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刘益守为什么不在萧圆照汉中自立这件事上犹豫呢?
因为有个很通俗易懂的道理:萧纪是萧圆照亲爹啊。
所谓疏不间亲,无论朝廷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无法取代情感上的亲近。如果开出同样的条件,肯定是萧纪的话更管用。所以刘益守觉得自己必须出手迅速,不能给萧纪弥补失误的机会。
父子之间有矛盾很正常,但面对犯了错的儿子,老爹通常不会一棍子将其打死,而是给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初的萧衍就是如此,不知道给过一众萧氏子女多少机会,只可惜其中很多人一直都没有珍惜。
如今萧圆照与萧纪之间的事情,还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那一步。只要应对得当,萧纪其实是可以把这个漏洞补好的。
萧纪可以通过施加各种压力,让萧圆照的手下对他离心离德,而失去势力的萧圆照为求活命,显然只能听从萧纪的安排。正常人都是不会鱼死网破的。
只是人心的变化需要时间,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萧纪只能徐徐图之。
如果朝廷动作慢了,使者和军队没有及时出现在汉中,那么萧圆照肯定是抵挡不住萧纪的兵马,也玩不过萧纪私底下的小动作。
最坏的结局,便是萧圆照认怂,然后跟萧纪保持一个口径,联合起来抵制朝廷的干涉。
那时候,局面对刘益守来说就很被动了。
朝廷的兵马已经调动起来,正向着汉中行进,到底是撤回建康比较好,还是硬着头皮打汉中呢?无论怎样,都会非常不妥。
对刘益守的威信是一个打击。
有句话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干大事不能惜身,该出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出手。很多时候,绝好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时机的重要性永远排在最前面。
所以在这件事上面,什么兵力多寡之类的问题,统统要靠边站,只有四个字来定胜负:兵贵神速!
杨忠就算只带着五百人的军队在汉中,萧纪难道就敢贸然开启战端么?
答桉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杨忠他们不是一支军队在战斗,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建康中枢,是整个梁国大量可以调动的政治军事资源!
贸然动手,萧纪就是形同造反,他手下那些军队还会不会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就不太好说了。
更何况杨忠部只是先头部队,刘益守后续还会安排一万兵马前往接应,然后屯扎汉中不走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实控汉中后,可以做的选择就多了。占据了这个战略要地,再来攻蜀地,就比沿着长江打进蜀地要好走多了。
而且占据了汉中,也就取得了进入关中的入场券!
毛喜走后,刘益守在书房里踱步,看着墙上的地图发呆。
他真的很着急,就是那种内心被烈焰焚烧的急切感,恨不得明天就听到朝廷大军占据汉中的好消息。
然而刘益守也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很多事情,着急一点用处也没有。等待时的焦灼,获胜时的得意。情绪无时不刻影响着每一个人,谁都不能幸免。
但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被情绪所左右。
不一会,刘益守就等到杨忠穿着个粗布衣来到吴王府书房,连头发都没有整理,样子看着很是狼狈。
“主公,汉中那边……有什么安排么?”
杨忠沉声问道。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如今他已经习惯这种节奏了。大晚上把他叫起来不是因为嫌弃,恰恰相反,只有特别重要的武将和亲信文臣才有这个待遇。
杨忠心里火热,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梁国的军制比较乱,大部队要调度起来很是不容易,需要协调各部。刘益守对国内各山头的兵马也没有完全削平,只是取缔了限制佃户自由,部曲将领世袭继承的“世兵制”。
而梁军里面,小股精兵的用途很大。会用的人,可以将精兵的实力发挥到极致。梁军的小股精锐,历来表现上佳,萧衍时代就是如此。
可惜的是,参战军队越多就越废,实力因为人数增加而递减。
“如果萧圆照允许你们入城的话,那么萧纪的兵马前来时,一定要出城野战,一战将敌军击溃!如果萧圆照不允许你们入城,那么你们就在城外驻扎,萧纪的人马来了以后,退避三舍,放任其攻城。
朝廷的主力军,随后便到。如果时机合适,你可以便宜行事。但无论如何有个原则,只许野战,不许守城,更不许攻城。”
刘益守将此番行动的方针告知杨忠,几乎是耳提面命了。
“主公,此番我军数量是不是太少了?”
