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六章 余粮收集制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汉旌第两百三十六章 余粮收集制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大司农孟光接到卫弘的求援信后,立即派遣了百余名太府的劝农吏前往南中各处的里邑充当啬夫,将蜀中成熟的农耕体系引进南中诸郡。

    但是教化地方的“乡老”一位却始终空缺。

    哪怕是在富饶的蜀郡内,能够识文断字的人也能谋求衣食无忧的出路。

    南中乃是汉夷混居之地,羌蛮纵横之所,连年动乱不止。

    岂能让他们抛弃蜀地的安稳生活,奔赴南中做教化地方的乡老呢?

    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孔老夫子和子夏先师。

    当看到了程祁身后的家随,卫弘忽然有了主意,似程祁、杨汰这些世家子弟前往南中支援地方建设可不只是孑然一人。

    似程祁随身携带的家随就有两名文吏,两名护卫。

    而像家境丰沃的杨汰所携带的随从多达数十人,毕竟他们也知晓南中诸郡环境艰苦,多带些人手总归是好的。

    地方事务庞杂而繁琐,哪怕是一乡一里之间都有着无比复杂的人情世故。

    程祁、杨汰他们若是出任地方要职,自然不可能亲自过问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多半是交给亲信的家随打理的。

    能够看懂官府文书,明断乡土人情的小吏之才,不就是卫弘进来求贤若渴的“乡老”人选吗?

    当卫弘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程祁之后,程祁笑着应道:“看来卫将军还真是算无遗漏啊,竟然将我等的亲随都算计到了……”

    话虽如此,但程祁没有半点犹豫:“别人我不知道,但我带来的两名文吏亲随,就听凭卫将军的差遣。”

    卫弘点头,作揖对程祁道了一声谢。

    实际上,自从程祁这些宫府吏担任有秩、太府劝农吏担任啬夫,还有征南先锋军的老卒担任游徼之后,整个里邑的运作就不需要卫弘太多费心了。

    以大竹里邑来说,有秩程祁和啬夫负责勘测周围土地,规划里邑的村落布局、水利建设等事,而里正奚免则和游徼组织人手搭建民舍、开沟挖渠。

    倒是让卫弘和诸葛乔可以空闲下来,跟着奚免去学烧制青砖的手艺,闲暇之余还能着手处理其他地方传来的要事。

    正是晚饭的时候,虽说汉家士族有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但如今远处南中,白日里各种事忙得手慌脚乱,哪有比晚食时分来商议诸多事情的更好时机呢?

    程祁说道:“大竹里邑周围的地势算是摸的差不多了,除了南边是山地以外,其他方向都是平地,不过这里以往常年罕有人迹,早就被荆棘灌木长满了,贾啬夫的建议是沿着西边的河谷一带清除隔火带,等到秋收之后一把火烧了,这样就能开垦出数百顷的良田……”

    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对环境影响颇大,但要是仅仅凭借人力去开垦这数百顷的土地,太过费时费力。

    程祁和啬夫亲自穿越过大竹里邑周围茂密的竹林,亲自丈量过那片土地。

    南中地势起伏太大,且多山多水,可用耕地并不是太多,所以程祁知晓这块大面积耕地的重要性。

    卫弘对这件事还是比较放心的,大汉的农耕府衙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开荒技术,以及一套快速将生田升级为熟田的方法,

    将这些事交给程祁和贾啬夫打理,卫弘还是比较放心的。

    不过卫弘关切的还是另外一件事。

    眼下已经到了七月下旬,收割秋粮已经要提上日程了,如今站在田垄间,就可以凭借田亩中青禾的长势去估算秋日的收成。

    当卫弘问起这件事的时候,程祁回道:“生田一般产量不佳,贾啬夫的建议是明天春种菽豆,这样只需要最快地催熟土地,等到秋收结束后,会组织人力种植宿麦。”

    卫弘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今岁秋日,我需要每个里邑平均供应五千石粮草。”

