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文渊阁。
李长庚今日没有批改任何的公文,在崇祯进来之时,立刻起身相迎。
于他一般动作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募兵部的晁刚和冀州将军洪承畴,哪怕是现在辽东的大凌河堡前方,大明刚刚和大清开市,他都放下来前来京师等着。
当然还有其他人也在。
道院的掌院徐光启,以及刚刚训练出女兵的高桂英。
其中高桂英不知道为何会被李长庚会通知她前来开会,而且一等就是两天时间。
崇祯带着王冲,王承恩和魏晨等人来到文渊阁的时候,心中就明白,在这个时代,曲阜孔家到底是有着怎样的一种高影响力。
即便是不少人都知道,如今的孔家,犯法的事情做了不少,却也没有谁敢于盯着巨大的压力,来为那些受害者给出一个“公道”。
他早就察觉到,自己的手上缺少一批酷吏。
也已经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还特意分出了一个断狱的职位,不受当地的知县,知州管束。
只为了大理寺负责。
而如今的大理寺虽然是空架子,可他的职能也已经从内阁之中分出来了,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只为了大明律服务的部门。
可时间还是太短,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没有开始开花结果,就又清理衮州,一来二去,各个地方需要的人才就更多了。
“都在啊,衮州的奏疏,想必也都看过了吧。”
崇祯一边简单的打着招呼,一边坐在了原来李定国坐着的位置上,旁人略一行礼,也就坐在了一开始坐着的位置上。
本来宽敞的文渊阁,瞬间看起来就拥挤了许多。
“都已经看过了。”
奏疏是两天前就从李定国和孙传庭所出的衮州发过来的,上面的签名,也是三人联名所书。
当时忙的焦头烂额的张国维,也谢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用了他的官印。
皇上接到之后,就让李长庚自己召集人手,好好的讨论了一下,接下来衮州的行动方向,和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曲阜孔家该如何对待。
行动方向毋庸置疑,就是向东推进,战绩了莱州和登州的出海口以及码头,就能迅速的得到来自天津卫的物资补给。
还能够得到海上的一些支援。
比还没有修建好的官道,要迅速多了,而且消耗最少。
重要的是还能够得到一个造船厂,有着熟练的造船工人,就可以扩大捕鱼船的建造,从而获取更多的食物。
别小看捕鱼船。
崇祯能够把冀州和雍州的粮食价格稳定下来,无本买卖,海上捕鱼就是最大的收益。
这些都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最合适的一套方案。
没有多少修改的余地,最多就是两者配合起来,推进的速度和官员配置管理的精准而已。
最难搞定的,反而是那些千年世家。
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孟家已经衰落了,在大明的影响不大,然而孔家一直都是常青树,无论怎么改朝换代,人家就是屹立不倒。
当然投降速度快,递降表递得快,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那些已经写进了历史的朝代和国家,有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先不去说他,就凭人家这种判断局势的眼光,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崇祯记得一个笑话说。
‘说敢和我打?忽的跳出一个壮汉说:我敢和你打。然后人家上去拉着壮汉的手又说:说干和我们打?’
无论是对个人和家族都没有不对的地方,毕打不过就加入吗。
可他损害了一个国家的利益。
现在也将要损害大明的利益。
“看过了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好准确一些,不要用大概,或许,可能这些词汇。”
在崇祯坐下来的时候,魏晨就开始表演他自己的茶艺了。
崇祯看了一眼,想着还是杨爱那些小丫头片子,做这种事情养眼,一个大老爷们就算是做的再好看,也总觉得那个地方别扭。
想着下一次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带上。
不为别的,就只给他煮茶。
在此时这么严肃的场面,崇祯还有心思分心其他,就仿佛,在别人眼中的大事,在他的心里不过平常。
李长庚心里是属意,留下孔家的,这样对后面其他地方的清理工作,会顺利许多,不过相应的,也会让人对崇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产生怀疑。
别人能犯的错,为何能够赦免,偏偏自己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行?
