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刘栋梁陪同在皇帝苏河身旁,介绍物理研究所这段时间以来的成果。
「老师,物理学是我们人类探索世界,衍生而来的学说。
帝国这些年,在科研领域给予了充足的资金。
物理研究所有着足够的人才,良好的科研环境,充足的资金。
这些年无论是在理论突破,还是科技研发,都取得井喷的成果。
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帝国设计道路、桥梁、建筑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
帝国大厦是一栋三十六层的建筑,这是世界迄今为止,最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没有对于力学的深刻研究,弄不清楚建筑结构力的复杂,根本无法建造出这样庞大的楼层。
这种高大的建筑,只是地基打不好,都会让建筑顷刻之间倒塌。
物理研究所有很多这种没有制造出实际东西,但却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学术成果。
帝国的工业已经进入到电气化阶段。
物理研究所对于电磁学领域,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足以让世人瞩目的成果。」
刘栋梁知道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经费的人闭嘴,只能研究出令人瞩目的成果,打疼这些人的脸。
真正具有决定权的帝国众臣,他们都会注重脸面,不会让自己变成小丑。
他们见识到影响深远,还能带来庞大收益的科技成果,即便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的经费,说出来的话底气也不足。
他们来到一个名为无线电广播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里面有很多的电器设备,上面的灯光正在不断闪烁。
实验室有一个粗大的导线,连接到实验室外五十多米高的铁塔上面。
刘栋梁指着放在实验室最中心,一个长一米,宽二十厘米,高二十厘米的长方体电器。
这个电器上面,有着几个旋钮,它还伸出一根长约一米的金属天线。
刘栋梁激动的说道:「老师,人们之前交流信息的渠道,只能通过书本或是报纸,阅读上面的信息。
报纸出现的很晚,但它承载信息的方式却非常古老。
通过书籍报纸获取信息,效率却极为的低下。
无论是八百里加急,还是靠马车慢悠悠的运输。
山东出现的事情,不可能在一天之内,传递到广东。
哪怕是用最快速的信鸽传输信件,那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电磁学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速度进入到了光速。
从帝国发出的消息,传递到隔着太平洋的赵国,算上设备的延时,那也只需要几秒钟。
电报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任何大事。
帝国某一个县城发生了灾害,中枢都能第一时间了解。
电报最开始,还需要一根长长的金属导线。
技术快速迭代发展,我的弟子梅鸿运发明出了无线电报,让电报不再收到线路的桎梏。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磁技术不只是能承载文字,它还能承载声音。
电话的发明,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我的弟子梅鸿运当时就在想,无线电可以传递文字,他是否能像电话一样传递声音。
他开始的想法,想要研发出不需要金属导线,通过一个设备,两个人远隔千里就能直接用声音交流。
我的弟子梅鸿运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的项目取得了部分成功。
这个没有完全成功的项目,我认为值得帝国重视。」
刘栋梁刚开始听闻弟子梅鸿运天马行空般的想法,他认为
难度太大,短时间内无法成功。
但他本着锻炼人才的目的,同意让弟子研究这个项目。
梅鸿运天马行空般的想法,确实失败了。
但这个项目研究的副产物,他能达到的效果,足以震惊世人。
众人听到刘栋梁谈及想要研究出,利用无线电通话的设备。
他们立刻就认识到,这项技术真的成功,将会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识浅薄的人,无法成为帝国的重臣。
一些人想要针对皇家科学院,那也只是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的经费。
认为科学技术的突破,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是靠砸钱就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朝廷确实有部分声音,想要取缔皇家科学院。
这种人绝对无法进入帝国的决策层,他们叫的声音再大,那也没有任何作用。
众人听到这个项目失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情况。
