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露沾草(一)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大明第五百二十三章露沾草(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徐光启研制出来的动力机械,在崇祯看来,只是一个应用科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总结。

    其中力是怎么来的,力的大小,又该怎么去表示。

    不过想到能够被人,用纯手工打造出来,往后就是往回推演其中的规律,想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力学的三大定律,要不是崇祯早就忘了。

    怕是绝对会亲手写出来不可,至于其中的公式,怎么证明出来的,那就要靠后来者去证明了。

    崇祯进门之后,卫江就搬来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

    由于经常过来窜门。

    这把椅子也就是为他准备的。

    道院徐光启的密信和奏章,一式两份的分别,几乎同一时间到达了李长庚和崇祯的手中。

    他的动力机械,也已经做到了极致了。

    所缺少的居然就是密封的问题,而前不久发现的橡胶,刚好就能够解决这样的疑难杂症。

    尽管其中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

    却绝对能够安稳的运转三天的时间。

    就是维修起来,麻烦的很,需要的专业知识,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现在机械制造出来了,可要想让机械运转起来,石油是一个很难搞的物品。”

    崇祯在这个机械没有出来之前,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储备石油。

    然而,这个时代的条件真的很落后,就是用最古老的办法,所得也是很少。

    “皇上,臣觉得,这样的机械,要想真的能够普及起来的话,少说也要三年时间,在这三年时间内,还得有其他方面的材料,出现新的突破,才能够降低成本。”

    为了研究动力机械这东西,徐光启花费的代价可是很多的。

    即便是有了样本。

    想要从新复制一下,需要的钢铁和其他的异变合金,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这件事,朕心里有数,不顾为了未雨绸缪,还得提前做准备,到时候橡胶厂要建设,后面的配套设施也要跟上。”

    崇祯说完,就开始想,橡胶厂到底该放在什么地方。

    那玩意的污染可是很严重的。

    最好是放在外面。

    “对了,孙传庭和高杰,还有黄得功,他们的士兵,现在适应了当地气候没有?”

    水土不服。

    崇祯在这些人出兵的时候,心中有想过有这么一出,准备的药物,看起来还算管用。

    没有人因为水土不服死亡。

    那就是胜利。

    “经过了半年的休整,都缓过劲了,南居益南大人也已经到了澳门,正在修建出海口和通往外面的官道。”

    李定国翻出了手中的一份公文,看了看上面的回复说道。

    “这样啊。”

    崇祯闻言站起身来,在屋子里走了两个来回。

    突然转身问道:“大明的官员储备还有多少人?我记得,半年前的孟津决口之后,可是锻炼出了不少的官吏的,能不能抽调出来?”

    后半年,没有了天灾,更没有了历史上应该出现的人祸。

    在秋天的时候,还真的是丰收了一次。

    若不然,一直靠着外面给大明运输粮食,不要说崇祯了,就是满朝文武都心里不是很踏实。

    李长庚苦笑。

    锻炼出来的官吏是很多,可用人的地方也不少。

    只能说大明太大了。

    需要治理的地方也太多了一些。

    瞧见李长庚的表情,崇祯就是一阵无语。

    知道自己刚刚的问话,都是白问。

    能有人省出来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他开口。

    “看来还是要牺牲一下王冲了,对了,给孙传庭去一封信,就问他有没有修奥转业的士兵和将官。”

    崇祯可不想逮着王冲一个人薅羊毛。

    总要换一个,才显得公平一点。

    “皇上,其实咱们不需要这么急切的,稳上一两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知为何,李长庚总觉得,皇上在近年来做事,有了一点急躁。

    若是步子迈得大了。

    用皇上的话说,可是会扯到蛋的。

    而潜在的意思就是,皇上你还年轻,有的事实时间慢慢的治理天下,完全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整个大明。

    没必要,立刻就要改天换地。

    “也是。”

    崇祯略一思索。

    也明白自己确实心急了一些,原本需要好几年的事情,却要在一年之内,或者更短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之内,全部梳理清楚。

    很显然,难度太大。

    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习惯,突然全面的更改,若是没有自己培养起来的官吏,歪嘴和尚一定会念歪了经不可。

    因为,只有那样,听他们自己才会得力。

    至于按照大明律来经商。

    哪有抢别人的更能让自己快速的发家致致富?

    “那让洪承畴多做一点准备,少量的转业一部分士兵和将官,其他的都稳一年看看成效。”

    最后就在这个小小的内阁首辅的简陋房子里,决定下了往后两年时间的大明发展情况。

    **

    南京城。

    崇祯已经在这里过了两个元旦了。

    在开春的时候。

    挑了一个天气晴朗,宜出行的日子。

    乘坐着自己的马车,往京师行去。

    随同的依旧是李长庚,高弘图和王冲。

    没有多少人送行,在崇祯离开南京的时候,当地的百姓们还都不知道,也就在走了两天之后。

    才在一些读报的人口中得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皇上走了,这是不管咱们了吗?”

    “尽说废话,皇上的事情多着呢,满天下的百姓,都等着皇上去拯救,你我也就运气好,被提前拯救了而已,不然······哼哼!”

