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钱币只是财富的具象,没有艰苦奋斗辛勤劳作,财富终将泡沫化。
李晔没傻到只去搞金融,用后世的话说,国家真正的实力在产业。
我大宋连交子都搞出来了,士大夫富得流油,还不是被白山黑水间的野人与草原的土匪吊着打?
虚的永远是虚的,国家要硬实力。
政事堂几次提出马放南山、偃武修文,军务要向政务让位,武人要让位给文人,国家权力要向文治集中。
全都被李晔否决了。
兵部的数据,盛唐常备兵力在一百一十万左右,中晚唐藩镇割据,兵力逐年增加,更是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河北狂犬病刘守光同志曾嚎叫:燕有精兵三十万,某有大帝之资。
魏博区区六州之地,动不动就搞出十万大军。
朱邪家收编草原部落、代北汉儿,手下蕃汉部众保守一点也有二十万。
朱温就不说了,几十万大军到处浪。
现在的大唐全国厢、正军加起来,也才五十万。
总体来说,负担不重,完全不需要马放南山、偃武修文。
我大宋仅仅集中在汴梁的禁军,就有八十二万,还不算各地的厢军,北马南下,几十万禁军在黄河一哄而散,任由金人捅进汴梁。
李晔走得是精兵化的路子,唐军一定要能打,这是基本要求。
吃了大唐的军俸,就要有军人精神。
宣教使下放到每一个都,也让李晔对唐军的实际情况有清晰认知。
春暖之后,李晔将长安的二十万大军进一步改组,增加骑兵的数量,尽量让步军也能骑马,加大机动力。
尽管漠北辽东还是风雪缭绕,两万骁骑军与神羽军便踏上了征途。
一万人进驻可敦城,五千人进驻镇蒙州,五千人进驻龙城,戍期两年,然后与长安诸军轮换。
其他的左右天策、左右控鹤、左右禁卫诸军,除了守备长安,也是在幽州、太原、天唐府之间轮换。
李晔还令枢密院设置训练和小规模作战计划,每次出兵三千、五千人,长途奔袭草原部落,或者千里护送粮草入辽东。
想马放南山是不可能的,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军队是国家最后也是最大的底气。
一旦军队腐化了,国家也就腐化了。
大宋冗军冗官,历史之最,外敌入侵,却纷纷作鸟兽散。
辽东大战结束之后,战争时期结束,大唐进入和平时期,大将们便上交了鱼符,没有调兵、统兵之权,名义上还是各军的领导,但每次进驻军营,都需向枢密院和兵部报备。
当然,若是启动战争时期,大将们的兵权会回到他们手中。
权力这种东西,还是尽量关进笼子里。
值得一提的是,朱瑾特别积极,主动辞去了军务,声称年事已高,不堪重用。
朱瑾二十岁成名,一条长槊打遍天下豪杰,力扛朱温九年!如果不是朱瑄先倒了,长子朱用贞、堂兄朱琼、部将康怀英、辛绾、阎宝皆投降,朱瑾还能再跟朱温玩几年。
到现在朱瑾也才四十六岁,比李晔还小两岁。
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李晔也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还不是鸟尽弓藏的那一套。
年轻时,朱瑾占据郓州,意气风发,有吞并天下之志,跟僖宗翻过脸,现在回了长安,就有些惶恐了,毕竟是有前科的,怕朝廷翻旧账,朝中的遗老们一直在盯着他,每次上书弹劾的武将,总少不了辛四郎、刘知俊,最近加上了他的名字。
辛四郎浑人一个,在长安还是鼻孔朝天,无人敢惹。
刘知俊战功赫赫,正是当打之年,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在长安除了多置宅邸,豪华奢侈,蓄养姬妾,其实也没什么逾矩之举。
唯独朱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靠山也没有。
心里当然慌得一匹。
李晔拒绝了他告老的请求,才四十多岁,告个什么老?