杨忠有些疑惑的问道。
“确实不太够,可是,大军现在开始调度,等出发再等到达,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萧纪绝不可能等我们从容布置好再反应。他们离汉中的距离更近些,我也没有选择。
而且还要留一部分精兵防着关中那帮人。
所以说……很难选择,只能委屈一下你了。”
刘益守拍了拍杨忠宽厚的肩膀说道。
“明白了,请主公放心。”
杨忠拱手说道。
风高浪急,方显英雄本色。如果万事俱备什么都给安排好了,随便叫个武将过去就能搞定。杨忠觉得并不足以显示他的本事。
“你办事我一向是放心的。”
刘益守微微点头道,看到杨忠似乎还有问题要问,他又补了一句:
“段孝先远投而来,其心甚为诚恳。此番让他跟你一同前往汉中吧。有什么难以决断之事,你可以多问问他的看法,最后你再拿主意。
一切以你为主。
至于萧圆照,如果有反意,亦可以杀之不留后患,你自行斟酌。”
刘益守不以为意的说道。
杨忠一愣,随即心领神会,拱手退下。
等杨忠走后,刘益守又派人去王伟家,把他叫到自己书房。
“看你的样子,似乎不像是从床上爬起来的啊。”
刘益守看着衣衫整齐的王伟,揶揄说道。都这个点了,已经过了子时,不可能有人从床上爬起来,速速到他这里还能衣衫整齐的。
除非压根就没睡!
“谁说不是呢?元亶家的人找到元明月,硬是求我给主公说说好话,把他们家的女儿往主公这里塞,唉!”
想起这件糟心事,王伟就一脸烦闷。
李祖猗的示范效应是很厉害的,刘益守故意让人放出去的那些消息,确实起到了千金买骨的作用。
连元氏的人都坐不住了。
“这种事情无妨,随便你怎么弄都行。今夜着急叫你来,是想你跑一趟汉中,务必要在杨忠的兵马到达之前抵达。然后跟萧圆照晓以利害,告诉他朝廷一定会给他撑腰!
你是朝廷大员,又是我的亲信,说话比得上十万大军。萧圆照必定会听你吩咐。
就算不成,你是朝廷使节,萧纪父子也不可能把你怎么样,毕竟他们不是魏国的人,现在跟朝廷也没有公开翻脸。
我让戴子高跟随你左右,另有落凋十人为亲卫。事有不谐,可行班超斩匈奴使节故事。”
刘益守伸出右手,做了一个噼砍的手势。
听到这话王伟一愣,随即想到了什么。他压低声音问道:“主公是说关中那帮人……”
】
“有备无患而已,并不能排除关中那帮人知道这件事的可能。”
刘益守澹然道。
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手让杨忠带兵火速前往汉中,沿途再行补给。一手让王伟先行前往,稳住萧圆照,用朝廷的威信镇场子,为杨忠争取时间。
至于关中那帮人,说实话,刘益守觉得他们不太可能傻乎乎的直接出兵。
蜀地出汉中,跟关中出汉中,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的路比后者好走得多!关中的军队要到汉中来,除非是出其不意的偷袭,否则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
贺拔岳无论如何,也会先派人来跟萧圆照接洽一番。如果有对方作为接应,那么攻略汉中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一大半。
若是萧圆照不待见他们,贺拔岳就要考虑一下出兵的风险了,不太可能就这么头铁莽一波。搞不好就真的把精锐折在汉中了。
王伟领命而去,直接驾马车去京口渡口,连家都不回了。只是派人回去跟元明月支会了一声。
等王伟走后,刘益守这才如同虚脱一般的坐到桌桉前,感觉身体的力气都被掏空一般。
看他作出决断像是很容易一样,其实很多事情他平日里就有做功课,有过预桉,想过后果。
事发突然,有些事情根本来不及细细思量,刘益守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做决定,靠的全是平日里的积累。
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消息的传递需要时间,决策需要打提前量。这对于一个势力的首脑来说,非常重要,办事绝不能后知后觉。
凡事都要料敌先机,这是非常高的“硬指标”。
某种程度上说,“断”比“谋”要重要得多。判断力,才是领袖的第一能力,其智谋的不足,可以由麾下谋士补齐。
如果主公又能谋又能断,那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料。
刘益守临机决断的能力,可谓是当世无双,他总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里面作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哪怕是这样厉害的人,在作出决断后,接下来的事情,也无法面面俱到的掌控,他能采取的措施也很少了。
有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的这个,能不能成功,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成分,非人力可以扭转。
一切都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
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萧纪萧圆照父子闹矛盾,萧圆照被封“汉中王”,不服从萧纪管理的林林总总的这些狗血之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胫而走。
关注这件事的各方,都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一直都盯着汉中,因为汉中得而复失,又因为府兵改革失去救援机会,以至于在长安几欲抓狂的贺拔岳,更是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萧圆照驱赶了萧纪的亲信,妄图独自掌管汉中!
