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一)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大明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次日。

    御书房中就多了一封请辞的奏章。

    不是张鹤鸣有多么的不贪恋权势,实在是被辽东的战报给吓怕了。

    自己已经时日无多。

    可不能因为曾经的陈年旧事,连累了自己的族人。

    别看皇上一天到晚的,没有一个做皇帝的样子,然而正因为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猜不透皇上的心思。

    或许以前有人猜透过。

    可如今就没有人能够做到了。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上早就没有施展过了,说实在话,自从朝堂换了两朝臣子之后,皇上有没有用过类似的手段。

    然而。

    正因为不用,才会让所有人更加的忌惮。

    谁也说不准,朝堂之上的人都烂了,皇上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出手。

    当然。

    现在想这些都为时过早。

    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在努力的做出政绩和军功,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封侯拜相,又或者做一任诸侯国的国主。

    虽然分封国主这样的事情,大多都是捕风捉影。

    可信得让人也大有人在。

    另一封密信,就只昨天加印的报刊,刊登出去,整个京师给出的各种反馈。

    崇祯坐在桌子旁,蹙着眉头,心不在焉的瞧着手中的奏章。

    双眼失神的毫无光亮。

    脸上不断变化的表情,让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皇上年纪轻轻的,患上了不治之症,正痛苦的忍耐着。

    突地。

    “嘶····”

    一声难以明确描述的声音,从崇祯的牙缝中挤了出来。

    然后身体仿佛无力一般的靠在了椅子的靠背上面。

    不大一会,就见到从桌子底下,钻出了一个脑袋,鬓角凌乱,呼吸急促,嘴角还有这一丝白。

    “呸!”

    “这就是你说的好玩的?”

    仔细看正是张嫣,双颊绯红,一抹娇羞,站起身来第一件事,就是在崇祯的腰上嫩肉上狠狠的掐了一把。

    今日她前来找皇上,是因为想要出宫散心,然而刚刚走进了御书房。

    就在这个听起来和神圣的地方,做出了她从未曾想过的事。

    “好玩的在后面呢,你看看今天发来的奏章,帮我也批阅几个。”

    崇祯略一休息,就记起了刚刚自己正在办的正事。

    “我去旁边的洗漱间,洗漱一下。”

    已经依了崇祯一次,现在可不能在顺着崇祯的意思。

    谁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得寸进尺。

    弄出更加难堪的事情。

    在匆忙走出去的时候,张嫣不知为了心中一荡,莫名的有了一种禁忌的情绪。

    心里忽然闪过了一个念头,下一次自己应该能更熟连一些。

    崇祯在张鹤鸣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准”字。

    若不是他手中真的无人可用,而张鹤鸣聪明的,紧跟他的步伐。

    在写报刊的时候。

    说用白话文,就用白话文,还是越水越好,张鹤鸣就老老实实的跟着照办。

    然后又说要刊登依稀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张鹤鸣依旧很好的配合了,为此还放下了身段,去请教一些上了年纪,庄稼种的好的老农,专门写了一下如何种植各种农作物。

    为此收获了不少百姓的好感。

    随后就是工匠,教人如何分辨一件家具的好坏。

    在接下来的就是商人。

    反正只要他想办的,都办的妥妥帖帖,除了一开始,其余的根本就不需要他来操心。

    说不得现在,崇祯已经过河拆桥,让张鹤鸣和韩爌一起作伴了。

    “老小子,知进退,明得失,难怪可以安安稳稳的活到了现在。”

    对于这些人精,崇祯可是小心了再小心。

    生怕一个不好,自己控制不住,在关键的时刻,坏了自己的大事。

    “嗯···接任的人是叫王与胤,看过他的几篇文章,写得还算不错,这个也准了。”

    连续了批示了两个准字。

    瞧见还有厚厚的一摞奏章,就知道最近应该是因为事务繁忙,都给堆积到一起了。

    “湖广赈灾已经结束,现在全面进入了灾后重建,速度还是挺快的。”

    对于张维国的本事,崇祯很放心,这老头虽然胆子小,可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事,就是修路和建房,他可以胜任。

    搭桥就很难办了。

    小一点的桥倒是没什么,那种跨江大桥,需要的技术含量就很高了。

    随手翻出了道院,对于架设桥梁的设计数据。

    心中估摸了一下,暂时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人力是一个方面,机械作业还不是很成熟,更重要的是,钢材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现在都大部分运用到了军事上。

