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烧脑的故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催泪系导演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烧脑的故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源代码》可以说是真正的靠故事剧情以及创意取胜的一部科幻电影。

    关键是,这部电影,还真的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算的上是硬核科幻。

    毕竟,一个概念本身就足够科幻了!

    从科幻电影节离开之后,李易就开始着手完善剧本。

    《源代码》这部片子,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说复杂,也挺复杂的。

    对于单独的演员来说,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可是偏偏,每一次的重复,又需要演出那种感觉,所以,对演员的演技要求还是很高的。

    而李易自己要重新吃透剧本,然后再进行改编。

    他打算进行本土化改编!

    其实他当然不差钱,但是这部电影,他却打算用最省钱的方式来拍。

    也算是给国内的一些电影人打个样!

    其实这种循环的模式,创意,肯定不是李易首创,李易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讲述的是主角永远活在同一天里。每天早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全天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是不断重复的一天,所以他无比的厌倦。对他而言,那一天没有任何惊喜或意外,他洞察那个世界里的一切,但是什么都不能改变。

    《源代码》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有趣。男主人公要在8分钟的时间里找出嫌疑犯,当8分钟时间结束的时候,火车会爆炸,他会被拉回现实里。当然,失败之后他可以再来一次,但是他拥有的次数并不多,现实里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他的身心也经受着折磨。

    第一个8分钟结束的时候,他精神恍惚;

    并且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情况,或者说,第一个8分钟也是在进行一种适应。

    第二个8分钟,他开始入戏;第三个八分钟,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第四个8分钟,他做事更加激进且有效……他的风格从温和走向激进,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达成目标,他不得不这样做。他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寻找信息,总结积累经验,直到最终查出凶手。他犯了很多错,但他可以「再来一次」,于是他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好。

    所以,每一个8分钟,看似都一样,但是却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改变的。

    有些想法很难用描写现实的影片来表述,于是科幻成为较好的表现形式。这部电影亦是,它的思想意义超脱于剧情,不断重复发生的8分钟的故事,讨论的是一个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到底能做什么事情。答案是只要尝试的次数足够多,他能做成任何事。

    在影片中第一个8分钟里面,其实是在为观众塑造一个悬念,而在第二个8分钟里,观众就能够注意到那个忘记钱包的男子。但是主人公没有发现,因为别的吸引了他。他急于达成目标,因此忽视了别的线索。事实上他几次极端的误解别人,采用直线型的思维——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信息不全面、不冷静时都会采用的思维方式。

    最后的一个8分钟,是颠覆性的。男主角违背上级的命令,展示的人性之美,而导演为我们安排的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出现,即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炸弹没有爆炸。男主角回到车上之后,迅速抓住了嫌犯,然后从容的给父亲打了电话,之后与女主角表白。

    其实《源代码》在李易看来,最精髓的地方,莫过于结局,当然,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也许也会有人觉得结局是败笔。

    在李易看来,电影最难得的地方在于,男主角没有浪费8分钟里的分秒时间,因为在回到火车上之前就想好要如何做。时间定格的画面是整部电影最美的部分,每个人都在笑——男主角用100美元跟喜剧演员打赌,喜剧演员使每个人开怀大笑。画面定格在影片里很

    常见,但在这部电影里带给人的感觉意义非凡。

    这部电影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男主角在第二个8分钟,注意到了把钱包忘在车上的男子,他有可能将他抓住——依靠运气。但影片没有做这样的安排,而是让他不断的失败,从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更多的信息,然后一步步接近真相。

    这种安排当然是故意的,但是却又符合逻辑,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每个八分钟,层层递进的八分钟!

    每一次的轮回,都在试图做出一些改变。

    尽管结局无法改变!

    男主人公是一名军人,智慧与英勇并存。我们说这样的一个人,在执行任务时都需要借助运气来成功,可见把事情做成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而不断的尝试能够为他积累更多的资本,最终找出嫌犯就是顺理成章。

    很简单的道理,但通过这部电影的展示,却显得非常深刻。这部电影加深了李易对这句话的感受——好电影的标杆即是如此。

    最后一次回到火车上,男主角向人们传达的是:

    无论是在早晨的床上,还是在行进的火车里,当一个人醒过来的时候,如果他很清楚自己在接下来的8分钟里将要做什么,那么他必然是幸福无比的。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改变一切的能力。

    这部电影表演很精彩,剧情很紧张,画面惨白而美丽,属最佳影片之列。

    当然,这些是李易的想法。

    具体拍出来,大众会如何想,就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其实《源代码》和《月球》还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因为在李易的记忆里,两部电影,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

    从《月球》到《源代码》,这两部电影可以说都是以实打实的创意和想象力来征服观众。

    《月球》乍一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机器人瓦力》,一个思念家乡的宇航员独自生活在月球,只有一台机器人做伴,但随着故事慢慢发展,直到男主角发现自己是复制人真相的时候,这部制作有些寒酸的小科幻片竟然瞬间上升到了人性伦理的高度,这就如同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头在众目睽睽之下几招间便撂倒了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一样让人意外又惊喜。

    《源代码》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男主角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占用了一个陌生人的身体就开始设置悬念埋包袱,然后一步一步解包袱,到发现自己成了军方的工具之后,也揭秘出一个涉及到生命伦理的官方阴谋,但《源代码》巧妙的地方也是超越《月球》之处就在于《源代码》设置了一个意外的开放式结局。

