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关于爱情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催泪系导演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关于爱情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周清泉的影评姗姗来迟。

    “在写影评之前,我做了很多调查工作,下面我读一段让我最震撼的文字: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记得当初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光里有无数人为了永动机耗尽了他们的一生。也许我们可以说这只是一些愚蠢的人,可是正是这些人的探索才最终让我们认识了热力学定律。他们没能告诉后人应当走哪能条路,但却指明了其中的某些路是死路。

    我看着手里的半页纸,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都是那样的伤心。也许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样一些人。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世界沉默着,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时光。

    其实《伤心者》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天赋异禀的数学家何夕,为自己研究的成果牺牲一切,为研究离群索居,为出版付出了母亲27年的买断工资,但他毕生努力不为人知,没人知道这些研究有什么用。母亲把这些书偷偷放到小学图书馆里,骗何夕说书卖掉了,谎言揭穿,何夕疯了。150年后,因校舍倒塌,何夕的成果被一百五十年后同样叫何夕的科学家发现,像钥匙一样打开了当时正在研究的一项伟大研究的大门。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说的是天才的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故事之所以打动我,是它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遥远。记得有个小孩曾经考进中科院,之后突然听说他精神崩溃了,据说是被中海的高房价给逼的,是他的母亲接他回家,安顿、修养、重新恢复,和主角特别像吧。

    是的,他也姓何,我还以为他就是作者。电影把高智商个人同经济社会的实用主义冲突扩展,变成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如果发生在我们个人的身上那就是致命性的事故,我又不是表演型人格,我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让此类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首先,要做到身心强悍,对于身心脆弱的人来说,拥有天赋不是上帝的祝福,而是命运的诅咒,而电影里面的何夕却没有强大的内心来保护自己不受世俗的伤害。

    花样做死的数学家伽罗瓦和情敌决斗,幸好前一晚通宵记录研究数学五年的成果,后人就用这些资料开创了抽象代数学。

    后继科学家特别想多砍死他几回,不就是被绿了么,他晚死几年可以让爱因斯坦和霍金省多少心呀。此处来句鸡汤,什么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万箭穿心开心就好。

    同样的对于何夕而言,不过是一时间不被认可而已,竟然就直接疯了,所以,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其次,承认弱点,寻找同类。

    影片里何夕的致命问题在于个性孤僻且自视甚高,因为无法交流,丧失了求救的机会。

    人不是万能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单打独斗,但应用必须推而广之。发现一个很妙的工具,可能是一个装置一种算法甚至是一条定理,你不会用我不会用发现者也不会用,这没关系,先推广宣传,说不准在哪里就用上了。

    最早的特种水泥在水下硬化的那种,开始就是欧洲的伪劣产品,造桥还没完工就塌了,这玩意被美国人改进后用来修建运河联通五大湖。我记得曾经有一家企业申请过一项专利,其实就是把马桶抽水箱里的浮球阀嫁接到热水器上,就这也获奖了。甚至于一些专利,普通人看了也会有一种,我也会的感觉,这不是错觉,但是却往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想和做是两回事。

    电影里面何夕发疯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成果不能应用,但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应用,而在于无人认可缺乏支持。有很多人认为,学术界互捧臭脚的现象很恶心,但这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

    人类排斥异己乃是天性,我们普通人当然并没有理解天才的义务,当然也没这种能力,这少数可以互相理解的人只好抱团取暖共同求生。

    科学家也是如此,一项技术,如果敝帚自珍,那么可以想象必然是很难被广泛推广开来的。

    或许你会说何夕尝试过,老师和学校都不认同,可是仅仅只有这些人吗?

    何夕并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他并没有去想过,其他的渠道,而是一股脑地钻牛角尖。

    于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还是那么高深的理论,他的渠道是有限的,如何能让大家知道他的理论?

    连知道的渠道都没有,更谈何认同?

    再次,无论你多厉害都不能着急,伟大而悲惨,多半活的太短,塞麦尔韦斯(倡导手术前洗手的那个)多活一年,就能看见巴斯德开创细菌学,他的理论构想就有依据了呀。

    海蒂拉玛就幸运得多,她83岁时档案才解密,要不是活得够长,她就只能以好莱坞脱星的身份下葬了,而不是CDMA之母。再来看历史上液晶屏的演变,1888年人类发现了液晶,直到1961年美国将其实际应用,当时的RCA公司一门心思享用液晶来做电视机屏幕,但是一直没成功,终于放弃这项技术。

    小日子公司接棒,将其广泛应用在电子表、计算器等小型显示屏上,直到90年代才出了大屏电视;但后来又被棒子国和华国赶超的超大液晶屏赶超了。所以,单单一个液晶屏,经历了数个国家百家公司和数万技术人员的不断改进,才形成了现在的成熟技术。何夕如果不疯,坚持写微博、办公众号、从事一下他特别鄙视的教学工作,很可能十几年后学界就开始接纳他的思想,甚至拥有很多粉丝。

    当然,如果何夕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一切都会不同,至少他不需要去为了那一点钱去找母亲借,在这个崇拜科学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这么多人里面,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总会有哪怕不懂,但是却不明觉厉的支持者。

    这个世界比人类想象更复杂,而且未来往往是不可测的,所以尽管我不是天才,但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是正道,让自己随时被新思想击碎不断成长,这里引用奇葩说里的金句,碎掉不要紧,因为裂痕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所以,何夕不止生不逢时,同时他的悲剧也和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悲剧早已注定,他当然伟大,然而却不够坚强!”