    如今大竹里邑的种植耕田只有三十四顷,还全部是新开垦的生田,今岁能得到的收成也不过只有五千多石。

    但卫弘一开口就是索要大竹里邑五千石的所产粮食,程祁觉得此事任重而道远。

    按照大汉的旧例,屡遭战乱的朱提郡乃至南中诸郡,都需要减免一年到三年的赋税笼络民心。

    尤其是建设里邑制度之初,卫弘就许诺给这些民众,只收取三成赋税,且永不加赋。

    今岁还是第一年,就要食言,程祁觉得不能取信于民,大汉朝廷对南中诸郡将会失去统治根基。

    见到程祁脸上的为难之色,卫弘就知道这件事的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大。

    卫弘偏过头看着张毣问道:“远思,天汉通宝的铸造完成的如何了?”

    张毣算了算:“现在铸造天汉通宝主要为了交付给越嶲诸部,预估能在入冬前全部铸造好。”

    卫弘想了想说道:“越嶲诸部眼下还不能消化五千万枚天汉通宝的消费能力,暂时放缓一半的交付速度,将另一半的天汉通宝流通到里邑内,用来交换粮食……”

    张毣还不理解天汉通宝的特性,大概是受限于朝廷并不承认天汉通宝是货币的局限思维,张毣将其仅仅视为与越嶲诸部进行物资交换的凭证。

    在张毣的认知里,天汉通宝仅仅用来兑换粮食,在越嶲还可以充当交易所用的一般等价物。

    但在里邑当中,天汉通宝本来就是要兑换粮食的,那么民户何不直接把粮食留在手中,省去了还要用天汉通宝兑换这一步骤呢。

    张毣将心中的这顾虑直接对卫弘说明,觉得里邑之民可能不太会接受用粮食兑换天汉通宝。

    但卫弘却摇了摇头说道:“远思不妨看一看咱们现在的吃穿住行是何物?”

    张毣被这话问得一愣,下意识地低下头看着桉几上的晚餐,普通的陶碗中盛着澹澹的小米粥,还有几块蒸好的咸鱼块和豆酱。

    要知道行军途中还要风餐露宿,吃住条件要比现在艰难多了。

    一时之间张毣不解卫弘是什么用意。

    不止是张毣,诸葛乔和程祁等人也纷纷扫了一眼桉几上的简陋吃食后,纷纷抬起头看着卫弘,想要听听他究竟是何用意。

    卫弘看着他们的疑惑目光,看来暂时没有一个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解释道:“如今里邑初建,民舍建设不全,大多数邑民还住在修筑到一半的仓廪里面,但怕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搬出仓廪,不再吃着馆舍里的大锅饭,过着独门别院的小日子……”

    “若你们是这些邑民,到时候馆舍里面会售卖铁锅以及铁质农具,陶瓷做的碗盏,能够散发清香的皂角……你们还愿意用着破烂的陶釜,费力的木杵,残破的泥陶碗吗?”

    众人大概是明白了卫弘的意思。

    原来他想用商贾手段倒逼里邑之民接纳天汉通宝,只不过此等手段与朝廷不承认天汉通宝是法定货币背道而驰了吧。

    但却没有人能对此诟病。

    朝廷已经承认天汉通宝乃是与羌夷蛮部交往的交易凭证,既然能与蛮夷做商贾流通,那汉家之下自然也能用。

    实际上,卫弘对天汉通宝发挥的作用远超眼前这些人的认知。

    如今里邑之民的住宅大多就地取材,或用黏土,或用竹木,毕竟是土法子搭配低廉建材,在质量上难免差强人意,在潮湿高温的南中诸郡,这种住宅可是住不了几年。

    是的,这就是卫弘为什么许出“赋税三成,永不加赋”的重大承诺,即便每年能将七成收成纳入囊中的邑民,兑换铁质农具、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必要的生产或生活物资,就要花费偌大一笔年收入。

    即便日后开垦更多的荒田、粮食增加,里邑之民的收成大幅度增加,卫弘还有其他的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房地产!

    试想一下,若是出现一种结实耐用且富丽堂皇的青砖瓦房大宅院,还出现“分期付款”这种邑民可以接受的消费范围内,那么他们还会选择住在漏风漏雨且摇摇欲坠的竹屋茅房吗?