    一般而言科幻片都是事先设置一个能让观众快速全面认知的世界观,《源代码》则是另辟蹊径,只是在片中隐约交代出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源代码计划也只是一项刚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就算是军方也没有研究明白,所以电影最后才能有一个那么意外又能被观众接受的绝妙结局。

    这即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源代码》的故事可以说是凭借出色的想象力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惊喜感觉。相信当观众看到电影真正结局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电影的巧妙。

    不过,这两部电影虽是以创意取胜,但却不是空乏其神,相反,无论《月球》还是《源代码》,都能从中明显感觉到导演那强烈的表达欲望。可以发现《月球》和《源代码》最终都上升到了生命伦理的高度,而且无一不是个体凭一己之力对抗官方,企图冲破生命的谎言和束缚。

    李易很喜欢这两部电影,不过,相比起《月球》来,《源代码》给他的感觉,更加温暖一点,没有像《月球》那么令人绝望!

    只是李易把剧本初稿写出来之后,叫来几个好友一起讨论的时

    候。

    却把他们给干懵逼了。

    「不是,这个男主角到底是死了没有?我有点不太能理解。」陈问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死了!」李易说道。

    「我不是在后面的剧情里面说了吗?」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陈问会问这个问题。

    「死了?不是濒临死亡?是彻底死了?」陈问皱眉问道。

    「这么说吧,他是死了,这是一部科幻电影,我解释一下吧,基于剧情的第一个理论是,某博士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研制了一种高科技——源代码。它的理论基础有两,第一,当灯泡被关闭时,灯泡仍有余晖,这是延迟光圈效应,人脑也类似,人死后,大脑的电磁场仍然处于通电的状态,电路依然通畅。第二,人脑有短期记忆轨迹,时长为8分钟,总是记录最近8分钟发生的事情。

    根据理论二,有人死后,其脑中依然存有死前8分钟的记忆;根据理论一,人死后,大脑的电磁场依然通电。这8分钟的记忆可以成为重建场景的基础,而通电的电磁场则使得死人具有和其生前一样的思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行动。

    而这里面的男主角,本人已经死了。但是采用源代码,可以使男主具有和其生前一样的思考能力,同时具有死前8分钟的记忆!」

    「不对啊,那他为什么是躺在一个舱里?他不是死了吗?为什么还能和人对话?」周果也疑惑地问道。

    「这就对了,因为这是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男主角在一个舱里的场景,但是实际上却只是是男主角的想象,实际上,他就乖乖躺在机器里,而每次和她对话的男主角,其实都是在和机器对话,她看不到男主角,她只能看到他说的话,而且是以文字形式显示出来的。

    简单地说,男主角已经死了,但是他的8分钟的记忆轨迹,却可以作为重建场景的基础,通电的磁场能让他具备思考能力,但是,他依然是死了,所以现实世界的人,只能通过机器来和他进行交流,而实际上,这个交流,你可以当做是机器在利用他的记忆和思想和人交流!」

    「同样,采用源代码,男主多次进入火车场景去寻找投弹人。而火车场景的构建基础,是火车上男主所在的那一节车厢及其邻近车厢的被炸死的人的尸体都找到,而且他们的脑还没有被损坏。但是以这个为前提去推断的话,我们是无法解释投弹人开枪打死男主的那一部分。因为在现实里,投弹人的确出现在车厢上,但是爆炸发生时,他已经离开了,因此,他的记忆、脑中电磁场都无法被获得,我们就无法知道真正的投弹人会做什么。我们看到的投弹人应该是来自单车小伙的记忆。至此,这样的想法扎根于博士和主角脑中,也扎根于观众脑中。」

    「等等,那这里是不是有个BUG?

    从男主的口中,我们知道投弹人丢证件到火车上是想别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但是爆炸难道不应该把证件都烧毁吗,那投弹人还怎么让别人以为他死了呢?判断一个人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找到他的尸体,同时找到他的证件。而明显投弹人的尸体是没有找到的,因为他根本没死。而能从一堆烧烂的尸体中找到一堆人的脑并构建火车场景,其难度不应该比查找在爆炸站前下车的人的难度小吧?」陈问又问道。

    「不,不,不,你忽略了一点,这个投弹人的影像是真实的,而不是来自单车小伙的记忆。不仅是投弹人的汽车,甚至汽车里的炸弹布置,这些内容已经超越了车厢中每一个人的记忆范畴。这说明源代码的功能实际上更强大,它已经构建了一个平行时空。而男主从追踪投弹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确信他能够救回所有人的生命。男主已经相信源代码能创造平行宇宙,而站在观众的上帝视角,我们也知道这一点。

    我们分析一下男主的穿越,其实每一次穿越都是把男主的意识和记忆投射到另外一个平行宇宙。如果男主在那个平行宇宙死亡,男主就会回到初始时空,发生了爆炸,车厢上所有人已死亡的时空。最后,男主穿越到另一个平行时空A,拯救了世界,而在8分钟到来的那一刻,关闭了机器,初始时空里的男主实体的脑不再通电维护,男主在平行时空中死亡后不会再返回初始时空。」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免费阅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催泪系导演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催泪系导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催泪系导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催泪系导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