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王崇古到了大同,从方逢时口中进一步了解到草原上复杂的关系,而且发现方逢时也有意利用把汉那吉和俺答汗进行一桩交易的心思,倒是正和他意。
“怪不得他在书信里形容把汉那吉是‘奇货可居’,细细想来还真是一件好的交换商品。”
王崇古这么想,可嘴上却不会这么说,而是抛出他在路上按照掌握的信息所想到的策略,于是开口说道:“一路行来,我想了许多,现在归纳为三策,你我好好琢磨琢磨可否实行。”
“在下洗耳恭听。”
听到王崇古说出他有三策,方逢时心里一惊,他只想着能用把汉那吉从俺答汗手里交换到什么好处,却从没想其他,更别说什么三策了。
只听到王崇古这时候开始婉婉说道:“上策,给与把汉那吉宅邸、官职,丰其饩廪,美其服用。如俺答勒兵近边索取,则要求以板升赵全等生擒解送,被掠人口,悉放南归。继而因与为市,实现封贡互市。
中策,如果俺答称兵强取,则严兵困守。留下把汉那吉令俺答有所顾忌,进而牵制蒙古部落,大明王朝则获得战略主动。
下策,如果俺答昏悖,不顾其孙,弃不求,则厚加资养,培育把汉那吉势力。待俺答死后,送还本土,令其收集余众,与黄台吉争夺王位,我等则暗中出兵相助,使其内部分崩离析。”
“总督大人,这中策和下策,我都没有什么意见,实为妙招,可上策向俺答汗索要赵全等叛贼,和要求放还被掠人口是应该,但是封贡互市,这怕是不在你我职权之内,若是朝廷因此降罪.”
方逢时没有细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上策前半部分他认可,可后面没有朝廷的旨意,就算他这个总督下令,他这个巡抚也不会买账。
“你我只是讨论,以现在草原的形势,上策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若是认为可,朝廷那边自然是要上奏此事的,你以为我背的起这么大的罪名吗?”
王崇古只是捋须笑道。
听到王崇古只是要他分析可行性,方逢时就低头思索起来。
交换赵全和要回被掠人口,这个其实也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自然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互市,就意味着要和蒙古修好。
和蒙古修好关系,这个可就不好说了。
好在王崇古也知道,在互市前面加上“封贡”二字,那就意味着俺答汗要向大明皇帝称臣,俺答汗可未必会答应。
早在嘉靖十一年的时候,俺答汗还未平定草原势力,就曾经和大明联系,想要“通贡”。
所谓“通贡”,就是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建立互市,但明朝并未应允。
而“封贡”却是不同,准确说封贡诞生于宋代,当时的北宋朝廷将辽、西夏等国封为藩属,并向其派遣使臣献贡,这种贡献礼仪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贡关系的初步雏形。
封贡关系的发展随着元朝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元朝通过封禅、册封等仪式,将各国封为藩属,要求其向元朝朝贡,并举行贡献仪式。
到了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几乎照章继承了元朝的大部分制度,自然也包括封贡模式。
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遣使颁诏报谕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四夷君长,向其传达新朝建立以及与之通好的讯息。
但是,继承归继承,中间却又有无数的不同,倒不是大明王朝更迭的原因,而是大明根本无法绕过的障碍。
在明朝以前的元朝,由于它与四大蒙古汗国据有庞大的国土,这使得当时中国的外贸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经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国际商队,还是由烟波浩渺的海上驶进中国沿海港口的船队,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规模。
可是明朝建立后,国际贸易便大幅萎缩。
这也是因为蒙古汗国控制着,从新疆中部到阿拉伯世界的大片地区,对明朝敌视的它们切断了丝绸之路。
而在蒙古汗国的影响下,主导亚洲海上贸易的阿拉伯商船,到明朝的数量也大幅减少。这种国际贸易困局直接导致了明朝初建时国际盈余大幅缩减,使得国际贸易对于明朝的财政重要性很低。
而在朱元璋倾国之力对付缩回大漠的北元时,东南沿海突然遭到了倭寇的袭扰。
这时的倭寇中日本人占比非常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倭寇。
朱元璋这会没心情理睬这些小打小闹的倭寇,不过为了避免倭寇坐大,他还是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应对措施。
也就是禁海闭关,禁止明国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只进港。
这种一禁了事的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将中国的外贸活动全部给禁绝了!