两人只需要通过设备,不依靠长长的电话线就能交流。
这种场景对于帝国现在的工业实力来说,太过梦幻了。
他们听到这个项目,取得了部分成功,立刻把众人的好奇心重新勾起。
他们立刻意识到刘栋梁是故意这样说,就是为了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刘栋梁看到他的话,勾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立刻示意弟子梅鸿运,让他介绍自己研发出来的新技术。
梅鸿运看到老师的示意,早已经做好准备的他,立刻谦虚的介绍道:「我的能力不足,有些好高骛远,想要研发出无线电通信设备。」
梅鸿运指着室外的大型铁塔与室内的众多设备说道:「我的研究成果部分成功,经过数年的努力,真的研究出这种设备,但它实在是太庞大了。
这也是耗能极大的设备,每小时需要消耗上百度电。
这个设备整体重达上百吨,根本就无法携带,只能放在固定的场所。
两个设备像电话一样方便通话,这种使用场景肯定无法做到。
但我最初的想法获得成功,那就是电磁波真的可以承载声音。
电磁波可以承载文字和声音,这都是信息的一种。
我相信在未来,电磁波一定可以承载摄像机拍摄的影像。」
梅鸿运这个说法,让很多人畅享起来。
他们不知道技术发展多长时间,能达到这个说法所说的技术,可能大部分人都活不到这个时候。
但看着科技飞速发展,众人参与在其中,都有一种成就感。
梅鸿运继续介绍道:「这个设备确实太庞大。
两个设备互相发送声音信号,成本也太高了。
我考虑一个设备发送声音信号,另一个设备接收声音信号。
发送信号的设备,功率需要很大,要覆盖足够的地域。
接收信号的设备,不需要太大的体积,类似于无线电台的体积就可以。
接收信号的设备去掉了发送功能,它的功能会更加简洁,制造的要求也更低。
我与项目组共同努力,终于打造出广播系统。」
梅鸿运说完,看到众人都疑惑什么是广播系统。
他走到收音机旁边,打开收音机的旋钮。
收音机的喇叭,传出了清晰的声音。
「县,发生水灾,当地群众已转移。
《炎黄日报》重要消息已经播完。
下面播放蓝红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
梅鸿运介绍道:「屋里和外面的巨大天线,组成了广播
系统,现在的广播系统,能够覆盖一县之地。
实验室里这个广播系统,已经能覆盖京城。
广播系统向空中传递带有信息的电磁信号。
接收端的设备叫做收音机。
无论是一台收音机,还是一百万台收音机。
他们接收空中的信号,对于广播系统都没有影响。」
首相林文静看到梅鸿运操作收音机,又听闻广播系统的性能。
他激动的说道:「广播这个发明,实在是太好了。
朝廷要大力投入,应该在每一个县,都建设广播设备,成立播放机构。
可以参照报社的管理方法,由朝廷对播放机进行直接管理。」
首相林文静现在最愁的事情,那就是庞大的失业人群。
朝廷进行的重大基建工程,只是吸纳了一部分劳动人口。
解决失业人群的关键,那就是恢复工业活力。
朝廷推广广播系统,设备的制造与安装,就需要吸纳庞大的工人。
各县搭建广播机构,还需要吸纳大部分人才。
只是广播系统带动的就业,首相林文静估算,至少要三十万人以上。
广播算得上是新技术新产业,朝廷花费资金投入,那也不会出现这项技术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投资打水漂的情况。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推动这件事情的官员,必定会被敌人攻讦。
这种安全的项目,才是朝廷所有官员,都有动力推行的项目。
一些官员看到首相林文静想要强推这个项目。
他们小生的阴阳怪气道:「各地有报纸就足够了,推动广播覆盖全国,完全没有必要,这是在劳民伤财。」
皇帝苏河却在这时开口说道:「林爱卿的建议很好,广播的出现,对于娱乐百姓有着很好的效果。
它所覆盖的人群,肯定要比报纸广,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传。」
皇帝苏河提问道:「帝国想建立一个类似《炎黄日报》的广播电台,内容传递到所有广播设备,技术上有没有难度。」
梅鸿运听到皇帝苏河的问话,他这位岳父一针见血的看到广播技术的关键。
他的团队已经攻破这项技术。
梅鸿运自信的说道:「陛下,技术上没有难度。
设备通过无线电播放广播,覆盖某一个地域。
百姓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的节目。
现在的广播设备,只能覆盖一线之地。
广播设备没有接收信号的能力,它只是经过天线对外发送信号。
但我们可以通过电线传输信号。
只需要在全国建造几个中转站,通过中转站放大信号,就能把信号传递到所有广播设备之中。」
皇帝苏河听到现在的广播技术,已经可以统一播放节目。
他高兴的说道:「朕认为广播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皇家科学院这项研究非常棒。
朕决定在广播要覆盖全国县城。
等到设备进步,广播设备覆盖的范围更广,广大的乡村地区,在未来也能接收到电台信号。」
皇帝苏河对于广播技术极为的看重。
广播电台是比报纸还重要的宣传渠道,皇室必须要把这个重要的宣传渠道掌握在手中。
有着看报纸习惯的人,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朝廷要笼络这些人。