    在民用方面的投入太少。

    崇祯思虑了一下,打算扩大生产钢材的工厂。

    随着大明的而经济复苏,需要用到的钢铁,也越来越多。

    菜刀,镰刀,锄头,铁锹等等。

    每一样,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年后还要生产连射步枪,进行全军换装。

    随便盘算一下,都是一笔更大的开支。

    也就最近大明收拢了不少的奴隶,才有底气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加大开矿的规模。

    “先就这么办,再开办三个高炉,应该能够满足如今整个大明对于铁矿的需求。”

    在奏章上写着:道院配合钢铁厂,设计最新,产能更大的高炉。

    具体怎么做,崇祯是不知道的。

    大明的能人是有很多的,关于高炉的建设,也大都是从各个矿场拉出来的人才。

    目前来看,做的还都很不错。

    至于辽东镇的事情,上面说的就是袁枢发现了鞍山铁矿的秘密。

    鞍山是要开发的,可不是现在。

    两面强敌,别看现在已经打退了皇太极,认真来说,人家的主力还真的没有损失多少,反而是拉长了大明的战线。

    打下了辽东镇,以刘兴祚和刘文秀的兵力,只能勉强防守,最多就是用火枪骑兵进行游击战。

    李过那边攻打沈阳,也是如此。

    只有刘体仁的战役打的,让崇祯是一阵无语。

    尽管已经看过了不止一次,然而每一次崇祯都是拿来当做来读的,其中的主角,就是刘体仁本人。

    “原来报纸上说的都是真的?”

    已经洗漱完毕的张嫣,凑了上来,看着崇祯手中的奏章,上面只是寥寥几字,可后面还有军法官洋洋洒洒的几万字。

    末了还配上了图画。

    很是形象的说明的当时的情况,都是真的。

    不是他们在骗人,而是那些建奴们真的会玩。

    “自然是真的,不过,正因为是真的,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赏赐他们。”

    崇祯一手拿着奏章,一手拿着毛笔。

    没法下批示啊。

    想必,现在文渊阁当中的那些朝臣们,也在苦恼这样的战绩吧。

    “水淹双堡,打仗还能这么打,也算是古往今来,第一次了。”

    崇祯斜眼看了看张嫣的胸膛。

    “水淹双堡啥的,离着京师太远,我觉得手抓双堡,应该近在眼前。”

    说着崇祯很是熟练的胡来了起来。

    汗滴禾下土是没有的。

    可沾湿奏章,也算是做皇帝的操劳国事,辛苦了。

    **

    文渊阁中的李长庚。

    把手中的公文看了不下几十次。

    每一次看过之后,都会心生感慨,能把敌人打成这幅鬼模样,真不知道那些建奴们是吃了大明军队的对少苦。

    他只想说。

    ‘干得好样的’。

    深恨自己已经老了,不然非得脱下官服,换上军装,好好的上战场一次。

    以文治武,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的国策。

    现在新皇崇祯已经变了这种潜规则,让武人自己治理自己,在很多场合,文臣们还是不服气的。

    总觉得这样下去,大明就要毁了。

    还为此上了不少的密折,却都皇上压了下来。

    时间不长,武人的战斗力,就让所有的文臣闭嘴了。

    他们文臣办不到的事情,武将却全都办到了,而且比文臣们办的还要漂亮。

    不得不说么这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这也是不少的将官,宁愿一直待在军队之中,不愿意去转业地方上的原因之一。

    “大明不是皇上昏庸,不是文臣烂了,不是世家大族烂了,也不是商人们烂了,而是当时的所有士大夫,儒生们从根子上烂完了。”

    一种明悟,让李长庚深切的意识到。

    当年若不是朝堂换了两波大臣。

    若不是皇上编练新军,直接清理了能够控制住的各个县城。

    现如今怕是闹出这种自己绑着自己的笑话的,很可能就是大明自己。

    他却不知道,若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

    真的是留下了一些笑话。

    譬如说:头皮太痒,水太凉等等可以流传千古的名人名言。

    “一个将军的职务,应该是少不了的,不过一次性产生两个将军······”

