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大唐诸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苟出一个盛唐第五百零八章 大唐诸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浙东一片祥和,安稳归唐,给闽地王审知起到了示范作用。

    唐末天下大乱,北方士人都避入闽浙,这也导致闽地中相当一部分人早就归心似箭,文人出自大唐,自然心向大唐。

    他们不断向王审知劝谏。

    但即便王审知想归唐,也要得到军中的支持。

    王审知没有钱镠这么拿得起放得下,一直在观望和犹豫当中。

    似乎还没有下定最后决心。

    现在顾全武组建江浙水军,留给王审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福建被浙东、江西、岭南东道三面包围,唯一所凭者只是武夷山脉隔断东西。

    但山川只能阻挡一时,不可能永远阻挡大唐前进的步伐。

    李晔派出三波使者,巡视福建,敲打王审知,告诉他大唐的目光已经对准了东南。

    王审知对使者客客气气,但绝不许他们出城,只让他们在福州城里活动。

    其实王审知的一举一动,李晔都清清楚楚,更清楚他想要的是什么。

    无非是舍不得手中的权力。

    此时的福建还在上升期。

    王审知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开甘棠港发展海贸,远通海外,东洋南阳皆有涉猎,连大食国都有足迹。

    成为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海上势力。

    如果大唐还是乱世,以他的实力称王绝对够了。

    此人正是大唐最渴求的海事人才,所以李晔尽量想以和平手段解决。

    但王审知除了做生意,还编练士卒,购置军械盔甲,在山脉间修筑关隘城防。

    李晔有把握在陆地上平推了他,但海上实力就差远了。

    以目前形势,李晔感觉迫降王审知,只差一点点。

    或许他也在观望河北。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李晔念着奏表上的诗词。

    李巨川脸色一黑,赵崇凝更是怒不可遏,“杜荀鹤媚事朱温,全无节操,枉费圣人教诲,望陛下处斩此人,以为天下读书人戒。”

    杜荀鹤这人李晔有些印象,也是唐末科举的受害者,数次名落孙山,黄巢大乱起,索性回了池州老家,受到田頵的重视,引为幕僚,田頵为杨行密所诛,流落江淮,又被朱延寿纳为心腹,出使汴梁,结盟朱温,不知怎么的看朱温特别顺眼。

    后朱温攻占淮南,朱延寿投降,杜荀鹤就归附了汴梁。

    不过杜荀鹤在汴梁也没有受到重用。

    这首诗是韦昭度挖出来的。

    能送到李晔面前,肯定是跟赵崇凝通了气的。

    当然,韦昭度这时候弄这一出,也不是针对杜荀鹤一个人,而是对整个中原、山东的文人反攻倒算。

    “中原沦落朱贼之手三十余载,士民不知忠义,亦不知威仪,当此之时,可用重典,效法诸葛武侯治蜀。”赵崇凝大义凛然道。

    “中原屡经战乱,朱贼轻徭薄赋,若我大唐以苛法治理,岂不是连朱贼都不如?”很少发表意见的张承业出声了。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天下鼎沸,藩镇林立,朱贼以此收买人心,如今大唐奄有四海,行将一统,不可姑息杜荀鹤之流!”

    张承业发声了,韩全晦也阴仄仄的跟上,“朱贼都知道收买人心,难道我大唐就不知人心重要?”

    赵崇凝瞥了一眼李巨川,但李巨川像是什么都没听到一样。

    按照韦昭度的意思,是要兴起一场大狱。

    不过这显然偏离了李晔的意思,当初令他出任汴州知州,是要他抚平地方,尽快恢复地方生机,没想到韦昭度居然在汴梁翻旧账。

    若是旧账,当初大唐困守孤城,长安城中不知有多少人暗通外藩。

    “杜荀鹤一文弱书生,难道朕还容不下他吗?此事不要再提。”

    李晔没心思搞文字狱,再说杜荀鹤也是这时代的受害者。

    旧账一翻,人心惶惶,中原归附的士人武人会怎么想?

    自从韦昭度走后,朝中就只剩赵崇凝了,被韩全晦压的死死的。

    清流和宦官这一对冤家天然对立。

    却在不知不觉间,寒门士人已然茁壮成长。

    他们在朝堂往往很少发言,更不会介入无谓的争吵当中,特别是武营出来的官员,只知埋头做事。

    令李晔感到欣慰。

    更欣慰的是除了李裕外,几个儿子都还行,李祤在刘鄩手下为都将,能冲锋陷阵,去年领骑兵协助于阗,破喀喇汗、萨曼联军,兵锋推到疏勒城下。

    李禔在汴梁营田有声有色。

    李祐在兖州兴建辅军招抚泰山寇,也是颇有建树。

    最出色的是一向低调的李祎,协助王师范攻下安南,自从张承业回京之后,李祎在岭南、安南、云南、蜀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当然,他们背后都有人。

    但扶的起来才有人愿意来辅佐。

    至于李禊、李禋两人,在长安蹦蹦跳跳,表面上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只要稍有眼力的人都知道他们不会成事。

    其支持者没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政界、军界、民间没有丝毫影响力。

    也就在京圈泛起涟漪。

    却都是流于表面。

    就这点实力,两人还先斗起来了,附庸风雅,作了一些诗,写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文章,雇佣一帮文人鼓吹呐喊,试图以此增加声势。

    玩这些虚的,根本入不了李晔的法眼。

    李晔曾委婉劝两人外任地方,做一些实事,两人都没什么兴趣。

    人各有志,李晔也只能听之任之。

    表面上,李禔的支持者最多,受到文人们的一致认同。

    李禔脾气温和,待人彬彬有礼,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在关中极有人望。

    现在调任汴梁,吸纳了不少中原名士。

    这便是韦昭度、赵崇凝等人要打压中原士人的目的,因为中原士人迅速攀附李禔,挤压他们的位置,令他们感到不安。

    有些事情,李晔不说出口,不代表不清楚底细。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一切说穿了,都是利益在暗中作祟。

    李禔背后是裴贞一,自何皇后崩,她在后宫中地位最尊崇,虽没有皇后名分,但地位已经跟皇后没有区别。

    今年又诞下龙凤胎,更是受到李晔呵护。

    母凭子贵,子也凭母贵。

    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晔不敢册封裴贞一为皇后。

    现在的李禔太年轻了,虽然德行不错,但性格有些软弱,容易被操控,韦昭度、赵崇凝这么追捧他,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弄不好清流们在他身上有什么特殊的期望。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苟出一个盛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苟出一个盛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苟出一个盛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苟出一个盛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