因为在朱元璋的眼里,所谓的国际贸易是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当初元朝时的盛况他当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他出于各种目的派郑和六下西洋,来华朝贡的国家进一步拓展到西亚、北非等地区。
而郑和下西洋中途经的各国都希望与明朝通商,这可给朱棣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禁海闭关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难之役中一直高举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变了朱元璋的既定国策。
允许各国来明朝通商是改变朱元璋既定国策的行为,真这么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脸了吗?
于是朱棣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封贡!
封贡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队而是使团,他们在明朝规定的地点上岸后直接便上京,不会从事任何商业行为,到了北京城后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团参见了明朝皇帝后两国间‘互换礼物’。
粗略地说,“封贡”和“朝贡”可以认为指的是同一套体系,但严格说起来其实还是有不同的。
“朝贡”一词突出了这一体系在经贸方面的功能。
朝贡国进贡方物、天朝回赐财宝货物形成了所谓“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在此之外,朝贡国贡使随行的民间商旅在入华进贡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的贸易行为。
而“封贡”则更完整地概括了“册封”与“进贡”——即这一体系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贡使来朝不仅是为上贡方物,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本国统治者“请封”,即请求天朝对本国统治者予以册封,颁授册宝印绶。
在封贡体系下,天朝作为宗主国册封的政治意义在于授予藩属国统治者(王室)的统治合法性并为其背书,以天朝的政治军事实力保护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属国统治者的继承或更迭必须经由封贡体系下的特定程序得到宗主国的承认,否则就违背了封贡体系下的政治伦理,宗主国有权强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时面前,说上策的后半部分就是“封贡互市”,也就是说还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
实际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头,王崇古也没有把握,方逢时就更是如此想。
想当初,俺答汗的兵马可是打到京城脚下,这样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称臣,难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时就摇摇头说道:“总督大人,虽然若是俺答汗愿意称臣,开互市朝廷或许会答应,但俺答汗可未必愿意。”
在这里,其实有两个难点,一是朝廷愿不愿意册封俺答汗,之后才是俺答汗愿不愿意称臣。
“难点确实在这里,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俺答汗一直想与我大明互市。
前朝时,就曾十数次派使者前来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贡互市,只是不愿意接受册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绝这个要求,甚至连使者都不见。”
在这里,王崇古其实说的已经很婉转,大明岂止是不见使者,根本就是边将直接砍杀使者回去报功。
俺答汗发动“庚戌之变”前几年,几拨使者都被明军射杀,明宣大总督翁万达痛斥这种做法“大失夷心,横挑巨衅”,并上疏强调“王者之待夷狄,来则勿拒”,应接纳俺答的贡使。
不过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与明军激战,并要求入贡,为避免使者再被扣杀,令军士束书于矢端,射入明军营,为表明诚意,归还所掠人丁,并称“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最后警告明朝,如不答应入贡,“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对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当时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王崇古其实在这个时候再提“封贡”,就是认定草原生存艰难,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换取生存物资,而手上的把汉那吉不过是给俺答汗一个台阶,让他可以以保护孙子的名义低头。
