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故潮信盈虚因月(三)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大明第三百四十五章故潮信盈虚因月(三)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此时为天命十年(1625年)。

    天命十一年(1626年)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于天聪八年(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

    而现在,因为大明的忽然强盛,逼迫的皇太极不得不把所有的计划提前。

    在天聪三年(1630年)就已经自称满洲,建立“大清”了。

    皇太极从大清门一直到了清宁宫才歇息了下来。

    跟随他一起出京的那些人,也都随着队伍分散在各自的家中,他没有紧接着召开朝会,而是思量着接下来如何应对大明的攻势。

    虽然根据当前的情况耐看,攻打广宁和西平的李过和刘体仁两人,并没有一开始那么猛烈。

    可也不能不防备一二。

    “阿敏还是可以信任的,五千人马守着河道确实少了一点。”

    只要不和他争夺大清的皇位,还在关键的时刻放弃了争夺的机会,暂时来说,他也不是不可以继续用下去。

    如今的大清,已经看得出来有点衰败。

    能够领兵打仗的人很多,可上点水准的人就很少了。

    “杜度也可以放出去,就驻守在辽阳。”

    鞍山皇太极都打算放弃了,从下游过了三岔河就再也没有险要地形,来作为最新的防守阵地。

    一下子放弃了这么多的地方,皇太极还是有点心痛的。

    和当年刘爱塔投明,瞬间失去了一大片的土地一样,只不过那一次都因为大明的不作为,一一打回来了。

    可这一次失地是再也回不来了。

    除非,大明再次回到原来的暗中半死不活的衰样。

    皇太极想着之前的大明,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幸福,之前面对大明他手下的勇士们还能够有勇力出战。

    现在只要听到枪声,第一个反应就是趴倒在地,然后找各种掩护的东西。

    “还有作为汉八旗的那些汉人们,宁完我和范文程他们应该能够信任,可信任也有限啊。”

    皇太极揉着自己的鬓角。

    他们现在是满人,而宁完我和范文程却是汉人,即便是给了他们一个满人的身份,看就像是狼披了一张羊皮一样。

    外面看起来还不错,温顺,无害。

    可里面谁知道有没有变化。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的学问,还是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的。”

    想着想着,又回到了学问上面,汉八旗的营地,他还没有去看过,总局的杜度说出来来得到事情,很是匪夷所思。

    要是让一些奴隶们,真的可以对他们大清忠诚的话,汉人的儒学,也不是不可以在这里传播。

    推而广之,他门大清的子民也不是不可以学习,最起码,要是他死在了子女还没有长大成人的路上,可以因为儒学的这种隐性关系,让大清皇帝的宝座,依然是坐着自己的子女。

    就算是有人心中想的要死,也不敢,用汉人的话说叫做: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么想的话,似乎这样的学问也都还不错,弱点没关系,只要能够让子孙后代福运绵长就成。

    一开始因为震惊,皇太极是很排斥这样的学说的。

    可真的静下心之后,也能够差距到其中的好处。

    “难怪历代帝王,都在尊崇儒学,先贤那么多,不是没有人发现其中的弊端,可有谁能够抵制的了这样的诱惑?千秋万代啊,虽然不是很靠谱,可到底给出了一个方向,两三百年总是有的。”

    皇太极喃喃自语,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能够听得到声音,说给了自己听。

    隐秘的消息,其实并不隐秘。

    杜度的触动很大,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皇太极的态度,需要做事,就必须告诉别人皇上以及自己的某些想法。

    知道的人多了,秘密也就不造成为秘密。

    在一些贝勒们的心中,这件事,是一件好事,身上没有了各种绑着他们,约束着他们的条条款款,会更加自在一些。

    他们早就看到皇上推行这一套臣议,定官制,设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贝勒管部事等等事宜,不是很舒服了。

    不舒服的同时,还觉得,已经丢弃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了他们从白山黑水之中走出来的那一股气,一股战天斗地蛮荒之气。

