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湖广武器公司制造出来了导气式风冷机枪样枪后,很快就进行了频繁而高强度的内部实弹测试。

    而测试结果非常喜人。

    其关键性能的重量上,虽然没有冷却水套筒,但是为了改良风冷散热性能,加装了五个散热片,同时为了在风冷散热性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足够的持续射击能力,采用的是厚枪管。

    因此湖广武器工事的导气式风冷机枪,其重量和陕甘武器公司的枪管短后坐水冷式四二机枪相当,枪身重二十九公斤,搭配三脚架后,全重为五十六公斤。

    这两种机枪的重量基本是同一个水准,因为枪身重量只差了零点几公斤。

    而三脚架的话,两者的三脚架也是差不多的三脚架,并且采用的军方强行规定的标准枪架和枪身的接口,因此三脚架的重量其实也类似。

    军方现在对各种所谓的通用标准非常热衷,啥玩意都想搞个通用化,以此来降低成本……

    甚至都想要在同口径炮弹上都搞通用化,而实际上这很难办到,哪怕是同样口径的七十五毫米山炮和七十五毫米野战炮,别看两者口径一样,但实际上因为膛压不同,药筒的长度也不同,看似口径一样,但实际上根本无法通用。

    目前真正能做到同口径炮弹通用的,只有两广武器公司生产的三十五式75毫米山炮和湖广武器公司生产的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而这两者用的炮弹之所以能一样,那是因为两广三十五年式75毫米山炮,其直接根据陆军制定的标准75毫米山炮弹,也就是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弹设计研发的。

    而子弹通用化也是一样,都是先有11毫米金属子弹,8毫米金属子弹,然后再根据这些子弹进行枪械设计,同类型枪械就能发射同样的子弹。

    但是只局限于同类型枪械,同样11毫米,天五式手枪就无法使用十八型,十九型,二十五型各款步枪的子弹……因为子弹虽然口径一样,但实际上子弹长度不一样,天五式手枪11毫米子弹的长度要更短一些。

    手枪弹和步枪弹,两者区别可大了去,别说用了,弹体尺寸都不一样,你装都装不进去……

    同样的,山炮炮弹和野战炮炮弹也区别大了去。

    所以,陆军那边妄想以后同一种口径就是用一种炮弹或子弹,那纯粹是痴心妄想……但是,现实哪怕不允许,你挡不住陆军的大佬们依旧一门心思想要搞弹药通用化啊。

    不过子弹、炮弹这些不好搞通用化,但是一些接口什么的还是可以搞的,所以两款重机枪的接口是一样的。

    如此也导致了两者的重量高度一致。

    在实弹测试中,同样采购了短点射以及长点射还有自动射击模式,理论战斗射速可以达到五百发每分钟,当然了使用的射击间隔结构不一样……没办法,湖广武器公司这边需要规避陕甘武器公司的子弹射击缓冲机构的专利。

    不仅仅是缓冲结构不一样,就连供弹也没有使用帆布弹链,而是另外弄了个直板弹夹供弹,供弹量为三十发。

    不过他们还在搞一种可以容纳更多子弹的圆盘式弹簧弹匣,预计供弹量可以达到五十发,只是一时半会还没有能搞出来。

    因为自身提供的直板弹夹不咋地,所以湖广武器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设计供弹接口的时候,搞成了可以兼容弹链的模式……

    意思就是,我们湖广武器公司不出售弹链,但是用户自己搞个弹链使用,那是用户自己的问题,和我无关……人家军方购买了湖广武器公司的机枪,再购买陕甘武器公司的弹链,然后搭配在一起使用,你也没办法指责不是……

    当然,弹链毕竟是别人家的,他们自己还是想要把自己的圆盘式弹匣给弄出来。

    不过就算是有弹链或大容量的弹匣,但也无法持续射击太多子弹,毕竟风冷模式摆在这里,短时间内的散热性能不行,所以短时间内持续打几百发子弹后就无法继续射击了,不像是四二机枪一样,能轻轻松松连续打个一千多发的子弹。

    持续的实弹测试里,让湖广武器公司的高层看到了这种机枪的极大市场前景,同时也让工程师们持续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详细改进设计。

    就当湖广武器公司内部正在紧张研发和测试的时候,军方那边也得到了消息,尤其是比较关注新式机枪的陆军。

    没多久就有陆军的代表跑了过来询问情况并观看了测试。

    看过测试后,陆军的代表对这款机枪表示了认可,认为这玩意虽然持续射击能力差一些,枪管很容易过热,但是这些缺陷依旧无法掩盖其最大的优点:不用冷却水!