和刘益守一样,他也认为这是谋夺汉中的难得机会!
草原上成群奔跑的羊群,若是出现一个落单的,往往会引来多个狩猎者的觊觎。在刘益守决定对汉中出手的时候,贺拔岳也是蠢蠢欲动。
一得到消息,贺拔岳就立刻将苏绰、韦孝宽、李弼等人召集到府上商议大事。
贺拔岳将汉中那边的消息告知众人后,没有等到欢呼雀跃,没有等来跃跃欲试,在场的几个人包括苏绰在内,都是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你们为何都不吭声?”
贺拔岳微微皱眉问道,心里有点不爽。
他恨不得明天就派兵出征,希望众人都来附和,最好是主动提出来。
“关中到汉中有五条路。从东边开始数,依次是库谷道,骆谷道,子午道,褒斜道,以及大名鼎鼎的陈仓道,皆是崎区难行,需要汉中那边有人接应方可成行。
要不然行军风险极大。
不知道主公想派兵走哪条道?”
苏绰满是迟疑的询问道,他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机会。
贺拔岳一愣,之前他们攻克过汉中,那是因为梁国那边有二五仔,刺史杨乾运作为接应。所以并没有觉得攻克汉中有多么难。
如今老杨早已被萧纪斩首示众,他们哪里去找内应呢?
“主公,如今府兵改制尚未完成。
勉强出兵虽然问题不大,但是一旦遭遇梁军精锐,我们不一定能打得过对方。到时候大军进不能夺汉中,退又无法回关中,可如何是好呢?”
韦孝宽毫不客气的指出贺拔岳想法中最大的破绽:府兵改制没有完成,战力没有得到检验!
“主公,不妨修书一封,派人送去汉中给萧圆照,然后许以重利。如果有萧圆照接应,这盘棋就活了。”
苏绰继续说道:“当然了,主公若是执意要出兵,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胜负难料,不能有任何意外。”
他隐约指出的事情,在场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跟萧纪的人马干一场还是可以的,但跟梁国精锐就不必了。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梁国中枢没有出兵。或者出兵不及时。
“如此,便派人先去汉中,稳住萧圆照。派一支军队紧随其后,夺回汉中,我们便有粮草过冬了。”
贺拔岳叹息说道。
在场众人都松了口气,庆幸贺拔岳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
先派人去探路是对的,如果发现情况不对,马上就能缩回关中。这种情况就跟走路踩个狗粑粑差不多,臭是臭了点,也算不得啥大事。
“长孙俭足智多谋,为人方正,可以为使者。”
苏绰建议贺拔岳道。
“末将愿意领兵五千前往汉中。”
李弼拱手请战道。
贺拔岳想了想说道:“没有那么多兵马,也不好协调。你先领兵一千为先锋,把地方占住再说。后续我亲领大军接应你。”
本来想抱怨一下光一千人能顶什么用,李弼最终还是忍住了。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如今府兵改制改得大军内部各种矛盾丛生,人多了也未必能齐心协力。
兵马少一些更好指挥。
“领命!”