为了安抚这员老将,选宗室女封为公主,嫁与朱瑾三子朱用岌。
朱瑾这才安下心来。
其实历史的朱瑾早年野心勃勃,败于朱温之后,便收敛了野心,投奔淮南杨行密,兢兢业业,忠心不二。
徐温夺权,其子徐知训霸凌杨氏,侮弄杨隆演,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唯有朱瑾仗义出头,诛杀徐知训,本来杨氏有机会再起,可惜杨隆演暗弱,不敢起事,朱瑾为徐温亲信逼迫,自刎而死,满门被徐知诰所杀。
李晔对朱瑾心存着一份敬意。
往事过去就过去了。
又过了几日,松州宣教使、皇城司对杨崇本的两份评估送达长安。
内容相互印证,李晔看得有些心情复杂。
杨崇本的确有怨怼之心,埋怨朝廷没封他为大将军,不过也仅仅是埋怨而已,但杨崇本之子杨彦鲁接机兴风作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杨彦鲁与养子李保衡历来不合,争权夺利,借此团结部众,实力不仅盖过了李保衡,连杨崇本都隐隐为其所制。
李晔记得历史上,杨崇本就是被亲子杨彦鲁毒杀的。
没想到历史的惯性依旧存在。
不,应该是时代变了,人心却没有。
松维二州关系到陇南、西川的安全,也是进攻高原的桥头堡,虽然穷了点,但战略意义重大。
若是继续让他们这么野蛮生长下去,搞不好弄出事来。
深思之后,下达诏令:封杨彦鲁为枢密院参军,麟游县公。
大唐十等爵位,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县公居其六,不算低了,虽不是实封,但到底有一份不小的荣耀与富贵。
至于前面三等王爵,一般人就要不要想了。
为了防备突发情况,令魏五郎带三千银枪效节军一同入松州,还令廓州李存审戒备。
杨崇本或许是个牛人,却是站在大唐的平台上,不是他牛,而是大唐这个平台牛。
跟杨师厚、刘知俊、李神福这些牛人比起来,杨崇本还是差了一点意思。
煌煌大唐,一共才只有几个大将军?
在大唐没有重振的时候,有些就已经名震天下了。
杨彦鲁若是回长安,一切都可以挽救,不回,就不要怪大唐不讲情面。
李晔绝不允许不听话的军头存在。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晔没傻到只去搞金融,用后世的话说,国家真正的实力在产业。
我大宋连交子都搞出来了,士大夫富得流油,还不是被白山黑水间的野人与草原的土匪吊着打?
虚的永远是虚的,国家要硬实力。
政事堂几次提出马放南山、偃武修文,军务要向政务让位,武人要让位给文人,国家权力要向文治集中。
全都被李晔否决了。
兵部的数据,盛唐常备兵力在一百一十万左右,中晚唐藩镇割据,兵力逐年增加,更是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河北狂犬病刘守光同志曾嚎叫:燕有精兵三十万,某有大帝之资。
魏博区区六州之地,动不动就搞出十万大军。
朱邪家收编草原部落、代北汉儿,手下蕃汉部众保守一点也有二十万。
朱温就不说了,几十万大军到处浪。
现在的大唐全国厢、正军加起来,也才五十万。
总体来说,负担不重,完全不需要马放南山、偃武修文。
我大宋仅仅集中在汴梁的禁军,就有八十二万,还不算各地的厢军,北马南下,几十万禁军在黄河一哄而散,任由金人捅进汴梁。
李晔走得是精兵化的路子,唐军一定要能打,这是基本要求。
吃了大唐的军俸,就要有军人精神。
宣教使下放到每一个都,也让李晔对唐军的实际情况有清晰认知。
春暖之后,李晔将长安的二十万大军进一步改组,增加骑兵的数量,尽量让步军也能骑马,加大机动力。
尽管漠北辽东还是风雪缭绕,两万骁骑军与神羽军便踏上了征途。
一万人进驻可敦城,五千人进驻镇蒙州,五千人进驻龙城,戍期两年,然后与长安诸军轮换。
其他的左右天策、左右控鹤、左右禁卫诸军,除了守备长安,也是在幽州、太原、天唐府之间轮换。
李晔还令枢密院设置训练和小规模作战计划,每次出兵三千、五千人,长途奔袭草原部落,或者千里护送粮草入辽东。
想马放南山是不可能的,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军队是国家最后也是最大的底气。
