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十二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大明第四百零四章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十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已经很久都没有自称奴才的人,站在崇祯的身边了。

    恍惚中,仿佛那一声奴才,早就消失在了岁月之中,可这一次,能够逼得王承恩自称奴才的向崇祯求情。

    让崇祯很是意外。

    “有事说事,你也是管着慈幼局的人,走在外面也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副部长。”

    王承恩一呆。

    他是第一次知道,自己慈幼局的级别。

    以前是认为,又是可做,而且是积阴德的好事。

    原来皇上真的给他安排了一个好差事,只是这个差事,现在似乎要办砸了。

    “各地的妇幼院,现在生意好的不行,就是扔孩子的人就更多了,特别是知道了慈幼局的存在之后,很多人遗弃孩子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许多次我的手下,都已经抓到还在的父母,都会被诬陷说是我们在偷小孩。”

    王承恩在呆愣过后,迅速就恢复了平静。

    面前站着的就是皇上,大明最强大的男人,要是连他都没有办法解决的话,那么他就必须给出一个答案。

    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谁都能有错,就是皇上不能错。

    “当地的官府,是怎么断案的?朕记得大明律上面,可是写得很清楚,遗弃婴儿可是要被判刑的。”

    崇祯对现在的断狱可是有所了解的。

    和其他时候的县太爷断案,可是两回事,只需要证据齐全,就不会有说不清的律法。

    “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抛弃婴儿的人,就更急啊不承认自己的过错了,诬陷了许多慈幼局的人,现在各个地方的慈幼局都快要没办法运行下去了。”

    随着王承恩的详细说明情况,让崇祯再次察觉到,愚昧的人,到底会做出怎样的无下限的事情。

    明明自己错了。

    还拉着身边的人,给自己作证,自己没错,反过来还想要慈幼局的人给赔偿。

    不然就一直告下去。

    而断狱是要讲究证据的。

    所有人都说慈幼局的错,那么慈幼局就是错的,即便是他们曾经对过。

    “碰瓷啊。”

    崇祯感叹一声,他都已经来到最古老的时代,都说此时的老百姓淳朴。

    就是这么一个“淳朴”样子?

    怕是他对淳朴两字,有着一些误解,所以才给了自己一个错句,就是所有的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绝对不会犯法。

    这哪跟哪?

    分明是,明知犯法,还要拉着所有人一起犯法。

    把“法不责众”的四个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连依法断案的断狱们,都束手无策,而且还不是一起案子,而是好多起积累起来之后,连王承恩都怕了。

    王承恩听着皇上又说出了一个陌生的词语,虽一时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可感觉说的就是他面临的问题。

    “田守新呢?你没有和他商量一下?”

    崇祯有些奇怪。

    王承恩或许在做许多事的时候,多有疏漏,田守新可是不同,一直在宫中做事,没有一点眼力劲,早就被麦岛那个角落里,做花肥了。

    “他现在也是一身官司,全部都是那些老人闹得,为了钱,这些人可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啊,皇上。”

    提起田守新,王承恩就大倒苦水。

    原以为慈幼局的工作已经很难做了,可对比之后发现,养济院更难。

    一开始接收的老人,都还没有什么。

    家中已经无人了,只剩下老人一个,没有照应的,根本就活不了多久。

    而这样的老人,照顾起来,虽然费事,却都还算安稳。

    有时候,老人的身体好一点,也会帮着干点活,补贴一下养济院的钱粮。

    用他们的话说,要想养济院继续开办下去,单凭朝廷的支出,肯定是很困难的,他们还能动弹,就多做一点活。

    而通过了田守新的关系,揽到的活都不重,也不复杂。

    不是搓麻绳,就是编草帘子。

    又或者有手艺的,还会跟着做扇子,做扫把,做草帽。

    反正只要简单就好,也没有人限制他们必须做多少,就是一天到晚的到处乱逛,也没有人说他们什么。

    毕竟,都这一把年纪了,腿脚还不利索。

    跑也跑不了多远。

    然而总有意外发生。

    “聪明”的人,总能看到其中的“商机”。

    于是在一些地方,不断的有老人编着故事,说自己一无所有,就只有一人活着。

    然后就申请去养济院住着。

    不但管饭,还有人照顾,简直就是天大的大好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

    然而坏就坏在,好事都不是一个人的,崇祯规定了,年纪超过了一甲子的老人,就会领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