李弼拱手说道,没有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因为有个很通俗易懂的道理:萧纪是萧圆照亲爹啊。
所谓疏不间亲,无论朝廷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无法取代情感上的亲近。如果开出同样的条件,肯定是萧纪的话更管用。所以刘益守觉得自己必须出手迅速,不能给萧纪弥补失误的机会。
父子之间有矛盾很正常,但面对犯了错的儿子,老爹通常不会一棍子将其打死,而是给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初的萧衍就是如此,不知道给过一众萧氏子女多少机会,只可惜其中很多人一直都没有珍惜。
如今萧圆照与萧纪之间的事情,还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那一步。只要应对得当,萧纪其实是可以把这个漏洞补好的。
萧纪可以通过施加各种压力,让萧圆照的手下对他离心离德,而失去势力的萧圆照为求活命,显然只能听从萧纪的安排。正常人都是不会鱼死网破的。
只是人心的变化需要时间,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萧纪只能徐徐图之。
如果朝廷动作慢了,使者和军队没有及时出现在汉中,那么萧圆照肯定是抵挡不住萧纪的兵马,也玩不过萧纪私底下的小动作。
最坏的结局,便是萧圆照认怂,然后跟萧纪保持一个口径,联合起来抵制朝廷的干涉。
那时候,局面对刘益守来说就很被动了。
朝廷的兵马已经调动起来,正向着汉中行进,到底是撤回建康比较好,还是硬着头皮打汉中呢?无论怎样,都会非常不妥。
对刘益守的威信是一个打击。
有句话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干大事不能惜身,该出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出手。很多时候,绝好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时机的重要性永远排在最前面。
所以在这件事上面,什么兵力多寡之类的问题,统统要靠边站,只有四个字来定胜负:兵贵神速!
杨忠就算只带着五百人的军队在汉中,萧纪难道就敢贸然开启战端么?
答桉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杨忠他们不是一支军队在战斗,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建康中枢,是整个梁国大量可以调动的政治军事资源!
贸然动手,萧纪就是形同造反,他手下那些军队还会不会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就不太好说了。
更何况杨忠部只是先头部队,刘益守后续还会安排一万兵马前往接应,然后屯扎汉中不走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实控汉中后,可以做的选择就多了。占据了这个战略要地,再来攻蜀地,就比沿着长江打进蜀地要好走多了。
而且占据了汉中,也就取得了进入关中的入场券!
毛喜走后,刘益守在书房里踱步,看着墙上的地图发呆。
他真的很着急,就是那种内心被烈焰焚烧的急切感,恨不得明天就听到朝廷大军占据汉中的好消息。
然而刘益守也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很多事情,着急一点用处也没有。等待时的焦灼,获胜时的得意。情绪无时不刻影响着每一个人,谁都不能幸免。
但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被情绪所左右。
不一会,刘益守就等到杨忠穿着个粗布衣来到吴王府书房,连头发都没有整理,样子看着很是狼狈。
“主公,汉中那边……有什么安排么?”
杨忠沉声问道。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如今他已经习惯这种节奏了。大晚上把他叫起来不是因为嫌弃,恰恰相反,只有特别重要的武将和亲信文臣才有这个待遇。
杨忠心里火热,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梁国的军制比较乱,大部队要调度起来很是不容易,需要协调各部。刘益守对国内各山头的兵马也没有完全削平,只是取缔了限制佃户自由,部曲将领世袭继承的“世兵制”。
而梁军里面,小股精兵的用途很大。会用的人,可以将精兵的实力发挥到极致。梁军的小股精锐,历来表现上佳,萧衍时代就是如此。
可惜的是,参战军队越多就越废,实力因为人数增加而递减。
“如果萧圆照允许你们入城的话,那么萧纪的兵马前来时,一定要出城野战,一战将敌军击溃!如果萧圆照不允许你们入城,那么你们就在城外驻扎,萧纪的人马来了以后,退避三舍,放任其攻城。
朝廷的主力军,随后便到。如果时机合适,你可以便宜行事。但无论如何有个原则,只许野战,不许守城,更不许攻城。”
刘益守将此番行动的方针告知杨忠,几乎是耳提面命了。
“主公,此番我军数量是不是太少了?”