    在缺水地区里使用这种机枪是极好的,根本用不着担心没有冷却水的问题。

    同时也不用担心在严寒地区里冷却水结冰的情况,陆军最近对四二机枪进行了广泛的测试,而这种测试并不是在固定一个武器测试场里进行,而是在不同环境气候,不同地区,不同使用情况下进行测试。

    比如之前在沙漠地区进行测试的时候,就发现在当地缺乏水源,四二机枪无法获得冷却水的情况下,这玩意就是个摆设。

    又比如不久前跑到了北极地带进行了严寒测试,结果发现冷却水结冰后使用很不方便,虽然也找到了办法,比如添加一些添加剂不让冷却水结冰,或者是采用一些方法让冷却水快速解冻等办法,但总归是有问题。

    四二机枪的水冷却扇热模式,优点和缺点都同样明显。

    而湖广武器公司的风冷机枪,则是优缺点反过来,不用冷却水,随时随地都可以用,但是火力持续能力比较差。

    军方代表也不傻,只是简单看了看参数,然后看了实弹测试后,就把基本情况给摸清楚了,随后迅速向上汇报。

    很快陆军方便就直接派人了一个团队过来,提供一些军方的实战经验来协助他们开发,并且承诺研发完成后,只要各方面的性能达到设计指标,那么陆军就会采购一批这种风冷机枪,主要用于装备严寒,缺水等地区驻防的部队。

    陆军的表态,让湖广武器公司大为兴奋,其项目的负责人更是感到庆幸,好在马克勤的老家就在隔壁,新设计出来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他们,而公司高层也没有任何托大的心态。

    迅速的拿出了丰厚的条件拿下了这一款导气式风冷机枪的所有专利。,

    为此,他们付出了一次性八万楚元加后续专利有限期内,所有机枪售价百分之五的分成。

    看似这个百分之五的分成,和陕甘武器公司获得四二机枪核心专利的百分之五售价分成要低。

    但是四二机枪的核心专利授权分成,是有数量限制的,超过这个数量后续就没有分成了,而且不仅仅有数量限制,还有时间限制,只局限于十五年,因为专利有限期就只有十五年而已。

    而湖广武器公司的分成模式,时间还是十五年的专利有限期内,但是却取消了数量限制……

    整体上来说,马克勤都不会吃亏。

    而且前期的一次性专利授权费也达到了八万楚元。

    对于马克勤而言,简直赚嘛了……他在过去短短四五个月时间里,靠着两款机枪设计,卖专利就得到了一次性十一万楚元,后续十五年里还会有非常可观,有望达到数十万楚元的分成。

    这往后人生都可以直接躺平了。

    而马克勤也的确是这么干的……拿着钱回到老家后,弄了套大宅院,请了几个仆人,还花高于市场价请了两个贴身侍女伺候着……有钱不享受,在马克勤看来那是脑子烧坏了。

    当年他那么努力上学,最后上了个大专,又冒头搞武器研发创造,为的是什么?可没有什么太高大上的理想,他就想赚更多钱,然后过更好的生活……

    如今有钱了,不请两个贴身侍女享受一番都对不住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

    而他之前还想着创业,搞个什么机械公司的,现在也没啥心思了……现在市场竞争也极为激烈,没大资本是很难混的,最重要的是创业太累了。

    自己都是十几万身价,未来几十万身价的人了,还创什么业啊……无数创业者奋战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