    只不过现在南中诸郡忙着配合朝廷的征服南疆蛮族一事,需要竭尽全力,暂时不能让卫弘放开手脚深化改革。

    卫弘补充道:“我打算草拟一份《告南中里邑军民书》,宣告为了准备针对南疆蛮族的战事,采用余粮收集制,里邑之民须响应朝廷的号召,将除却口粮和种粮的其他粮食上缴给府衙,朝廷也会弥补给他们足量的天汉通宝。”

    程祁大概是明白了卫弘的用意:“看来这段时间需要排除一些人手去涂水中撒网捕鱼,还有猎杀山中野物了,大竹里邑想要凑齐五千石粮食属实不易,但我竭尽全力地筹措。”

    卫弘决定打一个时间差,朱提境内的粮食并不需要运向南疆,只需要负担起从蜀地抵达南中的途中消耗。

    这也就意味着,在蜀地兵马进入南中的一段时间内,各户里邑能够拿出招待经过的汉家军队,便已经足矣。

    除此之外,这些里邑还需要担负起运输后勤的职责。

    里邑里面都是军户,户主都是登记在册的青壮,将由他们担任运输物资的辅兵作用。

    实际上一旦到了战事胶着的地步,这些里邑青壮都需要应征前往南疆,运输物资的事情只能托付给留守的老弱妇孺。

    早在汉中之战,整个益州便是全民皆兵,男子当战,妇女当运。

    况且除却里邑制度外,在南中的汉军还有多处屯田布局。

    杨洪、李遗屯田牂柯诸地,诸葛乔屯田朱提和南昌,李恢、李进和爨习屯田俞元、建伶、胜休等地,征南先锋军接管了原先的雍氏领地等等。

    南中现在的主战兵力,有李恢的庲降都督所部,大概在两万人左右。

    有卫弘的征南先锋军五千人,还有两部无当飞军四千人。

    还有诸郡兵卒、招募的新兵、改编的降卒等等在册青壮兵员,共计两万余人。

    至于辅兵就难以计算了,南中诸郡民风彪悍,但凡是在汉家官府治下的百姓,无论老弱妇孺都可以征召为护送后勤自重的辅兵。

    尤其是大汉准备在建兴二年的冬季对南疆动兵,不需要考虑影响农事的前提下,在全民皆兵的南中诸郡,只要官府发出号召,数十万南中百姓,皆可列入汉家旌旗下的战斗序列中。

    随着各类乡吏的到任,里邑基层制度逐渐完善,已经到了能够平稳运行的阶段。

    眼下距离秋收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如程祁所说的一样,为了尽可能的积攒粮食,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物产丰饶的南中大自然。

    但大军一动,黄金万两。

    卫弘也明白南中的耕地多是新开垦的生田,短时间内无法产出足够的粮食,支撑朝廷即将到来的南征大军。

    所以还需要其他地方的粮食涌入南中。

    与朱提一江之隔的犍为、江州两地乃是蜀中产粮大郡,卫弘现在就打算向犍为和江州两地的郡府开口借粮了。

    从犍为、江州借来粮食,走新五尺道运送到南疆前线,刚好磨合一下各处里邑配合护送粮草辎重的行动力,也算是为迎接朝廷大军进入南中做准备。

    后勤运输链条的是否完善,对出兵南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十分有必要进行一番足够强度的演练。

    卫弘把这个想法在席间告诉了众人。

    程祁不明其故,疑惑地问道:“卫将军与犍为王氏相熟?”

    卫弘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桉:“并无交情。”

    程祁说道:“犍为、江州等地曾受尚书令正方公节制,如今正方公领兵驻守永安,依靠的就是犍为、江州等地的粮草供应,先前能够支撑征南先锋军已经殊为难得,如今再去借粮,恐怕……”

    卫弘却很坚定地说道:“事在人为,如今大汉与东吴再修盟好,永安方面应该压力不大,应该能够调拨出来一批军粮给南中方面。”

    “再者,我又不是打算空手套白狼,跟他们借的粮食总会还给他们的,再不济也能以物易物。”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汉旌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