杨忠有些疑惑的问道。
“确实不太够,可是,大军现在开始调度,等出发再等到达,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萧纪绝不可能等我们从容布置好再反应。他们离汉中的距离更近些,我也没有选择。
而且还要留一部分精兵防着关中那帮人。
所以说……很难选择,只能委屈一下你了。”
刘益守拍了拍杨忠宽厚的肩膀说道。
“明白了,请主公放心。”
杨忠拱手说道。
风高浪急,方显英雄本色。如果万事俱备什么都给安排好了,随便叫个武将过去就能搞定。杨忠觉得并不足以显示他的本事。
“你办事我一向是放心的。”
刘益守微微点头道,看到杨忠似乎还有问题要问,他又补了一句:
“段孝先远投而来,其心甚为诚恳。此番让他跟你一同前往汉中吧。有什么难以决断之事,你可以多问问他的看法,最后你再拿主意。
一切以你为主。
至于萧圆照,如果有反意,亦可以杀之不留后患,你自行斟酌。”
刘益守不以为意的说道。
杨忠一愣,随即心领神会,拱手退下。
等杨忠走后,刘益守又派人去王伟家,把他叫到自己书房。
“看你的样子,似乎不像是从床上爬起来的啊。”
刘益守看着衣衫整齐的王伟,揶揄说道。都这个点了,已经过了子时,不可能有人从床上爬起来,速速到他这里还能衣衫整齐的。
除非压根就没睡!
“谁说不是呢?元亶家的人找到元明月,硬是求我给主公说说好话,把他们家的女儿往主公这里塞,唉!”
想起这件糟心事,王伟就一脸烦闷。
李祖猗的示范效应是很厉害的,刘益守故意让人放出去的那些消息,确实起到了千金买骨的作用。
连元氏的人都坐不住了。
“这种事情无妨,随便你怎么弄都行。今夜着急叫你来,是想你跑一趟汉中,务必要在杨忠的兵马到达之前抵达。然后跟萧圆照晓以利害,告诉他朝廷一定会给他撑腰!
你是朝廷大员,又是我的亲信,说话比得上十万大军。萧圆照必定会听你吩咐。
就算不成,你是朝廷使节,萧纪父子也不可能把你怎么样,毕竟他们不是魏国的人,现在跟朝廷也没有公开翻脸。
我让戴子高跟随你左右,另有落凋十人为亲卫。事有不谐,可行班超斩匈奴使节故事。”
刘益守伸出右手,做了一个噼砍的手势。
听到这话王伟一愣,随即想到了什么。他压低声音问道:“主公是说关中那帮人……”
】
“有备无患而已,并不能排除关中那帮人知道这件事的可能。”
刘益守澹然道。
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手让杨忠带兵火速前往汉中,沿途再行补给。一手让王伟先行前往,稳住萧圆照,用朝廷的威信镇场子,为杨忠争取时间。
至于关中那帮人,说实话,刘益守觉得他们不太可能傻乎乎的直接出兵。
蜀地出汉中,跟关中出汉中,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的路比后者好走得多!关中的军队要到汉中来,除非是出其不意的偷袭,否则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
贺拔岳无论如何,也会先派人来跟萧圆照接洽一番。如果有对方作为接应,那么攻略汉中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一大半。
若是萧圆照不待见他们,贺拔岳就要考虑一下出兵的风险了,不太可能就这么头铁莽一波。搞不好就真的把精锐折在汉中了。
王伟领命而去,直接驾马车去京口渡口,连家都不回了。只是派人回去跟元明月支会了一声。
等王伟走后,刘益守这才如同虚脱一般的坐到桌桉前,感觉身体的力气都被掏空一般。
看他作出决断像是很容易一样,其实很多事情他平日里就有做功课,有过预桉,想过后果。
事发突然,有些事情根本来不及细细思量,刘益守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做决定,靠的全是平日里的积累。
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消息的传递需要时间,决策需要打提前量。这对于一个势力的首脑来说,非常重要,办事绝不能后知后觉。
凡事都要料敌先机,这是非常高的“硬指标”。
某种程度上说,“断”比“谋”要重要得多。判断力,才是领袖的第一能力,其智谋的不足,可以由麾下谋士补齐。
如果主公又能谋又能断,那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料。
刘益守临机决断的能力,可谓是当世无双,他总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里面作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哪怕是这样厉害的人,在作出决断后,接下来的事情,也无法面面俱到的掌控,他能采取的措施也很少了。
有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的这个,能不能成功,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成分,非人力可以扭转。
一切都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
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萧纪萧圆照父子闹矛盾,萧圆照被封“汉中王”,不服从萧纪管理的林林总总的这些狗血之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胫而走。
关注这件事的各方,都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一直都盯着汉中,因为汉中得而复失,又因为府兵改革失去救援机会,以至于在长安几欲抓狂的贺拔岳,更是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萧圆照驱赶了萧纪的亲信,妄图独自掌管汉中!