到时候,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官吏,也必然会知道这件事情,以此造成的后果就很难说了。
而真的用大明律拿下孔家人去修路的话。
眼下看起来平静的大明,就像炸药包一样,一点就会爆炸。
到了那时,忙碌大明内部的战事,都够呛,那会有机会灭掉关外的建奴啊。
若是一个不好,再次被建奴窥到了大明的破绽,第三次战役也不是不可以发起。
洪承畴自从上次想通了一个关于家族兴盛的问题之后,就已经决定全心全意的向崇祯靠拢了,不过对于孔家的下场,他也想要知道,皇上会怎么做。
毕竟这也意味着,他们洪家以后会是怎样的下场。
晁刚无所谓,皇上怎么决定,他都是支持,而高桂英却是看不懂这些人都在顾忌着什么。
她的学识,可观察大明的角度不一样。
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孔家对她来说太过遥远,更别说对于儒学的看法了,完全不懂和其它学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怎么?两天时间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
崇祯得到茶壶中的水,都煮开了,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一句话。
“我们想了许多种方法,也都讨论了许久,就是,就是······”
李长庚有些为难,其实不管是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很为难,只是以前那些儒生士大夫们觉得事情难办了,会拍拍屁股走人。
而他不行。
不是没人替代他的位置,而是他一旦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起复的任何机会了。
如今崇祯弄出来的这一套体质,摆明了就是,你不干了有人来干,而且那些百姓们,只要听得懂话,他就能做的好事。
都是一条一条摆在台面上的,不需要你去瞎琢磨,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够和稀泥。
让两边都觉得似乎挺好,然而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得了。
时间一久,两边回过神来,还是一样的矛盾迸发。
“就是孔府的名气太大,你们怕做了这件事情之后,被人骂的抬不起头?”
崇祯接过话,顺势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里特征。
名声这个东西,一旦固定了下来,而且是固定了几千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朝代都没有改变。
后面的大多数人,就想着不会去改变,就算其中有着各种各样奇葩的问题,也都会当做没有看到。
而只要看不到,那就一定会事干净的,神圣的。
所有人都是寂寂无声。
对于这件事不敢发出自己的任何看法,毕竟他们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学过儒学的,总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吧。
学了人家的学问,面对人家的后世子孙,还不应该网开一面?
虽然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可这也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人之常情”。
“我看你们啊,还是没有把大明律放在眼里,你们的眼中就只有人情世故。”
崇祯以为,靠着自己的影响,能够让身边的人,都有一些转变,可回过头来才发现,人还是那个人,心中的想法,也还是那种想法。
最多就是表面上蒙上一层皮,不容易让旁人发现而已。
一句话“虚伪”。
李长庚心里不是很暂停这个说法,几次想要张嘴辩驳,最后不知为了什么,还是放弃了。
可崇祯不想放过他。
“李长庚,你作为内阁首辅,刚刚朕看到你想要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被点名之后,李长庚就没有办法再去回避。
目光偷偷的瞧了一圈,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等着他说出一点像样的,有理有据的话出来。
“皇上,大明律臣从来都不敢小看,自从皇上免了百姓的徭役,也降低了一些百姓的税收,这都是宽仁爱民的好办法,可在律法方面,就有些严苛了,毕竟秦亡二世,也就是秦法严苛所致啊。”
崇祯有些意外。
这不像是李长庚能够说出来的话。
什么不敢小看大明律,又提到秦法严苛,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拿秦朝的律法出来说事,分明就是李长庚想要借着这个话题,搞点事情啊。
而且他还废除了杖刑,割鼻,挖眼等等酷刑,一律弄成了劳改,还没了死刑,这要说是大明律法律严峻,那天下就没有宽松的律法了。
只有瞎了眼的人,才会这么认为。
除非说话的人,只把儒生和官吏们当做是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其他的一律都是可有可无的下人。
李长庚话音刚落,就看到屋子里的人,看他的眼神怪怪的。
仿佛在说:你也真够大胆,睁着眼睛说瞎话,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若不是我们都看过了大明律,说不得都会被你给骗了。
“你是觉得,大明应该执行死刑,还是千刀万剐,车裂?”
崇祯严肃的脸上,忽然扯出一个冷笑,而笑过之后,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既然在谈论大明律,那就好好的谈谈,免得事后又有人拿严刑峻法来说事,崇祯已经想明白了。
李长庚说的这些话,绝对都是冀州和雍州之外的那些师生们宣扬出去的话。
老百姓们不懂这些,张鹤鸣也在大力的宣传大明律,可在那些地方,花的钱最多,却不是很理想。
总有人一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样子,嗤之以鼻的说:你们知道的那些大明律,都是假的,有谁听说过,那个朝代会废除这些刑罚?
而老百姓又很好骗,都是恍然大悟的模样。
把真正的大明律当做了睡着了之后的梦,而后该服徭役的时候,继续服徭役,税收也一点都没有拉下。
当然也有出门打工回来的人,说着自己的见闻。
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说出来的话,又怎么比得上考取功名的那些读书人说的话?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有身份,有地位为的人,哪怕是放一个屁,也都会有人觉得,那就是真理。
穷人不配说出真话,也不配被别人相信。
李长庚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说这些话,他只是想要皇上,给他一个信心,一个坚定的支持大明律的信心,他算是看出来了。
要想让一个人的道德不滑坡。
嗯!