    他们有时候也承认自己野蛮。

    可野蛮能够让他们取得胜利,现在是不也满了,胜利似乎也随之而远去。

    被要求,待在屋子里那也不要去的那些汉八旗的人,包括被皇太极带出关外的黄立极等等。

    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些隐秘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盛京出现了另外一个崇祯,另一个对于儒学也很是仇视的皇帝。

    他们还不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可知道一点,要是自己不做出一点挣扎的话,绝对比在关内,崇祯手下的工程队中更加队伍凄惨。

    毕竟在工程队虽然干活,可到底是有吃有喝,下雨,下雪,风暴天气,还是不会被赶出去做工的。

    而盛京就不同。

    人家管你这么多,只要还能够喘气,那就必须起来做事。

    虽然来到这里的时间很短,最多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可看到的,听到的,无不说明此地不是一个好地方。

    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活着,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算下来,他们也算是长寿了,每一个人,都多活了“几百岁不等”。

    有人看不破其中的奥秘,在恐慌着,可也有人心中知道,这么做只是皇太极下意识的一种决定。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手不知这样的诱惑,从而选择了儒学。

    他就不信皇太极看不出其中的好处。

    只要皇太极心动了,那么他们就绝对会是最安全的一群人。

    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等,虽然被限制在了各自的院子里,可还是有着自己的某些小手段,所以消息的灵通,还是没有多少阻碍。

    鲍承先山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清朝初年著名大臣、谋士。鲍承先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天命八年(1623年),他投降后金,仍为副将。

    一开始随着随皇太极攻打喜峰口,败退之后,又随着代善他们一路从高台堡,前屯,一直打破了山海关,进入了大明京师脚下,对明朝京师顺天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虽然最后因为估计错误了大明火枪兵的犀利,从而败北从马兰峪退了回去。

    可也以为这一次一路上收服了不少的大明罪臣,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随后又参与反间计诛杀袁崇焕。

    让大明的皇帝,和边军不合,从而让他们多获得一点利益。

    结果就是崇祯还没有出手,袁崇焕却自己被吓得从宁锦防线上,转移的到了更偏远的皮岛。

    看起来是计策成功了,可接下来洪承畴接手了大明的整个防线之后。

    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清,就跟着难受了。

    一次大凌河堡的战役,就打的莽古尔泰缩在广宁不在出城,就很能说明如今大明的强大。

    虽然各种策略运用的很熟练,也达到了他自己身的目的,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可这些奴隶还是被皇太极看在了眼中,随后就被收为了文馆。

    在随后文院改为内三院,鲍承先被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他进入文院迟了宁完我、范文程一步,在如今的内三院中的排名也就靠后了一点。

    此时忽然接到了宁完我和范文程的书信,不由的一怔。

    书信是以一种很特别的形式传递的。

    一本唐诗,一窜数字。

    这种传递方法,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而是原本就流传甚久的一种办法,算不上多新奇。

    鲍承先看过之后,也给出了一串数字,让送信的人,送回到宁完我他们的手中。

    “皇太极,就看你忍不忍得住这样的诱惑了。”

    隐秘的屋内,只待了一小会,就走了出来,他们这些汉八旗的人,每时每刻都要在满人的监视之下。

    脱离视线的次数,和时间不能太长。

    不然就会发出警告,交代这段时间的所有详细的过程,一旦交代的不清不楚,那么就要让皇上亲自评判了。

    结果不用多说。

    自己在朝堂之上的位置,肯定会被人代替,如今来到盛京的儒生们可是很多的。

    别看一个个做事都很脑残。

    可要是攻讦起自己人来,手段可是花样百出,而且还会让你心服口服,不服都不行,毕竟人家在大明做大臣的时候,可就是玩这个的。

    宁完我和范文程在朝堂之上可是不对付,可下了朝堂,在隐秘的情况下,两人的利益却是一致的。

    想要保住自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己手中的权利,就要结党营私。

    所以挑选一些有能力的同僚,就是他们的一项长期工作。

    “鲍承先同意了咱们的要求,不过他说需要再拉进来一人,他觉得罗锦绣不错,我已经认可了。”