    而这笔钱在老人不在了之后,是不会发放的。

    于是田守新的麻烦事就来了。

    “拐卖老人”,一个很新鲜的罪名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大明。

    要知道,古往今来,只有拐卖妇女,拐卖孩童,还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拐卖老人的事情,毕竟在以前,一个老人不但干不了多少活,还会多出一张嘴来吃饭。

    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家庭的负担。

    可现在,这样的拐卖老人事情就发生了。

    然而,老人的家人,给出的理由也很明确,就是拐卖老人的这些人,要的就是这些老人的退休金。

    最后的结果就是,田守新和王承恩都面临了一样的危机。

    崇祯听着王承恩说的这些,就仿佛是在听一个很离奇的故事。

    而故事中的事,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够大吃一惊,还暂时找不出破局的办法。

    “朕相信,你么应该也去找过李长庚了,他是怎么说的?”

    一时半会,崇祯也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是下政令的话,总会有所错漏。

    而且政令的呆板,他是知道的,万一因此而错过了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又该算谁的错误?

    可不这做。

    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件事情?

    目前来看,不是他对大明律的宣传不到位,百姓们都知道拿大明律来合法的“赚钱”了,那就是给学到了骨子里。

    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根本看不到,因为他们这种群体犯法的做法,到底会引起多大的社会影响。

    这个可不是读书了,识字了,就能够立刻解决的了得。

    一个严重只有钱,失去了道德的人。

    只擦着律法的底线来做事,虽然国家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可也拉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李大人他说,以前是用儒学来解释,各种个道理,道德压迫,总是有一样能够解决的,现在一切都在依法办事,那就只能从律法上面来想办法。”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崇祯一眼,只见到皇上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自己的心也跟着“噗通·噗通”的跳个不停。

    把他拉出去顶替罪名,然后撤销了慈幼局和养济院这样的机构。

    是现在最好的一种平息事端的方法。

    就像以前,皇上弄得那个官办医馆一样,看病的人排着长队,有病没病都想要让大夫开点药方,最后拿着药方去卖钱。

    而且还是卖给官府。

    最后实在玩不转了,就干脆换一个更见简单的妇幼院。

    现在还不是好好的。

    “那就从律法上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错了就是错了,不能因为人多势众的,就因为人多的有理了。”

    崇祯心中一片冰凉。

    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好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点保证民生的机构,就这么被那些蠢货给这挺的快要投河自尽了。

    然而从那个方面入手。

    崇祯还真就没啥经验。

    “去给我把骆养性找来,还有那几个叫什么来着···哦,公孙明,还有那个···姬辰,这个姓名倒是很少见,把他们也都给我找来。”

    崇祯的打算就是,让懂大明律的人来看看,怎么才能够利用好律法,还需要骆养性给提供更多的消息。

    他还就不信了。

    通过多方位的手法,就压不下这股歪风邪气。

    至于提升养济院和慈幼局门槛的想法,只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就不再去想了。

    只要有了门槛,他相信在所有的机构当中,腐烂最快的就是这两个机构。

    最底下办事的人,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很宽松的办事规矩。

    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

    完全可以把养济院当做一门生意来做。

    **

    公孙明,姬辰,张小二一直都在大理寺干活。

    在去了一趟曲阜,审判了一次孔胤植之后,他们手中的案件就很少了。

    有着明确的大明律。

    也不会有多少有争议,很复杂的案子会从底下传上来,让他们来审理。

    而在此期间,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整理大明律,看看其中还有那些地方不是很完善。