皇上是这么对他说的。
就得从律法和监督上下功夫,只有律法和监督也完善,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奇葩的事件发生。
或许以后,今日自己和皇上之间的问答。
也会被写成一个奇葩事件吧。
其中的主角是崇祯皇上,与此对立的大奸臣,想要恢复以前朝堂规矩的李长庚,那就是绝对要被骂死的对象。
“好了不用这么严肃,你的提醒,朕已经收到,许多人都在研究秦朝为何二世而亡,都在说大秦严刑峻法,可又有几人知道,在法家丞相李斯退了那一步之后,大秦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崇祯也是如今的时间多,没事的时候就翻阅以前的史记。
看得多了,也就看出了一点名堂。
“皇上圣明。”
李长庚额头上的汗珠,微微渗出,他就怕自己说出来的话,皇上理解偏了,然后自己就无缘无故的没了。
好在老天保佑。
皇上还是喜欢读书的,也喜欢研究以前的历史。
他心中一阵后怕,决定以后再也不耍这种心眼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没看到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都一个个看他的眼神怪怪的吗?
那都是想歪了的结果。
此时其他人才恍然大悟,然而样子做出来了,还是有些不明白李长庚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由得对读书人多了一层看法。
有话就直说。
弄些弯弯绕,显得自己有学问是吧?
可在此时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无知,免得被李长庚这个混蛋秀出了优越感。
崇祯一开始也是没想到,李长庚敢在此时跟他玩心眼,只是后来想了想,不应该啊。
他就算是装,也要装的像样一点。
为何要全部暴露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他不信自己的行动举止,没有影响到身边的人,或许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疑惑,可在看着大明正在焕发生机的时候。
也不容许自己的丰功伟业,给丢在残垣断壁之中去。
好在最后,还是想明白了一点东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的大明律,简直在历朝历代都算的上是最好的,最仁慈的律法了。
再想挑毛病,也不应该在这个上面找。
把崇祯的断狱给否定了,都比在律法上挑毛病强得多。
“大秦不是暴秦吗?怎么又扯上律法了?”
在座的只有高桂英是不懂这个,而不懂就问,在她认为不丢人,没有了心理上的负担,问起话来,也就随意了许多。
(本章完)
乐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长庚今日没有批改任何的公文,在崇祯进来之时,立刻起身相迎。
于他一般动作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募兵部的晁刚和冀州将军洪承畴,哪怕是现在辽东的大凌河堡前方,大明刚刚和大清开市,他都放下来前来京师等着。
当然还有其他人也在。
道院的掌院徐光启,以及刚刚训练出女兵的高桂英。
其中高桂英不知道为何会被李长庚会通知她前来开会,而且一等就是两天时间。
崇祯带着王冲,王承恩和魏晨等人来到文渊阁的时候,心中就明白,在这个时代,曲阜孔家到底是有着怎样的一种高影响力。
即便是不少人都知道,如今的孔家,犯法的事情做了不少,却也没有谁敢于盯着巨大的压力,来为那些受害者给出一个“公道”。
他早就察觉到,自己的手上缺少一批酷吏。
也已经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还特意分出了一个断狱的职位,不受当地的知县,知州管束。
只为了大理寺负责。
而如今的大理寺虽然是空架子,可他的职能也已经从内阁之中分出来了,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只为了大明律服务的部门。
可时间还是太短,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没有开始开花结果,就又清理衮州,一来二去,各个地方需要的人才就更多了。
“都在啊,衮州的奏疏,想必也都看过了吧。”
崇祯一边简单的打着招呼,一边坐在了原来李定国坐着的位置上,旁人略一行礼,也就坐在了一开始坐着的位置上。
本来宽敞的文渊阁,瞬间看起来就拥挤了许多。
“都已经看过了。”
奏疏是两天前就从李定国和孙传庭所出的衮州发过来的,上面的签名,也是三人联名所书。
当时忙的焦头烂额的张国维,也谢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用了他的官印。
皇上接到之后,就让李长庚自己召集人手,好好的讨论了一下,接下来衮州的行动方向,和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曲阜孔家该如何对待。
行动方向毋庸置疑,就是向东推进,战绩了莱州和登州的出海口以及码头,就能迅速的得到来自天津卫的物资补给。
还能够得到海上的一些支援。
比还没有修建好的官道,要迅速多了,而且消耗最少。
重要的是还能够得到一个造船厂,有着熟练的造船工人,就可以扩大捕鱼船的建造,从而获取更多的食物。
别小看捕鱼船。
崇祯能够把冀州和雍州的粮食价格稳定下来,无本买卖,海上捕鱼就是最大的收益。
这些都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最合适的一套方案。
没有多少修改的余地,最多就是两者配合起来,推进的速度和官员配置管理的精准而已。
最难搞定的,反而是那些千年世家。
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孟家已经衰落了,在大明的影响不大,然而孔家一直都是常青树,无论怎么改朝换代,人家就是屹立不倒。
当然投降速度快,递降表递得快,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那些已经写进了历史的朝代和国家,有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先不去说他,就凭人家这种判断局势的眼光,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崇祯记得一个笑话说。
‘说敢和我打?忽的跳出一个壮汉说:我敢和你打。然后人家上去拉着壮汉的手又说:说干和我们打?’