    每当想到这里,李长庚心中的压力就很大。

    文臣势弱。

    特别是在这种武夫当道的时候,就更加是处于一种弱势。

    “难办啊,李定国这小子,去了一趟衮州,居然不回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有遇到了麻烦事,通常李长庚都会想到李定国。

    人家年轻,脑子转动的快。

    可以迅速的从千条头绪当中,找到最正确的那一条。

    思绪良久。

    李长庚还是迟疑不决。

    “得找晁刚好好的问问,毕竟都是军队的事情,这方面他应该最清楚。”

    **

    晁刚今日没有在军部坐镇。

    从辽东过来的军报,他早就熟读在心了。

    就连昨天的报纸,都一块块的把关于辽东战事的消息,剪了下来,小心的加在一本三十六计当中,作为自己的收藏。

    此时走在城门外的新修建的街道上。

    他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当年皇太极领兵破了山海关,打了进来,他就是带领火枪兵,从这里接过王冲的战线的。

    也是从这里开始,打退了一个叫做杜度的人。

    当时他的名声不显,而杜度已经在辽东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奈何他不认识。

    带着新编练的火枪兵,一阵猛打,居然拿下拉大明面对建奴的二场大捷。

    现在经过了好几年。

    战火洗礼的地方,早就看不出原来的痕迹了。

    一座座的房屋,栉比鳞次,错落有致。

    行走在街道上的百姓们,也大都面带笑容的说着最新的报刊。

    对于大明的报刊,百姓们还是很相信的。

    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所谓的专家,更没有那种为了销量,胡说八道的撰稿人。

    所以,哪怕是报刊上说的那些战事,哪怕是再离奇,也都会相信。

    晁刚瞧着喜乐的百姓们,恍如昨日。

    那时他领兵一路追着建奴打,一路上看到的人间惨剧,简直是不寒而栗。

    现在好了。

    建奴已经被打的龟缩了起来。

    再也无力进攻大明了。

    这是一个好朝代,文臣清廉,武将勇猛,百姓安居乐业。

    史书上的盛世,晁刚没有见过。

    只是从文字当中寻找一二,似乎也没有现在的大明好啊。

    不是他自夸。

    单单就是吏治这一块,有多少朝代能够比得上现在?

    就是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年间。

    每一天都有因为贪赃枉法,被剥皮填草的官员,可那又如何?

    该贪赃枉法的,依然在贪赃枉法。

    那些官员们,仿佛在和皇上斗智斗勇,所用出来的手段,简直是匪夷所思。

    “老夫服了,我儒生确实误国不浅。”

    在街角上,一位老儒生,给周围的人念着昨天的报纸。

    然而只念了一半,心中就已经佩服不已。

    他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战斗,才会让建奴们乖巧的,比自家养的小狗都要乖巧。

    排着队。

    自己绑着自己,而且那些绑着他们自己的绳子,还是他们自己搓出来的。

    “尽管不想承认,现在确实天下清明,都说黄河清,圣人出,照我看,黄河清不清,和出不出圣人,没一个铜元的关系。”

    说话的是另外一名中年儒生。

    崇祯断了他们的八股科举之路,若是以往的话,绝对不会来给人读报纸上的消息。

    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有辱斯文。

    写文章的笔法,一点都不简练,啰里啰嗦的一大堆废话,让他们写得话,绝对只需要几句,就能够说的很清楚了。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其中还要用标点符号。

    让他们断字的这种专业知识,都到了无用武之地了。

    可这一次不同。

    大街小巷当中,都在议论着辽东的大捷,不看上一眼,总觉得对不起自己读过书,懂识字。

    “文臣的归文臣,武将的归武将,我记得皇上是这么说的吧?现在看来,皇上的办法,也没有错。”

    在这种时候,可没有人真的会对文武两分,有什么极端的看法。

    大胜仗了,不但是武将的战功。

    在后方,搞后勤的文臣,也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皇上这么说过吗?我怎么记得说的是,学术的归学术,治国的归治国?”

    另有人诧异的问道。

    晁刚一笑而过。

    如今也没有人,真的拿武将功高震主来说事了。

    巧妙的军队结构。

    让任何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都没有办法拥兵自重。

    谁若是真的这么做了的话。

    首先,参谋和军法官这一关,都过不去,更不要说,兵源和粮饷了。

    (本章完)

    乐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大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大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