但他们却不是人数最多的人群。
广大的工人和农民,他们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他们了解
国家政策的途径,那也是通过广播和茶楼的说书人,读报纸上的内容。
广播电台的出现,将会取代说书人的地位,直接宣传朝廷想要宣传的内容。
报纸上的内容太过高大上,阅读门槛很高。
广播电台却能播送评书、戏曲、歌曲等多种娱乐节目,它必将走入千家万户之中。
皇帝苏河一点都不担心广播系统投入过大。
广播系统只要能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它所产生的广告收益,不只能覆盖其成分,还会有盈利。
众人看到皇帝苏河态度鲜明支持建造覆盖全国的广播系统。
一些聪明人,他们已经能想到,皇帝苏河全力支持的原因。
广播能覆盖比报纸还庞大的人群,它的宣传效果必定比报纸还强。
皇室绝不会放弃,这个笔报纸还厉害的宣传渠道。
报纸的实力,他们已经见识过。
可以说谁掌握了报纸,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具备话语权的势力,他们能以极低的成本,推行很多事情。
皇帝苏河夸赞道:「只是广播这一项技术,朝廷给皇家科学院投资的经费就没有亏掉。」
田家鹏院长听到皇帝苏河公开说出朝廷给皇家科学院的经费没有亏。
他知道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朝廷重臣从经费这个方向,攻击皇家科学院。
科学家的地位,也会获得一定的提高。
田家鹏院长之前对于报纸,一直是敬而远之。
他已经意识到,皇家科学院话语权的落后。
他已经决定,这个是配合朝廷搭建广播系统,它们皇家科学院,一定要与广播电台结成友谊。
皇家科学院已经丢失报纸这个舆论阵地,绝不能在丢失广播电台这个新的舆论阵地。
田家鹏院长必须要扭转世人对于皇家科学院的看法。
皇家科学院应该获得的功绩,他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抹杀。
田家鹏院长现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他与刘栋梁两人,带领皇帝苏河等人,继续参观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的其他项目,没有广播技术能够震撼声音。
但这些技术都是以往技术的升级改造。
精度更高的机床、结合新理论生产出来的机器。
这些科技成果,让皇帝苏河一直面带笑容。
田家鹏院长带领皇帝苏河等人参观完皇家科学院。
他看到众人脸上的笑容,这才站在皇家科学院门口,放肆的大笑起来。
免费阅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老师,物理学是我们人类探索世界,衍生而来的学说。
帝国这些年,在科研领域给予了充足的资金。
物理研究所有着足够的人才,良好的科研环境,充足的资金。
这些年无论是在理论突破,还是科技研发,都取得井喷的成果。
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帝国设计道路、桥梁、建筑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
帝国大厦是一栋三十六层的建筑,这是世界迄今为止,最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没有对于力学的深刻研究,弄不清楚建筑结构力的复杂,根本无法建造出这样庞大的楼层。
这种高大的建筑,只是地基打不好,都会让建筑顷刻之间倒塌。
物理研究所有很多这种没有制造出实际东西,但却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学术成果。
帝国的工业已经进入到电气化阶段。
物理研究所对于电磁学领域,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足以让世人瞩目的成果。」
刘栋梁知道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经费的人闭嘴,只能研究出令人瞩目的成果,打疼这些人的脸。
真正具有决定权的帝国众臣,他们都会注重脸面,不会让自己变成小丑。
他们见识到影响深远,还能带来庞大收益的科技成果,即便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的经费,说出来的话底气也不足。
他们来到一个名为无线电广播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里面有很多的电器设备,上面的灯光正在不断闪烁。
实验室有一个粗大的导线,连接到实验室外五十多米高的铁塔上面。
刘栋梁指着放在实验室最中心,一个长一米,宽二十厘米,高二十厘米的长方体电器。
这个电器上面,有着几个旋钮,它还伸出一根长约一米的金属天线。
刘栋梁激动的说道:「老师,人们之前交流信息的渠道,只能通过书本或是报纸,阅读上面的信息。
报纸出现的很晚,但它承载信息的方式却非常古老。
通过书籍报纸获取信息,效率却极为的低下。
无论是八百里加急,还是靠马车慢悠悠的运输。
山东出现的事情,不可能在一天之内,传递到广东。