无论是对个人和家族都没有不对的地方,毕打不过就加入吗。
可他损害了一个国家的利益。
现在也将要损害大明的利益。
“看过了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好准确一些,不要用大概,或许,可能这些词汇。”
在崇祯坐下来的时候,魏晨就开始表演他自己的茶艺了。
崇祯看了一眼,想着还是杨爱那些小丫头片子,做这种事情养眼,一个大老爷们就算是做的再好看,也总觉得那个地方别扭。
想着下一次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带上。
不为别的,就只给他煮茶。
在此时这么严肃的场面,崇祯还有心思分心其他,就仿佛,在别人眼中的大事,在他的心里不过平常。
李长庚心里是属意,留下孔家的,这样对后面其他地方的清理工作,会顺利许多,不过相应的,也会让人对崇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产生怀疑。
别人能犯的错,为何能够赦免,偏偏自己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行?
到时候,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官吏,也必然会知道这件事情,以此造成的后果就很难说了。
而真的用大明律拿下孔家人去修路的话。
眼下看起来平静的大明,就像炸药包一样,一点就会爆炸。
到了那时,忙碌大明内部的战事,都够呛,那会有机会灭掉关外的建奴啊。
若是一个不好,再次被建奴窥到了大明的破绽,第三次战役也不是不可以发起。
洪承畴自从上次想通了一个关于家族兴盛的问题之后,就已经决定全心全意的向崇祯靠拢了,不过对于孔家的下场,他也想要知道,皇上会怎么做。
毕竟这也意味着,他们洪家以后会是怎样的下场。
晁刚无所谓,皇上怎么决定,他都是支持,而高桂英却是看不懂这些人都在顾忌着什么。
她的学识,可观察大明的角度不一样。
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孔家对她来说太过遥远,更别说对于儒学的看法了,完全不懂和其它学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怎么?两天时间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
崇祯得到茶壶中的水,都煮开了,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一句话。
“我们想了许多种方法,也都讨论了许久,就是,就是······”
李长庚有些为难,其实不管是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很为难,只是以前那些儒生士大夫们觉得事情难办了,会拍拍屁股走人。
而他不行。
不是没人替代他的位置,而是他一旦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起复的任何机会了。
如今崇祯弄出来的这一套体质,摆明了就是,你不干了有人来干,而且那些百姓们,只要听得懂话,他就能做的好事。
都是一条一条摆在台面上的,不需要你去瞎琢磨,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够和稀泥。
让两边都觉得似乎挺好,然而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得了。
时间一久,两边回过神来,还是一样的矛盾迸发。
“就是孔府的名气太大,你们怕做了这件事情之后,被人骂的抬不起头?”
崇祯接过话,顺势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里特征。
名声这个东西,一旦固定了下来,而且是固定了几千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朝代都没有改变。
后面的大多数人,就想着不会去改变,就算其中有着各种各样奇葩的问题,也都会当做没有看到。
而只要看不到,那就一定会事干净的,神圣的。
所有人都是寂寂无声。
对于这件事不敢发出自己的任何看法,毕竟他们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学过儒学的,总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吧。
学了人家的学问,面对人家的后世子孙,还不应该网开一面?
