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烦恼(七)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汉旌第一百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烦恼(七)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今天下三分,呈鼎立之势。

    天下之争,在人和,在地利,更在于天时。

    自先秦伊始,天象历法便成为了王朝承应天命的象征。

    《尚书·尧典》中就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并且已经知道一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大戴礼记·夏小正》一篇被认为是出于夏代,记录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天象和物候,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活动。

    秦朝及汉初,采用的是秦朝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但《颛顼历》并不精确,到汉武帝时已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错乱现象。

    于是汉武帝令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在无中气的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

    虽然官方实行太初历,但是太初改历考虑了太多政治和迷信内容,并未尽得人心。

    此后虽然朝廷一再打压,但四分历借壳重生,以谶纬迷信为基一直传承不断。

    到后汉章帝时期,政府改历,四分历又替代太初历而上位,但是其实当时的四分历,还很不完善。

    东汉贾逵讨论历法的时候已经提及,当时已经发现月亮运行不均匀,四分历没有很好地计算这一点,而是统统采用均匀的速度计算。

    在后汉桓帝灵帝执政时期,四分历已经颁行近百年,历法中的问题暴露更多。

    当时蔡邕和刘洪两位天文大家同在东观工作,通过精确的观察和分析,指出了现行历法的诸多不足之处。

    可以说,在桓灵时期,四分历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天文学发展水平。

    可惜蔡邕在仕途上屡遭打压,而刘洪潜心钻研出来的新历法又不得朝廷重用,天下大乱后便遁迹江湖。

    如今天下百姓崇尚的天命之说,最直观感受的便是历法的精确与否。

    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原大地的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塞北诸胡纷纷南迁。

    想那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便是利用“汉家历法不适用于当今之世”的说辞,说服世人天命已从刘汉转移到曹魏,信服者不知凡几。

    但即便是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前后两汉的历法,确实不适用当今之世了!

    天下无数黎民翘首以待新的历法,可新编出一套新历法,干系到王朝正统,关切到天下民心,谁家王朝敢在这件事仓促懈怠!

    即便是曹魏谋夺汉室江山已有数载,可推行的历法仍旧是旧汉的四分历。

    由此可见,订制一门新历法的难度。

    在天命一说上,曹魏有“禅让之说”,但真正在历法一事上走的最长远的,却是东吴。

    在中原诸侯之乱后,后汉天文大家刘洪的传人纷纷迁徙向富庶且安稳的吴地避乱,与之一同的,则是乾象历的南下。

    即便是赵爽现在留在了蜀地为汉臣,东吴还有阚泽、虞翻、王蕃这些天文大家。

    几乎举世公认,当世三国之中,最先编纂出当世适宜的历法,首推东吴孙氏。

    反观蜀汉,偏居一隅,能在天文一事上颇有造诣的人选寥寥无几,至于像赵爽这样的天文大家,就更为罕见了。

    大汉需要一套适宜当世气候变迁的新历法,如此方能和曹魏争天命,与孙吴夺时机。

    诸葛亮举目望去,能托付如此重任的,唯独赵君卿一人而已!

    被诸葛亮一番言论振聋发聩的赵爽,将散落在了地上的算筹拾起,工工整整地摆放在盒子里:“孔明说的对,埋首在此枯索无味的事情中,乃虚度光阴尔,非我平生之愿!”

    直到此时,赵爽才折服于诸葛亮的智慧,心中对他更加钦佩不已。

    赵爽将装满算筹的盒子合起,捧在手上,走到诸葛亮的面前:“既然知道了割圆术的法子,不若找个弟子传承数科衣钵,让其一脉核算这卫弘给出的数值是否正确,这才是上上之策!”

    据卫弘所言,周圆之比乃是无穷无尽之数,每算清小数点更后一位,便要比之前耗费百十倍精力。

    经过这段时间赵爽的亲身经历,对周圆之比的钻研挖掘,非是一代一世能够完成的。

    既然自己手中已经有答案了,这答案几乎都是对的,又何必再费尽心力去探索呢?

    见到赵爽终于是不拘泥微末,诸葛亮甚是欣慰,笑声爽朗的说道:“呵呵,君卿既然想明白了,那吾就代汉室宗祠、代天下黎民,恳求君卿做一件事!”

    赵爽却心领神会:“孔明无须多言,你所求不过只是大汉新历罢了,此事于我来说,并不算难。”

    诸葛亮点点头应道:“君卿便是为吾大汉送来天音的麒麟之才啊!既是如此,吾也不再多言,便奏请天子,授君卿太史令一职,领太史台一事,为吾大汉编纂新历!”

    赵爽当即应下,深躬一拜后,旋即抬起头对诸葛亮问道:“丞相,不知我可否调用一人为副职,或者我为副职,辅助这人编订新历法?”

    诸葛亮皱起眉头,用着一阵无奈的语气盯着赵爽问道:“君卿想要的人选,不会也是那卫弘吧?”

    赵爽很直率,朝着诸葛亮点首应道:“正是!”

    旋即,赵爽长谈解释道:“我久处东吴,故而知晓去岁,孙家《乾象历》便在东吴之地推行,大汉新历不仅要与时事对准,更要快,若是能得卫弘此子襄助,我有把握三年之内,订制出大汉新历。”

    “三年……”

    这个数字,大大吸引了诸葛亮的注意。

    他原先留给赵爽的时间,是十年起步。

    这十年里,他自己安定蜀地,挥师北伐。

    即便不成光武故事,亦要夺取关中,为大汉奠定王霸基业。

    若是彼时,再有一部能顺天时、应人命的大汉新历横空出世,收复民心,再复汉家山河,一举荡清逆魏和孙吴的地方割据,如此便可续上大汉四百年的国祚……

    这是诸葛亮平生夙愿矣!

    若是以往,面对赵爽这般提议,诸葛亮定然是想都不想的欣然同意。

    但如今……他却是犹豫了!

    一头是光明畅通的大汉未来,另一头却是举步维艰的当下处境,中间系着的却是诸葛亮这几日才听说过的后辈卫弘。

    这一日听到的各方牵扯,让素日谨慎的诸葛亮,都不敢轻易答应下来赵爽的请求。

    于是,沉默许久,诸葛亮才幽幽叹道:“君卿啊,吾要好好思索此事,才能答复你。”

    PS:在下卫弘,为作者担保,他没有情节放水,诸葛丞相是我心中的大汉明月啊,我在家再歇息几天就出来。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汉旌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