哪怕是用最快速的信鸽传输信件,那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电磁学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速度进入到了光速。
从帝国发出的消息,传递到隔着太平洋的赵国,算上设备的延时,那也只需要几秒钟。
电报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任何大事。
帝国某一个县城发生了灾害,中枢都能第一时间了解。
电报最开始,还需要一根长长的金属导线。
技术快速迭代发展,我的弟子梅鸿运发明出了无线电报,让电报不再收到线路的桎梏。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磁技术不只是能承载文字,它还能承载声音。
电话的发明,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我的弟子梅鸿运当时就在想,无线电可以传递文字,他是否能像电话一样传递声音。
他开始的想法,想要研发出不需要金属导线,通过一个设备,两个人远隔千里就能直接用声音交流。
我的弟子梅鸿运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的项目取得了部分成功。
这个没有完全成功的项目,我认为值得帝国重视。」
刘栋梁刚开始听闻弟子梅鸿运天马行空般的想法,他认为
难度太大,短时间内无法成功。
但他本着锻炼人才的目的,同意让弟子研究这个项目。
梅鸿运天马行空般的想法,确实失败了。
但这个项目研究的副产物,他能达到的效果,足以震惊世人。
众人听到刘栋梁谈及想要研究出,利用无线电通话的设备。
他们立刻就认识到,这项技术真的成功,将会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识浅薄的人,无法成为帝国的重臣。
一些人想要针对皇家科学院,那也只是想要限制皇家科学院的经费。
认为科学技术的突破,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是靠砸钱就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朝廷确实有部分声音,想要取缔皇家科学院。
这种人绝对无法进入帝国的决策层,他们叫的声音再大,那也没有任何作用。
众人听到这个项目失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情况。
两人只需要通过设备,不依靠长长的电话线就能交流。
这种场景对于帝国现在的工业实力来说,太过梦幻了。
他们听到这个项目,取得了部分成功,立刻把众人的好奇心重新勾起。
他们立刻意识到刘栋梁是故意这样说,就是为了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刘栋梁看到他的话,勾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立刻示意弟子梅鸿运,让他介绍自己研发出来的新技术。
梅鸿运看到老师的示意,早已经做好准备的他,立刻谦虚的介绍道:「我的能力不足,有些好高骛远,想要研发出无线电通信设备。」
梅鸿运指着室外的大型铁塔与室内的众多设备说道:「我的研究成果部分成功,经过数年的努力,真的研究出这种设备,但它实在是太庞大了。
这也是耗能极大的设备,每小时需要消耗上百度电。
这个设备整体重达上百吨,根本就无法携带,只能放在固定的场所。
两个设备像电话一样方便通话,这种使用场景肯定无法做到。
但我最初的想法获得成功,那就是电磁波真的可以承载声音。
电磁波可以承载文字和声音,这都是信息的一种。
我相信在未来,电磁波一定可以承载摄像机拍摄的影像。」
梅鸿运这个说法,让很多人畅享起来。
他们不知道技术发展多长时间,能达到这个说法所说的技术,可能大部分人都活不到这个时候。
但看着科技飞速发展,众人参与在其中,都有一种成就感。
梅鸿运继续介绍道:「这个设备确实太庞大。
两个设备互相发送声音信号,成本也太高了。
我考虑一个设备发送声音信号,另一个设备接收声音信号。
发送信号的设备,功率需要很大,要覆盖足够的地域。
接收信号的设备,不需要太大的体积,类似于无线电台的体积就可以。
接收信号的设备去掉了发送功能,它的功能会更加简洁,制造的要求也更低。
我与项目组共同努力,终于打造出广播系统。」
梅鸿运说完,看到众人都疑惑什么是广播系统。
他走到收音机旁边,打开收音机的旋钮。
收音机的喇叭,传出了清晰的声音。
「县,发生水灾,当地群众已转移。
《炎黄日报》重要消息已经播完。
下面播放蓝红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
梅鸿运介绍道:「屋里和外面的巨大天线,组成了广播
系统,现在的广播系统,能够覆盖一县之地。
实验室里这个广播系统,已经能覆盖京城。
广播系统向空中传递带有信息的电磁信号。
接收端的设备叫做收音机。
无论是一台收音机,还是一百万台收音机。
他们接收空中的信号,对于广播系统都没有影响。」
首相林文静看到梅鸿运操作收音机,又听闻广播系统的性能。
他激动的说道:「广播这个发明,实在是太好了。
朝廷要大力投入,应该在每一个县,都建设广播设备,成立播放机构。
可以参照报社的管理方法,由朝廷对播放机进行直接管理。」
首相林文静现在最愁的事情,那就是庞大的失业人群。