方逢时有心反对,不过又想到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的嘉靖,那时候这样的提议想都不要想。
现在是新皇,隆庆皇帝未必不愿意用这个方式,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抬头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时最后还是点头道:“总督大人有此高见,可上奏京城,请陛下圣裁。”
“不管结果如何,尝试一下总是好的。”
王崇古看了眼方逢时,悠悠说道。
“是啊,北方边镇受蒙虏侵袭,这些年过得苦,若是真能实现封贡互市,双方关系就可以缓解,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自然是好的。”
方逢时虽然心中有担心,但还是附和道。
“那好,我这就你一份奏疏,行之帮我斟酌斟酌。”
说话间,王崇古命人准备好笔墨纸砚,快速书写了一封奏疏,不待笔墨晾干就给方逢时看。
方逢时仔细看完,发觉行文老辣,倒是没什么值得修改的,当即点头称好。
按照奏疏格式,王崇古又重新誊抄一遍,落实自己和方逢时的名字,此奏疏即为《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疏成当即命人快马加鞭递送京城。
此时,消息已经在北京城传开,都知道俺答汗的孙子带着部下投降大明,一时间倒是有许多百姓称赞皇帝英明。
毕竟俺答汗给京城百姓留下的印象太深,多少年没有经历过战火涂炭,可就是这个人数次威胁到京城安危,让京城戒严以备。
这几日,内阁由高拱牵头,每天都阻止阁臣分析大同局势。
当然,这么做都是隆庆皇帝的授意,自然是想要找到解决当前局势最好的办法。
因为张居正的建议,以大同为预设战场和俺答汗决战的策略被提的最多。
虽然魏广德依旧坚持俺答汗不会为此发动大战,可也不得不认真考虑实施细节,甚至已经开始联系兵部,让他们全天下挑选精兵强将以备不时之需。
从嘉靖朝继承下来的思想,大明就没有和蒙古人通商交好的想法,自然每当和蒙古人发生关系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也是这十余年来,俺答汗似乎也熄了和大明“通贡”的念头有关,已经不再派遣使者来大明请求互市贸易了。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王崇古和方逢时商议的《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送到了京城,交到了内阁首辅李春芳手中。
等李春芳看完此疏,只是皱眉,中策和下策倒是和这些天内阁商议的结果一致。
其中,坚守和养着把汉那吉,等到俺答汗归天以后进行扶持,以帮助他控制草原的策略,就有魏广德提出来,其实也是受到“代理人战争”经验的影响。
魏广德想到了大明提供物资帮助,帮把汉那吉获得草原控制权,让草原内讧,削弱他们的势力,进而和大明交好,恢复边境的安宁。
可偏偏就是因为和俺答汗打生打死多少年的影响,魏广德就是没想到要和俺答汗进行和平谈判,解决两下的交恶。
“来人,速去请次辅高拱来我这里。”
李春芳开口吩咐道,不过书吏刚走到门口,他忽然又叫住他道:“把其他阁臣也都叫来。”
王崇古和方逢时的策略,上策算不得好,这是李春芳的看法,因为他不认为“封贡”能够实现。
不能“封贡”,把汉那吉就绝对不能交换赵全等叛匪和被掠人口,这算起了实际上亏了。
按照魏广德提出“代理人战争”的模式,对大明其实才是最有利的,这是几天商议后,李春芳得到的结论。(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怪不得他在书信里形容把汉那吉是‘奇货可居’,细细想来还真是一件好的交换商品。”
王崇古这么想,可嘴上却不会这么说,而是抛出他在路上按照掌握的信息所想到的策略,于是开口说道:“一路行来,我想了许多,现在归纳为三策,你我好好琢磨琢磨可否实行。”
“在下洗耳恭听。”
听到王崇古说出他有三策,方逢时心里一惊,他只想着能用把汉那吉从俺答汗手里交换到什么好处,却从没想其他,更别说什么三策了。
只听到王崇古这时候开始婉婉说道:“上策,给与把汉那吉宅邸、官职,丰其饩廪,美其服用。如俺答勒兵近边索取,则要求以板升赵全等生擒解送,被掠人口,悉放南归。继而因与为市,实现封贡互市。
中策,如果俺答称兵强取,则严兵困守。留下把汉那吉令俺答有所顾忌,进而牵制蒙古部落,大明王朝则获得战略主动。
下策,如果俺答昏悖,不顾其孙,弃不求,则厚加资养,培育把汉那吉势力。待俺答死后,送还本土,令其收集余众,与黄台吉争夺王位,我等则暗中出兵相助,使其内部分崩离析。”
“总督大人,这中策和下策,我都没有什么意见,实为妙招,可上策向俺答汗索要赵全等叛贼,和要求放还被掠人口是应该,但是封贡互市,这怕是不在你我职权之内,若是朝廷因此降罪.”
方逢时没有细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上策前半部分他认可,可后面没有朝廷的旨意,就算他这个总督下令,他这个巡抚也不会买账。
“你我只是讨论,以现在草原的形势,上策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若是认为可,朝廷那边自然是要上奏此事的,你以为我背的起这么大的罪名吗?”