    所以也懒得折腾什么做大做强了,就维持现在的小作坊模式,有订单什么的就做,没订单也无所谓,反正就只请了个办公室文员打杂以及一个技术工,还有两个不用工钱的技术工学徒,这小作坊日常开始极低。

    订单一时半会也没有,更多的还是为他个人的一些各种稀奇古怪的设计发明想法服务,把设计的原型出来。

    说是机械公司,但其实更像是马克勤的私人实验室。

    马克勤这边年纪轻轻,就开始躺平享受生活了,而花了不少钱拿到专利的湖广武器公司也是在紧张持续开发测试当中。

    并且迅速解决了一些问题后正式定型,陆军那边也很给面子,这边刚定型,那边就下了五百挺的订单,准备用于缺水,严寒地区使用。

    不过其他几个军种暂时对这玩意没想法,主要是陆军是属于全球驻防,在缺水,严寒地区里都大规模驻防,并且在这些地区作战的时候,也会经常进行野战机动。

    但是其他三个军种却是没有这些问题。

    海军,人家的四二机枪主要是用来装备在舰艇上的,在船上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缺水的,哪怕没有淡水,但是用海水应急也是可以的。

    而海军陆战队规模并不大,一共也才那么几万人,而且海军陆战队主要驻防在各海军基地里,执行任务大多也是登陆作战,在海岸线附近作战,很少深入内陆地区的。

    所以海军不管是舰艇还是陆战队,都没什么机枪缺乏冷却水的问题,所以海军一股脑使用四二水冷机枪。

    近卫军,人家长期待在本土,虽然会定期轮换一部分兵力到海外作战,以保持整体的战斗力,但是近卫军轮换作战的规模不大,所以近卫军虽然有意向,但是估计数量也不会太多。

    武装税警,他们规模太小,国内的武装税警也很少装备这些重武器,就算装备也不缺水,毕竟他们又不会跑到荒漠去作战,而海外部署的武装税警也差不多……毕竟武装税警的性质太特殊,是很少搞什么大规模野外作战的……

    整体上来说,目前的两种机枪,其装备对象,主要就是舰艇以及陆军、近卫军、少数海军陆战队,海外武装税警。

    其中舰艇以及陆军是绝对的大头。

    其中的陆军,是决定同时装备两种机枪……反正使用的子弹都是同一种,子弹供应问题不大,而供弹体系里统一使用弹链,湖广武器公司的那个什么直板弹夹陆军看了一眼就不要了。

    湖广武器公司没有弹链,但是陕甘武器公司有啊,直接多采购一批弹链给风冷机枪使用就行了。

    陆军方面正式采购并进行前期的装备测试后,军方也正式授予了湖广武器公司的这种新式风冷机枪正式装备的编号:四十三年式机枪,也可以简称为四三机枪。

    而当陆军开始小规模装备测试这种四三机枪的时候,也意味着承顺四十三年已经到来了。

    过去的一年里,大楚帝国也算是干了几件大事,‘东欧粮食生产计划’算是其中之一,但并不算最重要的,甚至在大楚帝国内部里,这事的重要性在当年度里都排不进前三……

    毕竟大楚帝国在全球范围内年年都扩张,年年都打仗,如今打个东欧属于常规操作,不说帝国高层,就连普通的帝国子民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承顺四十二年里真正的头等大事,当属于有线电报的大规模建设。

    自从年初的时候有线电报的试验线路获得成功后,大楚帝国就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开始有有线电报线路的建设。

    而且电报的建设,可不仅仅是邮政总局的事,还牵涉到了工业部以及铁路部门。

    工业部是因为需要提供大量的电报设备,包括通讯电线,电报的收发设备,电池等等,为了保障供应,工业部指示旗下铜陵矿务公司下属的特种材料公司为基础,设立了铜陵电线厂,投入巨资建设厂房,购置设备,以大规模扩大电线的产能。

