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张承业坐镇云南以来,广开榷场,发展与蛮民的贸易,各地渐渐趋于稳定。
当地本就有很多汉人大族,从战国时便定居在此,由楚国贵族发展成古滇国,三国蜀汉大力经营南中地区,隋代更是遣重将史万岁进取该地,只不过后来吐蕃崛起,大唐四面都是敌人,重心在北面、西面,让南诏钻了空子。
而南诏崛起,礼法制度悉从大唐,掳掠大量唐人入国。
也促进了南诏地区的进一步唐化。
所以云南并不是荒川异域,大唐在此本就有统治基础。
科举选拔出来的寒门士子,经历过中土大乱,对治理地方有强烈渴望。
三年以来,招抚蛮民,开垦田地,兴修水利,设官学、义学、忠义堂等教化蛮民,还趁农闲时建造新式村庄。
迁徙深山老林中的蛮民。
南诏地区除了爨族,还有乌沼蛮、弄栋蛮、独锦蛮、黑齿蛮……
基本一个山口就是一个族群。
后世五十六民族,差不多一半在云南。
其实爨人南诏人已经高度唐化,风俗和姓名与唐人差不多。
大唐最初在云南采取的是土司制度,土官治土民,相当于一种羁縻政策,承认各部族首领的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
这些部族首领独霸一方,占据大片肥沃土地,生产能力低下,耕种水平也不行,大量蛮民衣食无着,部族首领宁愿荒废,也不愿开垦良田。
唐军攻灭南诏之后,不承认他们的权力,还收缴他们的土地。
这才是云南一直动荡不安的根源。
损害了土司贵人的权力,但云南百姓却获得实利。
沃土皆为皇庄,租给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部分蛮汉,从陇南赶来耕牛,从成都买来铁犁,大大加快的开垦的力度。
张承业先稳定滇池、洱海两片核心区域,召熟蛮、唐人耕种,轻徭薄赋,连年丰收。
然后打通成都至云南的商路,成都物产进入云南,附近生蛮渐渐吸引过来。
这时代生存永远是第一要务,有饭吃谁也不想到深山野林当野人。
对于不服从的蛮部,张承业坚决讨之,王宗范引蜀军精锐镇丽州,韩延徽领协军、辅军镇通州。
有了强大武力作后盾,云南人心安定。
有粮食就有了保障。
张承业还因地制宜,大量种植甘蔗,熬制红糖,卖往成都、长安等地,财源滚滚流入昆州。
几年的不懈努力,云南已经大治,比蜀中先一步复苏,可以反哺南中、松维、陇南等地。
即便躲入深山的生蛮,也经不住诱惑,时常出山以猎物换盐铁茶布。
时间一长,生蛮也变成了熟蛮,然后在归化策的引导下,变成归民。
李祎来到昆州两年,亲眼见到云南的变化,从残破的城池,遍地衣衫褴褛的百姓,变成广厦明堂,城中俨然,商贾、文士随处可见,跟中土大城一般无二。
“欲定云南必先安民,民生稳,则蛮人自然归附。”张承业带着李祎、冯道等一干人巡视榷场。
最开始榷场设在边地,后来逐步移到县城,取得蛮人的信任之后,就移到昆州。
冯道拱手道:“太宗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公治云南,先治舟,再治水,诚为大唐之典范,我辈之楷模。”
张承业听了奉承话,面不改色,“此非我一人之功,大唐若不振,云南亦不存,今虽有小成,但诸位万不可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陛下之宏图,是要让此地永为唐土,此民永为唐民,”
张承业说话的时候,目光扫过李祎。
李祎跟冯道年纪差不多,青涩中带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一向都跟在张承业身后,默默的看着一切。
毕竟是一位亲王,云南官吏当然不敢真当他不存在。
如今太子被废的消息传遍天下,自然就有人向他靠拢。
从龙之功可平步青云。
然而李祎似乎对此并无多少兴趣,主动疏远了试图依附他的人,敬张承业如师,对下属也平易近人,从来都没有王爷架子。
久而久之,反而为他赢得了不少人的敬重。
张承业忍不住心中一叹,可惜此子是庶妃出身,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比不上风头正劲的李禔。
关键张承业也不知皇帝心中是怎么想的。
“云南之地,向北可钳制高原,东可延伸黔中,东南可压制安南,此地为我大唐之根基,云南安,则蜀中黔中俱安,晚辈以为,现在应该稍稍扩充兵力,沿澜沧江、红河向东南发展,扬我大唐福泽、教化,不可固步自封于洱海、滇池之地。”