王崇古只是捋须笑道。
听到王崇古只是要他分析可行性,方逢时就低头思索起来。
交换赵全和要回被掠人口,这个其实也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自然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互市,就意味着要和蒙古修好。
和蒙古修好关系,这个可就不好说了。
好在王崇古也知道,在互市前面加上“封贡”二字,那就意味着俺答汗要向大明皇帝称臣,俺答汗可未必会答应。
早在嘉靖十一年的时候,俺答汗还未平定草原势力,就曾经和大明联系,想要“通贡”。
所谓“通贡”,就是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建立互市,但明朝并未应允。
而“封贡”却是不同,准确说封贡诞生于宋代,当时的北宋朝廷将辽、西夏等国封为藩属,并向其派遣使臣献贡,这种贡献礼仪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贡关系的初步雏形。
封贡关系的发展随着元朝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元朝通过封禅、册封等仪式,将各国封为藩属,要求其向元朝朝贡,并举行贡献仪式。
到了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几乎照章继承了元朝的大部分制度,自然也包括封贡模式。
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遣使颁诏报谕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四夷君长,向其传达新朝建立以及与之通好的讯息。
但是,继承归继承,中间却又有无数的不同,倒不是大明王朝更迭的原因,而是大明根本无法绕过的障碍。
在明朝以前的元朝,由于它与四大蒙古汗国据有庞大的国土,这使得当时中国的外贸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经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国际商队,还是由烟波浩渺的海上驶进中国沿海港口的船队,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规模。
可是明朝建立后,国际贸易便大幅萎缩。
这也是因为蒙古汗国控制着,从新疆中部到阿拉伯世界的大片地区,对明朝敌视的它们切断了丝绸之路。
而在蒙古汗国的影响下,主导亚洲海上贸易的阿拉伯商船,到明朝的数量也大幅减少。这种国际贸易困局直接导致了明朝初建时国际盈余大幅缩减,使得国际贸易对于明朝的财政重要性很低。
而在朱元璋倾国之力对付缩回大漠的北元时,东南沿海突然遭到了倭寇的袭扰。
这时的倭寇中日本人占比非常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倭寇。
朱元璋这会没心情理睬这些小打小闹的倭寇,不过为了避免倭寇坐大,他还是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应对措施。
也就是禁海闭关,禁止明国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只进港。
这种一禁了事的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将中国的外贸活动全部给禁绝了!
因为在朱元璋的眼里,所谓的国际贸易是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当初元朝时的盛况他当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他出于各种目的派郑和六下西洋,来华朝贡的国家进一步拓展到西亚、北非等地区。
而郑和下西洋中途经的各国都希望与明朝通商,这可给朱棣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禁海闭关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难之役中一直高举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变了朱元璋的既定国策。
允许各国来明朝通商是改变朱元璋既定国策的行为,真这么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脸了吗?
于是朱棣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封贡!
封贡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队而是使团,他们在明朝规定的地点上岸后直接便上京,不会从事任何商业行为,到了北京城后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团参见了明朝皇帝后两国间‘互换礼物’。
粗略地说,“封贡”和“朝贡”可以认为指的是同一套体系,但严格说起来其实还是有不同的。
“朝贡”一词突出了这一体系在经贸方面的功能。
朝贡国进贡方物、天朝回赐财宝货物形成了所谓“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在此之外,朝贡国贡使随行的民间商旅在入华进贡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的贸易行为。
而“封贡”则更完整地概括了“册封”与“进贡”——即这一体系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贡使来朝不仅是为上贡方物,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本国统治者“请封”,即请求天朝对本国统治者予以册封,颁授册宝印绶。
在封贡体系下,天朝作为宗主国册封的政治意义在于授予藩属国统治者(王室)的统治合法性并为其背书,以天朝的政治军事实力保护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属国统治者的继承或更迭必须经由封贡体系下的特定程序得到宗主国的承认,否则就违背了封贡体系下的政治伦理,宗主国有权强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时面前,说上策的后半部分就是“封贡互市”,也就是说还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