和刘益守一样,他也认为这是谋夺汉中的难得机会!
草原上成群奔跑的羊群,若是出现一个落单的,往往会引来多个狩猎者的觊觎。在刘益守决定对汉中出手的时候,贺拔岳也是蠢蠢欲动。
一得到消息,贺拔岳就立刻将苏绰、韦孝宽、李弼等人召集到府上商议大事。
贺拔岳将汉中那边的消息告知众人后,没有等到欢呼雀跃,没有等来跃跃欲试,在场的几个人包括苏绰在内,都是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你们为何都不吭声?”
贺拔岳微微皱眉问道,心里有点不爽。
他恨不得明天就派兵出征,希望众人都来附和,最好是主动提出来。
“关中到汉中有五条路。从东边开始数,依次是库谷道,骆谷道,子午道,褒斜道,以及大名鼎鼎的陈仓道,皆是崎区难行,需要汉中那边有人接应方可成行。
要不然行军风险极大。
不知道主公想派兵走哪条道?”
苏绰满是迟疑的询问道,他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机会。
贺拔岳一愣,之前他们攻克过汉中,那是因为梁国那边有二五仔,刺史杨乾运作为接应。所以并没有觉得攻克汉中有多么难。
如今老杨早已被萧纪斩首示众,他们哪里去找内应呢?
“主公,如今府兵改制尚未完成。
勉强出兵虽然问题不大,但是一旦遭遇梁军精锐,我们不一定能打得过对方。到时候大军进不能夺汉中,退又无法回关中,可如何是好呢?”
韦孝宽毫不客气的指出贺拔岳想法中最大的破绽:府兵改制没有完成,战力没有得到检验!
“主公,不妨修书一封,派人送去汉中给萧圆照,然后许以重利。如果有萧圆照接应,这盘棋就活了。”
苏绰继续说道:“当然了,主公若是执意要出兵,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胜负难料,不能有任何意外。”
他隐约指出的事情,在场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跟萧纪的人马干一场还是可以的,但跟梁国精锐就不必了。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梁国中枢没有出兵。或者出兵不及时。
“如此,便派人先去汉中,稳住萧圆照。派一支军队紧随其后,夺回汉中,我们便有粮草过冬了。”
贺拔岳叹息说道。
在场众人都松了口气,庆幸贺拔岳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
先派人去探路是对的,如果发现情况不对,马上就能缩回关中。这种情况就跟走路踩个狗粑粑差不多,臭是臭了点,也算不得啥大事。
“长孙俭足智多谋,为人方正,可以为使者。”
苏绰建议贺拔岳道。
“末将愿意领兵五千前往汉中。”
李弼拱手请战道。
贺拔岳想了想说道:“没有那么多兵马,也不好协调。你先领兵一千为先锋,把地方占住再说。后续我亲领大军接应你。”
本来想抱怨一下光一千人能顶什么用,李弼最终还是忍住了。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如今府兵改制改得大军内部各种矛盾丛生,人多了也未必能齐心协力。
兵马少一些更好指挥。
“领命!”
李弼拱手说道,没有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