李祎难得的发言,令诸人都惊讶起来。
这些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昆州东南,仍有广大区域,为东爨及诸蛮占据,大唐并未涉足。
这些地区有澜沧江、红河水系的滋养,也是一块沃土。
东爨因此而成了气候,一直游离在南诏、大唐的统治之外。
李祎此策看似寻常,实际上是挖东爨的根基。
张承业布满皱纹的脸难得涌起一丝笑意。
冯道拱手道:“若向东南伸展,蛮族岂不会奋起反抗?刀戈顿起,则云南之治烟消云散。”
“不然,蛮人畏威而不怀德,若单示之以恩,蛮人以为我等怯弱,况陛下收复云南,并非只是为洱海、滇池,意在将高原、南中、黔中、交趾连成一片,才是长远国策,南国土地之肥沃不下于江淮,气候更适合农耕,东爨五百年来,一直为患西南,盖因未能伐其根基。”李祎侃侃而言,沉稳的气度完全不像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
冯道若有所思。
说实话,这些年他的心思都放在中土。
即便人在云南,也只是尽一个传统文人的本分,治理地方。
在这样时代,已经难能可贵了。
但跟李祎比起来,就逊色了不少,更是落后了韩延徽很多,跟精通财政的宋齐丘比,也差了几分。
今日听了李祎见解,瞬间就明白自己差了什么。
眼界!
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竟有此韬略!
冯道心生惭愧。
张承业目光看向东南的青山绿水,“老臣有意以殿下为东南招抚制置使,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张承业判西南诸军事,有任免云南官员的权力,事后只需向长安汇报便可。
李祎的见解,是他在云南这两年暗中观察和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晚辈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
“无妨,老臣让冯道、韩延徽协助于你。”张承业的笑容中似乎带着某种期许,以及深意。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当地本就有很多汉人大族,从战国时便定居在此,由楚国贵族发展成古滇国,三国蜀汉大力经营南中地区,隋代更是遣重将史万岁进取该地,只不过后来吐蕃崛起,大唐四面都是敌人,重心在北面、西面,让南诏钻了空子。
而南诏崛起,礼法制度悉从大唐,掳掠大量唐人入国。
也促进了南诏地区的进一步唐化。
所以云南并不是荒川异域,大唐在此本就有统治基础。
科举选拔出来的寒门士子,经历过中土大乱,对治理地方有强烈渴望。
三年以来,招抚蛮民,开垦田地,兴修水利,设官学、义学、忠义堂等教化蛮民,还趁农闲时建造新式村庄。
迁徙深山老林中的蛮民。
南诏地区除了爨族,还有乌沼蛮、弄栋蛮、独锦蛮、黑齿蛮……
基本一个山口就是一个族群。
后世五十六民族,差不多一半在云南。
其实爨人南诏人已经高度唐化,风俗和姓名与唐人差不多。
大唐最初在云南采取的是土司制度,土官治土民,相当于一种羁縻政策,承认各部族首领的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
这些部族首领独霸一方,占据大片肥沃土地,生产能力低下,耕种水平也不行,大量蛮民衣食无着,部族首领宁愿荒废,也不愿开垦良田。
唐军攻灭南诏之后,不承认他们的权力,还收缴他们的土地。
这才是云南一直动荡不安的根源。
损害了土司贵人的权力,但云南百姓却获得实利。
沃土皆为皇庄,租给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部分蛮汉,从陇南赶来耕牛,从成都买来铁犁,大大加快的开垦的力度。
张承业先稳定滇池、洱海两片核心区域,召熟蛮、唐人耕种,轻徭薄赋,连年丰收。
然后打通成都至云南的商路,成都物产进入云南,附近生蛮渐渐吸引过来。
这时代生存永远是第一要务,有饭吃谁也不想到深山野林当野人。
对于不服从的蛮部,张承业坚决讨之,王宗范引蜀军精锐镇丽州,韩延徽领协军、辅军镇通州。
有了强大武力作后盾,云南人心安定。
有粮食就有了保障。
张承业还因地制宜,大量种植甘蔗,熬制红糖,卖往成都、长安等地,财源滚滚流入昆州。