    然后又到民间去了解,最底层的人,到底对那些律法觉得很矛盾。

    当然。

    最近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做的最多的,就是对大明的商业律法,进行了很大的修正工作,就等着皇上过目,然后刊行天下。

    随着商业的发达。

    许多律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了。

    必须通过各种数据,进行最好的优化和调整,不能够让所有的商人们赚不到钱,也不能够让商人们出现坑蒙拐骗,欺负穷人的手段。

    “你来给我看看这个,这一条,做慈善要不要收税,就算是收税,又该收多少?还有就是怎么才可能杜绝,打着做慈善的幌子,来合理合法的避税。”

    公孙明一口气说出了他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按照情理,做慈善就不应该收税。

    可不收税的话,总会有商人找到合理合法的办法,来避税,这样一来,大明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要是漏洞堵不住的话。

    想必来年,他们的俸禄都不一定发的出来。

    朝廷没钱,意味着什么,他们心中可是一清二楚。

    历朝历代最先崩溃的就是朝堂,接下来就是财政,这两样完了的话,国家也就再也起不来了。

    “我这也在忙着呢,我说一个你们听听,有人遇险,身边也有人看着,没有去救要不要判罪?是要区分有能力救人?还是没能力救人?救人之后要不要给点奖励?”

    王小二抓着脑袋上乱糟糟的头发。

    苦恼的问着周围的几人,他整理的是关于民法的一部分,算是补充一些细节。

    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

    其他的小吏可不敢参合到他们这三种人之中去,每一条律法的提出,每一个可能的提出,都是能够让人崩溃的。

    小吏们就想不明白。

    同样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两个肩膀,怎么思考的东西,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完全弄不懂啊。

    “你们两人就别吵了,我这个关于道观和寺庙的条例还没有写完呢?还有这个,有些地方的风俗,本身就是违法的,现在在推行大明律的时候,也出现了反常现象·····”

    姬辰自己都没有想过。

    有一天会面对这么复杂的律法编撰工作。

    之前他还以为大明律已经很完善了,可深入的了解了皇上的想法之后。

    这种东西就是永无止境。

    可不是很早之前的“约法三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东西就必须去改变,不然就会出大问题。

    而怎么才能够合理的做好律法的完善度,就很考验人的逻辑能力了。

    虽然最后还是要拿到朝堂上,让所有的大臣们都讨论一番,直到挑不出毛病了才会刊行天下。

    可中编撰律法的事情,比当年编撰《永乐大典》都难搞。

    毕竟《永乐大典》还是有参照物的。

    现在的大明律,已经大部分推翻了原来的规定,正在重新梳理。

    三人听完各自的牢骚。

    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着,诡异的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语。

    “好吧,打扰了。”

    三人在沉默了一下,异口同声的说道。

    然而这样的互相问话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们目前来讲的常态化。

    三人摇了摇头。

    靠在椅子上正在闭目养神,想要养眼精神继续下一个环节,从最简单的律法开始。

    忽然听到外面一群脚步声响起。

    大理寺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不愿意来此。

    毕竟大明最大,最坚固的监牢,可就设立在这个地方。

    虽然现在已经用不上了,所有的罪犯都已经送到了工程队,可也总有上了年纪,根本就干不动活的人,还在里面“养老”。

    三双眼睛,齐刷刷的看向了门口。

    不一会,就看到了来人。

    “呦,人齐着呢。”

    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太监,抱着拂尘四下看了一眼。

    太监的年纪还很年轻,正是王承恩手下的一名太监高宇顺。

    “见过高公公。”

    三人是见过此人的,在王承恩忙着管理慈幼局的时候,就是此人在维持着宫内的一些运转。

    “客气,都客气了,咱家来此,是奉了皇命请三位入宫一趟。”

    高宇顺很干脆的说明了来意。

    三人暗中对视了一眼,都从中感受到了不安。

    皇上春秋鼎盛,太子也暂时只有一个,按理说不会让他们参与这种事情啊。

    挥着忐忑的心情,三人应下。

    (本章完)

    乐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大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大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