函数‘高次质点函数’,还顺便证明了黎曼猜想。
这个研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被学术界看中的还是证明黎曼猜想以及高次质点函数背后蕴含的‘质数规律’。
研究的质量点方向的论证进展不大,只是塑造出了质量点存在的数学基础。
现在海伦和保罗的研究则是准备更进一步,论证质量点组成光子心核,甚至是粒子心核。
换句话说,就是质量点‘构造能量核心以及质量’。
“你们的研究必须要有支持内容的数学基点,否则就很难进行下去。”王浩给海伦的邮件中说道。
另外就是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了。
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已经找到了方向,研究可以说是一路畅通,他们已经完成了以‘能量素数化’为基础的宇称不守恒论证,后续还以粒子震颤及运动联系了绝对零度问题。
有关宇称不守恒的论证,研究给出了清晰的解释。
宇称不守恒,也就是粒子的镜面不对称问题。
他们的研究对于粒子边界的描述是,‘存在许多素数能量交换点,并不断和能量素数碰撞发生随机式交换’,‘随机式交换’自然就会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粒子边界不具‘对称性’,自然就不会有镜面对称的特性。
也正是因为粒子边界,不断和素数能量做交换,才会有粒子震颤问题。
研究中还有些‘极端’的认为,素数能量交换也许和‘粒子无序运动’有关,因为论证基础严重不足,也是在描述信息中谈了一小段。
王浩还是非常负责任的。
在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过程中,他给出了好几个小意见,还帮助他们审阅了内容找出了几个小错误。
之后论文内容才被固定下来。
陈蒙檬和丁志强商量了一下,决定投稿给国际上已经有很大影响力的《湮灭物理与理论》。
……
《湮灭物理与理论》的审稿速度远称不上快,因为他们每天接到的论文稿件数量实在太多了。
国内数学、物理领域,好多学者都会投稿过来。
来自梅森数科学实验室的论文,待遇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稿件第一时间就被编辑部注意到,再看到两个论文作者名字之后,编辑直接就给了审核通过,什么编辑部审稿、同行评审完全不需要。
王浩的天才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论文,还用审核吗?
编辑部马上打电话联系了梅森数实验室,问话则是,“陈蒙檬教授和丁志强教授投稿的论文,需要网站直接发布吗?”
“什么时候发表?”
“跟着下一期?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很快。
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论文正式发布出来,论文的名字则是《能量素数化:粒子边界理论》。
论文才刚发布出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任何研究刚发表出来,是否会受到关注和作者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国际物理学界上,陈蒙檬的名气非常大,因为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新晋得主。
丁志强的名气也不小,他参与了高次质点函数的研究,并附带证明了黎曼猜想。
同时,王浩好几次公开称赞丁志强,也让很多人对丁志强的印象是,“被王浩看重的天才学生。”
陈蒙檬和丁志强一起进行的研究,自然会受到很多关注。
当学者们把关注放在论文内容以后,好多人顿时被其中的新奇想法所吸引——能量素数化,就像是王浩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其他的学者深入思考也同样满心赞叹。
现在湮灭理论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的《强湮灭力》,再进一步的《光子构架》以及影响力巨大的《宇宙膨胀论》,等等。
有些理论甚至完全不相干。
比如,《光子构架》和《宇宙膨胀论》,是对于湮灭理论微观物理以及宇宙学两个方向上的研究。
两个研究很难说有什么关联,却都是湮灭理论的重要内容。
现在出现了‘能量素数化’,直接就能让人想到《光子构架》,光子构架研究中心的‘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就是零零散散的单个素数组成,同时也可以联系其他理论。
‘能量素数化’说的不止是‘素数’,还有‘能量’,宇宙中的能量和所有事物直接相关。
‘能量素数化’的基础,就可以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通过‘能量’、‘素数’结合在一起。
如果继续深入思考,就能想到很多的物理理论,都可以利用能量素数化的概念进行解析。
相比来说……
利用能量素数化的基础,解析宇称不守恒、绝对零度等问题,似乎就只是一个研究方向而已。
“能量素数化,这个设定简直是太美妙了。”
“我们可以以这种方式把很多理论联系在一起,至少在湮灭理论领域,能实现理论的统一。”
“陈蒙檬,丁志强,这两个年轻的物理学家真的很了不起!”
“当然很了不起……”
“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参与黎曼猜想的证明工作,他们的成就已经超越了99.9%以上的人……”
“……”
在《能量素数化:粒子边界理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同时,另一篇理论物理的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那是一篇帖在预发表网站论坛上的内容——《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
作者的名字是莱德利-帕森斯。
预发表网站内容很难引起关注,毕竟还没有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也只是在网络上贴出来而已。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却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主要还是研究的作者很有争议。
莱德利-帕森斯,弦理论的叛徒、带着疑似编纂论文的学术污点,学术领域的名气可以说都是负面的。
但是,负面的名气也是名气。
莱德利-帕森斯在社交网站有过万的粉丝,关注列表里还有各个顶尖大学的教授。
他完成了论文以后并没有进行投稿,而是直接贴到了预发布网站,随后在社交网站发布了链接,附带的一句话则是,“最新成果!想象毕竟只是想象,人类必须要面对现实!”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内容就是以数学分析驳斥《强湮灭力场下的元素变化》中的内容。
莱德利-帕森斯确实很有水平。
他发布的数学内容没有‘直接错误’,唯一能够指出的问题,只是模棱两可的数学逻辑,但也不能够说是完全的错误。
很多数学高端研究会使用同样的逻辑方法。
这些数学内容和‘β元素和β-元素的数学构造’存在了一定的冲突,论文就总结认为‘β元素和β-元素是不存在的’。
这种推断方式,放在纯数学领域是可行的,因为纯数学对于内容要求非常严谨。
但是,理论物理不同。
理论物理的数学内容中,很多都是‘符合预期的定义’,内容要求自然不会那么严谨。
很多学者看过论文以后就指出了问题,有的还直接留言说,“帕森斯,你就是个小丑,竟然用数学来驳斥物理。”
“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但你依旧装作不知道。”
“你做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这并不是证明是某个数学猜想,就只是构架逻辑内容而已,你用数学去驳斥定义构架?”
“你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儿吧?”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