一旦军队腐化了,国家也就腐化了。
大宋冗军冗官,历史之最,外敌入侵,却纷纷作鸟兽散。
辽东大战结束之后,战争时期结束,大唐进入和平时期,大将们便上交了鱼符,没有调兵、统兵之权,名义上还是各军的领导,但每次进驻军营,都需向枢密院和兵部报备。
当然,若是启动战争时期,大将们的兵权会回到他们手中。
权力这种东西,还是尽量关进笼子里。
值得一提的是,朱瑾特别积极,主动辞去了军务,声称年事已高,不堪重用。
朱瑾二十岁成名,一条长槊打遍天下豪杰,力扛朱温九年!如果不是朱瑄先倒了,长子朱用贞、堂兄朱琼、部将康怀英、辛绾、阎宝皆投降,朱瑾还能再跟朱温玩几年。
到现在朱瑾也才四十六岁,比李晔还小两岁。
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李晔也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还不是鸟尽弓藏的那一套。
年轻时,朱瑾占据郓州,意气风发,有吞并天下之志,跟僖宗翻过脸,现在回了长安,就有些惶恐了,毕竟是有前科的,怕朝廷翻旧账,朝中的遗老们一直在盯着他,每次上书弹劾的武将,总少不了辛四郎、刘知俊,最近加上了他的名字。
辛四郎浑人一个,在长安还是鼻孔朝天,无人敢惹。
刘知俊战功赫赫,正是当打之年,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在长安除了多置宅邸,豪华奢侈,蓄养姬妾,其实也没什么逾矩之举。
唯独朱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靠山也没有。
心里当然慌得一匹。
李晔拒绝了他告老的请求,才四十多岁,告个什么老?
为了安抚这员老将,选宗室女封为公主,嫁与朱瑾三子朱用岌。
朱瑾这才安下心来。
其实历史的朱瑾早年野心勃勃,败于朱温之后,便收敛了野心,投奔淮南杨行密,兢兢业业,忠心不二。
徐温夺权,其子徐知训霸凌杨氏,侮弄杨隆演,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唯有朱瑾仗义出头,诛杀徐知训,本来杨氏有机会再起,可惜杨隆演暗弱,不敢起事,朱瑾为徐温亲信逼迫,自刎而死,满门被徐知诰所杀。
李晔对朱瑾心存着一份敬意。
往事过去就过去了。
又过了几日,松州宣教使、皇城司对杨崇本的两份评估送达长安。
内容相互印证,李晔看得有些心情复杂。
杨崇本的确有怨怼之心,埋怨朝廷没封他为大将军,不过也仅仅是埋怨而已,但杨崇本之子杨彦鲁接机兴风作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杨彦鲁与养子李保衡历来不合,争权夺利,借此团结部众,实力不仅盖过了李保衡,连杨崇本都隐隐为其所制。
李晔记得历史上,杨崇本就是被亲子杨彦鲁毒杀的。
没想到历史的惯性依旧存在。
不,应该是时代变了,人心却没有。
松维二州关系到陇南、西川的安全,也是进攻高原的桥头堡,虽然穷了点,但战略意义重大。
若是继续让他们这么野蛮生长下去,搞不好弄出事来。
深思之后,下达诏令:封杨彦鲁为枢密院参军,麟游县公。
大唐十等爵位,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县公居其六,不算低了,虽不是实封,但到底有一份不小的荣耀与富贵。
至于前面三等王爵,一般人就要不要想了。
为了防备突发情况,令魏五郎带三千银枪效节军一同入松州,还令廓州李存审戒备。
杨崇本或许是个牛人,却是站在大唐的平台上,不是他牛,而是大唐这个平台牛。
跟杨师厚、刘知俊、李神福这些牛人比起来,杨崇本还是差了一点意思。
煌煌大唐,一共才只有几个大将军?
在大唐没有重振的时候,有些就已经名震天下了。
杨彦鲁若是回长安,一切都可以挽救,不回,就不要怪大唐不讲情面。
李晔绝不允许不听话的军头存在。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