实际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头,王崇古也没有把握,方逢时就更是如此想。
想当初,俺答汗的兵马可是打到京城脚下,这样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称臣,难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时就摇摇头说道:“总督大人,虽然若是俺答汗愿意称臣,开互市朝廷或许会答应,但俺答汗可未必愿意。”
在这里,其实有两个难点,一是朝廷愿不愿意册封俺答汗,之后才是俺答汗愿不愿意称臣。
“难点确实在这里,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俺答汗一直想与我大明互市。
前朝时,就曾十数次派使者前来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贡互市,只是不愿意接受册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绝这个要求,甚至连使者都不见。”
在这里,王崇古其实说的已经很婉转,大明岂止是不见使者,根本就是边将直接砍杀使者回去报功。
俺答汗发动“庚戌之变”前几年,几拨使者都被明军射杀,明宣大总督翁万达痛斥这种做法“大失夷心,横挑巨衅”,并上疏强调“王者之待夷狄,来则勿拒”,应接纳俺答的贡使。
不过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与明军激战,并要求入贡,为避免使者再被扣杀,令军士束书于矢端,射入明军营,为表明诚意,归还所掠人丁,并称“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最后警告明朝,如不答应入贡,“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对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当时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王崇古其实在这个时候再提“封贡”,就是认定草原生存艰难,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换取生存物资,而手上的把汉那吉不过是给俺答汗一个台阶,让他可以以保护孙子的名义低头。
方逢时有心反对,不过又想到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的嘉靖,那时候这样的提议想都不要想。
现在是新皇,隆庆皇帝未必不愿意用这个方式,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抬头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时最后还是点头道:“总督大人有此高见,可上奏京城,请陛下圣裁。”
“不管结果如何,尝试一下总是好的。”
王崇古看了眼方逢时,悠悠说道。
“是啊,北方边镇受蒙虏侵袭,这些年过得苦,若是真能实现封贡互市,双方关系就可以缓解,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自然是好的。”
方逢时虽然心中有担心,但还是附和道。
“那好,我这就你一份奏疏,行之帮我斟酌斟酌。”
说话间,王崇古命人准备好笔墨纸砚,快速书写了一封奏疏,不待笔墨晾干就给方逢时看。
方逢时仔细看完,发觉行文老辣,倒是没什么值得修改的,当即点头称好。
按照奏疏格式,王崇古又重新誊抄一遍,落实自己和方逢时的名字,此奏疏即为《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疏成当即命人快马加鞭递送京城。
此时,消息已经在北京城传开,都知道俺答汗的孙子带着部下投降大明,一时间倒是有许多百姓称赞皇帝英明。
毕竟俺答汗给京城百姓留下的印象太深,多少年没有经历过战火涂炭,可就是这个人数次威胁到京城安危,让京城戒严以备。
这几日,内阁由高拱牵头,每天都阻止阁臣分析大同局势。
当然,这么做都是隆庆皇帝的授意,自然是想要找到解决当前局势最好的办法。
因为张居正的建议,以大同为预设战场和俺答汗决战的策略被提的最多。
虽然魏广德依旧坚持俺答汗不会为此发动大战,可也不得不认真考虑实施细节,甚至已经开始联系兵部,让他们全天下挑选精兵强将以备不时之需。
从嘉靖朝继承下来的思想,大明就没有和蒙古人通商交好的想法,自然每当和蒙古人发生关系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也是这十余年来,俺答汗似乎也熄了和大明“通贡”的念头有关,已经不再派遣使者来大明请求互市贸易了。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王崇古和方逢时商议的《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送到了京城,交到了内阁首辅李春芳手中。
等李春芳看完此疏,只是皱眉,中策和下策倒是和这些天内阁商议的结果一致。
其中,坚守和养着把汉那吉,等到俺答汗归天以后进行扶持,以帮助他控制草原的策略,就有魏广德提出来,其实也是受到“代理人战争”经验的影响。
魏广德想到了大明提供物资帮助,帮把汉那吉获得草原控制权,让草原内讧,削弱他们的势力,进而和大明交好,恢复边境的安宁。
可偏偏就是因为和俺答汗打生打死多少年的影响,魏广德就是没想到要和俺答汗进行和平谈判,解决两下的交恶。
“来人,速去请次辅高拱来我这里。”
李春芳开口吩咐道,不过书吏刚走到门口,他忽然又叫住他道:“把其他阁臣也都叫来。”
王崇古和方逢时的策略,上策算不得好,这是李春芳的看法,因为他不认为“封贡”能够实现。
不能“封贡”,把汉那吉就绝对不能交换赵全等叛匪和被掠人口,这算起了实际上亏了。
按照魏广德提出“代理人战争”的模式,对大明其实才是最有利的,这是几天商议后,李春芳得到的结论。(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