    “说是这么说,别怪我自私,我还是觉得,皇上留下来最好。”

    “哎······都是这么想的。”

    “其实,皇上走了也不错,只要官府没有换人,咱们的好日子,就还有的过。”

    “······”

    已经渡过了秦淮河,进入了衮州境内的崇祯是不知道的,身后的南京城到底流传了他多少传说。

    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草木发芽。

    凤阳府崇祯住过一点时间,很是熟悉,也没有多少可看的。

    车队走走停停。

    在二月初的时候,就来到了齐鲁之地。

    “皇上,前面就是曲阜孔家的所在地。”

    高弘图介绍着说道。

    他没有建议皇上下车去看看,还是绕道而行。

    面对千年的世家,到了崇祯这一代,忽然就被断根了,无论是谁,心中都是一阵唏嘘不已。

    贼来了降贼。

    蛮子来了降蛮子。

    两边押注,一双眼睛仿佛能够看到历史的孔家,就只剩下了一些宅院和历史传说。

    人都去了工程队。

    可惜可叹啊。

    “孔家吗?去看看,圣人遗址还是要瞻仰一下的。”

    崇祯闻言说道。

    他不是在针对谁,若是孔家不那么跳,不搞违反大明律的事情,他是懒得去管闲事。

    不就是学术世家吗?

    教人向善就成,却偏偏要做出一些恶心的事情,还要把自己标榜的圣人在世。

    何必呢。

    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

    时间不久,崇祯的马车,就到了孔府的门口。

    “这里是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下车之后,一边走,高弘图一边介绍着孔府的格局。

    对于这里的建筑,高弘图显然要比李长庚了解的更多一些。

    “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

    介绍到这里,崇祯蹙着眉头,打断了高弘图的话。

    “我怎么觉得,这里是仿照的六部而设六厅,他们孔家是想要干嘛?”

    没来之前,崇祯还觉得,诗书传家的孔府,只是单纯的学术世家。

    可在听了高弘图的解说之后。

    崇祯心中有种模糊的感觉,这是孔家的后人,想要建立一处如同佛门的极乐净土之类的东西。

    若真的成了的话。

    往后在想要改变整个朝堂的格局,怕是真的不容易,就算是皇上,想要下一个诏书都得孔家人签字才成。

    高弘图心中一惊。

    他就是怕皇上多想,才没有自作聪明的说出这件事,谁知道皇上竟然一眼就看了出来。

    李长庚也是张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了嘴巴。

    他知道,在大明律没有修改的时候,就是百姓们修房子,高度都不能超过紫荆城。

    可一个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传家的孔家,却是在明知故犯。

    似乎还真的不怕有人告知皇上似得。

    这得多大的自信才成?

    还是说,学了儒学的人,就可以知法犯法?

    尽管大明律现在已经改了,可这都是以前犯下的错,株连九族应该都不过分吧?

    王冲更是瞪大了眼睛,左右瞧了瞧。

    雕梁画栋,确实是在像皇宫看齐。

    你一个家族,堪比一个国家的皇宫,历朝历代的帝王,居然没有想过杀猪,实在是有够神奇的。

    只能说孔家人,见风使舵的快。

    眼光独到啊。

    “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初期的孔庙仅有孔子故宅三间,其后裔在简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庙建宅。”

    崇祯面色看不出喜怒哀乐来,缓缓地说道。

    “看看现在,这些奢华,可都是民脂民膏啊,他们就吃的下去?也不怕给噎死了。”

    崇祯心中一阵失望。

    见面不如闻名。

    口中念着:仁义道德。

    手中捧着:四书五经。

    做出来的事,只要是人事,几乎一件都没有做。

    当年断狱来审案子的时候,给他送过去的案件名目,他都不敢仔细的去看,生怕一气之下,放一把火。

    看看孔府烧了之后,会不会和当年项羽烧了阿房宫一样,能够燃烧个几天几夜。

    转悠了一圈。

    走出了门外,一行人沉默的几乎没有言语。

    李长庚心中忐忑不安,生怕皇上把孔府给毁了。

    而高弘图的面色,更加的复杂,若是没有人指出其中隐藏着的血泪,每一个见到孔府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称赞一声“了得”。

    崇祯站在正门的门口,抬头看去,只见正门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

    “听说这两个字,是严嵩手书?”

    崇祯语气莫名的问道。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崇祯记得此人。

    在他的御书房中,还有着严嵩的生平纪录。

    在朝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

    大明也正是在严嵩的手上,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百姓惨遭蹂躏。

    这样的人,手书的文字,居然被挂在了孔府。

    是说严嵩和孔家人都是一丘之貉呢,还是说严嵩是在向孔家人学习。

    高弘图的胸口一跳,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满嘴的苦涩,想要回答,却又找不到可以回答的理由。

    实在是要命啊。

    “朕也不为难你们,孔府看过了,也就这样,往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来游览,看看几十代人奢侈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

    崇祯说罢,不在看旁人,意兴阑珊的道:“走吧,去看看孔林。”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十八顷。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夫子是伟大的圣人,可惜的是,自己的祖孙不孝啊。”

    崇祯给孔家的先贤,上了一炷香。

    死去的人,活人总会给出一些宽容的,这一点崇祯做的不错。

    门面吗。

    总要支棱起来,虽然孔家被他一手给按住了,可他不认为,若是有机会的话,没有人不想把孔家继续抬起来。

    跟在崇祯身后的李长庚,高弘图等人,也都面容肃穆上前行礼。

    不管怎么说。

    夫子的有教无类,开启了知识的传播。

    这一点,不管是谁都无法否认。

    (本章完)

    乐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大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大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