朝廷进行的重大基建工程,只是吸纳了一部分劳动人口。
解决失业人群的关键,那就是恢复工业活力。
朝廷推广广播系统,设备的制造与安装,就需要吸纳庞大的工人。
各县搭建广播机构,还需要吸纳大部分人才。
只是广播系统带动的就业,首相林文静估算,至少要三十万人以上。
广播算得上是新技术新产业,朝廷花费资金投入,那也不会出现这项技术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投资打水漂的情况。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推动这件事情的官员,必定会被敌人攻讦。
这种安全的项目,才是朝廷所有官员,都有动力推行的项目。
一些官员看到首相林文静想要强推这个项目。
他们小生的阴阳怪气道:「各地有报纸就足够了,推动广播覆盖全国,完全没有必要,这是在劳民伤财。」
皇帝苏河却在这时开口说道:「林爱卿的建议很好,广播的出现,对于娱乐百姓有着很好的效果。
它所覆盖的人群,肯定要比报纸广,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传。」
皇帝苏河提问道:「帝国想建立一个类似《炎黄日报》的广播电台,内容传递到所有广播设备,技术上有没有难度。」
梅鸿运听到皇帝苏河的问话,他这位岳父一针见血的看到广播技术的关键。
他的团队已经攻破这项技术。
梅鸿运自信的说道:「陛下,技术上没有难度。
设备通过无线电播放广播,覆盖某一个地域。
百姓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的节目。
现在的广播设备,只能覆盖一线之地。
广播设备没有接收信号的能力,它只是经过天线对外发送信号。
但我们可以通过电线传输信号。
只需要在全国建造几个中转站,通过中转站放大信号,就能把信号传递到所有广播设备之中。」
皇帝苏河听到现在的广播技术,已经可以统一播放节目。
他高兴的说道:「朕认为广播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皇家科学院这项研究非常棒。
朕决定在广播要覆盖全国县城。
等到设备进步,广播设备覆盖的范围更广,广大的乡村地区,在未来也能接收到电台信号。」
皇帝苏河对于广播技术极为的看重。
广播电台是比报纸还重要的宣传渠道,皇室必须要把这个重要的宣传渠道掌握在手中。
有着看报纸习惯的人,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朝廷要笼络这些人。
但他们却不是人数最多的人群。
广大的工人和农民,他们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他们了解
国家政策的途径,那也是通过广播和茶楼的说书人,读报纸上的内容。
广播电台的出现,将会取代说书人的地位,直接宣传朝廷想要宣传的内容。
报纸上的内容太过高大上,阅读门槛很高。
广播电台却能播送评书、戏曲、歌曲等多种娱乐节目,它必将走入千家万户之中。
皇帝苏河一点都不担心广播系统投入过大。
广播系统只要能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它所产生的广告收益,不只能覆盖其成分,还会有盈利。
众人看到皇帝苏河态度鲜明支持建造覆盖全国的广播系统。
一些聪明人,他们已经能想到,皇帝苏河全力支持的原因。
广播能覆盖比报纸还庞大的人群,它的宣传效果必定比报纸还强。
皇室绝不会放弃,这个笔报纸还厉害的宣传渠道。
报纸的实力,他们已经见识过。
可以说谁掌握了报纸,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具备话语权的势力,他们能以极低的成本,推行很多事情。
皇帝苏河夸赞道:「只是广播这一项技术,朝廷给皇家科学院投资的经费就没有亏掉。」
田家鹏院长听到皇帝苏河公开说出朝廷给皇家科学院的经费没有亏。
他知道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朝廷重臣从经费这个方向,攻击皇家科学院。
科学家的地位,也会获得一定的提高。
田家鹏院长之前对于报纸,一直是敬而远之。
他已经意识到,皇家科学院话语权的落后。
他已经决定,这个是配合朝廷搭建广播系统,它们皇家科学院,一定要与广播电台结成友谊。
皇家科学院已经丢失报纸这个舆论阵地,绝不能在丢失广播电台这个新的舆论阵地。
田家鹏院长必须要扭转世人对于皇家科学院的看法。
皇家科学院应该获得的功绩,他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抹杀。
田家鹏院长现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他与刘栋梁两人,带领皇帝苏河等人,继续参观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的其他项目,没有广播技术能够震撼声音。
但这些技术都是以往技术的升级改造。
精度更高的机床、结合新理论生产出来的机器。
这些科技成果,让皇帝苏河一直面带笑容。
田家鹏院长带领皇帝苏河等人参观完皇家科学院。
他看到众人脸上的笑容,这才站在皇家科学院门口,放肆的大笑起来。
免费阅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