    范文程心中按照一窜数字,连接起来之后,得到的就是这么一句话。

    罗锦绣是以不满崇祯在大明的一连窜政令,联合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借着大明边市贸易的机会,悄悄的带着所有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通过广平的莽古尔泰,来到盛京的。

    在来之前总觉得大明这也不对,那也不好。

    可来到了盛京才发现,原来大明已经做得不够好了,只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而促成皇太极急着攻打大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罗锦绣带来了许多很及时的,关于大明内部的消息。

    大明内部一天比一天稳固。

    旱灾还在继续,也还在向着全国蔓延,可随着崇祯的依稀举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只要随着天灾退去。

    大明将会比现在更加的强盛,不得已之下,才有了和林丹汗联手的冒险之举。

    当然。

    湖广的灾情,也是给了他一个最有力的行动助力。

    对于罗锦绣的过往,范文程心中有数。

    罗锦绣是辽阳人,当年还是后金的努尔哈赤势大,根本就没有现在的皇太极对待儒生的柔和手段,所以入关到了大明定居。

    现在又随着大明的崇祯,排斥儒生,不得已之下,又出关谋生。

    跟随的人也是不少,算是一股很大的势力。

    可这种两面三刀的人,真的靠得住吗?

    范文程有点怀疑。

    接着看了下去,就看到了马鸣佩的名字。

    “他什么时候和马鸣佩联系上了?”

    范文程在心里嘟囔了一句,他和马鸣佩的关系并不和睦,身份上的差距,让他觉得是高了别人一点。

    毕竟他是没有做过俘虏的。

    盛京在被攻陷的那一刻他们一家人就已经投降了努尔哈赤的阵营。

    想到宁完我和鲍承先关系,两人联名起来,他自己占据的优势并不是很大,毕竟鲍承先虽然很有才华,可也是宁完我的举荐,才有了进入文院的机会。

    他自己要想不被挤出圈子之外,那么就得同意罗锦绣的加入。

    而现在又多了一个马鸣佩,他都有一种冲动,干脆向皇太极举报了宁完我他们算了,免得最后在朝堂之上,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思索良久。

    范文程还是同意了这些人的加入。

    于是一场隐秘的交流,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不同于那些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看不清形势,只会爱慕奢华,虚夸炫耀的大明叛臣。

    此时宁完我,范文程等等,他们一伙人,还是能够做点事情的。

    马鸣佩,又名马鸣珮,字润甫,辽阳(今属辽宁)人,祖籍山东蓬莱,汉军镶红旗。

    他也是明朝诸生,先祖马英曾为辽东保义副将,因此占籍辽阳左卫。明朝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马鸣佩被俘为奴。

    十七岁时,补博士弟子员以文学(说话好听)受知皇太极,被拔出奴籍,召入直文馆。后金天聪三年,也就是大清元年(1629),授工部启心郎,仍直文馆。

    这一次皇太极出京攻打大明的所有粮草,军械,也都是他们这些人一手准备的。

    虽然这一次战役失败了,可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认可。

    他比罗锦绣来到盛京的时间更早,所以出人头地的机会也就更多,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休戚与共。

    比之宁完我和鲍承先之间的关系,也不逞多让。

    此时他也接到了宁完我和范文程他们的消息。

    蠢人觉得皇太极放出来的消息是一场灾难,可对于聪明人来说那就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只等着他们拿起筷子,使劲的往自己的碗里盛饭。

    “同意加入。”

    他的父亲-马进士曾任明朝辽阳训导。明朝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攻陷辽阳时被杀。

    杀父之仇都能够忘却,更别说对大明的忠义了。

    他心中很明白,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权力才是真的,大明是不要想了,崇祯的手段没有几个儒生们招架得住。

    也只有贫乏的盛京,是他们施展才华的最好的土壤。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大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大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