虽然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可这也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人之常情”。
“我看你们啊,还是没有把大明律放在眼里,你们的眼中就只有人情世故。”
崇祯以为,靠着自己的影响,能够让身边的人,都有一些转变,可回过头来才发现,人还是那个人,心中的想法,也还是那种想法。
最多就是表面上蒙上一层皮,不容易让旁人发现而已。
一句话“虚伪”。
李长庚心里不是很暂停这个说法,几次想要张嘴辩驳,最后不知为了什么,还是放弃了。
可崇祯不想放过他。
“李长庚,你作为内阁首辅,刚刚朕看到你想要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被点名之后,李长庚就没有办法再去回避。
目光偷偷的瞧了一圈,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等着他说出一点像样的,有理有据的话出来。
“皇上,大明律臣从来都不敢小看,自从皇上免了百姓的徭役,也降低了一些百姓的税收,这都是宽仁爱民的好办法,可在律法方面,就有些严苛了,毕竟秦亡二世,也就是秦法严苛所致啊。”
崇祯有些意外。
这不像是李长庚能够说出来的话。
什么不敢小看大明律,又提到秦法严苛,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拿秦朝的律法出来说事,分明就是李长庚想要借着这个话题,搞点事情啊。
而且他还废除了杖刑,割鼻,挖眼等等酷刑,一律弄成了劳改,还没了死刑,这要说是大明律法律严峻,那天下就没有宽松的律法了。
只有瞎了眼的人,才会这么认为。
除非说话的人,只把儒生和官吏们当做是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其他的一律都是可有可无的下人。
李长庚话音刚落,就看到屋子里的人,看他的眼神怪怪的。
仿佛在说:你也真够大胆,睁着眼睛说瞎话,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若不是我们都看过了大明律,说不得都会被你给骗了。
“你是觉得,大明应该执行死刑,还是千刀万剐,车裂?”
崇祯严肃的脸上,忽然扯出一个冷笑,而笑过之后,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既然在谈论大明律,那就好好的谈谈,免得事后又有人拿严刑峻法来说事,崇祯已经想明白了。
李长庚说的这些话,绝对都是冀州和雍州之外的那些师生们宣扬出去的话。
老百姓们不懂这些,张鹤鸣也在大力的宣传大明律,可在那些地方,花的钱最多,却不是很理想。
总有人一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样子,嗤之以鼻的说:你们知道的那些大明律,都是假的,有谁听说过,那个朝代会废除这些刑罚?
而老百姓又很好骗,都是恍然大悟的模样。
把真正的大明律当做了睡着了之后的梦,而后该服徭役的时候,继续服徭役,税收也一点都没有拉下。
当然也有出门打工回来的人,说着自己的见闻。
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说出来的话,又怎么比得上考取功名的那些读书人说的话?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有身份,有地位为的人,哪怕是放一个屁,也都会有人觉得,那就是真理。
穷人不配说出真话,也不配被别人相信。
李长庚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说这些话,他只是想要皇上,给他一个信心,一个坚定的支持大明律的信心,他算是看出来了。
要想让一个人的道德不滑坡。
嗯!
皇上是这么对他说的。
就得从律法和监督上下功夫,只有律法和监督也完善,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奇葩的事件发生。
或许以后,今日自己和皇上之间的问答。
也会被写成一个奇葩事件吧。
其中的主角是崇祯皇上,与此对立的大奸臣,想要恢复以前朝堂规矩的李长庚,那就是绝对要被骂死的对象。
“好了不用这么严肃,你的提醒,朕已经收到,许多人都在研究秦朝为何二世而亡,都在说大秦严刑峻法,可又有几人知道,在法家丞相李斯退了那一步之后,大秦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崇祯也是如今的时间多,没事的时候就翻阅以前的史记。
看得多了,也就看出了一点名堂。
“皇上圣明。”
李长庚额头上的汗珠,微微渗出,他就怕自己说出来的话,皇上理解偏了,然后自己就无缘无故的没了。
好在老天保佑。
皇上还是喜欢读书的,也喜欢研究以前的历史。
他心中一阵后怕,决定以后再也不耍这种心眼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没看到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都一个个看他的眼神怪怪的吗?
那都是想歪了的结果。
此时其他人才恍然大悟,然而样子做出来了,还是有些不明白李长庚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由得对读书人多了一层看法。
有话就直说。
弄些弯弯绕,显得自己有学问是吧?
可在此时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无知,免得被李长庚这个混蛋秀出了优越感。
崇祯一开始也是没想到,李长庚敢在此时跟他玩心眼,只是后来想了想,不应该啊。
他就算是装,也要装的像样一点。
为何要全部暴露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他不信自己的行动举止,没有影响到身边的人,或许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疑惑,可在看着大明正在焕发生机的时候。
也不容许自己的丰功伟业,给丢在残垣断壁之中去。
好在最后,还是想明白了一点东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的大明律,简直在历朝历代都算的上是最好的,最仁慈的律法了。
再想挑毛病,也不应该在这个上面找。
把崇祯的断狱给否定了,都比在律法上挑毛病强得多。
“大秦不是暴秦吗?怎么又扯上律法了?”
在座的只有高桂英是不懂这个,而不懂就问,在她认为不丢人,没有了心理上的负担,问起话来,也就随意了许多。
(本章完)
乐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