几年的不懈努力,云南已经大治,比蜀中先一步复苏,可以反哺南中、松维、陇南等地。
即便躲入深山的生蛮,也经不住诱惑,时常出山以猎物换盐铁茶布。
时间一长,生蛮也变成了熟蛮,然后在归化策的引导下,变成归民。
李祎来到昆州两年,亲眼见到云南的变化,从残破的城池,遍地衣衫褴褛的百姓,变成广厦明堂,城中俨然,商贾、文士随处可见,跟中土大城一般无二。
“欲定云南必先安民,民生稳,则蛮人自然归附。”张承业带着李祎、冯道等一干人巡视榷场。
最开始榷场设在边地,后来逐步移到县城,取得蛮人的信任之后,就移到昆州。
冯道拱手道:“太宗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公治云南,先治舟,再治水,诚为大唐之典范,我辈之楷模。”
张承业听了奉承话,面不改色,“此非我一人之功,大唐若不振,云南亦不存,今虽有小成,但诸位万不可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陛下之宏图,是要让此地永为唐土,此民永为唐民,”
张承业说话的时候,目光扫过李祎。
李祎跟冯道年纪差不多,青涩中带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一向都跟在张承业身后,默默的看着一切。
毕竟是一位亲王,云南官吏当然不敢真当他不存在。
如今太子被废的消息传遍天下,自然就有人向他靠拢。
从龙之功可平步青云。
然而李祎似乎对此并无多少兴趣,主动疏远了试图依附他的人,敬张承业如师,对下属也平易近人,从来都没有王爷架子。
久而久之,反而为他赢得了不少人的敬重。
张承业忍不住心中一叹,可惜此子是庶妃出身,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比不上风头正劲的李禔。
关键张承业也不知皇帝心中是怎么想的。
“云南之地,向北可钳制高原,东可延伸黔中,东南可压制安南,此地为我大唐之根基,云南安,则蜀中黔中俱安,晚辈以为,现在应该稍稍扩充兵力,沿澜沧江、红河向东南发展,扬我大唐福泽、教化,不可固步自封于洱海、滇池之地。”
李祎难得的发言,令诸人都惊讶起来。
这些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昆州东南,仍有广大区域,为东爨及诸蛮占据,大唐并未涉足。
这些地区有澜沧江、红河水系的滋养,也是一块沃土。
东爨因此而成了气候,一直游离在南诏、大唐的统治之外。
李祎此策看似寻常,实际上是挖东爨的根基。
张承业布满皱纹的脸难得涌起一丝笑意。
冯道拱手道:“若向东南伸展,蛮族岂不会奋起反抗?刀戈顿起,则云南之治烟消云散。”
“不然,蛮人畏威而不怀德,若单示之以恩,蛮人以为我等怯弱,况陛下收复云南,并非只是为洱海、滇池,意在将高原、南中、黔中、交趾连成一片,才是长远国策,南国土地之肥沃不下于江淮,气候更适合农耕,东爨五百年来,一直为患西南,盖因未能伐其根基。”李祎侃侃而言,沉稳的气度完全不像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
冯道若有所思。
说实话,这些年他的心思都放在中土。
即便人在云南,也只是尽一个传统文人的本分,治理地方。
在这样时代,已经难能可贵了。
但跟李祎比起来,就逊色了不少,更是落后了韩延徽很多,跟精通财政的宋齐丘比,也差了几分。
今日听了李祎见解,瞬间就明白自己差了什么。
眼界!
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竟有此韬略!
冯道心生惭愧。
张承业目光看向东南的青山绿水,“老臣有意以殿下为东南招抚制置使,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张承业判西南诸军事,有任免云南官员的权力,事后只需向长安汇报便可。
李祎的见解,是他在云南这两年暗中观察和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晚辈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
“无妨,老臣让冯道、韩延徽协助于你。”张承业的笑容中似乎带着某种期许,以及深意。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