    也有人侧重于讲述电影里面被忽略的爱情。

    “很多东西大家都聊了,但是很奇怪,大家似乎并没有去解读电影里面的爱情。

    说到爱情,江雪与何夕的爱情,就不得不提老康这个人!

    老康这个角色代表的显然是所谓“新富人”,也就是在时代转换之际一跃成为上层阶级的存在:他们有花不完的钱以及高雅的品味。

    实际上老康并不是作为脸谱化的富二代反派出现的。对于传统的富二代反派来说,他们在继承父辈来的资本之外别无长处,是可以由正义的主角通过人人都可以开展的“努力”,也就是新富人神话中,公开的那半张脸来超克的。只要主角活用了自己重生带来的知识成为新富人中的王者,时代的弄潮儿,那么用物欲来吸引自己女友堕落的无能富二代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老康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反而和主角何夕师出同门,在拥有资本的基础上,不仅第一次见面就表示了想要和何夕公开竞争,并且还与江雪这个角色同样具有精神共鸣,甚至还对何夕的研究能够发出“它看起来很美”的高度评价。

    在追求江雪时,也果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陪伴。其实这里就回到了所谓二人关系性如何被保证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全方位强于自己,不仅是社会资本,乃至于精神追求都更加优越的人,要怎么来保证真爱呢?

    在故事的结尾,老麦安慰何夕,说自己和老康是同行,努力几年也能做到和他一样成功,但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暗含了这种关系性无所保证的局面:江雪对于何夕的崇拜来自于何夕的学识,然而这种学识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何夕在面对老康时“抬不起头”“觉得自己像个侏儒”,这并非全部是被金钱所压倒,在金钱之外,何夕又有能够在老康的比较下显示出自身的唯一性的领域,以此来保证与江雪的真爱吗?

    再从爱情唯一论来说,对于何夕而言,显然江雪不是他最重要的,至少没有他的研究了十多年的心血重要。

    因为江雪给了他好几次机会,可是他选择了放弃。

    你可以说,他是因为爱江雪,认为自己给不了江雪幸福,所以才选择放弃,看,多伟大?

    可是实际上,这只能说是何夕不懂江雪,或者不够爱江雪。

    有些评论说,江雪不够爱何夕,是的,毕竟爱是相互的,江雪做的,比时下的很多女人,都要好,她的选择有错吗?

    答案是没有错,爱情不能成为人生的全部,同样的科研也是如此。

    但是何夕选择了放弃爱情,把科研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是他亲手埋葬了他的爱情。

    这对于江雪而言,是不公平的!

    我们都知道,没有物质支持,所谓个人,是非常虚幻的。能够标榜精神的,则是因为已经有了物质。

    主角何夕深耕于基础学科研究,至少在科学与大学发展的历史上,这不仅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甚至可以说是上流社会所从事的事业。

    江雪通过喜欢何夕这种行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得她能够在“鲜花插牛粪”的一种世俗评价中获得自信或者说自我,但是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是禁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所以她对何夕说:等我出去站稳了脚你就来找我。

    你知不知道,你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如果你是学我们这种专业的话是就成功立业了,我说的是真的。

    你有这个实力。我觉得你比老康强得多。

    可以想象如果主角何夕最终和老师劝导的那样,放弃无用的研究,选择教考研数学。那么江雪和何夕的恋爱就能够继续下去吗?显然不是这样。最终能够满足江雪的,只有那个既有经济资本、又有文化资本,看起来完美到虚幻的新富人老康。而江雪最终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当然是性别的问题。

    江雪的选择,她也为何夕“安排好了一切”,深情呼唤着他,但是何夕没有回应。而江雪也“总需要有一个人来安慰”,最终选择了老康。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主角何夕为什么没能够回应,以及没有做出回应的何夕最终又因为老康和江雪的恋爱而疯狂?”

    对于何夕的设定,我认为当然是有问题的。这也算是此类科幻影片的通病,也就是扭曲现实逻辑为剧情设计服务,并且还要说这就是现实:主角何夕作为基础学科的天才,不至于夸张到研究内容就连学校都不认可。

    老师刘青作为能够教出优秀学生的导师,连最基本的学术资源和地位也没有,甚至可以说论文非得出版才能保存,图书馆不采购只好偷偷放进去,一套完整的、为大一统理论做出基石般贡献的理论体系居然只用了一本书,并且是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的……

    此类扭曲,无非还是在制造俗世奇人怀才难遇,艰难依然坚持,最终用无私的精神造福科学。但个人的生活十分悲惨,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呼吁多关注基础学科以及科学家啊你们多伟大的片汤话。

    主角何夕是没有父亲的,和母亲相依为命。面对下岗的劳累的母亲,何夕被设定为无能为力的。他本应该承担的是父亲不在,自己成人之后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他无力承担的同时也试图无视这种无法无视的责任。这种纠葛体现为不断出现的“买断妈二十七年工龄的钱”。

    并不是老康比何夕有钱所以何夕认为自己抬不起头,而是何夕最终无法独立,无法成人,所以无法抬起头。并不是侏儒而是少年,无法成为母亲的依靠,无法成为江雪的男人(无法回应江雪为自己安排未来的呼唤),就和在经常买单付账的老麦面前,何夕都是脆弱的。

    而在始终挥之不去的二十七年工龄的负担,无法成为成人的自己面前的是“这个世界上你唯一不用感到愧疚的就是母亲”。在老康拿出代表江雪手帕擦鼻涕,彻底宣告了何夕的失败,而这种失败是即使何夕有朝一日像老康一样成功也无法修复的损伤,于是何夕疯了。”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催泪系导演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催泪系导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催泪系导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催泪系导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