    同时抽调大量的技术人员,资金扶持松江电气、应天机电、徐州电气三家机电设备,以生产电报机以及电报机所使用的电池,并且开始进一步研发发电机,电动机等相关电气设备。

    铁路部门,则是大力支持电报局在他们的铁路沿线上,铺设电报线路,减轻长途干线电报线路的铺设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毕竟沿着铁路铺设电报线路,不用翻山越岭,还可以直接使用火车作为运输工具运输电线杆以及电线等材料,轻松省事。

    而这年头的电报线路铺设,其实也很简单的,立个木电线杆,然后拉线就完事了……并且基本都是沿着铁路或现有的官道马路上进行建设,没啥技术含量,更没有什么工程难度。

    整体施工成本比较低,进度也超级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大楚帝国就建成了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即松江到金陵城,再加上之前建好的金陵到当涂的电报线,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大楚帝国就把国内的两大工业城市以及首都金陵,通过电报线给连接了起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通讯。

    顺带着,还有沿途的镇江,常州,苏州都实现了通电报。

    而这只是牛刀小试而已,在长途电报线路证实可行的情况下,电报局就展开了大规模的电报线路建设。

    其中的几大电报干线已经快速施工当中,其中的南北线进度最快,这套南北线,就是北到辽东,南到广州,沿着铁路干线一路铺设。

    而围绕着这条电报干线,还有众多的支线,比如济南到青岛,徐州到郑州等等。

    为了管理建设和运营这些电报线路,大楚帝国设立了电报总局,又在各省设立电报局,以省为单位进行电报线路铺设,再通过若干干线电报线路连接各省电报网络。

    今年的电报线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电线以及电报收发设备都刚开始进入量产,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承顺四十二年里一共只铺设了三千多公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到承顺四十三年,帝国预计能新建成的电报线路就能够达到上万公里,越往后随着电报相关设备产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电报洗那里。

    五年内,大楚帝国要建成至少总计八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要求本土范围,包括南洋,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里的任何一个省,其省治城市都通电报,以便帝国金陵中枢随时掌控任何一个省的动向。

    同时本土腹地,即传统的关内十八省地区,要求每一个府都通电报。

    大楚帝国在建设电报这件事的热情,比当年建设铁路还要更高……因为电报对于帝国高层而言,其实商业应用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用来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以维护帝国中枢对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国太大了……领土遍布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领土,只说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亚,再到现在的东欧,这也是横跨亚洲和欧洲啊……范围太大了,这对于大楚帝国的统治也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之前好歹是因为有了轮船以及铁路,所以也没有出现太大的统治问题,但是这还不够,帝国高层还想要更加稳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讯方式,毫无疑问是统治偏远地区的一大利器。

    有了电报的话,今天东欧出现大规模的土著叛乱,当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关的消息,进而做出及时反应,进而调动军队进行围剿。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给前线将领下放几乎所有的权力,把大规模部队的调动权力重新收回到京畿。

    这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维持京畿权威,维持皇权,有三大权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一是人事权,二是财政权,三是军事权。

    只要牢牢手握这三大权限,其他方面就算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局势彻底失控……哪怕是极端情况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从容调兵前往剿灭。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

    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帝国高层对于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的决心。

    并且开始琢磨着建设跨海电报,用来连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

    尤其是美洲那边,可没有陆地能够直接和本土连接,如果想要让电报连接本土和美洲,则必须架设跨海电报线路。

    基于这样的硬性需求,电报总局那边一边在本土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一方面也开始探讨架设跨海电报的可行性,并调拨资金和相关技术进行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同时帝国皇帝罗志学,在肯定了电报总局研发海底电缆技术的同时,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展开无线电报的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在电报时代里,无线电报技术才是真正解决远距离跨海通讯的终极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技术还差的挺远的,但是正是因为技术差,所以才要提前指点那些电磁专家们进行专项研究,要不然不给提示,不给扶持,让科学和工业界随着既定步调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话……保不齐等他死了无线电报都还没搞出来呢。

    因此罗志学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学院的电报项目组,该开始搞无线电报了,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罗志学估摸着,按照现在的技术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应该能够初步搞出来了,到时候正好和有线电报网络一起组成覆盖全球的电报网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